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云南 历史 中考复习 第十一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及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 中考真题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 云南 历史 中考复习 第十一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及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 中考真题练(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5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21 22:36:16

文档简介

2022 云南 历史 中考复习
第十一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及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
1.(2021·云南学业考)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正式建立的标志是 ( A )
A.中国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B.黄埔军校的创办
C.北伐战争开始
D.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解析】1924年中国国民党一大召开,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实现了两党的第一次合作,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并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封建军阀的统治。所以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正式建立。
2.(2021·昆明学业考)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长征途中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这次会议是 ( C )
A.“八七会议” B.古田会议
C.遵义会议 D.中共七大
【解析】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取消了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肯定毛泽东的正确主张,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3.(2020·昆明学业考)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经过五四运动,越来越多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关注马克思主义。1919年发表文章《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的是 ( D )
A.孙中山 B.蔡元培 C.陈独秀 D.李大钊
【解析】1919年,《新青年》出版“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刊载了李大钊的文章《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主义做了较为系统的介绍。
4.(2020·昆明学业考)秋收起义后,毛泽东决定放弃攻打中心城市长沙的计划,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1927年10月,毛泽东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是 ( A )
A.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B.陕甘宁边区
C.中央革命根据地 D.山东解放区
【解析】1927年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认真分析中国的形势,当机立断,向农村进军,到达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5.(2019·昆明学业考)2019年是五四爱国运动爆发100周年,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华民族走向民族复兴的新的历史起点,它标志着中国( D )
A.近代史的开端
B.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C.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解析】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6.(2019·云南学业考)“这是一声砸向旧世界的锤头撞击,和着十月革命的惊天霹雳。从上海望志路到南湖的红船发力,锻造出一个民族驶向复兴彼岸的航迹。”与材料描述有关的会议是 ( A )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遵义会议 D.中共七大
【解析】“从上海望志路到南湖的红船”是指中共一大的召开。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后又转移到浙江省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继续召开。大会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7.(2019·昆明学业考)毛泽东在《长征》这首诗中生动刻画出红军将士不怕困难、勇于奋斗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的会师,宣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地点是 ( C )
A.井冈山 B.贵州遵义
C.甘肃会宁 D.陕北吴起镇
【解析】1936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结束。
1.(2021·郴州学业考)胡适曾提出“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由此可知他主张 ( D )
A.实业救国 B.扶清灭洋
C.提倡科学 D.提倡新文学
【解析】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强调写文章“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不作无病之呻吟”。陈独秀紧接着发表《文学革命论》一文,主张推倒陈腐、雕琢、艰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
