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课件(35张ppt)-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课件(35张ppt)-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25.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22 19:59: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中古时期亚洲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文明地区(亚洲)的多元面貌。
公元500-1500年,当欧洲文明处于“黑暗时代”时,亚洲伊斯兰文明作为东方儒家文明与欧洲基督教文明交流的桥梁,其本身的辉煌成就与东方儒家文明一起主导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美)斯图亚特 戈登:《极简亚洲千年史》
亚洲全称是亚细亚洲,意思是“太阳升起的地方”,是世界七是七大洲当中面积最大的大洲世界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一个洲。
亚洲的总面积达4457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30%,如此之大的面积,注定亚洲各地区的国家和人们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而区域内有具有很强的相似性。亚洲一般可以划分为六大地理区域,包括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和北亚。
中世纪铁幕的另一边,亚洲是那时的世界中心,亚洲就是那时的整个世界。
一、阿拉伯帝国——东西文明的使者
二、奥斯曼帝国——政教合一的西亚大帝国
三、中古印度、日本和朝鲜——南亚和东亚
目录
CONTENTS
文明传承·文化冲突·相互借鉴·多元并存
阿拉伯半岛:
多沙少水三洲五海之地,商业受阻;
多神信仰部落混战渴望统一
(一)阿拉伯帝国的建立
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7世纪初
穆罕默德去世,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632年
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8世纪中期
穆罕默德迁居麦地那,建立政权,势力范围逐渐扩大
622年
大规模对外扩张,先后征服叙利亚、两河流域、伊朗和北非的广大地区
7世纪中期起
750年阿拉伯帝国全盛时的疆界
一、阿拉伯帝国
伊斯兰一神教为人民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为建立统一的阿拉伯帝国奠定了政治基础和组织形式。
伊斯兰教
穆罕默德自称是真主安拉派到人间来拯救世人的使者,宣扬顺从安拉的人死后可以进入天堂,这就是伊斯兰教。“伊斯兰”意为“和平”“顺从”,信奉伊斯兰教的人称“穆斯林(顺从者)”。
伊斯兰教的基本教义是“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独尊安拉,反对多神信仰,因此受到麦加城中信奉多神教的贵族的排斥。同时,伊斯兰教教义中存在施舍、人人平等这些代表平民的主张,大大损害了贵族和大富豪的利益,他们采取各种手段迫害穆罕默德及其信徒,甚至施加暴行,穆罕默德被迫于622年率领一些信徒迁居麦地那,建立了一个以共同信仰为基础的宗教社团,即穆斯林公社,阿拉伯国家雏形由此诞生。
一、阿拉伯帝国
阿拉伯帝国的对外扩张是建立在政教合一、商业文明、游牧文化的综合基础上,扩张势头比汉帝国、罗马帝国更加猛烈,在默罕默德以真主名义统一阿拉伯半岛后,为满足统治者的权力欲求及对商路和土地的需求,阿拉伯帝国掀起了长达一百多年的以宗教为名的扩张运动,建立了一个继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之后又一个地跨亚非欧的大帝国,国土面积达1340万平方公里。在这一过程中,政教合一的体制产生了极大地向外冲击力。在当时等级制盛行的历史条件下,伊斯兰教的平等主张还是比较进步和受到下层人民欢迎的,真主和古兰经使阿拉伯人无所畏惧,士兵作战勇敢,不怕死亡。在以宗教为名的扩张战争中,战斗热情明显强于周边的民族。
根据材料说明阿拉伯帝国兴起和建立的有利条件
①政治基础:7世纪,默罕默德基本统一阿拉伯半岛;实行政教合一的体制
