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云南 历史 中考复习
第二十五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1.(2021·昆明学业考)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的协约国召开巴黎和会。经过五个多月的激烈争吵和相互妥协,1919年6月28日,协约国与德国签订了《协约及参战各国对德和约》,即 ( )
A.《凡尔赛条约》 B.《九国公约》
C.《开罗宣言》 D.《北大西洋公约》
2.(2021·云南学业考)经历了数年战争的苏维埃俄国,满目疮痍,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尖锐。列宁认为只有调整政策,才能恢复和发展生产。为此,苏俄于1921年实施了(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 D.工业化建设
3.(2020·昆明学业考)19世纪后半期,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它们之间的冲突日益加剧。1914年,一场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战争爆发了。这场战争的导火索是( )
A.萨拉热窝事件 B.凡尔登战役
C.莫斯科保卫战 D.诺曼底登陆
4.(2020·云南学业考)1917年11月7日晚,“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一声炮响,起义者冲进冬宫。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材料描述的是 ( )
A.巴黎公社建立
B.日本倒幕运动
C.俄国十月革命
D.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5.(2020·昆明学业考)1921年春,为缓解危机,恢复和发展生产,苏维埃俄国在列宁领导下调整政策,内容包括“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等”。这一政策是 (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国家工业化 D.农业集体化
6.(2020·昆明学业考)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1920年,领导印度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是 ( )
A.章西女王 B.甘地
C.玻利瓦尔 D.纳赛尔
7.(2019·云南学业考)1919年1月,巴黎和会召开。经过5个多月的激烈争吵,协约国与德国签订了条约。有人评价这一条约是“战胜国列强任意宰割战败国的产物,是在牺牲弱小民族利益的基础上签订的”。该条约是 ( )
A.《凡尔赛条约》 B.《九国公约》
C.《国际联盟盟约》 D.《北大西洋公约》
8.(2019·昆明学业考)1922年2月,在华盛顿会议上签署了针对中国问题的条约,声称尊重中国的独立和领土完整,实际上为列强共同掠夺中国提供了条件,该条约是 ( )
A.《九国公约》 B.《凡尔赛和约》
C.《色佛尔条约》 D.《洛桑条约》
9.(2019·云南学业考)读表
苏俄(联)工农业生产情况表
年份 1913年 1920年 1925年
粮食产量(亿普特) 39.39 19.70 44.24
工业产值(亿卢布) 102.1 14.0 77.39
1920年-1925年苏俄(联)经济恢复发展主要得益于 (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D.赫鲁晓夫改革
1.(2021·北京学业考)1907年《英俄协约》签订。学者蒙格指出,英国与俄国缔约的主要动机“是改变欧洲的力量对比,尤其要加上一个对付德国的砝码”。以上材料可用于研究 ( )
A.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
B.经济大危机的根本原因
C.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D.“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
2.(2021·临沂学业考)下图是某一战役的部分信息,该战役的作战双方是 ( )
时间:1916年
形式:阵地战
别称:“绞肉机”“地狱”“屠场”
A.法国军队与德国军队
B.德国军队与俄国军队
C.英法联军与德国军队
D.英法联军与德奥联军
3.(2021·安徽学业考)有学者针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指出:“因为欧洲看起来被削弱、分裂和不堪一击了,所以这些白人不再注定是殖民地的统治者了。从欧洲和西南亚战场返回家乡的殖民地居民根据他们的亲身观察加深了这种印象。”这意在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 ( )
A.缓和了列强之间的矛盾
B.结束于世界人民的反战运动
C.终结了欧洲的优势地位
D.有利于被压迫地区民族解放
4.(2021·陕西中考)列宁说:“如果没有战争,俄国也许几年甚至几十年也不会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对这一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
A.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化了俄国社会矛盾,引发了俄国革命
B.俄国资本主义发展远远落后于西欧和北美资本主义国家
C.俄国不具备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
D.农业集体化过程中农民利益受到严重损害
5.(2021·海南学业考)有人认为,对俄国十月革命的伟大意义,怎么评价也不过分:既不因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失误而黯然失色,也不因苏联的解体而蒙上厚厚的灰尘。符合这一观点的是 ( )
A.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B.俄国是较早实行资产阶级改革的国家
