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云南 历史 中考复习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1.(2021·云南学业考)如图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哪一历史时期的政权更迭 ( )
A.夏商周时期
B.秦汉时期
C.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D.辽宋夏金元时期
2.(2020·云南学业考)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等措施的推行,顺应了民族大交融的趋势,促进了北方民族交融的进程。材料评价的是 ( )
A.商鞅变法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唐太宗的民族政策
D.元朝的行省制度
3.(2019·云南学业考)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农书是北魏农学家贾思勰撰写的 ( )
A.《伤寒杂病论》 B.《齐民要术》
C.《农政全书》 D.《本草纲目》
4.(2021·昆明学业考)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华夏民族是汉民族的主源,华夏民族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与蛮、夷、戎、狄诸族结下了长期的不解之缘。汉民族自形成后一直延续发展,并大量融合了其他民族人口,同时也有相当数量的汉族人口融于周边其他民族。正是因为存在这种双向融合现象,进而促进了更大范围的民族融合。经过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最终形成了统一多民族中国的主人——中华民族。
——据张植荣著《中国边疆与民族问题——
当代中国的挑战及其历史由来》
(1)材料一中,促进“更大范围的民族融合”的原因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被后人尊称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传说人物。
材料二 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他们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汉族人民向他们学习畜牧经验。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西晋时期,内迁各族大多使用汉语,汉族人民喜爱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胡”“汉”观念逐渐淡薄。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据部颁统编教材《中国历史》
(七年级上册)
(2)根据材料二指出,“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材料三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区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项目 2013年 2019年
国民生产总值 35 389.3亿元 57 493.0亿元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4 150.2元 24 179.8元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 3 307.8万人 3 846.7万人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整理
(3)根据材料三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区社会经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四 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2017年10月18日)
(4)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
1.(2021·菏泽学业考)整理表格是我们历史学习中常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下表反映的战役应是 ( )
时间 208年
交战双方 曹操和孙刘联军
战役特点 以少胜多
战役结果 孙刘联军取得胜利
A.牧野之战 B.巨鹿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2.(2021·临沂学业考)“臣下只有竭尽全力,到死方休罢了。至于伐魏兴汉究竟是成功还是失败,是顺利还是困难,那不是臣下的智力所能预见的。”(摘自《汉晋春秋》中《后出师表》的白话译文)这句话中的“臣下”所指的我国古代历史人物是 ( )
A.霍去病 B.诸葛亮
C.周瑜 D.司马炎
3.(2021·宜昌学业考)2021年4月,陕西西安少陵原十六国大墓入选“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其出土的陶俑形象具有少数民族特征(见下图),出土的碓房、水井、陶仓等又是华夏农耕文明的体现。这表明,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与汉族交往状态是 ( )
A.战争 B.隔离 C.分裂 D.交融
4.(2021·海南学业考)《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由此可知 ( )
A.江南地区开始开发
B.南方经济发展迅速
C.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D.经济重心完全南移
5.(2021·广东学业考)东晋初期,大量避乱南迁的北方贵族定居浙东,他们主要参与制造业、商业和运输业等经济活动,很少涉足大土地农业经营。这表明北方贵族 ( )
A.缺乏生产工具和技术
B.可支配的劳动力不足
C.难以获得广阔的田地
D.排斥南方的本地贵族
6.(2021·成都学业考)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国家以汉语为正音,三十岁以下的在朝官员,强令改说汉语,禁说鲜卑语。如有违反,将受到降职或者撤职的处理。孝文帝推行的这类措施 ( )
A.促进了民族交融
B.削弱了北魏实力
C.沿袭了鲜卑习俗
D.实现了南北统一
7.(2021·聊城学业考)魏晋南北朝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一般被泛称为“五胡”。“一到隋唐时代,而所谓五胡,便已泯然无迹。”这主要说明 ( )
A.民族矛盾尖锐
B.民族交融加强
C.民族杂居相处
D.中外交流频繁
8.(2021·达州学业考)2021年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中国和世界人民深感悲痛。民以食为天,华夏儿女历来关注农业生产,请问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是 ( )
A.《齐民要术》 B.《农政全书》
C.《本草纲目》 D.《天工开物》
9.(2021·连云港学业考)右图中的书法作品的原创作者为 ( )
A.王羲之
B.顾恺之
C.颜真卿
D.欧阳询
10.(2021·常德学业考)(节选)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内,各民族有了很大的发展,民族间的交流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南方汉越在矛盾与冲突中交流和融合,西部贸易交流频繁,北方边境战争不断。民族的分化、重组与融合为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动力,并注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王文光《秦汉时期
民族关系互动述论》
材料二 中华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曾有许多游牧部族侵入中国,甚至还取代某些王朝而代之;但是,不是中国人被迫接受入侵者的语言、习俗或畜牧经济,相反,是入侵者总是被迅速、完全地中国化。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为“北方边境战争不断”而采取的措施。西汉为中华民族“注入了新鲜血液”采取了哪些措施 西汉的这些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哪一史实最能证明“入侵者总是被迅速、完全地中国化” 有何具体措施 (至少写2个)