2.(2021·镇江学业考)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三年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体之痛苦。自经此次实验……珍爱共和之心,因以勃发。”陈独秀“此次实验”的矛头直指 ( D )
A.军阀混战 B.民主共和
C.君主立宪 D.专制政体
【解析】根据题干“三年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及所学知识可判断,这是在辛亥革命后进行的新文化运动。据“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体之痛苦”可知,陈独秀“此次实验”是指领导新文化运动,其矛头直指专制政体。
3.(2021·河南学业考)毛泽东说:“五四运动的杰出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这里的“姿态”强调的是 ( C )
A.革命的复杂性 B.制度的创新性
C.斗争的彻底性 D.抗战的持久性
【解析】根据“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可知,这里的“姿态”强调的是五四运动的反帝反封建的不妥协性,即斗争的彻底性。
4.(2021·山西学业考)1920年,毛泽东从北京返回湖南后,创办了一个文化书社。在开业初期,最热卖的中文书刊有《马克思<资本论>入门》《新俄国之研究》,以及《新青年》《新生活》和《劳动界》等杂志。这一现象说明( C )
A.政府支持文化事业
B.百姓知识水平提升
C.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中国共产党宣传影响巨大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后期,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我国传播。1919年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1920年“最热卖的中文书刊有《马克思<资本论>入门》《新俄国之研究》,以及《新青年》《新生活》和《劳动界》等杂志”充分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5.(2021·衢州学业考)某校为迎接建党100周年,举办“学党史、知党情、跟党走”主题展。下列内容符合“红船启航”版块的是 ( A )
A.开天辟地 焕然一新
B.武装起义 军旗飘扬
C.众志成城 全民抗战
D.百万雄师 横渡长江
【解析】“红船启航”指的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秘密召开,大会的最后一天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举行,中共一大的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6.(2021·贵港学业考)在中国近代史上,国共两党曾两度携手共渡难关。假如你穿越到1924年,可能看到孙中山、蒋介石和周恩来在商量筹建 ( D )
A.京师同文馆 B.福州船政学堂
C.京师大学堂 D.黄埔军校
【解析】根据题干中“1924年”“国共……携手”以及“ 孙中山、蒋介石和周恩来”共同商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4年5 月,黄埔军校成立。孙中山任军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后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黄埔军校培养了大量军事和政治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
7.(2021·自贡学业考)北伐战争中,下图所示的歌曲响彻大江南北。歌曲中的“大联合”指 ( A )
A.革命统一战线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D.爱国统一战线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北伐战争中《国民革命歌》响彻大江南北,其中“工农学兵,大联合”是指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8.(2021·常德学业考)某同学做“追寻红色足迹,缅怀革命先辈”历史专栏黑板报,其中写道:“他们率领南昌起义余部到达郴州宜章,发动年关暴动,揭开湘南起义的序幕……。”其中的“他们”是指 ( B )
A.朱德、贺龙 B.朱德、陈毅
C.周恩来、刘伯承 D.叶挺、贺龙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昌起义后,革命军撤离南昌,南下广东,准备在那里建立根据地。但在途中,革命军遭到敌人的封堵。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部分队伍,转战湘南。1928年,朱德、陈毅率领的部队在宜章县发起的年关暴动,揭开湘南起义的序幕。因此,材料中的“他们”是指朱德、陈毅。
9.(2021·广东学业考)1927年秋,毛泽东在文家市前委会议上主张放弃攻打长沙;随后主持三湾改编,确立党的支部建在连队上;之后决定工农革命军主力在井冈山周围打游击。这说明 ( D )
A.建党建军原则的正式确立
B.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确立
C.国民革命取得决定性胜利
D.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拉开序幕
【解析】建党建军原则是在1929年12月古田会议上确立的;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1927年7月,汪精卫在武汉召开“分共会议”,国民革命失败;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地区,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拉开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序幕。
10.(2021·自贡学业考)1930年中共中央军委主办的《军事通讯》指出:在瑞金独立政权中,可以见到许多宝贵的、独一无二的经验。这里的“经验”主要指 ( B )
A.中心城市暴动 B.工农武装割据
C.议会和平斗争 D.地主减租减息
【解析】材料关键信息“在瑞金独立政权中,可以见到许多宝贵的、独一无二的经验”并结合所学可知毛泽东在井冈山建立根据地后创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
11.(2021·张家界学业考)“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丛生、危在旦夕的战斗。”这一“行军”中发生的成为我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转折点的重大事件是 ( A )
A.遵义会议 B.四渡赤水
C.强渡乌江 D.会宁会师
【解析】1935年,在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2.(2021·南京学业考)“三支主力红军为担负中国革命的新任务而在西北会师,这是一个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事件。”材料评述的是 ( C )
A.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
