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综合测试卷
总分:100分 时间:75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面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变化的漫画,标题为《合不来》。它揭示出( )
A.意识形态分歧导致两大阵营形成
B.冷战导致欧洲国家分裂
C.冷战对峙格局产生的主要原因
D.美苏冷战的重心在欧洲
2.古巴导弹危机前,苏联提出架设美苏之间的“热线”电话,美国没有积极反应。危机后,美苏两国签订了两国首脑直接通信联系的协定。由此可见,古巴导弹危机( )
A.弥合了美苏两国间的矛盾
B.导致美苏开始走向冷战局面
C.推动世界多极化加速发展
D.促使大国重新审视相互关系
3.日本作为经济大国,向联合国提供大量资金,其承担的联合国会费曾一度位居世界第二位。此外,日本自卫队多次参加维和行动。这表明日本( )
A.立足维护世界和平
B.积极承担对联合国义务
C.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D.主动迎合世界发展趋势
4.20世纪70年代,具体表现为三个并行发展的历史进程:资本主义阵营由美国一家独大演变为美、欧、日三足鼎立;社会主义阵营从意识形态论战走向分裂;“第三世界”国家以不结盟运动的形式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出制衡两极的作用。材料表明( )
A.多极化趋势出现
B.两极格局瓦解
C.世界局势动荡不安
D.美国霸主地位动摇
5.1963年1月,法国总统戴高乐说:“首先必须要有个欧洲啊!现在对美国来说是很适意的……必须要有一个拥有自己的经济、自己的政策、自己的防务的真正的欧洲……”这表明欧洲( )
①要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②开始谋求联合
③抵制超级大国控制
④经济地位的提高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6.有人说“冷战如一场大洪水,虽然已经退去,但它席卷之处留下的‘伤痕’犹在”。冷战结束后仍存在的“伤痕”是( )
A.德国的分裂状态
B.朝鲜半岛的分裂状态
C.“9·11”事件
D.北约和华约的对峙
7.下表是1948、1959、1999、2009年中美日印四国粗钢产量对比表。其中,丙国是( )
年度 产量(单位:万吨)
甲 乙 丙 丁
1948 15.8 7 074.1 311.1 137.0
1959 1 387.0 8 477.3 1 662.9 247.3
1999 12 426.0 9 742.7 9 419.2 2 429.6
2009 57 218.2 5 819.6 8 753.4 6 283.8
A.中国 B.美国
C.日本 D.印度
8.下表是马克·卡尼斯和约翰·加拉蒂在《美利坚民族》一书中的一份民意调查。调查说明的本质问题是( )
时间 接受白人、黑人邻居 时间 接受白人、黑人通婚
白人 黑人
1964年 20% 1968年 17% 48%
1994年 60% 1994年 45% 68%
A.美国的黑人民权运动取得决定性胜利
B.美国公民的基本人权得到宪法的保护
C.美国的种族歧视和隔离政策逐步减弱
D.美国政府随着经济发展协调民族关系
9.非洲开发银行行长阿德西纳认为,非洲正在为全球创造经济机会;非洲大陆自由贸易区协议将创建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为非洲增加至少100%的贸易额。材料可用来说明非洲 ( )
A.联合发展成效显著
B.积极谋求共同发展
C.落后面貌得以改变
D.强调均衡发展
10.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接近国民生产总值的40%。从长远来看,这一现象对苏联社会发展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
A.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B.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科技水平大大提高
D.民用工业发展迅速
国争霸处于优势地位,原因就是他优先发展军事工业,但轻工业、农业发展缓慢,人民生活困难,故选B项。
11.东欧剧变后,绝大部分原社会主义国家急剧衰落,从第二世界沦为第三世界,以致全世界的国家和地区由191个增加到210个左右;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由约163个增加到近180个,其中人口增加了4亿多。这说明( )
A.社会制度剧变导致东欧衰落
B.第三世界国家开始了新崛起
C.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得到加强
D.苏联解体导致东欧国家分裂
12.据统计,1960—1976年,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共有628家西方国家投资的企业被当地人民接管。该情形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国际政治格局变更
B.民族独立运动高涨
C.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
D.不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崩溃
13.下图是1979—201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速(比上年增长)曲线图。据此可知( )
A.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保持持续增长
B.国内外经济环境决定经济运行增速
C.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推行
D.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经济稳定
14.韩国前总统金泳三(1993—1998年任韩国总统)说:“科学技术时代,国力不是来自武器,而是来自知识和科学技术。没有自己的技术,只能沦为殖民地。”这一言论( )
A.推动韩国经济的复苏与发展
B.促使韩国政府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
C.表明韩国重视发展科学技术
D.指出韩国没有构建独立的科学体系