C.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D.十月革命是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6.(2021·重庆学业考)1918年,面对国内外敌人的勾结,苏俄红军唱着“一起去参军,勇敢地去作战,为苏维埃政权……”纷纷奔向杀敌战场。红军战士积极参战是为了 ( )
A.抵御普奥联军进攻 B.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C.反抗临时政府镇压 D.捍卫十月革命成果
7.(2021·聊城学业考)“和约的制定者是在恨、贪、惧的氛围中集合于巴黎的。他们怀恨敌人,贪婪殖民地和赔款,恐惧布尔什维主义。”“和约”签订的背景应是 ( )
A.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B.德国法西斯上台
C.绥靖政策达到顶峰
D.苏联模式形成
8.(2021·苏州学业考)《凡尔赛条约》的缔结者之一的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曾说:“如果德国认为1919年的和约不公平,那么它会找到对战胜国进行报复的手段。”下列对《凡尔赛条约》的理解与劳合·乔治表达的观点不符合的是 ( )
A.调整帝国主义与社会主义国家的矛盾
B.条约带有明显的分赃性质
C.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了祸根
D.条约体现了大国强权色彩
9.(2021·岳阳学业考)列宁曾说:“到1921年春天已经很清楚了——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我们……开始做战略上的退却,趁我们还没有被彻底打垮,让我们实行退却。一切都重新安排,不过安排得更稳妥。”材料中的“退却”指的是 (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社会主义工业化 D.农业集体化
10.(2021·扬州学业考)如图为苏联在两个五年计划时期工农业总产值比重变化示意图。这表明 (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起到积极作用
B.新经济政策使国民经济逐渐恢复
C.苏联已经由农业国发展为工业国
D.赫鲁晓夫改革取得较为明显成效
11.(2021·南京学业考)“初期的强制措施给农业生产造成了破坏,粮食总产量在1931-1932年出现下降,经历1933-1937年的增长,在1937年达到俄国历史上的最高点。从1938年又开始下降,1940年的总产量比1928年仅有10%的增长。”材料体现的是 ( )
A.苏维埃政权的措施与意义
B.经济大危机的蔓延与缓解
C.农业集体化的过程与效果
D.二战后苏联的改革与变化
12.(2021·长沙学业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后果是欧洲霸权地位的衰落以及美国和俄国影响的加强。战后,英法等传统大国希望以胜利者的姿态主导新的国际秩序,于是,全球性的大国协调开始了……《凡尔赛条约》及随后签订的各项条约,共同构成了凡尔赛体系。缔结和约“与其说是协商解决,倒不如说更像法庭上的判决”,因此,凡尔赛体系带来的将不会是永久的和平,而将是新的、更大的危机和冲突。
——摘编自曹胜强《现代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标志着这一潜在秩序的瓦解……两大国家集团的对抗和冷战主导了战后国际关系。这是一种非战非和的状态。我们或许可以争辩,两极格局究竟导致了全球的动荡和不安,抑或发展起一种稳定机制。毕竟世界出现了某种稳定状态——至少第三次世界大战不会爆发。
——[美]理查德·W.布利特等
《20世纪全球史》
材料三 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联合国安理会的决议经常被苏联一票否决,而在今天“新的世界秩序”中,倒是美国经常使用它们的否决权。从不需要否决权到依赖否决权,说明美国地位不提反降。
——张世鹏编译《全球化与美国霸权》
请回答:
(1)材料一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后果是什么 在这次全球性大国协调会上,中国的外交失败引发了国内的哪一爱国运动 结合《凡尔赛条约》内容,概述凡尔赛体系为什么不能带来永久的和平。
(2)材料二中的“非战非和的状态”是对哪一政策的描述 两极格局使世界出现了某种稳定状态,中国利用这一契机,在外交方面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
(3)根据材料三分析,美国地位不提反降的情况下“新的世界秩序”会如何发展
PAGE2022 云南 历史 中考复习
第二十五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1.(2021·昆明学业考)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的协约国召开巴黎和会。经过五个多月的激烈争吵和相互妥协,1919年6月28日,协约国与德国签订了《协约及参战各国对德和约》,即 ( A )
A.《凡尔赛条约》 B.《九国公约》
C.《开罗宣言》 D.《北大西洋公约》
【解析】1919年1月,战胜的协约国集团在巴黎近郊的凡尔赛宫召开会议,讨论对德和约及战后安排,这就是巴黎和会。由于各国都想为自己争取最大的利益,和会一直持续了5个多月。最后,协约国与德国签订了《协约及参战各国对德和约》,即《凡尔赛条约》。
2.(2021·云南学业考)经历了数年战争的苏维埃俄国,满目疮痍,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尖锐。列宁认为只有调整政策,才能恢复和发展生产。为此,苏俄于1921年实施了( B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 D.工业化建设
【解析】据材料可知,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国内战争,苏俄经济遭到破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不能适应当时的形势,为此1921年俄共(布)十大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开始实施是在1918年;农业集体化的方针确定是1927年;工业化建设方针的确定是1925年。