PAGE2022 云南 历史 中考复习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1.(2021·云南学业考)如图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哪一历史时期的政权更迭 ( C )
A.夏商周时期
B.秦汉时期
C.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D.辽宋夏金元时期
【解析】图片反映的是中国古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东汉灭亡后出现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后来司马炎自立为帝,建立西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316年,西晋灭亡。西晋灭亡后,317年,司马睿在南方建立东晋,北方进入十六国时期。420年,东晋灭亡,南朝开始。439年,北魏统一北方。北魏后来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东魏和西魏后来被北齐和北周取代,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合称北朝。
2.(2020·云南学业考)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等措施的推行,顺应了民族大交融的趋势,促进了北方民族交融的进程。材料评价的是 ( B )
A.商鞅变法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唐太宗的民族政策
D.元朝的行省制度
【解析】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即位后,力排众议,迁都洛阳,规定官员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故材料评价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
3.(2019·云南学业考)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农书是北魏农学家贾思勰撰写的 ( B )
A.《伤寒杂病论》 B.《齐民要术》
C.《农政全书》 D.《本草纲目》
【解析】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是北朝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内容十分丰富。《伤寒杂病论》是东汉张仲景所著的医学著作,《农政全书》是明代徐光启所著的有关国计民生的科技名著,《本草纲目》是明代医学家李时珍的著作。
4.(2021·昆明学业考)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华夏民族是汉民族的主源,华夏民族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与蛮、夷、戎、狄诸族结下了长期的不解之缘。汉民族自形成后一直延续发展,并大量融合了其他民族人口,同时也有相当数量的汉族人口融于周边其他民族。正是因为存在这种双向融合现象,进而促进了更大范围的民族融合。经过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最终形成了统一多民族中国的主人——中华民族。
——据张植荣著《中国边疆与民族问题——
当代中国的挑战及其历史由来》
(1)材料一中,促进“更大范围的民族融合”的原因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被后人尊称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传说人物。
材料二 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他们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汉族人民向他们学习畜牧经验。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西晋时期,内迁各族大多使用汉语,汉族人民喜爱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胡”“汉”观念逐渐淡薄。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据部颁统编教材《中国历史》
(七年级上册)
(2)根据材料二指出,“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材料三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区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项目 2013年 2019年
国民生产总值 35 389.3亿元 57 493.0亿元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4 150.2元 24 179.8元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 3 307.8万人 3 846.7万人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整理
(3)根据材料三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区社会经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四 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2017年10月18日)
(4)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
【解析】第(1)题第一问,据材料一中“汉民族自形成后一直延续发展,并大量融合了其他民族人口,同时也有相当数量的汉族人口融于周边其他民族”即可回答;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被后人尊称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传说人物是炎帝和黄帝。第(2)题根据材料二“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即可回答。第(3)题根据材料三表格数据变化即可回答出国民生产总值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迅速增长,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迅速增加。第(4)题为开放性试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国数千年来国家统一基础上形成的优秀历史传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维护各民族最高利益,是国家统一和长治久安的基础;我们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国家观,坚定维护国家统一,加强民族团结等。
答案:(1)汉民族自形成后一直延续发展,并大量融合了其他民族人口,同时也有相当数量的汉族人口融于周边其他民族。炎帝和黄帝。
(2)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3)国民生产总值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迅速增长,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迅速增加。
(4)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国数千年来国家统一基础上形成的优秀历史传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维护各民族最高利益,是国家统一和长治久安的基础;我们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国家观,坚定维护国家统一,加强民族团结。
1.(2021·菏泽学业考)整理表格是我们历史学习中常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下表反映的战役应是 ( D )
