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3张PPT)
《望海潮》柳永
《扬州慢》姜夔
城市是有记忆的,在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里,还在一卷卷史册、一首首诗词里。一座城,那些逝去的繁华与空寂,欢歌与悲吟,因为诗词的记录,才有了生机,有了表情,才在记忆里鲜活,既而生生不息地延续。
中国古典诗词是以乡土文学为主的,以城市为表现对象的并不多,而《望海潮》与
《扬州慢》都是重要的城市名片。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把握两首词的音韵美和艺术美。
2.在比较阅读中把握两首词的意象、内容和风格,鉴赏词的艺术手法。
3.把握两首词的创作背景,明确城市荣衰兴败折射历史的兴亡悲情和词人的不同情怀。
柳永
走近作者
字耆卿,原名三变,崇安(今属福建)人,北宋词人。仁宗景祐年间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早年屡试不第,经常出入于歌楼舞馆,并通晓音律,这使他成为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词在宋元时期流传甚广,有“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说法。主要作品有《雨霖铃》《望海潮》《八声甘州》等。
约987—约1053
姜夔
走近作者
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属江西)人。一生未入仕途,以布衣出入于公卿之门,善书法、精音乐、能自度曲。诗词俱工,词尤负盛名。词多纪游、咏物、感叹身世飘零,亦有寄寓忧国伤时之作。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
约1155—1221
柳永从家乡前往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应考,路经钱塘(今浙江杭州),为了谒见两浙转运使孙何,就写下了《望海潮》这首词投赠他。
《望海潮》写作背景
《望海潮》写作背景
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姜夔路过扬州,见扬州仍然是满目疮痍,“荠麦青青”,词人追怀丧乱,感慨今昔,写下了《扬州慢》这篇名作。
《扬州慢》写作背景
词的起源:
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并在宋代发展到高峰。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所以又称“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歌词”等。
词
文体知识
词牌和标题:
词牌是一首词的词调的名称,它决定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而词的标题是词的主要内容的集中体现。一首词可以没标题,但不能没词牌。
词的分类:
按字数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按段的多少,词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阕或片)。
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等)。
词
文体知识
自主学习检测——一词多义
东南形胜
刑人如恐不胜
沛公不胜杯杓
形容词,优越
胜
副词,尽
动词,承受
自主学习检测——一词多义
胜
古有一男子,才貌俱佳,官至三品,遭人嫉,被贬。心忧,酒醉不胜( )杯杓,至胜( )地,仍不能胜( )心忧,遂发愤,立志定当胜( )于前,无奈天不遂人意,屡受挫折,其心之愤,何可胜( )道也哉!
自主学习检测——一词多义
胜
古有一男子,才貌俱佳,官至三品,遭人嫉,被贬。心忧,酒醉不胜(能承受)杯杓,至胜(优美)地,仍不能胜(战胜)心忧,遂发愤,立志定当胜(超过)于前,无奈天不遂人意,屡受挫折,其心之愤,何可胜(尽,完)道也哉!
自主学习检测——一词多义
予过维扬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过故人庄
动词,经过
过
名词,过错,错误
动词,访问,探望
自主学习检测——一词多义
过
信陵君过( )侯生门,闻侯生有才,欲过( )之。令仆从访之,未果,信陵君督过( ),仆从以为过( )矣。又令访之,仆从再访,乃闻侯生外出,不过( )几日便归。信陵君见侯生曰:“吾未能先闻之,是吾之过( )也。”
自主学习检测——一词多义
过
信陵君过(经过)侯生门,闻侯生有才,欲过(拜访)之。令仆从访之,未果,信陵君督过(责备),仆从以为过(过分)矣。又令访之,仆从再访,乃闻侯生外出,不过(超过)几日便归。信陵君见侯生曰:“吾未能先闻之,是吾之过(过错)也。”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望海潮》柳永
诵读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诵读
《扬州慢》姜夔
初读感知
读文本,请从柳永的《望海潮》和姜夔的《扬州慢》中,各选择一个词概括所写城市的特点,并加以解释说明。
《望海潮》:杭州
《扬州慢》:扬州
盈
“钱塘自古繁华”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
空
思考
逐句分析,逐层理解,分析杭州城“盈”的是什么?扬州城“空”在何处?
研读分析
本词如何具体描述其繁华、清嘉?