②经济因素:北方土地肥沃的新月地区文明的吸引
③宗教信仰:伊斯兰教的兴起和发展,提供精神力量和组织形式
④军事因素:阿拉伯军队在保持自身优势的同时,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和引进先进武器,提高军队战斗力
⑤群众基础:下层人民的支持
⑥外部形势:周边王朝外强中干,日落西山
一、阿拉伯帝国
一、阿拉伯帝国
632
661
1258
750
四大哈里发时期
倭马亚王朝
(白衣大食)
阿拔斯王朝
(黑衣大食)
鼎 盛
(二)统治概况
1.政治:形成了以哈里发为中心的政教合一的专制集权的统治体系
(1)最高统治者哈里发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
(2)下设官僚机构辅助,重要的是宰相、枢密院和财政部等,以掌管财政和税务的部门最为重要。
哈里发
(政治、军事、宗教)
财政部
(财务收支)
枢密院
(令状、文告)
宰相
(政务、辅佐哈里发)
一、阿拉伯帝国
(二)统治概况
(1)商品经济:经济繁荣,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很大发展。
(2)转运贸易:阿拉伯商人在东亚、西欧、非洲等广大地区从事着陆上和海洋贸易。
(3)城市发达:帝国境内城市繁多,都城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阿拉伯人商业活动示意图
首都巴格达,位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中央,扼水陆交通之要冲,极盛时期城市人口多达150万,……巴格达码头经常停泊数百艘来自全国各地和各国的船只,其中也有中国商船。……中国的丝绸和瓷器、印度的香料、中亚的宝石、东非的象牙和金砂等,都经阿拉伯商人转销世界各地。
——朱寰主编《世界上古中古史》(下册)
2.经济:
◎拉齐斯:著名的临床外科专家。是外科串线法的发明者,对西方医学产生很大影响。
◎《一千零一夜》:又译《天方夜谭》,以波斯民间故事为蓝本,后又吸收印度、希腊、埃及等童话寓言以及大量阿拉伯故事而成。
◎花刺子密:天文学家、数学家,曾对本初子午线一度之长进行测量,据此推算地球的圆周和体积;编写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表”。著有《积分和方程计算法》。
◎清真寺:阿拉伯建筑艺术的集中体现,晚期受到印度建筑艺术的影响。
一、阿拉伯帝国
3.文化:
(二)统治概况
◎阿拉伯数字:
一、阿拉伯帝国
3.文化:
(二)统治概况
(1)吸收与融合:阿拉伯人融合东西方文化,在文学、艺术、科学和思想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
(2)交流与传播: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等先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
(3)特点:开放性、包容性、多元性
(4)影响:
A.保存和传播欧洲古典文化,为文化复兴奠定基础;
B.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和使者,促进文化交流;
C.融合东西方文化创造出了独具特色、丰富多彩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
830年,哈里发在巴格达设立“智慧宫”,集科学院、图书馆、翻译馆于一体。为延揽翻译人才,哈里发以黄金支付稿酬,其重量与译著重量相等
一、阿拉伯帝国
(二)统治概况
阿拉伯帝国领域内的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印度、叙利亚和埃及等地,都是古代东西方文化荟萃的地区。帝国政治的相对稳定,交通发达,经济繁荣,为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有利环境……帝国的统治者日益认识到科学文化的重要性。因此,阿拉伯帝国历代统治者都比较关心发展科学文化事业。到阿拔斯王朝时期……他们不分宗教畛域,不拘泥意识形态的差异,不惜重金延聘人才,尊重和奖掖各界学者。8世纪中叶,中国的造纸术和罗盘针传入阿拉伯帝国,对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发展与繁荣,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吴于廑 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下卷)》
思考点:阿拉伯帝国文化繁荣的原因?