B.工农红军第四军成立
C.工农红军的战略转移
D.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
【解析】依据“三支主力红军为担负中国革命的新任务而在西北会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红军长征有关,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标志着长征或工农红军的战略转移胜利结束,保存了革命的有生力量。
13.(2021·安徽学业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估计,1913年中国近代工业企业共有698家,资本总额33 082万元。到1920年,近代工业企业达到1 759家,资本总额50 062万元。中国的产业工人在1913年只有60多万人,到“五四”之前,达到了200多万人。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工人阶级逐渐成长,并于五四时期开始表现出不可低估的阶级力量,必将产生其政治的代表。
——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13-1920年中国工业的发展状况。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五四时期工人阶级是如何“表现出不可低估的阶级力量”的。
材料二 中国工人运动最初主要是自发的经济斗争。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将工人运动转变到争取自由的政治斗争阶段。罢工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工人阶级独立斗争是不可能得到胜利的。中共三大决定将党的工作重心由单纯领导工人运动转移到国民革命中来。
——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工人运动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3)结合时代特点,为上述材料拟定一个恰当的主题。
【解析】第(1)题第一问,根据材料一信息“1913年中国近代工业企业……到‘五四’之前,达到了200多万人”可知,1913-1920年中国工业的发展状况是企业数量、资本总额、工人总数增加。第二问结合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的主要行动和所起的作用来归纳总结即可。第(2)题第一问,根据材料二“中国工人运动最初主要是自发的经济斗争。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将工人运动转变到争取自由的政治斗争阶段”可知,从自发的经济斗争到有组织的政治斗争;根据材料二“罢工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工人阶级独立斗争是不可能得到胜利的。中共三大决定将党的工作重心由单纯领导工人运动转移到国民革命中来”可知,从独立斗争到国民革命。第二问原因,根据材料二“罢工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工人阶级独立斗争是不可能得到胜利的”可知,总结了工人运动的经验教训;根据材料二“中共三大决定将党的工作重心由单纯领导工人运动转移到国民革命中来”可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推动了中国工人运动的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工人阶级的力量逐渐壮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的胜利发展,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不少知识分子开始走向工人群众,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传播,使中国工人运动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第(3)题,根据时代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怎样“救亡图存”、中国“向何处去”,是当时许多仁人志士所探索的大问题,而走资本主义道路还是走社会主义道路,则是近代以来中国关于社会发展方向的所有争论的焦点。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尽管中国人民已进行了80多年的艰苦斗争,但没有一个阶级、一个政党像中国共产党这样认清这场斗争的本质,提出符合中国实际的正确革命纲领。历史实践证明,只有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才能真正担负起领导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务,建立独立、民主、富强的新中国。因此,为上述材料拟定一个恰当的主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民主革命是近代历史的必然选择”。
答案:(1)状况:企业数量、资本总额、工人总数增加。说明:工人阶级成为五四运动的主力;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等。
(2)变化:从自发的经济斗争到有组织的政治斗争;从独立斗争到国民革命。原因:近代工业发展,工人阶级力量壮大;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工人运动的经验教训等。
(3)示例:中国共产党领导民主革命是近代历史的必然选择。
PAGE2022 云南 历史 中考复习
第十一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及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
1.(2021·云南学业考)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正式建立的标志是 (   )
A.中国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B.黄埔军校的创办
C.北伐战争开始
D.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2.(2021·昆明学业考)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长征途中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这次会议是 (   )
A.“八七会议” B.古田会议
C.遵义会议 D.中共七大
3.(2020·昆明学业考)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经过五四运动,越来越多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关注马克思主义。1919年发表文章《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的是 (   )
A.孙中山 B.蔡元培 C.陈独秀 D.李大钊