上阕:写杭州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东南形胜
地理形势优越
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历史悠久
烟柳画桥,
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居民区繁华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
天堑无涯
钱塘潮雄伟壮丽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人民富有,社会财富丰盛,民众生活豪奢
望海潮上阕
点染手法
研读分析
下阕:写西湖之美和杭州人民和平宁静的生活景象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西湖山水秀丽
羌管弄
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民众生活悠闲自在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
箫鼓,吟赏烟霞
钱塘长官生活高雅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总结
望海潮下阕
点染手法
本词如何具体描述其繁华、清嘉?
研读分析
富庶、美丽、安定、祥和
本词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杭州风物的惊叹、赞美与艳羡之情。
杭州
作者笔下的杭州给人什么印象?
一派太平、富庶、安定、祥和的都市生活景象
从地理
位置上看
从历史
传统上看
从自然
景观上看
从百姓
生活上看
从市井
面貌上看
惊叹、赞美、艳羡
小结
淳熙丙申至日①,予过维扬。夜雪初霁②,荠麦弥望③。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④悲吟。予怀怆然⑤,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⑥也。
《扬州慢》小序
【注释】
①冬至;②天由雪转晴;③满眼;④守城士兵的号角声;⑤悲伤的样子;⑥国家沦亡的悲痛。
小序解读
小序交代了什么内容,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淳熙丙申至日
交代了词作的时间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眼前所见所闻扬州景色
感慨今昔
写作的缘由
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其他词人的评价
小序解读
本词是作者22岁时路过扬州所作。词人虽然初到扬州,但对这样一座历史名城并不陌生。然而,在南宋时,金兵频频南侵,扬州屡遭兵火,如今映入作者视野的却是一片荒芜,满目疮痍,词人顿生山河破碎之感。作者写本词时,宋金隆兴和议已达12年之久。南宋朝廷苟安半壁,朝纲废弛。词人目睹当年经强敌侵凌后扬州城的累累伤痕和苦难频仍的现实,岂能无动于衷?因而追怀丧乱,感慨今昔,写下了这首词,抒发了《黍离》之悲。
扬州
上片解读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扬州慢上阕
词人眼前的扬州城是怎样的呢?上阕中哪一个词最能概括扬州城现在的特点?
空城
上片解读
破败
荒凉
“荠麦青青”
“废池乔木”
“清角吹寒”
“竹西佳处”
“春风十里”
“青楼梦好”
繁华
热闹
对比
昔盛今衰的感伤
昔日
今日
名都
(虚写)
空城
(实写)
对比鲜明,虚实相生,化用诗句,情景交融。
下片解读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扬州慢下阕
词人的想象与现实相比照,产生巨大反差,词人心中产生了怎样的感慨?那么造成此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
胡马
窥江
昔盛今衰\感时伤世(黍离之悲) 联想杜牧“惊”
名句赏析
如何理解“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运用拟人的手法,废池、乔木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赋予池、木以人的感情,以充分表达战乱的凄惨景象。
毁坏的城池和大树至今仍厌恶谈到战争。物犹如此,人何以堪?此句不仅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对敌人的痛恨,对人民的同情,对祖国山河破碎的痛惜之情更有对当权者的控诉。
名句赏析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好在哪里?
“渐”字表明词人伫立时间之久,陷入到一片悲凉之中,不知不觉就到了黄昏,而黄昏,又更加让人惆怅。“清”修饰“角”,渲染了凄清的氛围,跟“寒”“空”用在一起,表明了扬州的荒凉冷落。“寒”不仅表明号角声在寒气中飘荡,而且让人内心涌起一股寒流,让人觉得心寒。“空”字,表现城池的萧条,呼应“废池”。而用一“都”字总括,更显得凄凉。
名句赏析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好在哪里?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所写是明月当空,箫笙聒耳,何等热闹,而姜词所写却是冷月浸在冬至日的水里,寂静无声,何等冷清。通过对比反衬,把“黍离之悲”渲染得愈加浓烈。
寄扬州韩绰判官
【唐】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
秋尽江南草木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
玉人何处教吹箫?
名句赏析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好在哪里?
月亮本就“无声”,也无所谓冷暖。但词人移情于物,刻画了一个疏淡清冷、凄寂萧条的意境:一轮凄冷的孤月悄然无声地倒映在动荡的水波之中。月仿佛像一位见证人一样,见证了扬州城曾经的繁华也见证了如今的衰败。
小结
荠麦青青
昔日
名都、佳处
春风十里
对 比
《黍离》之悲
正面渲染
侧面烘托
今日
黄昏、清角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杜郎重到须惊
冷月无声
红药为谁生
名都
空城
空
研读分析
再读文本,分析杭州城“盈”的是什么?扬州城“空”在何处?
