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云南 历史 中考复习
第十八单元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及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1.(2021·云南学业考)法国代表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发言中指出,中国“就座了属于她的席位”“必将对联合国有利,也对她自己有利”。其中“就座了属于她的席位”指的是 ( )
A.中美建交
B.中日建交
C.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中国开展全方位外交
2.(2021·昆明学业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形成 (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求同存异”方针
C.睦邻友好对外政策
D.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
3.(2021·云南学业考)“他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他用一生耕耘造福人民,他把对祖国的热忱结成饱满的稻穗,他为世界粮食发展作出重大贡献。”“他”是 ( )
A.邓稼先 B.钱学森
C.袁隆平 D.屠呦呦
4.(2020·云南学业考)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论其社会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这一外交思想被世界上越来越多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材料指的是 ( )
A.开展全方位外交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一带一路”建设
D.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5.(2020·昆明学业考)据《人民日报》1971年10月27日报道,“(10月25日)当电子计票牌上出现表决结果……大厅里立即沸腾起来”“对中国友好的各国代表‘高声欢笑、歌唱、欢呼’”。这反映的是 (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万隆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
C.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6.(2020·昆明学业考)2020年6月23日9时43分,我国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最后一颗组网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回顾历史,50年前我国成功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 ( )
A.东方红一号 B.神舟一号
C.神舟五号 D.神舟七号
7.(2019·昆明学业考)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2月底,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中美联合公报》的签署,标志着 ( )
A.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B.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C.中国政府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8.(2021·昆明学业考)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9年,李大钊将《新青年》第六卷第五号编为“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发表文章《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主义做了较为系统的介绍。1920年3月,他在北京大学组织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为建党做了重要准备。1927年4月,李大钊被反动军阀张作霖逮捕,英勇不屈,慷慨就义。
——据《中国共产党简史》
(人民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
1920年2月,陈望道潜心翻译《共产党宣言》时,把粽子蘸着墨汁吃掉却浑然不觉,还说:“够甜,够甜的了!”“真理的味道非常甜”,这彰显了中国的共产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救国真理的渴求,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1920年8月,《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出版,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史上的一件大事。
——据《中国共产党简史》
(人民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李大钊、陈望道开展的思想宣传活动对中国共产党成立发挥的重要作用。
材料二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党中央派杨靖宇、周保中(白族)、李兆麟等大批优秀干部,到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1936年,东北各抗日武装组成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与日本侵略者血战于白山黑水之间。1938年10月,冷云等东北抗联8名女战士陷入敌人包围后,舍身投入冰冷的乌斯浑河,英勇殉国。1940年2月,杨靖宇在濛江县境内陷入日军重围,最后只身一人坚持战斗,直至壮烈牺牲。残忍的敌人剖开他的腹部,发现他的胃里竟没有一粒粮食,有的只是枯草、树皮和棉絮。
——据李颖著《文献中的百年党史》等
(2)“九一八事变”爆发的影响是什么 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先后组织领导的抗日武装。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两弹一星”的研制,汇集了中国一大批杰出的科学家和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与管理人员。他们在戈壁荒滩、深山峡谷建立基地,风餐露宿,披星戴月,艰苦创业。出于保密的需要,他们隐姓埋名,断绝与外界有碍工作的往来,默默无闻地为祖国无私奉献,有的甚至献出宝贵的生命,真正是“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钱学森、邓稼先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据李颖著《文献中的百年党史》等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以钱学森、邓稼先为代表的大批中国科学家们在“两弹一星”研制过程中取得了哪些巨大成就
材料四 我们党之所以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就是凭着那么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强大精神。这些宝贵精神财富跨越时空、历久弥新,集中体现了党的坚定信念、根本宗旨、优良作风,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牺牲奉献、开拓进取的伟大品格,深深融入我们党、国家、民族、人民的血脉之中,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