时间 208年
交战双方 曹操和孙刘联军
战役特点 以少胜多
战役结果 孙刘联军取得胜利
A.牧野之战 B.巨鹿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解析】通过题干中的关键信息“208年”“曹操和孙刘联军”等可判断反映的战役为赤壁之战。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2021·临沂学业考)“臣下只有竭尽全力,到死方休罢了。至于伐魏兴汉究竟是成功还是失败,是顺利还是困难,那不是臣下的智力所能预见的。”(摘自《汉晋春秋》中《后出师表》的白话译文)这句话中的“臣下”所指的我国古代历史人物是 ( B )
A.霍去病 B.诸葛亮
C.周瑜 D.司马炎
【解析】通过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伐魏兴汉”可判断相关人物为诸葛亮。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诸葛亮为蜀汉丞相。由此判断B符合题意。
3.(2021·宜昌学业考)2021年4月,陕西西安少陵原十六国大墓入选“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其出土的陶俑形象具有少数民族特征(见下图),出土的碓房、水井、陶仓等又是华夏农耕文明的体现。这表明,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与汉族交往状态是 ( D )
A.战争 B.隔离 C.分裂 D.交融
【解析】通过关键信息“其出土的陶俑形象具有少数民族特征”“出土的碓房、水井、陶仓等又是华夏农耕文明的体现”等,可判断反映了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与汉族的民族交融。
4.(2021·海南学业考)《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由此可知 ( B )
A.江南地区开始开发
B.南方经济发展迅速
C.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D.经济重心完全南移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东晋后期南方”“几乎家给人足矣”可知,题干反映了东晋后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江南经济发展迅速。
5.(2021·广东学业考)东晋初期,大量避乱南迁的北方贵族定居浙东,他们主要参与制造业、商业和运输业等经济活动,很少涉足大土地农业经营。这表明北方贵族 ( C )
A.缺乏生产工具和技术
B.可支配的劳动力不足
C.难以获得广阔的田地
D.排斥南方的本地贵族
【解析】北方人口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可支配的劳动力不足在题干材料中未体现;难以获得广阔的田地,是北方贵族南迁后参与制造业、商业和运输业等经济活动的原因;排斥南方本地贵族在题干材料中未体现。
6.(2021·成都学业考)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国家以汉语为正音,三十岁以下的在朝官员,强令改说汉语,禁说鲜卑语。如有违反,将受到降职或者撤职的处理。孝文帝推行的这类措施 ( A )
A.促进了民族交融
B.削弱了北魏实力
C.沿袭了鲜卑习俗
D.实现了南北统一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基本分析能力。通过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国家以汉语为正音”“强令改说汉语”等可判断这类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
7.(2021·聊城学业考)魏晋南北朝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一般被泛称为“五胡”。“一到隋唐时代,而所谓五胡,便已泯然无迹。”这主要说明 ( B )
A.民族矛盾尖锐
B.民族交融加强
C.民族杂居相处
D.中外交流频繁
【解析】题干材料意在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加强,致使魏晋南北朝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即“五胡”到隋唐时期已经汉化,与汉族无异。
8.(2021·达州学业考)2021年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中国和世界人民深感悲痛。民以食为天,华夏儿女历来关注农业生产,请问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是 ( A )
A.《齐民要术》 B.《农政全书》
C.《本草纲目》 D.《天工开物》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基础识记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是北朝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
9.(2021·连云港学业考)右图中的书法作品的原创作者为 ( A )
A.王羲之
B.顾恺之
C.颜真卿
D.欧阳询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分析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羲之的代表作是《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10.(2021·常德学业考)(节选)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内,各民族有了很大的发展,民族间的交流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南方汉越在矛盾与冲突中交流和融合,西部贸易交流频繁,北方边境战争不断。民族的分化、重组与融合为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动力,并注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王文光《秦汉时期
民族关系互动述论》
材料二 中华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曾有许多游牧部族侵入中国,甚至还取代某些王朝而代之;但是,不是中国人被迫接受入侵者的语言、习俗或畜牧经济,相反,是入侵者总是被迅速、完全地中国化。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为“北方边境战争不断”而采取的措施。西汉为中华民族“注入了新鲜血液”采取了哪些措施 西汉的这些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哪一史实最能证明“入侵者总是被迅速、完全地中国化” 有何具体措施 (至少写2个)
【解析】第(1)题根据所学,秦朝采取的措施,可从秦北击匈奴,修筑万里长城等方面回答。根据所学知识,西汉采取的措施,可从汉武帝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出击匈奴;开通丝绸之路;加强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的管理等角度分析回答。作用可从大一统国家得以巩固加强等角度回答。第(2)题史实根据所学知识可列举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根据所学可列举推行均田制;迁都洛阳;易服装、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等。
答案:(1)措施:在北方,秦击退了游牧民族匈奴的进攻;在原有北方诸侯国旧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措施:汉武帝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击败匈奴;开通丝绸之路;加强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的管理。作用:大一统国家得以巩固加强。
(2)史实: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推行均田制;迁都洛阳;易服装、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