15.戴维·罗特科普夫在《外交季刊》上宣称:“如果世界向统一语言方向发展,那么这种语言就应该是英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亚、非、拉美新兴独立国家的观念始终没有根本改变,它极力把其社会模式和价值观念强加于人。材料旨在说明( )
A.民族国家要极力抵制英语
B.文化扩张是霸权主义的主要表现
C.经济全球化模糊文化界线
D.新兴独立国家应该保持文化自信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6题15分,第17题14分,第18题16分,第19题10分,共55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从1763年至1914年的一个半世纪,作为欧洲获得对世界大部分地区的霸权时期,在世界历史进程中据有显著地位。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
《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冲击了欧洲的世界经济中心地位,美国却大发战争财。战争结束之时,美国成了一个工业、金融和军事强国。1945年,美国的煤炭产量占世界的二分之一,石油占三分之一,电力占二分之一……它拥有占世界70%的黄金储备。这为美国争夺世界霸权提供了基础,使得美国得以按照自己的设想构筑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确立自己世界经济霸主地位。
——摘编自刘景华《人类六千年》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63年至1914年,欧洲获得对世界大部分地区霸权的主要因素。(6分)
(2)依据材料二,分析“美国得以按照自己的设想构筑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的原因,并指出美国在经济领域为确立“世界经济霸主地位”而采取的措施。(9分)
17.随着人类太空技术的发展和对太空资源的开发应用,太空已成为继陆地、海洋、天空之后的第四个生存空间,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时间 国家 重大航天成果
1957.10.4 苏联 发射世界第一颗人造卫星
1958.1.31 美国 成功发射了第一颗“探险者”-1号人造卫星
1961.4.12 苏联 宇航员加加林乘“东方一号”飞船上天,成为世界航天第一人
1965.11.26 法国 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试验卫星”-1(A-1)号人造卫星
1967.4.23—24 苏联 宇航员科马洛夫乘联盟1号遇难,第一次航天飞行事故
1969.7.16—24 美国 阿姆斯特朗等三人乘阿波罗11号,实现第一次载人登月
1970.4.24 中国 设计研制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1975.7.15—24 美国 苏联 阿波罗18号/联盟19号第一次国际合作性的对接任务
1986.1.28 美国 “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七名航天员全部罹难,包括一名女教师,这是迄今最惨重的航天事故
1999.11.20 中国 第一艘载人航天试验飞船“神舟一号”飞行成功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20世纪世界航天科技发展历程的特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形成以上特点的主要因素。(14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初,美国成为当时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实力最为雄厚的国家。它占资本主义世界工业产量的2/3,黄金储备的2/3,同时还是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
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
时间 20世纪70年代 1981年 1982年 1983年
国民生产总值 年增长率(%) 2.8 1.9 -2.5 3.6
美国通货膨胀走势图
材料三: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经历了一个长达十年的经济增长期,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美国出现了“两高”(高经济增长率和高生产增长率)与“两低”(低失业率和低通货膨胀率)并存的局面。再次超过欧盟,把日本远远地甩在后面,重新巩固了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出现材料一中所述经济状况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国经济发展的特点。(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推动美国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变化的因素。(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一:20世纪60—80年代,新加坡、韩国等亚洲国家抓住西方发达国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利用本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吸引外国资本,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沙特阿拉伯、科威特等海湾产油国也出现了“石油繁荣”和经济起飞。
材料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
时间 事件
1997年7月2日 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
1997年7月11日 菲律宾放弃固定汇率制
1997年8月14日 印尼放弃固定汇率制
1997年8月16日 马来西亚放弃保卫林吉特
1997年10月17日 台湾当局主动将货币贬值
1997年11月 金融危机传导到韩国、日本
1998年8月 国际炒家发动对香港的进攻
