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太空一日》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3课《太空一日》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23 20:01:57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一、精挑细选。
1.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时我第一次向地面报告飞船状态:“《神舟五号》报告,整流罩打开正常!”
B.火箭尾部发出巨大的轰鸣声,数百吨高能燃料开始燃烧,八台发动机同时喷出炽热的火焰,高温高速的气体,几秒钟就把发射台下的上千吨水化为蒸气。
C.我全身用力,肌肉紧张,整个人收缩得像一块铁。
D.从山脉的轮廓、海岸线的走向以及河流的形状,我也基本可以判断飞船正经过哪个洲的上空,正在经过哪些国家。
2.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经过各方面的努力,大火和消防隐患都得到了有效控制。
B.高铁的开通,意味着从我市到南宁的时间比原来缩短了一倍。
C.春天的昆明是个旅游的好季节。
D.经过昨夜的一场大雨,刚刚遭受沙尘暴袭击的西北地区的空气清新了许多。
3.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炽热(chì) 释然(shì) 负荷(hè)
B.轮廓(kuò) 俯瞰(kàn) 叮嘱(zhǔ)
C.确凿(zhuó) 倒悬(xuán) 模拟(nǐ)
D.遨游(áo) 稠密(chóu) 烧灼(zhuó)
4.给下列句子排序,最合理的一项是( )
①中国航天普通纪念币正面主景图案为国徽图案
②下方刊年号“2015”
③背面主景图案为神舟九号近轨对接航天器图案
④其上方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名
A.①③④② B.①④②③ C.①②④③ D.③①②④
5.下列对课文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高温高速的气体,几秒钟就把发射台下的上千吨水化为蒸气。”这句话中“几秒钟”“上千吨水化为蒸气”形象地展现出火箭炽热火焰的威力。
B.从载人飞船上看到的地球,并非呈现球状,而只是一段弧。因为地球的半径有6000多公里,而飞船的飞行轨道距离地面的高度是343公里左右。”这句话运用具体、科学的数字,准确地介绍了在飞船上看到的地球的形态,科学严谨。
C.“但随后发生的情况让我非常紧张——右边的舷窗开始出现裂纹。”这句话中破折号的作用是解释说明,解释了“非常紧张”的原因。
D.“回来后我才知道,飞船的舷窗外做了一层防烧涂层,是这个涂层烧裂了,而不是玻璃窗本身出现问题。”这句话属于倒叙,交代裂纹出现的原因,给读者释疑,让读者清楚明白。
二、活动探究。
6.综合性学习。
  【材料一】一个名叫特奥的意大利机器人和一位中国少年辆琴手在幕后弹奏同一首肖邦的钢琴曲,让听众和钢琴演奏家郎朗辨别哪个是机器人,哪个是真人。弹奏结来后,观众有不同猜测,最后请郎朗辨认。郎朗给出的答案是正确的。主持人问他:“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他说:“真人选手弹奏时有一个音符弹错了,而机器人的演奏是完美的。”
  【材料二】如今,人工智能已走进很多中小学的课堂。专家表示,信息化学习是对传统教育进行的一场革命。“智慧课堂”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帮助老师更清楚地了解每个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学生可以自主选择预习、自学、复习,多样化课程设置使学生各取所需。这些都是传统课堂无法比拟的。
  【材料三】1957年,关国科学家司马贺曾预言10年内计算机下棋将击败人类。到1997年,国际象棋冠军加里·卡斯帕罗夫输给了IBM的计箕机“深蓝”,标志着国际象棋领域被杌器攻陷,尽管比预计时间晚了30年。2016年3月9日,谷歌人工智能系统AlphaGo,在深奥的围棋棋盘上把世界棋冠军李世石逼到投子认输,以总比分4:1战胜李世石。一些人开始恐慌,害怕拥有人工智能后,一日三餐,甚至连起床、上床都是它们帮我们完成。这样下去,在它们眼里,人类将一无是处。
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一个分支,利用计算机模拟人类智力活动。阅读上述材料,写出三条关于“人工智能”的探究结果。
三、语言表达。
7.在2017年6月6日开幕的2017全球航天探索大会上,中国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主任刘继忠首次透露了“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的着陆地点为月球正面的吕姆克山脉,同时开展相应的科学研究。假如有一天,你搭乘我国自主研造的宇宙飞船到达月球,你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
四、精准阅读。
阅读《“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①公元 2003年10月15日5时,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航天员公寓“问天阁”
②深秋的大漠,寒意袭人。问天阁前的广场上,已经站满了送行的人们。曾经和航天员朝夕相处的教练、专家们来了,举着鲜艳花束的少先队员,捧着乐器的军乐队员来了,穿着鲜艳民族服装的少女来了。大家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和一个共同的期待,为英雄送行。
③这一天,中国人已渴望了很久。这一刻,中华民族已等待了千年。
④“快看!我们的航天员来了……”
⑤5时28分,身着乳白色航天服的首飞航天员杨利伟迈着从容而稳健的步伐,从问天阁航天员的专用通道,微笑着向大家走来,紧随他身后的是身着天蓝色训练服的航天员翟志刚和聂海胜。这里广场上响起欢快的《迎宾曲》奏起,人群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⑥首飞航天员梯队由杨利伟和聂海胜、翟志刚组成。在此之前,他们按照首飞任务计划完成了综合性演练。飞船发射前,任务指挥部研究决定,首飞任务由杨利伟担任。
⑦杨利伟,1965年6月出生于辽宁省绥宁县。大学文化,中校军衔。在原空军部队安全飞行1350小时。1998年被选拔为中国第一代航天员。经过5年多系统的理论学习和挑战人体生理极限的训练,其综合素质完全具备航天飞行的要求。
⑧从加加林第一次太空飞行到阿姆斯特朗登月成功,从航天飞机横空出世到多种空间站问鼎苍穹,40多年时间,前苏联、俄罗斯和美国已先后进行240次载人飞行,把951人次的身影印在浩瀚太空。
⑨今天,中国人将也要飞向太空,中国将成为世界载人航天俱乐部的第三个成员。
8.“深秋的大漠,寒意袭人”属于什么描写?有何作用?