——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
讲话》(2021年2月20日)
(4)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铸就的伟大精神品质。
9.(2020·昆明学业考)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张仲景(约150-219),东汉末年名医。东汉末年疫病大流行,张仲景目睹百姓的痛苦,“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编写出著名的医药学著作。这部著作总结了各种疾病的症候,提出在诊断上要辩证分析病情,然后对症治疗;还提出了“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张仲景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被后世称为“医圣”。
——据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及部编
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材料一中,张仲景的著名医药学著作是什么 并根据材料一,指出这部著作在疾病诊断和治疗方面的主要主张。
材料二 李时珍(1518-1593),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他潜心钻研前人的医学著作,并深入实地调查,到深山野外采集药物标本,“历三十年,阅书八百余家”,三易其稿,终于编成《本草纲目》。这部规模空前的药物学著作,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据《明史》及部编教材《中国历史》
(七年级下册)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本草纲目》这部药物学著作的重要历史价值。
材料三 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宝库。当屠呦呦团队面临研究困境时,传统的中医药给了她创新的灵感,终于在20世纪70年代初,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青蒿与青蒿素只有一字之差,却是破茧成蝶之变。传统中医药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才能产出原创性成果。由于开创了用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方法,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据白剑峰《原创性发挥优势,
为健康中国贡献力量》等
(3)根据材料三,指出我国在医药领域产生青蒿素这一原创性成果的主要途径。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四 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专门赴湖北省武汉市考察疫情防控工作,对奋战在一线的医务工作者给予高度的评价、热情的赞扬,称他(她)们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总书记指出,在湖北和武汉人民遭受疫情打击的关键关头,广大医务工作者坚韧不拔、顽强拼搏、无私奉献,展现了医者仁心的崇高精神,展现了新时代医务工作者的良好形象,感动了中国,感动了世界。
——据《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新时代
最可爱的人》(2020年3月13日)
(4)上述材料中的古今医药学家及医务工作者身上体现出哪些优秀品质
10.(2019·昆明学业考)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前赴后继、英勇不屈的奋斗,终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迎来了崭新的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它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阶段,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从此,中国成为一个真正独立自主的国家,人民大众成为国家的主人,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
——据部编教材、中华书局版教材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材料二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图一“铁人”、图二“两弹一星”元勋分别是谁 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时代精神是什么
材料三 1978年至2017年,我国就业人员从40 152万人增加到77 640万人,年均增加961万人。
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 974元,扣除价格因素,比1978年实际增长22.8倍。
2017年,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分别比1978年增加30.2、38.6平方米。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改革开放40年经济
社会发展成就报告(部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改革开放40年来人民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
(4)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能够取得举世瞩目伟大成就的认识。
1.(2021·衡阳学业考)旧中国有海无防,而新中国的海军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2012年9月,我国交接入列的第一艘航空母舰是( )
A.“阿芙乐尔号”巡洋舰 B.致远舰
C.辽宁舰 D.定远舰
2.(2021·东营学业考)“如果不是坚决贯彻独立自主的立场,就会成为卫星国,仰帝国主义的鼻息,就会成为从属国家。因此,在坚持独立自主上不能放松。” 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建国初奉行的外交政策是 (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共赢共享的理念
C.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D.对外开放政策
3.(2021·贵港学业考)邓小平认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总结国际关系的实践,最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就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主要是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
A.符合世界各国人民和平与发展的愿望
B.能处理国与国之间的一切关系
C.被世界上大多数的国家接受和支持
D.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4.(2021·怀化学业考)一个美国记者评论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中的作用时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之所以说周恩来改变了会议的航向,是因为他提出了 (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求同存异”方针
C.改善中美关系 D.改善中日关系
5.(2021·盐城学业考)1971年10月26日,毛泽东说:“马上就组团去,这是非洲黑人兄弟把我们抬进去的,派一个代表去,让‘乔老爷’(乔冠华)当团长。”此次“乔老爷”的行程是 ( )
