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云南历史 中考复习 第七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中考真题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 云南历史 中考复习 第七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中考真题练(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8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21 22:59:36

文档简介

2022 云南 历史 中考复习
第七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1.(2021·昆明学业考)兰茂(1397-1476),明代云南嵩明人,著名学者、药物学家。他编著的《滇南本草》是一部记述西南高原地区药物,包括民族药物在内的药物学著作。一百多年后,明代杰出医药学家李时珍编写出著名的药物学著作 (   )
A.《伤寒杂病论》 B.《唐本草》
C.《千金方》 D.《本草纲目》
2.(2019·昆明学业考)徐光启是明末科学家,他撰写的一部中国古代农学的集大成著作是 (   )
A.《农政全书》 B.《本草纲目》
C.《天工开物》 D.《齐民要术》
3.(2019·云南学业考)“以势若游龙的身姿穿群山,越峻岭,奔腾万里,浩然大气,堪称一部以建筑写就的中华民族的史诗。”与这段描述有关的中国古代建筑是 (   )
A.都江堰 B.隋大运河
C.明长城 D.北京故宫
4.(2019·云南学业考)为巩固东南海防,1684年,清政府设置了 (   )
A.伊犁将军 B.台湾府
C.驻藏大臣 D.乌里雅苏台将军
5.(2021·云南学业考)中华民族同源共祖,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距今5 000 年左右,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部落生活在今陕西渭河流域和黄土高原一带,炎、黄部落之间不断地联合、交融,在中原地区形成了以黄帝、炎帝部落为主体的华夏族。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与周边各民族加强了经济、文化的联系,他们相互学习、互相促进,华夏族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摘编自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
教师教学用书《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
唐蕃会盟碑立于西藏拉萨大昭寺前,是唐穆宗时唐朝与吐蕃会盟的遗物。这次会盟史称“长庆会盟”,盟约里写道:“患难相恤,暴掠不作。”
——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
《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三 清朝前期,中国的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至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亚,西南达喜马拉雅山脉,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成为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国力强大的统一多民族国家。
——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
(七年级下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指出华夏族形成的特点。
(2)吐蕃是今天哪一民族的祖先 材料二中哪一句话最能体现唐蕃之间的友好关系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例清朝前期为巩固统一而采取的措施。
6.(2020·云南学业考)中国古代先进的技术与思想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是人类共同的财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重800多千克,制作工艺极为复杂。当时冶炼的坩埚一般可熔铜12.5千克,一次铸成如此巨大的青铜器需要60多只坩埚同时并用,200多人同时协作。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部编版)
材料二 
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它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的基础上开凿,利用了黄河南北水流的自然地形趋势,贯通了不同水系之间的水路交通。直到今天,隋朝大运河的某些河段依然承担着运输的作用。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
七年级下册》(部编版)
材料三 作者以“天工开物”命名他的书,是要通过技术从自然资源中开发物产,强调天工(自然力)与人类活动相协调。书中绝大部分内容都是在南北各地实地调查的资料,并将与食、衣有关的农业置于首位。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司母戊鼎是中国古代哪一历史时期青铜器的代表 出土文物有着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根据材料一指出这一时期青铜铸造业的基本情况。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隋朝大运河的中心,并说出你认为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理由。