地处亚非欧交界,地理位置优越
国家统一,政局相对稳定
工商业发达,经济繁荣
统治者重视知识、人才
兼收并蓄,融合东西方优秀文化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1299年 -1922年)
波斯帝国(前550~前330 )
亚历山大帝国(前334年-前323年)
罗马帝国(前27年—395年)
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395年—1453年)
阿拉伯帝国(632年—1258年)
世界历史上曾经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13世纪
14世纪中期
1453年
16世纪后期
帝国兴起
奥斯曼土耳其人本是西突厥人的一支,最初生活在中亚地区,11世纪由于蒙古西征迁移到小亚细亚。
奥斯曼土耳其人在两河流域发展起来,不断攻击拜占庭帝国,逐步征服小亚细亚。
帝国发展
跨过今黑海海峡向欧洲进军,逐渐征服巴尔干和东南欧部分地区,首领自称“苏丹”,建立国家机构和常备军。
继续发展
攻占君士坦丁堡,灭亡拜占庭帝国,将君士坦丁堡改为伊斯坦布尔,定为帝国首都
帝国极盛
先后征服西亚和北非部分地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1453年5月29日,奥斯曼帝国苏丹穆罕默德二世率军攻入君士坦丁堡,拜占庭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在混战中被杀,君士坦丁堡经过53天的激战后失陷,标志着延续1000多年的拜占庭帝国彻底灭亡。
(一)帝国兴起
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奥斯曼帝国极盛时期疆域图
(二)统治概况
1.政治:苏丹专制,政教合一
(2)阶层:宗教上层和封建主是统治阶级,工商业者和农民承担各种苛捐杂税。
(1)元首:最高统治者是苏丹,他既是宗教领袖,又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还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
阿拉伯政治体制的继承者
苏丹指一个在伊斯兰教历史上一个类似总督的官职,它是阿拉伯语中的一个尊称,最初是阿拉伯语中的抽象名词“力量”、“治权”、“裁决权”,后来变为权力、统治。最后,它变为伊斯兰国家世俗君主的称号,被这种苏丹统治的地方号称苏丹国。
(1)15-16世纪,帝国一度经济繁荣,首都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2)帝国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受到一定影响。
很明显,商货经过这些黑海的大门是否完全自由,不仅决定着十分广泛的贸易,而且决定着欧洲和亚洲之间的基本联系命运,从而也决定着在这个广大地区恢复文明的基本手段的命运。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
大哥,让过不?
你猜?
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二)统治概况
2.经济:
东西方商路的阻断者
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二)统治概况
3.影响: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作为横跨欧亚非并且穿越中古近代世界史的一支重要力量,在蒙古西征之后在中亚崛起乃至最终吞并了东罗马帝国的新兴势力,对于世界史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思考:奥斯曼帝国对世界历史的影响有哪些
(1)军事扩张:奥斯曼帝国大规模的对外扩张,给被侵略国家人民带来了灾难
(2)海外贸易:东西方贸易受到影响,促使西欧国家致力于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路。
(3)地区局势:征服巴尔干半岛和东南欧部分地区,导致该地区民族关系极为复杂,国
际关系紧张,为一战爆发埋下伏笔。
(4)文化传播:使伊斯兰教及其文化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播和发展,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多
样性和丰富性。
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课堂探究】根据所学知识,比较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异同
比较项 内容
相同点 地理位置
宗教信仰
思想文化
对外政策
帝国疆域
国家性质
对外征服
不同点 阿拉伯帝国
奥斯曼帝国
都是发端于西亚的亚洲国家
都是伊斯兰国家,以战争为主要途径传播宗教
多元化
都实施对外扩张政策
均为地跨亚、非、洲三大洲的大帝国
均为军事封建国家