4.(2020·昆明学业考)秋收起义后,毛泽东决定放弃攻打中心城市长沙的计划,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1927年10月,毛泽东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是 (   )
A.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B.陕甘宁边区
C.中央革命根据地 D.山东解放区
5.(2019·昆明学业考)2019年是五四爱国运动爆发100周年,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华民族走向民族复兴的新的历史起点,它标志着中国(   )
A.近代史的开端
B.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C.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6.(2019·云南学业考)“这是一声砸向旧世界的锤头撞击,和着十月革命的惊天霹雳。从上海望志路到南湖的红船发力,锻造出一个民族驶向复兴彼岸的航迹。”与材料描述有关的会议是 (   )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遵义会议 D.中共七大
7.(2019·昆明学业考)毛泽东在《长征》这首诗中生动刻画出红军将士不怕困难、勇于奋斗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的会师,宣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地点是 (   )
A.井冈山 B.贵州遵义
C.甘肃会宁 D.陕北吴起镇
1.(2021·郴州学业考)胡适曾提出“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由此可知他主张 (   )
A.实业救国 B.扶清灭洋
C.提倡科学 D.提倡新文学
2.(2021·镇江学业考)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三年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体之痛苦。自经此次实验……珍爱共和之心,因以勃发。”陈独秀“此次实验”的矛头直指 (   )
A.军阀混战 B.民主共和
C.君主立宪 D.专制政体
3.(2021·河南学业考)毛泽东说:“五四运动的杰出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这里的“姿态”强调的是 (   )
A.革命的复杂性 B.制度的创新性
C.斗争的彻底性 D.抗战的持久性
4.(2021·山西学业考)1920年,毛泽东从北京返回湖南后,创办了一个文化书社。在开业初期,最热卖的中文书刊有《马克思<资本论>入门》《新俄国之研究》,以及《新青年》《新生活》和《劳动界》等杂志。这一现象说明(   )
A.政府支持文化事业
B.百姓知识水平提升
C.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中国共产党宣传影响巨大
5.(2021·衢州学业考)某校为迎接建党100周年,举办“学党史、知党情、跟党走”主题展。下列内容符合“红船启航”版块的是 (   )
A.开天辟地 焕然一新
B.武装起义 军旗飘扬
C.众志成城 全民抗战
D.百万雄师 横渡长江
6.(2021·贵港学业考)在中国近代史上,国共两党曾两度携手共渡难关。假如你穿越到1924年,可能看到孙中山、蒋介石和周恩来在商量筹建 (   )
A.京师同文馆 B.福州船政学堂
C.京师大学堂 D.黄埔军校
7.(2021·自贡学业考)北伐战争中,下图所示的歌曲响彻大江南北。歌曲中的“大联合”指 (   )
A.革命统一战线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D.爱国统一战线
8.(2021·常德学业考)某同学做“追寻红色足迹,缅怀革命先辈”历史专栏黑板报,其中写道:“他们率领南昌起义余部到达郴州宜章,发动年关暴动,揭开湘南起义的序幕……。”其中的“他们”是指 (   )
A.朱德、贺龙 B.朱德、陈毅
C.周恩来、刘伯承 D.叶挺、贺龙
9.(2021·广东学业考)1927年秋,毛泽东在文家市前委会议上主张放弃攻打长沙;随后主持三湾改编,确立党的支部建在连队上;之后决定工农革命军主力在井冈山周围打游击。这说明 (   )
A.建党建军原则的正式确立
B.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确立
C.国民革命取得决定性胜利
D.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拉开序幕
10.(2021·自贡学业考)1930年中共中央军委主办的《军事通讯》指出:在瑞金独立政权中,可以见到许多宝贵的、独一无二的经验。这里的“经验”主要指 (   )
A.中心城市暴动 B.工农武装割据
C.议会和平斗争 D.地主减租减息
11.(2021·张家界学业考)“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丛生、危在旦夕的战斗。”这一“行军”中发生的成为我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转折点的重大事件是 (   )
A.遵义会议 B.四渡赤水
C.强渡乌江 D.会宁会师
12.(2021·南京学业考)“三支主力红军为担负中国革命的新任务而在西北会师,这是一个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事件。”材料评述的是 (   )
A.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
B.工农红军第四军成立
C.工农红军的战略转移
D.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
13.(2021·安徽学业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估计,1913年中国近代工业企业共有698家,资本总额33 082万元。到1920年,近代工业企业达到1 759家,资本总额50 062万元。中国的产业工人在1913年只有60多万人,到“五四”之前,达到了200多万人。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工人阶级逐渐成长,并于五四时期开始表现出不可低估的阶级力量,必将产生其政治的代表。
——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13-1920年中国工业的发展状况。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五四时期工人阶级是如何“表现出不可低估的阶级力量”的。
材料二 中国工人运动最初主要是自发的经济斗争。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将工人运动转变到争取自由的政治斗争阶段。罢工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工人阶级独立斗争是不可能得到胜利的。中共三大决定将党的工作重心由单纯领导工人运动转移到国民革命中来。
——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工人运动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3)结合时代特点,为上述材料拟定一个恰当的主题。
PAGE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