(3)写出《天工开物》的作者,根据材料三说出该书的哪些思想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1.(2021·娄底学业考)在元朝98年的时间里,几乎每天都上演着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冲突,这导致了严重的政治危机。鉴此教训,下列哪位皇帝废除丞相制度 (   )
A.明太祖 B.明成祖 C.康熙帝 D.乾隆帝
2.(2021·菏泽学业考)为维护统治,我国古代诸多王朝都注重加强思想文化控制。下图“ ”处的内容应是 (   )
A.设立三司 B.设立厂卫
C.八股取士 D.废除丞相
3.(2021·镇江学业考)如图是《榜葛剌进麒麟图》,它描绘的是15世纪早期南亚地区的榜葛剌国王来中国进献长颈鹿的场景。当时的中国人将长颈鹿视为瑞兽麒麟。与这一场景的出现有直接关联的事件是 (   )
A.张骞通西域 B.宋辽澶渊之盟
C.郑和下西洋 D.雅克萨之战
4.(2021·成都学业考)明朝抗倭将领戚继光不仅是著名的军事家和诗人,更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他之所以被称为“民族英雄”,是因为他 (   )
A.赶走了盘踞台湾的荷兰殖民者
B.抵抗了英国殖民者的侵略
C.收复了被外国势力占领的新疆
D.解除了我国东南沿海倭患
5.(2021·大连学业考)建构示意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图中横线处的主题表述最恰当的是 (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B.盛世局面形成与发展
C.兼容并包的社会新风貌
D.西北边疆的巩固措施
6.(2021·广东学业考)18世纪20年代,法国人皮埃尔对中国靠什么供养如此之多的人口感到好奇,结果发现诀窍在于给耕地合理施肥,翻耕土地到一定深度,在适当季节播种,将谷物与其他作物间作。在他看来,“诀窍”是(   )
A.政治开明社会安定 B.中国农业精耕细作
C.政府大力扶持农业 D.中国人民勤劳勇敢
7.(2021·岳阳学业考)清代史学家赵翼在《檐曝杂记》中说:“(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由此可知 (   )
A.皇帝独掌朝政
B.皇帝与军机大臣共掌朝政
C.皇帝与军机大臣相互制衡
D.军机处高于皇权
8.(2021·达州学业考)假如你穿越时空,回到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明朝,你不可能经历的有 (   )
①闲暇之余,为强身健体,练习“五禽戏”
②七夕节听汤显祖编写的昆曲《桃花扇》
③临摹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④元宵节看花灯猜灯谜
⑤酒酣之时与朋友吟唐诗、聊《红楼梦》
A.①⑤ B.②③ C.③④ D.②⑤
9.(2021·临沂学业考)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如图是我国古代哪一都城的平面示意图 如此巨大的建筑群是谁决定营建的 当时该都城核心区域的名称是什么
材料二 中国传统建筑是以木结构框架为主的建筑体系。中国传统木构架建筑相比西方古典的石结构、混凝土结构的建筑来讲,整体耐久性较差,保存较难。这就使得木结构建筑的维修、翻建、重建的频率很高。若相应的传统营造技艺消失,那么遗存至今的传统建筑,包括大量的文物建筑也终将消亡。2009年9月,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非物质文化代表作》名录。
——摘编自宣讲家网
(2)根据材料二,可以认识到如图所示古都的宫殿建筑具有哪些特点 可以得知中国的哪项文化遗产入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非物质文化代表作》名录” 这项文化遗产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国史前时期的何种建筑
材料三 现在的木结构建筑不是简单地用原木,而是用工程木材。工程木材和原木有本质区别,它是经过现代的工业手段和先进技术,加工成适合于建筑用的梁、柱等部品部件。比如,木板和胶合板不一样,虽然都是以木质为原料,但是有区别,胶合板是经过加工的。国际上发展现代木结构已经很长时间了,我们国家这几年也在发展木结构。
——摘编自中国政府网
(3)材料三表明,现在的建筑与我国的传统建筑有何异同点
PAGE2022 云南 历史 中考复习
第七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1.(2021·昆明学业考)兰茂(1397-1476),明代云南嵩明人,著名学者、药物学家。他编著的《滇南本草》是一部记述西南高原地区药物,包括民族药物在内的药物学著作。一百多年后,明代杰出医药学家李时珍编写出著名的药物学著作 ( D )
A.《伤寒杂病论》 B.《唐本草》
C.《千金方》 D.《本草纲目》
【解析】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总结前人经验,历时27年编成的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2.(2019·昆明学业考)徐光启是明末科学家,他撰写的一部中国古代农学的集大成著作是 ( A )
A.《农政全书》 B.《本草纲目》
C.《天工开物》 D.《齐民要术》
【解析】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是一部农业百科全书,书中记载了我国古代有关农业生产的理论和科学方法;《本草纲目》的作者是李时珍;《天工开物》的作者是宋应星;《齐民要术》的作者是贾思勰。
3.(2019·云南学业考)“以势若游龙的身姿穿群山,越峻岭,奔腾万里,浩然大气,堪称一部以建筑写就的中华民族的史诗。”与这段描述有关的中国古代建筑是 ( C )
A.都江堰 B.隋大运河