亚洲金融危机,指发生于1997年的一次世界性金融风波。这场风暴中,泰国、印尼、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货币大幅贬值,亚洲大部分股市大幅下跌,亚洲许多大型企业倒闭,工人失业,社会经济萧条。这打破了亚洲经济急速发展的景象,一些国家的政局也开始混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回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建设成就。(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亚洲发展中国家面临什么挑战,应该如何应对。(6分)第八单元综合测试卷 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面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变化的漫画,标题为《合不来》。它揭示出( C )
A.意识形态分歧导致两大阵营形成
B.冷战导致欧洲国家分裂
C.冷战对峙格局产生的主要原因
D.美苏冷战的重心在欧洲
解析:图片中因“国家利益”使二者“合不来”,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主要是美苏冷战,因此,国家利益是导致美苏冷战的主要原因,故C项正确。图片中没有体现意识形态,故A项错误。题目中未体现国家分裂,故B项错误。题目无法得出冷战重心在欧洲,故D项错误。
2.古巴导弹危机前,苏联提出架设美苏之间的“热线”电话,美国没有积极反应。危机后,美苏两国签订了两国首脑直接通信联系的协定。由此可见,古巴导弹危机( D )
A.弥合了美苏两国间的矛盾
B.导致美苏开始走向冷战局面
C.推动世界多极化加速发展
D.促使大国重新审视相互关系
解析:根据材料“危机后,美苏两国签订了两国首脑直接通信联系的协定”并结合所学可知,古巴导弹危机是美国、苏联与古巴之间爆发的一场极其严重的政治、军事危机,危机的和平解决使人类避免了一场灭亡性核战争,促使大国重新审视相互关系,建立通话联系,故选D项;美苏之间的矛盾是由国家利益各方面冲突导致,古巴导弹危机并未弥合美苏两国间的矛盾,排除A项;根据所学可知,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冷战的开始,排除B项;材料仅反映了美苏关系,并未反映多极化趋势,排除C项。
3.日本作为经济大国,向联合国提供大量资金,其承担的联合国会费曾一度位居世界第二位。此外,日本自卫队多次参加维和行动。这表明日本( C )
A.立足维护世界和平
B.积极承担对联合国义务
C.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D.主动迎合世界发展趋势
解析:根据材料“向联合国提供大量资金,其承担的联合国会费曾一度位居世界第二位。此外,日本自卫队多次参加维和行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之所以作为经济大国承担更多的联合国义务,主要是要谋求在联合国中的影响,即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故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并成为经济大国,日本在政治上要求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材料中所采取的措施不是要维护世界真正的和平,而是要扩大日本在国际政治上的影响力,故A项错误;积极承担对联合国的义务是材料内容,不是材料所反映的主旨,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述日本的主要目的为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而不是主动迎合世界发展趋势,故D项错误。
4.20世纪70年代,具体表现为三个并行发展的历史进程:资本主义阵营由美国一家独大演变为美、欧、日三足鼎立;社会主义阵营从意识形态论战走向分裂;“第三世界”国家以不结盟运动的形式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出制衡两极的作用。材料表明( A )
A.多极化趋势出现
B.两极格局瓦解
C.世界局势动荡不安
D.美国霸主地位动摇
解析:根据题干“……美、欧、日三足鼎立;社会主义阵营从意识形态论战走向分裂;‘第三世界’国家以不结盟运动的形式……”可见20世纪70年代多个国际力量崛起,世界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故A项正确;两极格局瓦解于苏联解体后,即1991年,排除B项;题干不能反映世界局势动荡不安,排除C项;两极格局下,美苏势均力敌,美国没有成为世界霸主,排除D项。
5.1963年1月,法国总统戴高乐说:“首先必须要有个欧洲啊!现在对美国来说是很适意的……必须要有一个拥有自己的经济、自己的政策、自己的防务的真正的欧洲……”这表明欧洲( B )
①要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②开始谋求联合
③抵制超级大国控制
④经济地位的提高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依据材料中“必须要有一个拥有自己的经济、自己的政策、自己的防务的真正的欧洲”信息可知,法国要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抵制美国等超级大国的控制,而这正是建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经济恢复和发展,经济地位提高的基础上,因此①③④符合题意;结合所学可知,欧洲联合开始于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成立,②错误。故正确答案为B。
6.有人说“冷战如一场大洪水,虽然已经退去,但它席卷之处留下的‘伤痕’犹在”。冷战结束后仍存在的“伤痕”是( B )
A.德国的分裂状态
B.朝鲜半岛的分裂状态
C.“9·11”事件
D.北约和华约的对峙
解析:“伤痕”可以理解为冷战的遗留问题,冷战结束后,朝鲜半岛还处于分裂状态,故选B;德国的分裂状态是冷战的产物,而1990年东西德统一,1991年苏联解体,随后冷战结束,排除A;“9·11”事件是恐怖主义,排除C;北约和华约的对峙是冷战的产物,华约于1991年解散,排除D。
7.下表是1948、1959、1999、2009年中美日印四国粗钢产量对比表。其中,丙国是( C )
年度 产量(单位:万吨)