A.赴印度讨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到万隆参加亚非会议
C.参加第26届联大行使合法权利
D.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6.(2021·扬州学业考)如图中人物口袋里揣着露出“PEKING(北京)”字样的纸张,手举乒乓球和球拍比着“胜利”的姿势。他可能在庆祝 ( )
A.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C.中国和美国关系出现缓和迹象
D.中日两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7.(2021·连云港学业考)下图反映了中美关系的新进展,取得这一进展的前提是美国 ( )
A.认同“一国两制”制度
B.同意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C.支持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D.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8.(2021·新疆学业考)2021年4-5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同法德领导人举行视频会议、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上发表讲话、同联合国秘书长通电话、与俄罗斯总统普京共同见证两国核能合作项目。这一系列活动反映我国 ( )
A.顺应经济的全球化 B.关注全球气候变化
C.开展全方位的外交 D.注重新能源的开发
9.(2021·郴州学业考)1999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了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钱学森、邓稼先等23位科学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这里的“两弹”是指 ( )
A.氢弹、导弹 B.原子弹、氢弹
C.核弹、导弹 D.原子弹、导弹
【解析】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为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10.(2021·安徽学业考)日本官员承认,进入核俱乐部使中国获得“亚洲第一大国”的称号。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后,英国媒体评论说,如果“四大国”继续假装中国弱,这是在发疯,赶紧让中国进安理会。据此可知( )
A.核试验的成功提高了我国国际地位
B.安理会担负着维护世界和平的责任
C.新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新中国得到了西方各国的普遍承认
11.(2021·天水学业考)2020年10月1日,“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在距离地球1.9亿千米的太空中送出了它对祖国最独特的祝福——一张超级自拍。回望历史,我国太空探索开端于 ( )
A.“长征一号” B.“东方红一号”
C.“神舟五号” D.“嫦娥五号”
12.(2021·苏州学业考)1955年11月我国正式印制并且使用粮票,1993年2月后粮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粮票的使用与废除实际上体现了 ( )
A.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
B.所有制形式的变化
C.经济管理体制的变化
D.产品分配方式变化
13.(2021·江西学业考) 下图反映了主要城市间铁路提速前后列车运行时间 ( )
A.人们出行方式的多样化
B.居民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C.我国经济建设的重大成就
D.居民收入的大幅度增长
14.(2021·河北学业考)探究问题。
材料
历程 主要表现
从“小米加步枪”开始 “南昌起义”使中国大地诞生了一支真正属于人民的军队。当时武器装备只是一些大刀、长矛和少量的大枪、步枪。
进入“飞机坦克加大炮”阶段 开国大典上,毛泽东检阅了陆海空部队,当时海空部队阵还不整齐。建国之初面临着热战刚过冷战又开始的严峻国际环境,毛主席发出了“为建设强大的国防军而奋斗”的号召。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的国庆阅兵式上,出现了新型的国产武器装备。到60年代初期,中国已能独立设计制造包括中轻型坦克、火炮等在内的诸多常规兵器,初步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武器装备体系。这支军队再也不是昨天的“小米加步枪”,而是进入了“飞机坦克加大炮”的崭新阶段。
步入“两弹一星”时代 中国政府在20世纪50年代末做出了研制原子弹、导弹等尖端武器的战略决策。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两年后,中国第一枚导弹核武器发射成功。1966年,中国的战略导弹部队——第二炮兵部队成立。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两弹一星”国防尖端科技攻关全面成功。这就使中国在60年代中期以后,逐渐实现了从常规武器到尖端武器的第二次历史性跨越。
——摘编自李大光《从大刀长矛到神五上天
——看我军现代化建设历程》
(1)材料表述了人民军队的武器装备建设经历过两次历史性跨越,跨越各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哪次跨越使人民军队的武器装备达到了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并说明这次跨越对当时世界的重大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人民军队的武器装备建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期提供了哪些保障。
PAGE2022 云南 历史 中考复习
第十八单元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及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1.(2021·云南学业考)法国代表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发言中指出,中国“就座了属于她的席位”“必将对联合国有利,也对她自己有利”。其中“就座了属于她的席位”指的是 ( C )
A.中美建交
B.中日建交
C.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中国开展全方位外交
【解析】根据“中国‘就座了属于她的席位’”可知,材料反映了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材料内容与中美建交、中日建交和中国开展全方位外交无关。
2.(2021·昆明学业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形成 ( D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求同存异”方针
C.睦邻友好对外政策
D.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
【解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
3.(2021·云南学业考)“他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他用一生耕耘造福人民,他把对祖国的热忱结成饱满的稻穗,他为世界粮食发展作出重大贡献。”“他”是 ( C )
A.邓稼先 B.钱学森
C.袁隆平 D.屠呦呦
【解析】根据“为世界粮食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可知,他的贡献主要是在粮食增产方面,结合所学可知“他”是袁隆平;邓稼先和钱学森在“两弹一星”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