3.(2020·昆明学业考)19世纪后半期,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它们之间的冲突日益加剧。1914年,一场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战争爆发了。这场战争的导火索是( A )
A.萨拉热窝事件 B.凡尔登战役
C.莫斯科保卫战 D.诺曼底登陆
【解析】1914年,奥匈帝国的皇储在萨拉热窝街头遭到塞尔维亚青年的枪击,皇储夫妇被击毙,这一事件被称为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主要战役;莫斯科保卫战和诺曼底登陆均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主要战役。
4.(2020·云南学业考)1917年11月7日晚,“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一声炮响,起义者冲进冬宫。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材料描述的是 ( C )
A.巴黎公社建立
B.日本倒幕运动
C.俄国十月革命
D.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解析】1917年11月7日,起义者包围了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以“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炮声为信号,冲进冬宫,“十月革命”取得胜利。
5.(2020·昆明学业考)1921年春,为缓解危机,恢复和发展生产,苏维埃俄国在列宁领导下调整政策,内容包括“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等”。这一政策是 ( B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国家工业化 D.农业集体化
【解析】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等。
6.(2020·昆明学业考)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1920年,领导印度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是 ( B )
A.章西女王 B.甘地
C.玻利瓦尔 D.纳赛尔
【解析】1920年,甘地号召印度民众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是由甘地领导的印度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运动。内容包括:抵制在殖民政府和法院中工作;拒绝在英国学校读书;提倡手工纺织以抵制英国商品;拒绝纳税等等。
7.(2019·云南学业考)1919年1月,巴黎和会召开。经过5个多月的激烈争吵,协约国与德国签订了条约。有人评价这一条约是“战胜国列强任意宰割战败国的产物,是在牺牲弱小民族利益的基础上签订的”。该条约是 ( A )
A.《凡尔赛条约》 B.《九国公约》
C.《国际联盟盟约》 D.《北大西洋公约》
【解析】1919年1月,战胜的协约国召开巴黎和会,协约国与德国签订了《凡尔赛条约》,对德国的领土、军事、政治、赔款、殖民地等问题作出了规定,关于殖民地问题,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其中,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由日本继承,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中国的五四运动。因此,有人评价该条约是“战胜国列强任意宰割战败国的产物,是在牺牲弱小民族利益的基础上签订的”。
8.(2019·昆明学业考)1922年2月,在华盛顿会议上签署了针对中国问题的条约,声称尊重中国的独立和领土完整,实际上为列强共同掠夺中国提供了条件,该条约是 ( A )
A.《九国公约》 B.《凡尔赛和约》
C.《色佛尔条约》 D.《洛桑条约》
【解析】1921-1922年,美、英、法、中等九国代表在华盛顿举行会议。1922年,九国代表签署了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这个公约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的完整,遵循各国在中国“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实际上是为美国的扩张提供了便利,打破了日本对中国的独占,中国仍未摆脱被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9.(2019·云南学业考)读表
苏俄(联)工农业生产情况表
年份 1913年 1920年 1925年
粮食产量(亿普特) 39.39 19.70 44.24
工业产值(亿卢布) 102.1 14.0 77.39
1920年-1925年苏俄(联)经济恢复发展主要得益于 ( B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D.赫鲁晓夫改革
【解析】经历了数年战争的苏维埃俄国,满目疮痍,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列宁在经过调查后认为,只有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才能恢复和发展生产。1921年春,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从苏维埃俄国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1.(2021·北京学业考)1907年《英俄协约》签订。学者蒙格指出,英国与俄国缔约的主要动机“是改变欧洲的力量对比,尤其要加上一个对付德国的砝码”。以上材料可用于研究 ( A )
A.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
B.经济大危机的根本原因
C.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D.“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