甲 乙 丙 丁
1948 15.8 7 074.1 311.1 137.0
1959 1 387.0 8 477.3 1 662.9 247.3
1999 12 426.0 9 742.7 9 419.2 2 429.6
2009 57 218.2 5 819.6 8 753.4 6 283.8
A.中国 B.美国
C.日本 D.印度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48年美国是资本主义世界最强大的国家,粗钢产量最高的是美国,其次是日本,然后是印度,中国的粗钢产量最低。因此表格中的甲国是中国,乙国是美国,丙国是日本,丁国是印度。由此可知,C正确,A、B、D错误。
8.下表是马克·卡尼斯和约翰·加拉蒂在《美利坚民族》一书中的一份民意调查。调查说明的本质问题是( C )
时间 接受白人、黑人邻居 时间 接受白人、黑人通婚
白人 黑人
1964年 20% 1968年 17% 48%
1994年 60% 1994年 45% 68%
A.美国的黑人民权运动取得决定性胜利
B.美国公民的基本人权得到宪法的保护
C.美国的种族歧视和隔离政策逐步减弱
D.美国政府随着经济发展协调民族关系
解析:从材料内容看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无论白人还是黑人互相接受对方做邻居、通婚的比率是在提高的,从侧面反映了美国的种族歧视和隔离政策逐步减弱。其他选项材料没有反映,故选C。
9.非洲开发银行行长阿德西纳认为,非洲正在为全球创造经济机会;非洲大陆自由贸易区协议将创建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为非洲增加至少100%的贸易额。材料可用来说明非洲 ( B )
A.联合发展成效显著
B.积极谋求共同发展
C.落后面貌得以改变
D.强调均衡发展
解析:材料信息显示,阿德西纳把非洲作为一个整体看待,非洲大陆自由贸易区也是针对整个非洲而言的,因而材料可用来说明非洲在积极谋求共同发展,故B项正确;非洲共同发展的成效如何仅从材料信息中不得而知,A、C两项错误;共同发展不等于是均衡发展,D项错误。
10.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接近国民生产总值的40%。从长远来看,这一现象对苏联社会发展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B )
A.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B.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科技水平大大提高
D.民用工业发展迅速
解析:由题干关键信息“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接近国民生产总值的40%”可知,勃列日涅夫时期改革侧重于军事方面的重工业。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勃列日涅夫时期与美国争霸处于优势地位,原因就是他优先发展军事工业,但轻工业、农业发展缓慢,人民生活困难,故选B项。
11.东欧剧变后,绝大部分原社会主义国家急剧衰落,从第二世界沦为第三世界,以致全世界的国家和地区由191个增加到210个左右;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由约163个增加到近180个,其中人口增加了4亿多。这说明( A )
A.社会制度剧变导致东欧衰落
B.第三世界国家开始了新崛起
C.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得到加强
D.苏联解体导致东欧国家分裂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东欧大部分国家因为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导致政局动荡,社会制度剧变,继而经济发展缓慢,产生诸多矛盾,使国家地位下降,故A项正确。
12.据统计,1960—1976年,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共有628家西方国家投资的企业被当地人民接管。该情形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B )
A.国际政治格局变更
B.民族独立运动高涨
C.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
D.不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崩溃
解析:根据信息“共有628家西方国家投资的企业被当地人民接管”可推知,非洲这一地区摆脱了西方殖民统治,实现了民族独立,答案选B。
13.下图是1979—201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速(比上年增长)曲线图。据此可知( A )
A.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保持持续增长
B.国内外经济环境决定经济运行增速
C.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推行
D.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经济稳定
解析:观察曲线图可知,从1979—201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速有高有低,但都是正向增长,故选A项。
14.韩国前总统金泳三(1993—1998年任韩国总统)说:“科学技术时代,国力不是来自武器,而是来自知识和科学技术。没有自己的技术,只能沦为殖民地。”这一言论( C )
A.推动韩国经济的复苏与发展
B.促使韩国政府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
C.表明韩国重视发展科学技术
D.指出韩国没有构建独立的科学体系
解析:据材料可知,金泳三担任韩国总统时认为科学技术在国家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推动国家强盛的重要因素,这表明韩国政府重视发展科学技术,故C项正确;金泳三担任总统时,韩国已经实现国家经济的复苏,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了韩国总统重视发展科学技术,不能体现政府工作重心发生转移,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自己的技术,只能沦为殖民地”强调科学技术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并非韩国没有构建独立的科学体系,故D项错误。
