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课件(共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课件(共3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9.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22 14:53: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学习目标】
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1、佛教传入中国
(1)发展历程
①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
②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兴盛,同儒道融合。
昔汉哀帝元寿元年 (公元前2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经》。
——《三国志·魏书·东夷》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江南春绝句》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1、佛教传入中国
(1)发展历程
①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
②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兴盛,同儒道融合。
③隋唐时期:禅宗成为主流,佛教本土化。
④宋明时期: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问题探究】为什么佛教能够在中国得以传播?
佛教认为现实的一切都是“苦”的,即“苦海无边”,人生在世有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苦、五阴盛苦等八苦。造成苦难的原因不是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不是吃人的社会,而是“业”,提出超脱苦难的办法是忍耐、修行,以便达到“涅樂”境界。佛教这一套说明苦难和解决苦难的学说完全掩盖了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本质,起到了麻醉人民的鸦片作用。
佛教还提出了唯心主义的“十二因缘”说和“因果报应”、“生死轮回”主张。佛教的基本思想是中国封建统治者所乐于接受和利用的。特别是北方少数民族的统治者希望从佛教中找到为自己统治所需要的精神武器,把佛教视为控制民心,稳定社会,拉拢汉族地主阶级的法宝。这就是佛教能够在中国得以传播、生根的一个重要原因。
——叶洵灶:《佛教在中国古代得以传播的原因》
主观:中国传统儒学思想具有包容性、融合性;
客观:佛教思想本身具有合理之处,容易被统治者接受和利用。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1、佛教传入中国
(2)影响
①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语言词汇等产生深刻影响。
佛教致力于解决我国固有文化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人生归宿问题,从而有可能稀释、消除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
——马良怀《崩溃与重建中的困惑——魏晋风度研究》
作业、功课、真实、世界、自由、平等、方便、烦恼、解脱、慈悲、忏悔、心地、境界、抖擞、现身说法、心无挂碍、群魔乱舞、大彻大悟、海阔天空、三生有幸、前因后果、作茧自缚……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1、佛教传入中国
(2)影响
②诗词、书法和绘画,很多体现佛教内容,吸收佛教理念,更加注重境界的表达。
柳公权《金刚经碑》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惹尘埃!
——【唐】惠能
《送子天王图》(又名《释迦降生图》)是唐代吴道子根据佛典《瑞应本起经》创作纸本墨笔画。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1、佛教传入中国
(2)影响
③中国建筑艺术受佛教影响。
云冈石窟
敦煌莫高窟壁画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1、佛教传入中国
(2)影响
④消极: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产生了消极影响。
竭财以赴僧,破产以趋佛,而不恤亲戚,不怜穷匮……家家弃其亲爱,人人绝其嗣继。致使兵挫于行间,吏空于官府,粟罄于惰游(指僧侣的游手好闲),货殚于土木(指修建寺院)。
——范缜《神灭论》
正光已后,天下多虞,王役尤甚,於是所在编民,相与入道,假慕沙门,实避调役,猥滥极。
——《魏书·释老志》
寺院经济不利于国家的赋税徭役
寺庙奢侈,僧侣不检;出世态度有悖于儒家伦理纲常。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2、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
(1)表现:意大利人利玛窦等带来科技新知识。
利玛窦和徐光启
汤若望
耶稣会会士们将大约7000种西文图书带到了北京。17世纪时会士与中国学者合译出了大约380 种著作,这些书多为神学著作,但也有一些涉及天文、数学、地理、医药、气象、机械、解剖学、动物学、逻辑以及欧洲政治和教育制度等方面的论文和专著。
——费正清《东亚:传统与变迁》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2、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
(2)影响
①西方科学著作相继被译介到中国。
②招揽数学、医学、天文等方面的人才来到中国。
明末,徐光启主持编修新历法,结合西方天文知识编纂出《崇祯历书》,但崇祯历书未及颁行明朝便灭亡了。清朝建立后,参与编修《崇祯历书》的汤若望删改至103卷呈进清廷,顺治帝将其更名为《西洋新法历书》,叫做时宪历。近代所用的旧历就是时宪历,通常叫做夏历或农历。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3、近代西学东渐
(1)鸦片战争前后
①代表人物:林则徐、魏源
②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林则徐
魏源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魏源《海国图志·序》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3、近代西学东渐
(2)洋务运动时期
①代表人物:李鸿章、张之洞
②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李鸿章
张之洞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3、近代西学东渐