9.冰心《成功的花》诗中这样写道:“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诗中“成功的花”,在这里如果比作杨利伟飞天成功,那么诗中“当初她的芽”与课文中什么内容最接近?(用原文语句回答)
10.请结合下列材料,联系文本内容,说说杨利伟是一个怎样的人?(至少写出两点)
出征前,杨利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记者见面会上,回答本报记者的提问时,向全军将士吐露了自己的心声。
本报记者问:通过军报,最想对三军战友说些什么?
杨利伟答:作为一名航天员,我首先是一名共和国的军人;作为一名军人,通过这么多年军队对我的培养和教育,我想,在执行这次任务中,一定能够发扬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服从命令,听从指挥,战胜一切困难,坚决完成任务。我也想通过军报感谢全军战友对我们的鼓励、关心和厚爱,也请战友放心,我一定不辜负你们的期望,为我们的军旗增彩。
——《解放军报》2003、11、1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归途如此惊心动魄
5时35分,北京航天指挥中心向飞船发出“返回”指令。飞船开始在343公里高的轨道上制动,就像刹车一样。
飞船先是在轨道上进行180度调姿――返回时要让推进舱在前,这就需要180度的“调头”。
“制动发动机关机!”5时58分,飞船的速度减到一定数值,开始脱离原来的轨道,进入无动力飞行状态。
6时4分,飞船飞行至距地100公里,逐步进入稠密的大气层。
这时飞船的飞行速度仍然很快,遇到空气阻力后,它急剧减速,产生了近4G的过载。我的前胸和后背都承受着很大的压力。我们平时已经训练过如何应对这种情况,因此身体上能够应付自如,心理上也没有为之紧张。
让我紧张以致惊慌的另有原因。
首先是快速行进的飞船与大气摩擦,产生的高温把舷窗外面烧得一片通红;接着在映红的舷窗外,有红的白的碎片不停划过。飞船的外表面有防烧蚀层,它是耐高温的,随着温度升高,开始剥落,并在剥落的过程中会带走一部分热量。我学习过这方面的知识,看到这种情形,知道是怎么回事。
但随后发生的情况让我非常紧张——右边的舷窗开始出现裂纹。窗外烧得跟炼钢炉一样,玻璃窗开始出现裂纹,那种纹路就跟强化玻璃被打碎之后那种小碎纹一样,这种细细的碎纹,眼看着越来越多……说不恐惧那是假话,你想啊,外边可是1600—1800℃的超高温度。
我的汗水出来了。这时候舱内的温度也在升高,但并没到让我瞬间出汗的程度,其实主要还是因为紧张。
我现在还能回想起当时的情形:飞船急速下降,跟空气摩擦产生的激波,不仅有极高的温度,还伴随着尖利的呼啸声;飞船带着不小的过载,还不停振动,里面咯咯吱吱乱响。外面高温,不怕!有碎片划过,不怕!过载也能承受!但是看到舷窗玻璃开始出现裂缝,我紧张了,心想:完了,这个舷窗不行了。
当时突然想到,美国的“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不就是这样出事的吗?一个防热板先出现一条裂缝,然后高热就使航天器解体了。现在,这么大一个舷窗坏了,那还得了!