15.戴维·罗特科普夫在《外交季刊》上宣称:“如果世界向统一语言方向发展,那么这种语言就应该是英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亚、非、拉美新兴独立国家的观念始终没有根本改变,它极力把其社会模式和价值观念强加于人。材料旨在说明( D )
A.民族国家要极力抵制英语
B.文化扩张是霸权主义的主要表现
C.经济全球化模糊文化界线
D.新兴独立国家应该保持文化自信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新兴独立国家应如何面对文化扩张,新兴独立国家应该保持文化自信,而不是极力抵制英语,故D项正确,A项错误;文化扩张是霸权主义的表现,但不是主要表现,故B项错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文化仍然是独立的,故C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6题15分,第17题14分,第18题16分,第19题10分,共55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从1763年至1914年的一个半世纪,作为欧洲获得对世界大部分地区的霸权时期,在世界历史进程中据有显著地位。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
《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冲击了欧洲的世界经济中心地位,美国却大发战争财。战争结束之时,美国成了一个工业、金融和军事强国。1945年,美国的煤炭产量占世界的二分之一,石油占三分之一,电力占二分之一……它拥有占世界70%的黄金储备。这为美国争夺世界霸权提供了基础,使得美国得以按照自己的设想构筑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确立自己世界经济霸主地位。
——摘编自刘景华《人类六千年》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63年至1914年,欧洲获得对世界大部分地区霸权的主要因素。(6分)
(2)依据材料二,分析“美国得以按照自己的设想构筑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的原因,并指出美国在经济领域为确立“世界经济霸主地位”而采取的措施。(9分)
答案:(1)率先启动现代化进程(或工业革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确立资本主义制度;启蒙运动促进思想的解放;通过殖民扩张,逐步确立资本主义殖民体系。
(2)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冲击了欧洲的世界经济中心地位;美国经济实力膨胀。
措施: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建立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实行马歇尔计划。
解析:(1)主要因素,结合材料“1763年至1914年”,根据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角度解答。欧洲率先启动现代化进程(或工业革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确立资本主义制度;启蒙运动促进思想的解放;欧洲国家为掠夺原料、市场、资本投资场所,通过殖民扩张,逐步确立资本主义殖民体系。(2)原因,根据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冲击了欧洲的世界经济中心地位,美国却大发战争财。战争结束之时,美国成了一个工业、金融和军事强国”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世界经济中心地位受到冲击,而美国经济实力膨胀。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主导下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同时大力推行贸易自由化,建立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为了控制西欧,遏制苏联,实施马歇尔计划。
17.随着人类太空技术的发展和对太空资源的开发应用,太空已成为继陆地、海洋、天空之后的第四个生存空间,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时间 国家 重大航天成果
1957.10.4 苏联 发射世界第一颗人造卫星
1958.1.31 美国 成功发射了第一颗“探险者”-1号人造卫星
1961.4.12 苏联 宇航员加加林乘“东方一号”飞船上天,成为世界航天第一人
1965.11.26 法国 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试验卫星”-1(A-1)号人造卫星
1967.4.23—24 苏联 宇航员科马洛夫乘联盟1号遇难,第一次航天飞行事故
1969.7.16—24 美国 阿姆斯特朗等三人乘阿波罗11号,实现第一次载人登月
1970.4.24 中国 设计研制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1975.7.15—24 美国 苏联 阿波罗18号/联盟19号第一次国际合作性的对接任务
1986.1.28 美国 “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七名航天员全部罹难,包括一名女教师,这是迄今最惨重的航天事故
1999.11.20 中国 第一艘载人航天试验飞船“神舟一号”飞行成功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20世纪世界航天科技发展历程的特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形成以上特点的主要因素。(14分)
答案:特点:美苏主导领先;国家组织支持;曲折发展,技术成就不断突破;军事战略需要为主;由各国独立研发走向国际合作。(答出四点即可)