(2)洋务运动时期
③措施
设立京师同文馆,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
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赴欧美学习;
创办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3、近代西学东渐
(2)洋务运动时期
④影响
近代西方的工程技术、科学理论以及社会改革等内容,展现在国人面前。(促进西学传播)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3、近代西学东渐
(3)维新变法时期
①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
②实践:借用西方思想,宣传维新变法。
梁启超
严复
康有为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3、近代西学东渐
(4)辛亥革命时期
①代表人物:孙中山等
②实践:宣传民主革命思想。
③影响:成为辛亥革命的思想武器。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3、近代西学东渐
(5)新文化运动时期
①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等
②主张:(前)民主、科学;(后)马克思主义。
③影响: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陈独秀《敬告青年》
【知识拓展】中国近代学习西方的历程
层次 派别和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实践活动
器物 地主阶级抵抗派 师夷长技以制夷 编译书籍
仿制西方战舰
地主阶级洋务派 中体西用 师夷长技以自强 洋务运动
制度 资产阶级维新派 和平改良,君主立宪 戊戌变法
资产阶级革命派 暴力革命,民主共和 辛亥革命
思想 资产阶级激进派 民主与科学 新文化运动
无产阶级 马克思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
【知识拓展】中国近代学习西方的历程
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1、对亚洲
(1)汉字:各国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本国文字
朝鲜谚文
日本假名
越南喃字
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1、对亚洲
(2)儒学:各国以儒家经典为教科书,儒学为官学。
(3)佛教:佛教传入朝鲜、日本,教得到发展。
唐鉴真和尚东渡日本路线图
日本奈良唐招提寺
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1、对亚洲
(4)社会制度
①朝鲜: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国
②日本大化改新:中央集权制、土地和赋税制度
③越南:教育体制、科举制度
10世纪初,新罗人王建建立高丽王朝。高丽王朝效仿唐朝制度,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将地方划为十道,推行土地国有,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中国的儒家经典和辞章之学广为传播。
——《中外历史纲要(下)》
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1、对亚洲
(5)律令、历法、建筑、绘画、音乐、饮食、服饰、节日、习俗等
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1、对亚洲
(6)14—15世纪中华文化在东南亚的传播
①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文化在琉球传播。
②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在当地传播中华文化。
③郑和下西洋扩大并加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
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琉球国中山王遣使来华……皇帝“命礼部图冠带之制示之”……另外,琉球国还仿照中国之制设立学校,“改粗鄙之俗为儒雅之风”……琉球国国内移风易俗,逐渐变化为“衣冠礼义之乡”。
——摘编自王开玺《古代丝绸之路的辐射力》
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的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 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德]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
【问题探究】四大发明是如何影响欧洲的历史进程?
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2、对欧洲
(1)四大发明
造纸术:促进了欧洲教育、政治及商业等活动的发展。
火药: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打击了封建势力。
指南针:促进了远洋航行,推动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
印刷术: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2、对欧洲
(2)16—18世纪中华文化在欧洲得到传播
孔子的思想以及儒家经典传入欧洲,中国的史学、地理学以及科技、文学等成就也相继传入。
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2、对欧洲
1687年比利时耶稣会士柏应理在巴黎印行了《中国哲学家孔子》,书中附有《大学》《中庸》《论语》的拉丁译文。作为首次向欧洲介绍儒家思想的重要文献,译本一出版就引起了强烈反响。1691年英文译本出版,书名叫《孔子的道德》……孟德斯鸠等著名启蒙运动思想家都仔细研读过此书。当时整个欧洲到处可以听到颂扬中国的声音。
——梁真惠《中国儒家学说的译介对欧洲启蒙运动的影响》
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2、对欧洲
(2)16—18世纪中华文化在欧洲得到传播
孔子的思想以及儒家经典传入欧洲,中国的史学、地理学以及科技、文学等成就也相继传入。
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中国式园林和建筑成为风尚。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古代
近代
汉字、儒家经典、佛教的传播
唐文化的传播和影响
14—15世纪中华文化在东南亚的传播
对亚洲
对欧洲
四大发明传播到欧洲
16—18世纪中华文化在欧洲的传播
佛教文化的传入
西学的传入
开眼看世界
师夷长技以制夷
维新思想
三民主义
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