C.明长城 D.北京故宫
【解析】明朝建立后,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先后18次修筑长城,形成了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总长万余里的明长城。万里长城常被视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因此题干描述的中国古代建筑是明长城。
4.(2019·云南学业考)为巩固东南海防,1684年,清政府设置了 ( B )
A.伊犁将军 B.台湾府
C.驻藏大臣 D.乌里雅苏台将军
【解析】1683年,清军两万人进攻台湾,郑氏军队战败,台湾归入清朝的版图。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
5.(2021·云南学业考)中华民族同源共祖,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距今5 000 年左右,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部落生活在今陕西渭河流域和黄土高原一带,炎、黄部落之间不断地联合、交融,在中原地区形成了以黄帝、炎帝部落为主体的华夏族。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与周边各民族加强了经济、文化的联系,他们相互学习、互相促进,华夏族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摘编自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
教师教学用书《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
唐蕃会盟碑立于西藏拉萨大昭寺前,是唐穆宗时唐朝与吐蕃会盟的遗物。这次会盟史称“长庆会盟”,盟约里写道:“患难相恤,暴掠不作。”
——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
《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三 清朝前期,中国的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至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亚,西南达喜马拉雅山脉,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成为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国力强大的统一多民族国家。
——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
(七年级下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指出华夏族形成的特点。
(2)吐蕃是今天哪一民族的祖先 材料二中哪一句话最能体现唐蕃之间的友好关系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例清朝前期为巩固统一而采取的措施。
【解析】第(1)题第一问,据所学可知人文初祖是黄帝和炎帝。第二问特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可知,从凝聚核心来看,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有一个凝聚其他少数民族的核心——汉族;从促进民族交融的主次原因来看,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是主要原因,而政治因素是次要因素;中华民族由多元走向一体的格局是逐步形成的,有一个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等。第(2)题第一问,吐蕃是藏族的祖先。第二问,据材料可知,材料“患难相恤,暴掠不作”最能体现唐蕃之间的友好关系。第(3)题,清朝前期为巩固统一而采取的措施可从顺治帝册封达赖;设置台湾府;康熙帝雅克萨反击战,与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平定准噶尔部叛乱,设置驻藏大臣,设立伊犁将军;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规定以金瓶掣签来决定西藏政教首领人选等方面任举一例即可。
答案:(1)人文初祖:黄帝和炎帝。
特点:从凝聚核心来看,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有一个凝聚其他少数民族的核心——汉族;从促进民族交融的主次原因来看,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是主要原因,而政治因素是次要因素;中华民族由多元走向一体的格局是逐步形成的,有一个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
(2)民族:藏族。 体现:“患难相恤,暴掠不作”。
(3)顺治帝时期:册封西藏政教首领达赖。
康熙帝时期:消灭郑氏集团,设立台湾府;册封西藏政教首领班禅;举行雅克萨反击战,与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平定准噶尔部叛乱,多伦会盟收服外蒙古。雍正帝时期:派遣驻藏大臣;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
乾隆帝时期:派兵入疆,消灭准噶尔部,设立伊犁将军;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统一天山南北;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规定以金瓶掣签来决定西藏政教首领人选。(任举一例即可)