4.(2020·云南学业考)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论其社会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这一外交思想被世界上越来越多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材料指的是 ( B )
A.开展全方位外交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一带一路”建设
D.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解析】1953年,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周恩来总理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缅甸,三国总理积极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5.(2020·昆明学业考)据《人民日报》1971年10月27日报道,“(10月25日)当电子计票牌上出现表决结果……大厅里立即沸腾起来”“对中国友好的各国代表‘高声欢笑、歌唱、欢呼’”。这反映的是 ( C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万隆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
C.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解析】据题干关键信息“1971年10月”“当电子计票牌上出现表决结果……大厅里立即沸腾起来”,结合所学可知,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周恩来在1953年首次提出;万隆会议召开于1955年,中国于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6.(2020·昆明学业考)2020年6月23日9时43分,我国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最后一颗组网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回顾历史,50年前我国成功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 ( A )
A.东方红一号 B.神舟一号
C.神舟五号 D.神舟七号
【解析】材料中“50年前”是指1970年,根据所学可知,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7.(2019·昆明学业考)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2月底,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中美联合公报》的签署,标志着 ( A )
A.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B.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C.中国政府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解析】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正式签署并发表了《中美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8.(2021·昆明学业考)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9年,李大钊将《新青年》第六卷第五号编为“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发表文章《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主义做了较为系统的介绍。1920年3月,他在北京大学组织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为建党做了重要准备。1927年4月,李大钊被反动军阀张作霖逮捕,英勇不屈,慷慨就义。
——据《中国共产党简史》
(人民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
1920年2月,陈望道潜心翻译《共产党宣言》时,把粽子蘸着墨汁吃掉却浑然不觉,还说:“够甜,够甜的了!”“真理的味道非常甜”,这彰显了中国的共产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救国真理的渴求,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1920年8月,《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出版,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史上的一件大事。
——据《中国共产党简史》
(人民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李大钊、陈望道开展的思想宣传活动对中国共产党成立发挥的重要作用。
材料二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党中央派杨靖宇、周保中(白族)、李兆麟等大批优秀干部,到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1936年,东北各抗日武装组成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与日本侵略者血战于白山黑水之间。1938年10月,冷云等东北抗联8名女战士陷入敌人包围后,舍身投入冰冷的乌斯浑河,英勇殉国。1940年2月,杨靖宇在濛江县境内陷入日军重围,最后只身一人坚持战斗,直至壮烈牺牲。残忍的敌人剖开他的腹部,发现他的胃里竟没有一粒粮食,有的只是枯草、树皮和棉絮。
——据李颖著《文献中的百年党史》等
(2)“九一八事变”爆发的影响是什么 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先后组织领导的抗日武装。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两弹一星”的研制,汇集了中国一大批杰出的科学家和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与管理人员。他们在戈壁荒滩、深山峡谷建立基地,风餐露宿,披星戴月,艰苦创业。出于保密的需要,他们隐姓埋名,断绝与外界有碍工作的往来,默默无闻地为祖国无私奉献,有的甚至献出宝贵的生命,真正是“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钱学森、邓稼先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据李颖著《文献中的百年党史》等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以钱学森、邓稼先为代表的大批中国科学家们在“两弹一星”研制过程中取得了哪些巨大成就
材料四 我们党之所以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就是凭着那么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强大精神。这些宝贵精神财富跨越时空、历久弥新,集中体现了党的坚定信念、根本宗旨、优良作风,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牺牲奉献、开拓进取的伟大品格,深深融入我们党、国家、民族、人民的血脉之中,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
——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
讲话》(2021年2月20日)
