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相传炎帝“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这里的“耒耜”是指( )
A.农业工具 B.作战武器
C.生活用具 D.灌溉工具
2.某班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搜集到以下图片资料,它们反映的主题是( )
A.工具材质的发展演变 B.工具动力的演进历程
C.手工业不同经营方式 D.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
3.生产工具是人类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下列生产工具中,代表古代农业生产力最高水平的是( )
4.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的尺度。下列古代生产工具的共同点是( )
A.说明古代农业的重大发展
B.反映人们利用自然力水平提高
C.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效率
D.体现了汉代先进的生产技术
5.在原始社会末期黄河中下游一带的仰韶文化遗存中,有“大量的陶石纺轮、纺砖、刀杼(骨匕)、骨梭等纺织工具……同时,各地都发现有许多的骨针,直径和针眼都很细小”。据此可知当时( )
A.纺织技术日臻完善 B.生产工具来源多样
C.陶器制造十分发达 D.手工行业分工细致
6.2013年,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4件汉代蜀锦织机模型,结构复杂精巧,一些部件上还残存有丝线和染料。织机四周散落有不同身姿和书写有不同铭文的十多件彩绘木俑。这是第一次出土完整的西汉织机模型,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的提花机模型。下列相关结论最为合理的是( )
A.证明了当时成都纺织技术领先全国
B.不存在墓主是私营手工业者的可能
C.陶俑或许代表了不同工种或者工序
D.将我国丝织业出现的时间大大提前
7.河南新郑的战国时期韩国铸铁作坊遗址出土陶范300余件,其中农具范占60%以上,出土铁农具200多件,占全部铁器的63.5%。由此可知( )
A.河南地区农业生产技术最为先进
B.陶器生产占据战国时期韩国经济主导地位
C.商代统治中心的冶铜技术得到继承
D.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已经比较普遍
8.房龙在《人类的故事》中这样描述庄园:“中世纪的骑士同时也是拥有田产的乡绅,少有出现必须付钱购买某种物品的情形,他们的庄园里能够生产供他和他的家人的一切物品。”由此,可以判断中世纪庄园经济的特征是( )
A.商品经济发达 B.基本自给自足
C.严格禁止竞争 D.自耕农为主体
9.《北齐书》中记载了当时一种铸造法:“其法烧生铁精以重柔铤(熟铁),数宿则成刚(钢)”,用此法铸造出的兵器坚韧锋利。这种技术被称为( )
A.灌钢法 B.镶嵌工艺
C.炒钢技术 D.高炉炼铁
10.春秋时期,促使农业生产由集体耕作向以家庭为单位经营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 B.精耕细作技术的形成
C.铁器和牛耕的出现 D.奖励耕织政策的实行
11.下列空格处最可能填写的是( )
A.铁犁牛耕、家庭农业 B.奴隶制经济、封建农业
C.集体劳作、自然经济 D.集体劳作、铁犁牛耕
12.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鼓励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生产模式。在古希腊罗马历史上,氏族部落解体以后,一家一户的家庭劳作也日渐普及。对此合理的解读是( )
A.交流使小农经济成为东西方当时主流的生产方式
B.东西方家庭生产模式的出现均源于生产力的进步
C.亚历山大帝国的远征推广了以家庭为单位的模式
D.男耕女织的分工构成东西方农业生产的最初形式
二、非选择题(共24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铁农具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这样就使原有的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发展的严重阻碍,于是土地渐由奴隶主所有转变为地主所有,耕作渐由集体转变为分散的小农经营。(生产者)逐渐获得农业经营上的自由,生产多寡至少部分地直接关系到自己的利益,因而想办法来增加生产,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走精耕细作的道路。
材料二 从西汉中期耦犁推广以来,我们看到农业工具不是继续向大型、高效发展,而是逐渐被改造得更加适合小农经济的需要。耕犁从“二牛三人”到二人二牛,到一牛一人,最后,比较轻便灵巧的曲辕犁得到普及,农业工具的这种发展,促使唐宋以后小农经济重新得到了加强。而我国精耕细作农业也进一步向多劳集约、提高土地利用率的方向发展。
——摘编自韩昊《人口膨胀与精耕农业原因初探》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形成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发展的特点。(4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发展的影响。(4分)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原始社会人们先用石刀、石斧把树木砍倒,晒干后放火焚烧,然后再用石犁翻土播种。商周时期,农业生产中很少使用青铜农具,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仍是人们进行生产的重要工具。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图1、图2历史事物的名称,说明图3生产工具出现的意义。(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6分)
参考答案
1解析:选A 耒耜在商周时期用来松土,属于农业生产工具,故A项正确。
2解析:选D 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图1反映的是汉代的耦犁法,图2反映的是曹魏时期的农业灌溉工具翻车,图3反映的是唐代的曲辕犁,图4反映的是唐代的农业灌溉工具筒车,它们共同反映了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故D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工具材质的发展演变;B项错误,图1反映的工具动力是畜力,图2反映的工具动力是人力,图3反映的工具动力是畜力,图4反映的工具动力是水力,这不能体现工具动力的演进历程;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农业生产工具,不是手工业经营方式。