【解析】材料信息“英国与俄国缔约的主要动机‘是改变欧洲的力量对比,尤其要加上一个对付德国的砝码’”,这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三国协约军事集团的形成,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
2.(2021·临沂学业考)下图是某一战役的部分信息,该战役的作战双方是 ( A )
时间:1916年
形式:阵地战
别称:“绞肉机”“地狱”“屠场”
A.法国军队与德国军队
B.德国军队与俄国军队
C.英法联军与德国军队
D.英法联军与德奥联军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6年凡尔登战役,德法投入重兵作战,双方伤亡近百万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时间最长,最残酷的战役,被称为“绞肉机”“地狱”“屠场”。
3.(2021·安徽学业考)有学者针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指出:“因为欧洲看起来被削弱、分裂和不堪一击了,所以这些白人不再注定是殖民地的统治者了。从欧洲和西南亚战场返回家乡的殖民地居民根据他们的亲身观察加深了这种印象。”这意在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 ( D )
A.缓和了列强之间的矛盾
B.结束于世界人民的反战运动
C.终结了欧洲的优势地位
D.有利于被压迫地区民族解放
【解析】据题干“这些白人不再注定是殖民地的统治者了”“从欧洲和西南亚战场返回家乡的殖民地居民根据他们的亲身观察加深了这种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4.(2021·陕西中考)列宁说:“如果没有战争,俄国也许几年甚至几十年也不会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对这一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A )
A.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化了俄国社会矛盾,引发了俄国革命
B.俄国资本主义发展远远落后于西欧和北美资本主义国家
C.俄国不具备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
D.农业集体化过程中农民利益受到严重损害
【解析】由材料“如果没有战争,俄国也许几年甚至几十年也不会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化了俄国社会矛盾,引发了俄国革命。
5.(2021·海南学业考)有人认为,对俄国十月革命的伟大意义,怎么评价也不过分:既不因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失误而黯然失色,也不因苏联的解体而蒙上厚厚的灰尘。符合这一观点的是 ( C )
A.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B.俄国是较早实行资产阶级改革的国家
C.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D.十月革命是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解析】据题干“对俄国十月革命的伟大意义,怎么评价也不过分”可知,这一观点体现了对十月革命的高度评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6.(2021·重庆学业考)1918年,面对国内外敌人的勾结,苏俄红军唱着“一起去参军,勇敢地去作战,为苏维埃政权……”纷纷奔向杀敌战场。红军战士积极参战是为了 ( D )
A.抵御普奥联军进攻 B.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C.反抗临时政府镇压 D.捍卫十月革命成果
【解析】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敌对势力相互勾结,企图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中。经过3年的艰苦斗争,苏维埃政府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叛乱,巩固了新生政权。
7.(2021·聊城学业考)“和约的制定者是在恨、贪、惧的氛围中集合于巴黎的。他们怀恨敌人,贪婪殖民地和赔款,恐惧布尔什维主义。”“和约”签订的背景应是 ( A )
A.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B.德国法西斯上台
C.绥靖政策达到顶峰
D.苏联模式形成
【解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胜的协约国集团为了缔结和约,对战后的世界作出安排,于1919年1-6月,在法国巴黎召开巴黎和会,签订了针对德国的《凡尔赛条约》,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形成了凡尔赛体系。
8.(2021·苏州学业考)《凡尔赛条约》的缔结者之一的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曾说:“如果德国认为1919年的和约不公平,那么它会找到对战胜国进行报复的手段。”下列对《凡尔赛条约》的理解与劳合·乔治表达的观点不符合的是 ( A )
A.调整帝国主义与社会主义国家的矛盾
B.条约带有明显的分赃性质
C.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了祸根
D.条约体现了大国强权色彩