(4)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铸就的伟大精神品质。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一内容及所学知识可知,李大钊、陈望道开展的思想宣传活动宣传了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奠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第(2)题九一八事变影响结合所学回答即可;根据材料二内容及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先后组织领导的抗日武装是抗日游击队和抗日联军。第(3)题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可知,以钱学森、邓稼先为代表的大批中国科学家们在“两弹一星”研制过程中取得的成就有: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第(4)题为开放性试题,从铸就了艰苦奋斗、牺牲奉献、开拓进取的伟大精神品质等角度回答即可。
答案:(1)作用:宣传了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奠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
(2)影响: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关内关外抗日救亡运动兴起。抗日武装:抗日游击队、抗日联军。
(3)成就: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4)精神品质:艰苦奋斗、牺牲奉献、开拓进取的伟大精神品质。
9.(2020·昆明学业考)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张仲景(约150-219),东汉末年名医。东汉末年疫病大流行,张仲景目睹百姓的痛苦,“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编写出著名的医药学著作。这部著作总结了各种疾病的症候,提出在诊断上要辩证分析病情,然后对症治疗;还提出了“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张仲景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被后世称为“医圣”。
——据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及部编
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材料一中,张仲景的著名医药学著作是什么 并根据材料一,指出这部著作在疾病诊断和治疗方面的主要主张。
材料二 李时珍(1518-1593),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他潜心钻研前人的医学著作,并深入实地调查,到深山野外采集药物标本,“历三十年,阅书八百余家”,三易其稿,终于编成《本草纲目》。这部规模空前的药物学著作,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据《明史》及部编教材《中国历史》
(七年级下册)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本草纲目》这部药物学著作的重要历史价值。
材料三 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宝库。当屠呦呦团队面临研究困境时,传统的中医药给了她创新的灵感,终于在20世纪70年代初,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青蒿与青蒿素只有一字之差,却是破茧成蝶之变。传统中医药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才能产出原创性成果。由于开创了用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方法,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据白剑峰《原创性发挥优势,
为健康中国贡献力量》等
(3)根据材料三,指出我国在医药领域产生青蒿素这一原创性成果的主要途径。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四 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专门赴湖北省武汉市考察疫情防控工作,对奋战在一线的医务工作者给予高度的评价、热情的赞扬,称他(她)们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总书记指出,在湖北和武汉人民遭受疫情打击的关键关头,广大医务工作者坚韧不拔、顽强拼搏、无私奉献,展现了医者仁心的崇高精神,展现了新时代医务工作者的良好形象,感动了中国,感动了世界。
——据《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新时代
最可爱的人》(2020年3月13日)
(4)上述材料中的古今医药学家及医务工作者身上体现出哪些优秀品质
【解析】第(1)题,第一问结合所学可知,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一书。根据材料一可知他的这部著作中在疾病诊断和治疗方面的主要主张在诊断上要辩证分析病情,然后对症治疗。第(2)题,根据材料二“这部规模空前的药物学著作,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可直接作答。第(3)题,根据材料三中信息“传统中医药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才能产出原创性成果”可知,我国在医药领域产生青蒿素这一原创性成果的主要途径是传统中医药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中国药学家屠呦呦领导科研团队,在70年代初发现了青蒿素。由于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第(4)题为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1)《伤寒杂病论》;在诊断上要辩证分析病情,然后对症治疗。
(2)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3)传统中医药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发现了青蒿素。
(4)坚韧不拔、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的精神。
10.(2019·昆明学业考)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前赴后继、英勇不屈的奋斗,终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迎来了崭新的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它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阶段,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从此,中国成为一个真正独立自主的国家,人民大众成为国家的主人,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
——据部编教材、中华书局版教材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材料二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图一“铁人”、图二“两弹一星”元勋分别是谁 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时代精神是什么
材料三 1978年至2017年,我国就业人员从40 152万人增加到77 640万人,年均增加961万人。
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 974元,扣除价格因素,比1978年实际增长22.8倍。