征服地区多为地中海国家
伊斯兰教对周边地区产生重大影响,具有推动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历史作用
使亚非欧地区的社会日趋不稳定,并且控制了亚欧商路,中断了亚欧在文化、经贸上的陆上交流
三、南亚和东亚的国家
(一)南亚次大陆:中古印度
(1)兴起:4世纪初,兴起于恒河中游,几乎征服了北印度。
(2)统治:政局稳定,经济繁荣,但国王直接控制的地区主要为恒河中下游,其余大部分地区仍保留原来的藩王,政令不够统一。
◎笈多王朝疆域图
◎超日王(380-415)
笈多帝国的第三代君主
1.笈多帝国
4世纪中叶笈多王朝在北印崛起,319年在旃陀罗笈多的统治下,笈多王朝致力于在行中游地区扩张,先后征服不少地方,最终建立了统一的大帝国,笈多王朝是印度人自己建立的一个空前繁盛的王朝,它是印度教文化的全盛期,也可以说是中世纪印度文明的全盛期。
三、南亚和东亚的国家
(一)南亚次大陆:中古印度
1.笈多帝国
(3)宗教:由婆罗门教演变而来的印度教得到统治阶级的支持,以后逐渐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
印度教的基本教义与婆罗门教类同,主要经典有《吠陀》《奥义书》《往世书》《摩诃婆罗多》《摩罗衍那》等。印度教恪守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同时吸收佛教的“轮回”“业报”的教义,鼓吹人生有轮回,善恶有因果。印度教的主神是相互关联而各具一相的“三相神”,即婆罗摩、毗湿奴和湿婆三大主神。(如图从左至右)
◎三大主神
婆罗摩(大梵天):创造之神,是宇宙和天地万物(包括神、人)的创造者,被称为始祖。
毗湿奴(遍入天):赐福于人类的保护神。
湿婆(大自在天):苦行神和舞蹈之神。
三、南亚和东亚的国家
(一)南亚次大陆:中古印度
2.德里苏丹国
(1)兴起:11世纪,突厥人入侵印度。13世纪初,突厥人在印度建立德里苏丹国,以伊斯兰教为国教。
(2)统治:最高统治者称苏丹,握有最高行政、立法、司法和军事权力;地方划分为行省,行省总督由苏丹任命,重要职位由穆斯林担任。
◎德里苏丹国疆域示意图
雅利安人
波斯人
亚历山大
孔雀帝国
贵霜帝国
笈多王朝
德里苏丹国
莫卧儿帝国
殖民时期
三、南亚和东亚的国家
(一)南亚次大陆:中古印度
1.孔雀王朝(前324-前185年,第一个基本统一的古印度奴隶制王朝)
2.贵霜帝国(55-425年,大月氏人入侵)
3.笈多帝国(320-540年,中世纪统一印度的第一个封建王朝)
4.拉其普特时期(7世纪中叶-12世纪末穆斯林征服北印度)
5.德里苏丹国(1206-1526年突厥人入侵)
6.莫卧儿帝国(1526-1857年蒙古入侵)
7.英属印度(1858-1947年)
8.“印巴分治”(1947至今)
中古印度的发展简史
德川幕府建立,实行锁国政策
17世纪
镰仓幕府建立,进入幕府政治时期
12世纪末
中央集权体制瓦解,形成庄园,豢养武士
10世纪
出现严重社会危机
6-7世纪
中国人民把冶铁和水稻种植技术带到日本,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发展
秦汉之际
◎日本疆域简图
646年“大化改新”
经过约半个世纪的改革,日本模仿隋唐律令制度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
三、南亚和东亚的国家
(二)东亚:中古日本
三、南亚和东亚的国家
(二)东亚:中古日本
1.大化改新
背景 6~7世纪,日本出现严重社会危机;唐文化的影响
开始 646年孝德天皇颁布《改新之诏》进行改革,因年号为“大化”,故史称大化改新。
内容 政治 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
经济 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
文化 在中央设太学,地方设国学
外交 向中国唐朝政治经济体制学习, 成立古代中央集权国家
影响 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推动了日本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给日本历史上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三、南亚和东亚的国家
(二)东亚:中古日本
日本平城京与唐长安城
建筑
部分假名与汉字
遣唐使船队
唐代服饰与日本服饰
唐代斗茶与日本茶道
三、南亚和东亚的国家
(二)东亚:中古日本
(1)背景:
A.庄园经济形成:10世纪,日本的中央集权体制开始瓦解。贵族、佛寺和神社广占土地,形成庄园。
B.武士集团形成:贵族及庄园领主豢养武士,武士集团的重要性日益增强。
2.幕府统治
(2)形成:12世纪末,武士集团的首领源赖朝在镰仓建立了自己的军事机构——幕府,日本进入幕府政治时期。
日本统治阶层示意图
武士道精神:名,忠,勇,义,礼,诚,克,仁。武上道精神是武士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绝对服从主君,重言诺,轻生命,勇于战斗,曾被日本军国主义宣传利用。
