第3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课后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课后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71.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22 14:53: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1960年,法国政府为农民购买农田和农业机械提供各种优惠贷款;20世纪70年代初,政府向55岁以上的农民一次性发放“离农终身补贴”,鼓励年老农场主退出土地经营。这些举措利于(  )
A.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B.完善农村的保障制度
C.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D.摆脱经济“滞胀”的困境
2.下表是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国拖拉机生产及机耕面积完成情况。据表可以推知(  )
计算单位 计划 最终完成 比计划增长%
拖拉机 标准台 5 146 12 000 133.2
机耕面积 万亩 758 2 754 263.3
A.国家工业布局均衡
B.农业机械化与合作化相互促进
C.国民经济迅速恢复
D.生产领域出现明显的冒进现象
3.正是由于一系列纺织机器的发明,使用旧式纺车和织机的手工业者遭到了排挤,他们破产之后,便成为雇佣工人。……产生了一批租用五十英亩、一百英亩、二百英亩或者更多土地的大佃农,他们建立起大农场……(那些小自耕农)或者流入城市出卖劳动力,或者成为农场主的雇工……随着冶铁工业和机器制造业的发展,农业机械日益增多。这表明(  )
A.农业机械化的逐步实现
B.农村封建生产关系瓦解
C.资本主义农场开始建立
D.工业革命推动农业变革
4.素有“欧洲粮仓”之称的乌克兰在1992~2007年期间耕地总量减少2.78%,但人均耕地增加8.32%。1992~2007年乌克兰耕地的变化表明这一时期该国(  )
A.人口数量减少 B.城市化率提高
C.土壤质量下降 D.粮食单产提高
5.以坎贝尔为代表的新时代学者认为:17、18世纪,英国至少在诺福克地区,农业改良的先锋并非大地主,而是作为佃农和自耕农的小农场主,小农场上的单位面积产出,并不低于大农场,在很多情况下,甚至比大农场还要高。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30年代,在英国农业劳动力的构成中,雇佣劳动力的比例明显下降,而家庭劳动力的比例明显上升。出现这个现象的主要原因(  )
A.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导致农工比例严重失调
B.工业革命促进农业生产发生革命性飞跃
C.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们返璞归真
D.小农场经营有优越性
6.杂交水稻被国际上称为“第五大发明”和世界“第二次绿色革命”,这是因为(  )
A.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
B.有许多国家引进杂交水稻
C.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D.袁隆平推广杂交水稻
7.据考证,在江苏高邮龙虬庄、河南舞阳贾湖、山东龙山文化等遗址中均发现了稻谷的遗存,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杆栏式”粮仓(仓中还剩有稻谷)是至今发现的南方最早的储粮设施。这说明当时(  )
A.水稻栽培技术已相当成熟
B.水稻是最主要的粮食作物
C.浙江地区的水稻产量最高
D.水稻广泛种植并有了剩余
8.从三聚氰胺事件的重击、瘦肉精事件的炸雷、上海染色馒头的喧闹,到如今的塑化剂事件,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国人心中挥之不去的梦魇。而这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背后都有化学添加剂的阴影。这类问题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  )
A.新航路的开辟 B.第一次工业革命
C.第二次工业革命 D.第三次科技革命
9.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决议:“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由此表明土地流转(  )
A.改变了农村土地所有权性质
B.更有利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C.取消了农民对土地的承包权
D.终止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0.19世纪初的美国家庭本身就是主要的经济实体,家庭农场、家庭店铺和家庭工业几乎遍布全美;19世纪中期,主要劳力多数走出家庭到别处赚钱谋生。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商品经济的广泛影响 B.农业现代化迅速发展
C.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 D.工业社会的深入发展
11.印度自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相继进行了“绿色革命”(种植业)、“白色革命”(牛奶生产合作)、“蓝色革命”(水产养殖业)。印度农业科技信息系统为农户提供网络交易平台及种植技术等各种信息。上述信息反映了印度实现了粮食自给的主要经验是(  )
A.政府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B.以现代信息技术服务于农业
C.农业向商品化发展
D.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12.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2009年全世界有10亿人口在挨饿,2018年下降为8.2亿左右。要解决这一世界性的难题,首要的途径是(  )
A.缩小贫富国差距,提高贫穷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平
B.加强生物科技研究,培育优良品种提高粮食产量
C.加强人口管理,控制人口无限制增长
D.调整经济结构,增加农业投资,扩大农业生产
二、非选择题(共24分)