2017年,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分别比1978年增加30.2、38.6平方米。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改革开放40年经济
社会发展成就报告(部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改革开放40年来人民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
(4)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能够取得举世瞩目伟大成就的认识。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一和所学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它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阶段,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从此,中国成为一个真正独立自主的国家,人民大众成为国家的主人,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第(2)题,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可知,图1“铁人”是指王进喜、图2“两弹一星”元勋是邓稼先。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时代精神是艰苦奋斗精神。第(3)题,根据材料三,指出可知改革开放40年来人民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是:就业规模不断扩大;人均收入大幅度增加;住房条件持续改善。第(4)题,本题为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阶段,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中国成为一个真正独立自主的国家,人民大众成为国家的主人,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
(2)王进喜,邓稼先。艰苦奋斗精神。
(3)就业规模不断扩大;人均收入大幅度增加;住房条件持续改善。
(4)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人民群众的艰苦奋斗;改革开放的政策等。(言之有理即可)
1.(2021·衡阳学业考)旧中国有海无防,而新中国的海军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2012年9月,我国交接入列的第一艘航空母舰是( C )
A.“阿芙乐尔号”巡洋舰 B.致远舰
C.辽宁舰 D.定远舰
【解析】据题干“我国交接入列的第一艘航空母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12年,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交接入列,故C符合题意;“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与十月革命有关,排除A;致远舰、定远舰与甲午中日战争有关,排除B、D。
2.(2021·东营学业考)“如果不是坚决贯彻独立自主的立场,就会成为卫星国,仰帝国主义的鼻息,就会成为从属国家。因此,在坚持独立自主上不能放松。” 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建国初奉行的外交政策是 ( C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共赢共享的理念
C.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D.对外开放政策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在坚持独立自主上不能放松”并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外交的首要任务是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恢复国家的独立和主权,所以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3.(2021·贵港学业考)邓小平认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总结国际关系的实践,最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就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主要是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D )
A.符合世界各国人民和平与发展的愿望
B.能处理国与国之间的一切关系
C.被世界上大多数的国家接受和支持
D.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周恩来总理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4.(2021·怀化学业考)一个美国记者评论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中的作用时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之所以说周恩来改变了会议的航向,是因为他提出了 ( B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求同存异”方针
C.改善中美关系 D.改善中日关系
【解析】据所学可知,1955年,周恩来参加了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国家首脑会议,提出亚非国家应采取“求同存异”的方针处理国与国的关系,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5.(2021·盐城学业考)1971年10月26日,毛泽东说:“马上就组团去,这是非洲黑人兄弟把我们抬进去的,派一个代表去,让‘乔老爷’(乔冠华)当团长。”此次“乔老爷”的行程是 ( C )
A.赴印度讨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到万隆参加亚非会议
C.参加第26届联大行使合法权利
D.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解析】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国的提案,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成为中国在联合国的唯一合法政府,恢复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因此此次“乔老爷”的行程是参加第26届联合国大会行使合法权利。
6.(2021·扬州学业考)如图中人物口袋里揣着露出“PEKING(北京)”字样的纸张,手举乒乓球和球拍比着“胜利”的姿势。他可能在庆祝 ( C )
A.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C.中国和美国关系出现缓和迹象
D.中日两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解析】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与乒乓外交有关,1971年,中国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促进了中美关系的改善,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7.(2021·连云港学业考)下图反映了中美关系的新进展,取得这一进展的前提是美国 ( D )
A.认同“一国两制”制度