3解析:选C 据所学可知,春秋时期,我国开始使用铁农具,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生产力水平得到极大提高,故C项正确;A、B、D三项出现在铁农具之前,不能代表古代农业生产力最高水平,排除。
4解析:选C 左图为播种工具耧车,中图为利用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右图是耕作工具曲辕犁。中图是利用水力鼓风冶铁工具,说明古代中国手工业的重大发展,排除A项;仅有中图能体现人们利用自然力,排除B项;这三个工具都能减轻劳动者的劳动强度,从而提高劳动者的生产效率,故选C项;曲辕犁属于唐代耕作工具,D项错误。
5解析:选B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陶石纺轮、纺砖、刀杼(骨匕)、骨梭、骨针等工具由不同的材料制成,这说明当时生产工具来源多样,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纺织技术日臻完善,原始社会末期也不可能有发达的纺织技术,故A项错误;材料不仅仅限于陶制工具,还有骨制工具,故C项错误;仅凭材料的有限信息也不能反映手工行业分工细致,故D项错误。
6解析:选C 题干只提供了成都出土的汉代蜀锦织机的情况,没有与其他地方比较,故A项错误;私营手工业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出现,故B项错误;汉代我国丝织业已经发展到比较高的水平,根据出土的汉代蜀锦织机不能推出D项结论;由题干中的“织机四周散落有不同身姿和书写有不同铭文的十多件彩绘木俑”可以推论出C项。
7解析:选D 材料没有把河南与其他地区的农业生产技术进行比较,无法得出A项结论,且表述过于绝对,故排除;陶范是配套冶铁的模型,材料的主旨是反映冶铁技术,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冶铜技术与冶铁技术的关联,排除C项;材料反映战国时期生产中普遍使用铁农具,故选D项。
8解析:选B 结合材料“他们的庄园里能够生产供他和他的家人的一切物品”可知庄园的生产是自给自足的,故B项正确;材料“少有出现必须付钱购买某种物品的情形”说明庄园内商品经济不发达,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禁止竞争,故C项错误;“自耕农为主体”与材料及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
9解析:选A 依据材料可知,这指的是南北朝时期的灌钢法,即将生铁和熟铁合炼成钢,增强了铁器的韧性,克服了易脆的缺陷,故A项正确;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灌钢法,不是镶嵌工艺;C项错误,我国炒钢技术发明于汉代;D项错误,我国高炉炼铁发明于汉代。
10解析:选C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我国农业生产力的一大进步,使一家一户的家庭生产成为可能,故C项正确。
11解析:选C 根据题意,刀耕火种对应的劳作方式是集体劳作,男耕女织对应的经济形态是自然经济,故C项正确。
12解析:选B “战国时期”的家庭生产是新生事物,是我国古代铁犁牛耕为代表的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诸侯鼓励小农经济是为了富国强兵;西方“氏族部落解体”这一生产关系变革的根源是生产力发展,故B项正确。“小农经济”的特点决定了“交流”的条件不成熟,A项不符合史实;亚历山大的远征并没有到达中国,C项不符合史实;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能从集体劳动进入到个体家庭的生产,D项错误。
13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一“铁农具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这样就使原有的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发展的严重阻碍”可得出铁农具使用,生产力提高;依据材料一“土地渐由奴隶主所有转变为地主所有,耕作渐由集体转变为分散的小农经营”可知是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小农经济形成;依据材料一“因而想办法来增加生产,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可知是小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需要。第(2)问,依据材料二“农业工具不是继续向大型、高效发展”“比较轻便灵巧的曲辕犁得到普及”可知农业生产工具向小巧轻便发展;依据材料二“我国精耕细作农业也进一步向多劳集约、提高土地利用率的方向发展”可知农业生产由精耕向集约以及提高土地利用率转变。第(3)问,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从巩固小农经济、农业生产技术进步以及人口增长等方面思考回答。
答案:(1)原因:铁农具使用,生产力提高;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小农经济形成;小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需要。
(2)特点:农业生产工具向小巧轻便发展;农业生产由精耕向集约、提高土地利用率转变。
(3)影响:进一步巩固了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生产技术进步;推动人口增长。
14解析:第(1)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1是二牛抬杠;图2是耧车;图3是曲辕犁,曲辕犁的出现一定程度提高了农业生产的耕作效率,标志着我国古代犁耕技术的成熟,并为后世所沿用。第(2)问,根据材料“原始社会人们先用石刀、石斧把树木砍倒,晒干后放火焚烧”可知体现的是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根据材料“商周时期,农业生产中很少使用青铜农具,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可知体现的是商周时期的石器耒耕;根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可知体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铁犁牛耕。
答案:(1)名称:图1:二牛抬杠;图2:耧车。
意义: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业生产的耕作效率;标志着我国古代犁耕技术的成熟,并为后世所沿用。
(2)变化: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商周时期的石器耒耕;春秋战国时期的铁犁牛耕。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