三、南亚和东亚的国家
(二)东亚:中古日本
2.幕府统治
(4)结束:德川幕府——日本最后一个幕府
面对世界格局,意图以锁国政策加强统治,抵御外来影响,严重阻碍日本发展。1867年,德川幕府的德川庆喜还政于天皇,幕府政治结束。
17世纪初,德川幕府采取锁国政策,使日本退缩到几乎完全与世隔离的境地中。锁国政策规定,所有传教士必须离开日本,其信徒必须放弃他们的宗教信仰。……另外,锁国政策禁止日本国民出国,违者处以死刑。这样,日本开始了两个多世纪的闭关自守。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3)特点:
A.以天皇为首的朝廷只保有名义上的中央政府称号,以将军为首的幕府掌握实权;
B.幕府从朝廷获得镇压叛乱、征收赋税等权利;
C.将军与武士结成主从关系,武士成为将军的家臣;
D.将军赋予武士官职和俸禄;武士对将军宣誓效忠,并承担纳贡和兵役等义务。
三、南亚和东亚的国家
7世纪末
新罗
10世纪初
高丽
14世纪末
朝鲜
16世纪末
共抗侵略
4世纪
政权并立
高句丽、百济、新罗三个政权并立
新罗统一朝鲜半岛,效仿中国制度;
新罗人王建建立高丽王朝,效仿唐制
高丽大将李成桂自立为王,改国号朝鲜
日本丰臣秀吉派军侵略朝鲜,朝鲜请求中国支援,历经7年中朝军民取得胜利
李成桂与景福宫
方面 表现
政治 仿效唐朝制度,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将地方划分为十道
选官 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
经济 推行土地国有
文化 传播中国的儒家经典和辞章之学
(三)东亚:中古朝鲜
政教合一的西亚 多种宗教的南亚 中央集权的东亚
特点 东西方文明的使者 多宗教并存 融汇中华千年文化因子
政治 的专制统治 政教合一的君主集权体制,但由于宗教冲突仍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 君主中央集权体制
经济 农业、手工业、商业繁荣,对外贸易发达 农业、手工业、商业繁荣,对外贸易发达 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较快,对外贸易兴盛
文化 多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对世界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 多种宗教文化并存,在相互借鉴中发展 以 为中心,相互影响、相互借鉴
课程总结
政教合一
中国儒学文化
课堂总结
中古时期的亚洲
阿拉伯帝国
南亚与东亚的国家
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阿拉伯帝国的建立
阿拉伯帝国的鼎盛时期:政治领域、经济领域
阿拉伯帝国的文化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吸收被征服地区文化
奥斯曼帝国的建立
奥斯曼帝国的统治:政治领域、经济领域
中古时期的印度
(南亚次大陆)
中古时期的日本
中古时期的朝鲜
笈多帝国
得里苏丹国:建立、统治
笈多帝国的统治
印度教的兴起
大化改新
幕府时代的到来
背景:庄园经济、武士集团
形成:12世纪末,镰仓幕府的建立
结束:德川幕府——日本最后一个幕府
西亚
南亚
东亚
政教合一
多种宗教
中央集权
1.中世纪的西方文化,比起同时代的阿拉伯、印度和中国都要落后,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在那里几乎灭尽,赖有阿拉伯文版本将其保存,并在中世纪的后期译成拉丁语等西方语言重新回到欧洲。阿拉伯文化的西传,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到来。这表明阿拉伯文化( )
A.决定了西方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
B.直接促成了欧洲近代社会的转型
C.在保存和传播西方文化上影响深远
D.在沟通东西方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2.从存续时间看,最后一个地跨亚、欧、非三大洲的军事封建大帝国是( )
A.拜占庭帝国 B.西罗马帝国
C.奥斯曼帝国 D.阿拉伯帝国
课堂练习
3.武士是日本以武艺为专业的社会阶层,日本封建社会平安时代中期以后统治阶级的忠实仆从。武士集团形成的原因是( )
A.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B.庄园的形成与壮大
C.幕府政治开始 D.西方殖民者入侵日本
4.高丽成宗时代(981年-997年),某大臣主张:“华夏之制,不可不遵,然四方习俗,各随土性。其礼乐诗书之教、君臣父子之道,宜法中华;其余车马衣服制度,可因土风,不必苟同。”这反映了该官员( )
A.主张全盘吸收中国文化 B.承认本国处于藩属地位
C.注意保持主体的选择性 D.主张习俗遵循自身传统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