6.(2020·云南学业考)中国古代先进的技术与思想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是人类共同的财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重800多千克,制作工艺极为复杂。当时冶炼的坩埚一般可熔铜12.5千克,一次铸成如此巨大的青铜器需要60多只坩埚同时并用,200多人同时协作。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部编版)
材料二 
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它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的基础上开凿,利用了黄河南北水流的自然地形趋势,贯通了不同水系之间的水路交通。直到今天,隋朝大运河的某些河段依然承担着运输的作用。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
七年级下册》(部编版)
材料三 作者以“天工开物”命名他的书,是要通过技术从自然资源中开发物产,强调天工(自然力)与人类活动相协调。书中绝大部分内容都是在南北各地实地调查的资料,并将与食、衣有关的农业置于首位。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司母戊鼎是中国古代哪一历史时期青铜器的代表 出土文物有着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根据材料一指出这一时期青铜铸造业的基本情况。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隋朝大运河的中心,并说出你认为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理由。
(3)写出《天工开物》的作者,根据材料三说出该书的哪些思想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解析】第(1)题,根据所学可知,司母戊鼎是商代青铜器的代表。这一时期青铜铸造业规模宏大,工艺高超,种类繁多,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第(2)题,根据所学知,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结合材料可知,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理由是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直到今天,隋朝大运河的某些河段依然承担着运输的作用。第(3)题,结合所学可知,《天工开物》的作者是宋应星,根据材料三可知,该书的强调天工(自然力)与人类活动相协调、将与食、衣有关的农业置于首位的思想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答案:(1)商朝时期;规模宏大,工艺高超,种类繁多,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2)洛阳;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直到今天,隋朝大运河的某些河段依然承担着运输的作用。
(3)宋应星;强调天工(自然力)与人类活动相协调、将与食、衣有关的农业置于首位。
1.(2021·娄底学业考)在元朝98年的时间里,几乎每天都上演着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冲突,这导致了严重的政治危机。鉴此教训,下列哪位皇帝废除丞相制度 ( A )
A.明太祖 B.明成祖 C.康熙帝 D.乾隆帝
【解析】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元朝的灭亡是地方分权和朝臣的权力过大所致。为了巩固统治,他在积极恢复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在政治上采取一系列措施以强化皇权。在中央,明太祖为进一步集中权力,废除了以往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2.(2021·菏泽学业考)为维护统治,我国古代诸多王朝都注重加强思想文化控制。下图“ ”处的内容应是 ( C )
A.设立三司 B.设立厂卫
C.八股取士 D.废除丞相
【解析】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加强思想文化控制”,明朝科举对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规定,被称为“八股文”。八股取士内容空疏,形式呆板,脱离实际,禁锢思想,考生被录取后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3.(2021·镇江学业考)如图是《榜葛剌进麒麟图》,它描绘的是15世纪早期南亚地区的榜葛剌国王来中国进献长颈鹿的场景。当时的中国人将长颈鹿视为瑞兽麒麟。与这一场景的出现有直接关联的事件是 ( C )
A.张骞通西域 B.宋辽澶渊之盟
C.郑和下西洋 D.雅克萨之战
【解析】题干是古代榜葛剌国王向明朝进献长颈鹿的图片,当时国人将其视为瑞兽麒麟。为了宣扬明朝的国威和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1405-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经过亚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4.(2021·成都学业考)明朝抗倭将领戚继光不仅是著名的军事家和诗人,更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他之所以被称为“民族英雄”,是因为他 ( D )
A.赶走了盘踞台湾的荷兰殖民者
B.抵抗了英国殖民者的侵略
C.收复了被外国势力占领的新疆
D.解除了我国东南沿海倭患