先是右边舷窗出现裂纹,当它裂到一半的时候,我转着头一看左边的舷窗,它也开始出现裂纹。这个时候我反而放心一点了:哦——可能没什么问题!因为如果是故障,重复出现的概率并不高。
回来之后才知道,飞船的舷窗外做了一层防烧涂层,是这个涂层烧裂了,而不是玻璃窗本身出现问题。为什么两边没有同时出现裂纹呢?因为两边用了不同的材料。
以前每次进行飞船发射与返回的实验,返回的飞船舱体经过高温烧灼,舷窗黑乎乎的,工作人员看不到这些裂纹。而如果不是在飞船体内亲眼目睹,谁都不会想到有这种情况。
此时,飞船正处在“黑障”区,距离地面大约80公里到40公里。当飞行到距离地面40公里时,飞船飞出“黑障”区,速度已经降下来,上面说到的异常动静也已减弱。
一个关键的操作——抛伞,即将开始。
这时舷窗已经烧得黑乎乎的,我坐在里面,怀抱着操作盒,屏息凝神地等待着配合程序:到哪里该做什么,该发什么指令,判断和操作都必须准确无误。
6时14分,飞船距地面10公里,飞船抛开降落伞盖,并迅速带出引导伞。
这是一个剧烈的动作。能听到“砰”的一声,非常响,164分贝。我在里边感觉被狠狠地一拽,瞬间过载很大,对身体的冲击也非常厉害。接下来是一连串的快速动作。引导伞出来后,紧跟着把减速伞页带出来,减速伞让飞船减速下落,16秒之后再把主伞带出来。
其实最折磨人的就是这段过程了。随着一声巨响,你会感到突然一减速;引导伞一开,使劲一提,这个劲很大,会把人吓一跳;减速伞一开,又往那边一拽;主伞开时又把你拉到另一边。每次力量都相当重,飞船晃荡得很厉害。让人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我后来问过俄罗斯的航天员,他们从不给新航天员讲这个过程,担心新手们害怕。我回来却讲了,每一个步骤都给“神六”和“神七”的战友讲了,让他们有思想准备,并告诉他们不用紧张,很正常。
我们航天员是很重视这段过程的:伞开得好等于安全有保障,至少保证生命无虞。所以我被七七八八地拽了一通,平稳之后我心里却真是踏实——数据出来了,速度控制在规定范围内。我知道,这伞肯定是开好了!
离地面5公里的时候,飞船抛掉防热大底,露出缓冲发动机。同时主伞也有一个动作,它这时变成双吊,飞船被摆正了,在风中晃悠着落向地面。
飞船离地面1.2米,缓冲发动机点火。接着飞船“嗵”的一下落地了。
我感觉落地很重,飞船弹了起来。在它第二次落地时,我迅速按下了切伞开关。 飞船停住了。此时是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
那一刻四周寂静无声,舷窗黑乎乎的,看不到外面的任何景象。
过了几分钟,我隐约听到外面喊叫的声音,手电的光束从舷窗上模糊的透进来。我知道:他们找到飞船了,外面来人了!
(节选自《太空一日》杨利伟)
1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写杨利伟太空返回地球,归途险象迭生,扣人心弦。
B.返回阶段,当左边的舷窗也开始出现裂纹时,杨利伟恐惧的不敢出声。
C.杨利伟最终克服了身体和心理上的不适,出色地完成了太空飞行的任务。
D.作者是一名航天员,在写作本文时体现出了严谨,科学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12.结合文章,体会文中划横线语句蕴含的情感。
13.本文语言准确,科学性与人文性巧妙结合,生动严谨。请举例分析。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2.D
3.C
4.B
5.D
6.(1)人工智能(机器人)演奏的准确率更高(完美)。(2)人工智能改变了传统教学。(3)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使一些人恐慌开始(担忧)。
7.【示例】我国的登月梦想终于实现了,我们的祖国真伟大,我爱我的祖国。我会把五星红旗插在月球上并拍照留念,还要取些月壤、月岩带回来进行科学研究。
8.环境描写,点明天气的寒冷,烘托出热烈的欢送场面,表明送行群众的热情。
9.在原空军部队安全飞行1350小时。经过5年多系统的理论学习和挑战人体生理极限的训练,其综合素质完全具备航天飞行的要求。
10.是一个具有高超飞行技术,忠于自己的职责,热爱自己的祖国,具有坚定信心,置个人安危于度外的人。
11.B
12.平安回到地球、回到祖国的喜悦之情;作者回到地面的踏实的心情;被搜寻找到自己的激动的心情
13.示例:“我后来问过俄罗斯的航天员,他们从不给新航天员讲这个过程,担心新手们害怕。我回来却讲了,每一个步骤都给“神六”和“神七”的战友讲了,让他们有思想准备,并告诉他们不用紧张,很正常。”体现科学性与人文性巧妙结合,生动严谨。(意思对即可)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