13.餐饮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构成部分,不同时期不同文明餐饮的特征能体现人类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状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同餐共饮,构筑起群体认同的纽带,一家人围坐在炉灶边的日常用餐,提升了亲密而持久的社会联系,巩固了家庭生活的基础。同样,正式的宴会有益于将一种家庭亲密性因素传输到政治关系之中,巩固统治者与臣民之间的关系。不仅如此,相同的饮食习惯有助于界定族裔认同。《论语》描述了孔子对用餐的苛求:“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孔子把精心准备的一餐饭与有道之邦联系了起来。即便在大部分问题上与儒家思想相背的严苛的法家,也赞同农业的高产对于国家的安康重要性。中国的医生将道家的阴阳观念应用于食物,建议病人通过平衡“热性”食物和“寒性”食物来保持身体健康。
材料二 食物在现代早期的传播中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粮食产量和人口的增长,19世纪的工业化则彻底改变了食物的制作方式,甚至是食物的根本属性。铁路和汽船跨越大陆和海洋将水果、蔬菜和肉类运到市场上,改变了世界各地的食物供应网络。与此同时,工业技术不断地将烹饪从家里的厨房转移到遥远的工厂。随着食物由铁路和汽船从世界各地运来,“健康卫生”的含义就发生了彻底的改变。肉的新鲜程度不再取决于牲口被宰杀的日期有多近,而是取决于它的包装和冷藏。在19世纪之前,只有精英阶层才可以每天享用白面包和肉。随着大规模工业生产的兴起,这两种食物和许多其他食物终于成为西方社会的日常主食。
——摘编自《世界历史上的食物》
(1)根据材料一,分析餐饮在我国古代社会起到的作用。(4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食物在近代发生的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8分)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古代,“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民食问题事关政权稳固。据《礼记》记载,周朝禁止出售不成熟的根食和水果等。汉代,干肉腐坏变质出售致病,商贩及监管者“与盗同法”。《唐律疏议》规定,明知脯肉已经变质而不及时焚毁构成的刑事犯罪将受重罚,“其有害心,故与尊长食,欲令死者,亦准谋杀条论;施于卑贱致死,依故杀法”。《宋刑统》要求食品行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由行会对食品质量负责;明嘉靖时,“发现猪羊肉灌水,及米麦等掺和沙土货卖者,杖八十”。
——摘编自蒲丽娟、王伟《政治伦理视域下的古代食品安全治理及启示》
材料二 1860年,《食品掺假法》授予地方政府自愿设立“公共分析师”的权力,此前,英国政府和议会对食品生产和销售基本上是放任自流的。1872年英国中央政府开始介入食品安全,制订《食品与药品掺假法》。189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新的《食品与药品销售法》,授权中央政府可以干预地方政府强制实行,地方政府官员玩忽职守将被追责。1906年的“芝加哥牛肉事件”迫使英国议会授予英国政府对进口食品的监管权。至此,英国的食品安全监管基本形成。
——摘编自温小辉、冯杰《从自由放任到多层级全面深入监管——英国食品安全立法的演进》
材料三 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组成“全国食品卫生领导小组”,组织对食品种养、生产、经营和进出口等环节的治理。1982年11月,食品卫生领域的第一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试行)》通过。1981年,卫生部制定了食品卫生标准研发五年规划,陆续发布了80多项标准。1984年,我国正式成为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成员,积极参与国际食品标准制定。
——摘编自胡颖廉《改革开放40年中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和机构演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食品安全治理的特点和目的。(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食品安全监管的演变过程。(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初期食品安全治理的意义。(2分)
参考答案
1解析:选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府一方面为农民购买农田和农业机械提供各种优惠贷款,有利于提高法国农业的机械化程度,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另一方面,与年龄较大的农民相比,年轻的农民更容易接受和掌握新技术,鼓励年纪较大的农民退出土地经营又进一步助推了农业的现代化水平,故选A项。
2解析:选B 从“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国拖拉机生产及机耕面积完成情况”看,实际生产比“计划”高出数倍,结合时代背景可知B项正确;材料没有给出工业布局情况,更看不出“均衡”,A项错误;国民经济恢复在“一五”计划之前的1952年已完成,C项不符合史实;“一五”计划期间各方面积极配合,计划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并不是冒进,D项错误。
3解析:选D 工业革命机器的发明和使用使得更多的农民变成了工人,说明工业革命推动了农业的变革,故选D项;材料不是强调机械化的实现,而是强调工业革命对农村的生产关系和农业生产发展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工业革命和农业之间的关系,主旨不是农村封建生产关系瓦解,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开始建立”的信息,排除C项。
4解析:选A 乌克兰在1992~2007年期间耕地总量减少2.78%,但人均耕地增加8.32%,说明该国人口总数在下降,且超过耕地面积的下降速度,与城市化率没有必然联系。土壤质量是否下降也不能确定,粮食单产提高与耕地变化无关,故选A项。