【解析】明朝中期以后,倭患严重,明政府派遣戚继光等抗倭。戚继光组建“戚家军”,经过英勇作战,解除了我国东南沿海倭患。
5.(2021·大连学业考)建构示意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图中横线处的主题表述最恰当的是 ( A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B.盛世局面形成与发展
C.兼容并包的社会新风貌
D.西北边疆的巩固措施
【解析】观察题干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对我国西北地区的管辖,西汉在西域(今新疆地区)设置西域都护、清朝在新疆设置伊犁将军;为了加强对我国西南地区的管辖,元朝由宣政院统辖西藏;为了加强对我国东南地区的管辖,清朝在台湾设置台湾府。各朝的这些措施均体现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故题干图中横线处的主题表述最恰当的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6.(2021·广东学业考)18世纪20年代,法国人皮埃尔对中国靠什么供养如此之多的人口感到好奇,结果发现诀窍在于给耕地合理施肥,翻耕土地到一定深度,在适当季节播种,将谷物与其他作物间作。在他看来,“诀窍”是( B )
A.政治开明社会安定 B.中国农业精耕细作
C.政府大力扶持农业 D.中国人民勤劳勇敢
【解析】题干关键信息“诀窍在于给耕地合理施肥,翻耕土地到一定深度,在适当季节播种,将谷物与其他作物间作”说明当时农业耕作有了新气象,如施肥、深耕、间作,使得农业经济得到了发展,体现了中国农业精耕细作。
7.(2021·岳阳学业考)清代史学家赵翼在《檐曝杂记》中说:“(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由此可知 ( A )
A.皇帝独掌朝政
B.皇帝与军机大臣共掌朝政
C.皇帝与军机大臣相互制衡
D.军机处高于皇权
【解析】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按照皇帝旨意拟写成文,经皇帝审阅同意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执行;中央各部和地方实际直接听命于皇帝,由皇帝独掌朝政。
8.(2021·达州学业考)假如你穿越时空,回到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明朝,你不可能经历的有 ( D )
①闲暇之余,为强身健体,练习“五禽戏”
②七夕节听汤显祖编写的昆曲《桃花扇》
③临摹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④元宵节看花灯猜灯谜
⑤酒酣之时与朋友吟唐诗、聊《红楼梦》
A.①⑤ B.②③ C.③④ D.②⑤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孔尚任的《桃花扇》是清朝时期昆曲艺术的代表,曹雪芹的《红楼梦》是清代的小说,故②⑤在明朝时期不可能经历。
9.(2021·临沂学业考)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如图是我国古代哪一都城的平面示意图 如此巨大的建筑群是谁决定营建的 当时该都城核心区域的名称是什么
材料二 中国传统建筑是以木结构框架为主的建筑体系。中国传统木构架建筑相比西方古典的石结构、混凝土结构的建筑来讲,整体耐久性较差,保存较难。这就使得木结构建筑的维修、翻建、重建的频率很高。若相应的传统营造技艺消失,那么遗存至今的传统建筑,包括大量的文物建筑也终将消亡。2009年9月,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非物质文化代表作》名录。
——摘编自宣讲家网
(2)根据材料二,可以认识到如图所示古都的宫殿建筑具有哪些特点 可以得知中国的哪项文化遗产入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非物质文化代表作》名录” 这项文化遗产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国史前时期的何种建筑
材料三 现在的木结构建筑不是简单地用原木,而是用工程木材。工程木材和原木有本质区别,它是经过现代的工业手段和先进技术,加工成适合于建筑用的梁、柱等部品部件。比如,木板和胶合板不一样,虽然都是以木质为原料,但是有区别,胶合板是经过加工的。国际上发展现代木结构已经很长时间了,我们国家这几年也在发展木结构。
——摘编自中国政府网
(3)材料三表明,现在的建筑与我国的传统建筑有何异同点
【解析】第(1)题,材料一是北京城平面示意图,明成祖时修建,紫禁城是北京城的核心,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第(2)题,依据材料二“木结构框架为主”可得出木结构框架为主;依据材料二“整体耐久性较差,保存较难。这就使得木结构建筑的维修、翻建、重建的频率很高”可得出整体耐久性较差,保存较难以及维修、翻建、重建的频率很高。依据材料二“2009年9月,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非物质文化代表作》名录”可得出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入选;结合所学可知,河姆渡人干栏式房屋属于早期的木质建筑。第(3)题,依据材料三“虽然都是以木质为原料,但是有区别,胶合板是经过加工的”可知,相同点是原料以木质为主,不同点是现在建筑是用工业手段进行加工,传统建筑是直接利用。
答案:(1)北京城;明成祖朱棣;紫禁城。
(2)木结构框架为主;整体耐久性较差,保存较难;维修、翻建、重建的频率很高。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河姆渡人干栏式房屋。
(3)相同点:木质为原料;异:现在建筑是用工业手段进行加工,传统建筑是直接利用。
PAGE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