主要因素:国际形势的变化;维护国家安全利益的需要;空间科技水平的发展;经济发展状况;杰出历史人物的贡献。
解析:特点,由材料所列举的“国家”可知,航天科技发展是以国家的组织支持为基础的,且在这一发展过程中美国和苏联占据了主导领先的地位;由材料中所列举的“重大航天成果”可知,航天科技尽管在曲折中发展,但总体上说技术成就是不断地取得突破的,与此同时,科技的发展还主要靠军事战略需要的推动;由材料“阿波罗18号/联盟19号第一次国际合作性的对接任务”等局部信息可知,航天科技发展逐步从各国独立研发走向国际合作。主要因素,结合所学可从政治、经济、科技和个人等角度展开分析。从政治角度看,当时世界处于两极对峙格局,美国和苏联出于维护自身国家安全利益的需要,极力推动空间领域科技的发展;从经济角度看,科技的发展必然受到经济发展状况的制约;从科技角度看,各国空间科技水平的发展也会限制各自在航天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最后,杰出历史人物的作用也不能忽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初,美国成为当时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实力最为雄厚的国家。它占资本主义世界工业产量的2/3,黄金储备的2/3,同时还是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
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
时间 20世纪70年代 1981年 1982年 1983年
国民生产总值 年增长率(%) 2.8 1.9 -2.5 3.6
美国通货膨胀走势图
材料三: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经历了一个长达十年的经济增长期,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美国出现了“两高”(高经济增长率和高生产增长率)与“两低”(低失业率和低通货膨胀率)并存的局面。再次超过欧盟,把日本远远地甩在后面,重新巩固了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出现材料一中所述经济状况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国经济发展的特点。(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推动美国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变化的因素。(6分)
答案:(1)海外市场的拓展;科学技术的推动;政府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
(2)经济停滞,通货膨胀。
(3)大刀阔斧的改革;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知识经济开始形成;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一:20世纪60—80年代,新加坡、韩国等亚洲国家抓住西方发达国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利用本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吸引外国资本,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沙特阿拉伯、科威特等海湾产油国也出现了“石油繁荣”和经济起飞。
材料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
时间 事件
1997年7月2日 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
1997年7月11日 菲律宾放弃固定汇率制
1997年8月14日 印尼放弃固定汇率制
1997年8月16日 马来西亚放弃保卫林吉特
1997年10月17日 台湾当局主动将货币贬值
1997年11月 金融危机传导到韩国、日本
1998年8月 国际炒家发动对香港的进攻
亚洲金融危机,指发生于1997年的一次世界性金融风波。这场风暴中,泰国、印尼、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货币大幅贬值,亚洲大部分股市大幅下跌,亚洲许多大型企业倒闭,工人失业,社会经济萧条。这打破了亚洲经济急速发展的景象,一些国家的政局也开始混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回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建设成就。(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亚洲发展中国家面临什么挑战,应该如何应对。(6分)
答案:(1)20世纪60—80年代,新加坡、韩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沙特阿拉伯、科威特等海湾产油国经济发展较快。
(2)挑战:过分依赖国际资本和国际市场,承受风险的能力较差。
应对:东南亚国家要深化改革,调整经济结构,健全政府对金融体系的宏观管理。西亚产油国一要利用石油财富发展本国经济,二要努力改变单一的经济结构,积极发展石油化工和其他工业。
解析:(1)成就,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可以得出,20世纪60—80年代,新加坡、韩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沙特阿拉伯、科威特等海湾产油国经济发展较快。(2)挑战,根据材料二“这场风暴中,泰国、印尼、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货币大幅贬值,亚洲大部分股市大幅下跌,亚洲许多大型企业倒闭,工人失业,社会经济萧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提到的亚洲部分国家和地区过分依赖国际资本和国际市场,承受风险的能力较差。应对,根据所学知识,对于东南亚国家而言,需要深化改革,调整经济结构,健全政府对金融体系的宏观管理;对于西亚产油国而言,要利用石油财富发展本国经济,同时要努力改变单一的经济结构,积极发展石油化工和其他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