5解析:选D 材料“小农场上的单位面积产出,并不低于大农场”等信息意在强调小农场经营是有其优越性的,故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农工比例失调问题,A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工业革命,B项排除;出现这个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小农场经营有优越性而非返璞归真等因素,C项排除。
6解析:选C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提高了水稻的亩产量,不仅仅有助于中国粮食产量的提高,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杂交水稻还推广向世界范围,有助于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因此被称为“第五大发明”和世界“第二次绿色革命”,故选C项,A、B、D三项属于表面原因。
7解析:选D 依据材料“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杆栏式’粮仓(仓中还剩有稻谷)是至今发现的南方最早的储粮设施”来看,当时有了储存稻谷的设施,说明水稻广泛种植并有了剩余,故选D项;材料与栽培技术是否成熟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反映当时的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排除B项;浙江一带有最早的储粮设施,不代表浙江水稻产量最高,排除C项。
8解析:选C 题干信息“最早”“化学添加剂”,结合所学可知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化学工业的建立带来的结果,故C项正确;A、B两项时期没有出现化学添加剂,应排除;D项不符合“最早”,应排除。
9解析:选B 根据题干可知中共中央决议,鼓励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这有利于形成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更有利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B项正确。农村土地所有权依然是公有制,排除A项。C项说法与题干矛盾,排除。D项说法错误,土地流转是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进行的自负盈亏的行为。
10解析:选D 材料表明实行家庭农场之后,农业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发展,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材料不能反映商品经济的广泛影响,排除A项;B项中“迅速发展”夸大了,排除;材料无关思想观念的变化,排除C项;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农业生产力得到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多,而城市工业化起步,城市就业率提高,因而出现材料中的现象,故选D项。
11解析:选A 材料中印度政府通过种植业、牛奶生产合作以及水产养殖业来发展农业,同时通过信息技术推广农业技术,说明印度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发展现代农业,故A项正确;B项只是材料中的部分信息;材料并没有说明农业向商品化发展,C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对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D项错误。
12解析:选B 材料中说明人口挨饿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可以从培育优良品种提高粮食产量出发,故B项正确;缩小贫富国差距不是材料主旨,A项错误;人口控制和调整经济结构不是首要的解决途径,C、D两项错误。
13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信息分层,从家庭和谐、政治稳定、民族认同、饮食养生等方面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的信息归纳变化。第二小问,据材料二信息分层,从工业化、交通运输、新技术运用、规模化生产等方面分析原因。
答案:(1)建立了和谐的家庭关系;有利于政治和谐,维系统治;有利于增加民族认同感,促进民族团结;注意饮食有利于养生。
(2)变化:食物的制作方式,甚至是食物的根本属性发生了改变;世界各地的食物供应网络发生了变化;新技术运用于肉类保鲜;白面包、肉和许多其他食物终于成为西方社会的日常主食。
原因:工业化的影响;铁路和汽船等交通运输的改进;新技术的运用;大规模工业生产的兴起对食品的要求。
14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通过材料一“民人以食为天”可得出将食品问题上升到了天理的高度;通过材料一“周朝禁止”可得出统治者重视食品问题;通过材料一“《唐律疏议》规定”可得出以法律来规范食品安全;通过材料一“要求食品行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体现出政府监管与民间监管相结合。第二小问,通过材料及所学知识可以从市场秩序、政治统治等方面归纳。第(2)问,通过材料二“授予地方政府自愿设立”到“中央政府可以干预地方政府强制实行”可得出从地方政府自愿到中央政府强制干预;通过材料二“迫使英国议会授予英国政府对进口食品的监管权”可得出由侧重国内食品监管到国内外食品监管并重;通过材料二“此前,英国政府和议会对食品生产和销售基本上是放任自流的”可得出从自由放任到深入监管以及由食品生产环节发展到生产销售环节。第(3)问,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家食品治理体系、人民群众健康、食品行业健康发展等方面回答。
答案:(1)特点:将食品安全上升到人伦天理;统治者高度重视;以法律强制力严格规范;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相结合。
目的:规范市场秩序,稳固统治。
(2)过程:从自由放任到多层级全面深入监管;由地方政府自愿到中央政府强制干预;由食品生产环节发展到生产销售环节;由侧重国内食品监管到国内外食品监管并重。
(3)意义:健全国家治理体系;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健康;规范和促进了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