B.同意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C.支持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D.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解析】根据图片信息“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可知中美建立了外交关系,结合所学可知中美建立外交关系的前提是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8.(2021·新疆学业考)2021年4-5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同法德领导人举行视频会议、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上发表讲话、同联合国秘书长通电话、与俄罗斯总统普京共同见证两国核能合作项目。这一系列活动反映我国 ( C )
A.顺应经济的全球化 B.关注全球气候变化
C.开展全方位的外交 D.注重新能源的开发
【解析】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开展全方位的外交,积极开展多边外交,加强与联合国的合作,广泛参与多边经济、社会领域的活动,在环境等全球性问题上发挥了积极作用。
9.(2021·郴州学业考)1999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了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钱学森、邓稼先等23位科学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这里的“两弹”是指 ( C )
A.氢弹、导弹 B.原子弹、氢弹
C.核弹、导弹 D.原子弹、导弹
【解析】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为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高瞻远瞩,果断地制定决策,研制“两弹一星”。我们现在通常说的“两弹一星”是指核弹(原子弹、氢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10.(2021·安徽学业考)日本官员承认,进入核俱乐部使中国获得“亚洲第一大国”的称号。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后,英国媒体评论说,如果“四大国”继续假装中国弱,这是在发疯,赶紧让中国进安理会。据此可知( A )
A.核试验的成功提高了我国国际地位
B.安理会担负着维护世界和平的责任
C.新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新中国得到了西方各国的普遍承认
【解析】据题意可知,中国拥有核武器以后,英国媒体认为应该赶快让中国进入联合国安理会,说明核试验的成功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B、C、D都与这一主旨不符。
11.(2021·天水学业考)2020年10月1日,“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在距离地球1.9亿千米的太空中送出了它对祖国最独特的祝福——一张超级自拍。回望历史,我国太空探索开端于 ( B )
A.“长征一号” B.“东方红一号”
C.“神舟五号” D.“嫦娥五号”
【解析】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故我国太空探索开端于“东方红一号”。
12.(2021·苏州学业考)1955年11月我国正式印制并且使用粮票,1993年2月后粮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粮票的使用与废除实际上体现了 ( C )
A.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
B.所有制形式的变化
C.经济管理体制的变化
D.产品分配方式变化
【解析】粮票反映出当时中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废除粮票体现出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反映了经济管理体制的变化。
13.(2021·江西学业考) 下图反映了主要城市间铁路提速前后列车运行时间 ( C )
A.人们出行方式的多样化
B.居民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C.我国经济建设的重大成就
D.居民收入的大幅度增长
【解析】据题干图片“主要城市间铁路提速前后列车运行时间”可知,我国铁路实现了几次大提速,大大提高了运营效率,这体现了我国经济建设的重大成就。题干图片内容不能体现出行方式的多样化、居民文化生活丰富、居民收入增长。
14.(2021·河北学业考)探究问题。
材料
历程 主要表现
从“小米加步枪”开始 “南昌起义”使中国大地诞生了一支真正属于人民的军队。当时武器装备只是一些大刀、长矛和少量的大枪、步枪。
进入“飞机坦克加大炮”阶段 开国大典上,毛泽东检阅了陆海空部队,当时海空部队阵还不整齐。建国之初面临着热战刚过冷战又开始的严峻国际环境,毛主席发出了“为建设强大的国防军而奋斗”的号召。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的国庆阅兵式上,出现了新型的国产武器装备。到60年代初期,中国已能独立设计制造包括中轻型坦克、火炮等在内的诸多常规兵器,初步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武器装备体系。这支军队再也不是昨天的“小米加步枪”,而是进入了“飞机坦克加大炮”的崭新阶段。
步入“两弹一星”时代 中国政府在20世纪50年代末做出了研制原子弹、导弹等尖端武器的战略决策。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两年后,中国第一枚导弹核武器发射成功。1966年,中国的战略导弹部队——第二炮兵部队成立。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两弹一星”国防尖端科技攻关全面成功。这就使中国在60年代中期以后,逐渐实现了从常规武器到尖端武器的第二次历史性跨越。
——摘编自李大光《从大刀长矛到神五上天
——看我军现代化建设历程》
(1)材料表述了人民军队的武器装备建设经历过两次历史性跨越,跨越各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哪次跨越使人民军队的武器装备达到了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并说明这次跨越对当时世界的重大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人民军队的武器装备建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期提供了哪些保障。
【解析】第(1)题第一问,跨越:根据《从大刀长矛到神五上天——看我军现代化建设历程》可知,人民军队的武器装备建设经历了从“小米加步枪”到“飞机坦克加大炮”,再从“飞机坦克加大炮”到“两弹一星”的两次历史性跨越。第二问,从“飞机坦克加大炮”到“两弹一星”的跨越,使人民军队的武器装备达到了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第三问,影响可从使中国的战略能力显著提升,国际地位显著改观等分析总结。
第(2)题,可从奠定了我国国防安全体系的基石,推动我国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为向科技创新型国家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等角度分析总结。
答案:(1)跨越:从“小米加步枪”到“飞机坦克加大炮”;从“飞机坦克加大炮”到“两弹一星”。从“飞机坦克加大炮”到“两弹一星”;“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使中国的战略能力显著提升,我国国际影响力明显加大,国际地位显著改观。
(2)奠定了我国国防安全体系的基石;对我国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为向科技创新型国家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