【解析】《凡尔赛条约》中将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说明条约带有明显的分赃性质,巴黎和会由大国操纵,体现了大国强权色彩,对德国的削弱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了祸根;该条约主要调整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9.(2021·岳阳学业考)列宁曾说:“到1921年春天已经很清楚了——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我们……开始做战略上的退却,趁我们还没有被彻底打垮,让我们实行退却。一切都重新安排,不过安排得更稳妥。”材料中的“退却”指的是 ( B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社会主义工业化 D.农业集体化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是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列宁曾经设想不要市场和货币以及商品经济,用行政和军事的手段干预经济,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但是失败了,因此转而实行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甚至一定程度上恢复发展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C、D发生在斯大林时期。
10.(2021·扬州学业考)如图为苏联在两个五年计划时期工农业总产值比重变化示意图。这表明 ( C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起到积极作用
B.新经济政策使国民经济逐渐恢复
C.苏联已经由农业国发展为工业国
D.赫鲁晓夫改革取得较为明显成效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第二两个五年计划,使苏联由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11.(2021·南京学业考)“初期的强制措施给农业生产造成了破坏,粮食总产量在1931-1932年出现下降,经历1933-1937年的增长,在1937年达到俄国历史上的最高点。从1938年又开始下降,1940年的总产量比1928年仅有10%的增长。”材料体现的是 ( C )
A.苏维埃政权的措施与意义
B.经济大危机的蔓延与缓解
C.农业集体化的过程与效果
D.二战后苏联的改革与变化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1931-1940年苏联粮食产量变化情况。根据所学可知,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在农业集体化运动过程中,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致使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
12.(2021·长沙学业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后果是欧洲霸权地位的衰落以及美国和俄国影响的加强。战后,英法等传统大国希望以胜利者的姿态主导新的国际秩序,于是,全球性的大国协调开始了……《凡尔赛条约》及随后签订的各项条约,共同构成了凡尔赛体系。缔结和约“与其说是协商解决,倒不如说更像法庭上的判决”,因此,凡尔赛体系带来的将不会是永久的和平,而将是新的、更大的危机和冲突。
——摘编自曹胜强《现代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标志着这一潜在秩序的瓦解……两大国家集团的对抗和冷战主导了战后国际关系。这是一种非战非和的状态。我们或许可以争辩,两极格局究竟导致了全球的动荡和不安,抑或发展起一种稳定机制。毕竟世界出现了某种稳定状态——至少第三次世界大战不会爆发。
——[美]理查德·W.布利特等
《20世纪全球史》
材料三 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联合国安理会的决议经常被苏联一票否决,而在今天“新的世界秩序”中,倒是美国经常使用它们的否决权。从不需要否决权到依赖否决权,说明美国地位不提反降。
——张世鹏编译《全球化与美国霸权》
请回答:
(1)材料一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后果是什么 在这次全球性大国协调会上,中国的外交失败引发了国内的哪一爱国运动 结合《凡尔赛条约》内容,概述凡尔赛体系为什么不能带来永久的和平。
(2)材料二中的“非战非和的状态”是对哪一政策的描述 两极格局使世界出现了某种稳定状态,中国利用这一契机,在外交方面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
(3)根据材料三分析,美国地位不提反降的情况下“新的世界秩序”会如何发展
【解析】第(1)题第一问依据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后果是欧洲霸权地位的衰落以及美国和俄国影响的加强”即可回答;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导致中国国内的五四运动的发生;第三问依据所学可知,《凡尔赛条约》过度削弱了德国,在德国埋下了仇恨的种子,因此这一体系加深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不能带来永久的和平。第(2)题据材料二“两大国家集团的对抗和冷战主导了战后国际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对冷战政策的描述。结合美苏冷战的起止时间为1947-1991年,故这一时期中国的外交主要成就可从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等方面回答。第(3)题依据材料三“从不需要否决权到依赖否决权,说明美国地位不提反降”说明苏联解体之后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
答案:(1)后果:欧洲霸权地位的衰落以及美国和俄国影响的加强。五四运动。《凡尔赛条约》削弱了德国,在德国埋下了仇恨的种子,依靠《凡尔赛条约》建立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和平显然是不稳定的,这一体系加深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因此凡尔赛体系不能带来永久的和平。
(2)冷战政策。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等。
(3)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