盈
扬州
杭州
物阜、人丰、景美、乐声悠扬、歌舞升平
——承平盛世
城内萧条、乐声悲吟、无繁华之声,无赏花之人
——劫后孤城
比较探究
两首词所选意象不同,营造的意境、表达的情感也截然不同,请结合诗句分析比较。
城市 意象 意境 手法 情感
杭州 钱塘江
西湖 都市 云树、怒涛、霜雪
湖巘、桂子、荷花
烟柳、画桥、风帘
翠幕、珠玑、罗琦
雄浑壮阔
清嘉秀美
富庶繁荣
铺叙、
虚实、
烘托渲染
夸张
惊叹
赞美
比较探究
两首词所选意象不同,营造的意境、表达的情感也截然不同,请结合诗句分析比较。
城市 意象 意境 手法 情感
扬州 昔日
今日 十里春风、豆蔻词工
热闹繁华
凄清荒凉
今昔对比
化用诗句
反衬
虚实
悲怆
荠麦青青、废池乔木
清角、二十四桥
冷月、红药
比较探究
两首词一颂承平,一伤离乱,情感色彩截然不同,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柳永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白居易
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王国维
其流落江湖,不忘君国,皆借托比兴,于长短句寄之。 —宋翔凤
【主】歌功颂德(干谒)
【客】时承平日久
姜夔
【显】“自胡马窥江去后”——战争
【隐】统治者苟安求和
通过两首词的比较,我们发现城市的繁华没落都折射出时代的兴亡更替,无论是积极用世还是关怀国家意志,都是生命感发的力量,都是城市文化的一份注入。
城市引领着时代的潮流,相信在新时代,都市文化会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柳永与姜夔,一盛世之歌,一黍离之悲,这是他们的城市表达。那么你的城市表达又是什么呢?
比较探究
比较探究
作业
“初见惊鸿,再见倾城”,央视财经频道的《魅力中国城》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为我们展示了城市丰富的旅游资源、厚重的人文历史、昂扬的城市精神和独特的城市魅力。有太多的名城矗立在古诗词里,也有越来越多的古名城在新的时代焕发着生机。
假如栏目组邀请你参与竞演,请为你喜欢的某座古名城写一篇“城市推介”词。
要求:结合所学,查阅相关资料,引用古诗词,字数不限。
情境默写——《望海潮》
1.《望海潮》中描写杭州城内美丽风光,勾画街巷河桥,居民住宅之美的句子是: , , 。
3.《望海潮》中“ , , ”三句,由市内说到郊外,只见在钱塘江堤上,行行树木,郁郁苍苍,犹如云雾一般。钱塘江就像广阔无边的天然壕沟。
4.《望海潮》中“ , , ”三句,把市场的繁荣、市民的殷富反映出来了。同时暗写商人比夸争耀,反映了杭州这个繁华都市穷奢极欲的一面。
1.东南形胜 三吴都会 钱塘自古繁华
2.烟柳画桥 风帘翠幕 参差十万人家
3.云树绕堤沙 怒涛卷霜雪 天堑无涯
4.市列珠玑 户盈罗绮 竞豪奢
5.《望海潮》中“ , , ”几句,描写了杭州的典型景物:圆若宝镜的湖面、重叠的山岭、山上的桂子、湖中的荷花。词人以工整的对联,高度凝炼的语句,把西湖乃至整个杭州最美的特征概括出来了,具有撼动人心的艺术力量。
6.《望海潮》中“ , , ”几句,写不论白天还是夜晚,湖面上都荡漾着优美的笛曲和采菱的歌声。作者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国泰民安的游乐图卷。
7.《望海潮》中“ , , ”几句,写达官贵人游乐的场景。成群的马队簇拥着高高的牙旗,缓缓而来,一派暄赫声势。笔致洒落,音调雄浑,仿佛令人看到一位威武而又风流的地方长官,饮酒赏乐,啸傲于山水之间。
5.重湖叠巘清嘉 有三秋桂子 十里荷花
6.羌管弄晴 菱歌泛夜 嬉嬉钓叟莲娃
7.千骑拥高牙 乘醉听箫鼓 吟赏烟霞
8.《望海潮》中“ , ”几句,写达官贵人不思离去,还要将好景画成图本,献与朝廷,夸示于同僚,谓世间真存如此仙境。这也从侧面烘托出西湖之美。
9.《望海潮》词中的“ ”写了街巷河桥的美丽;“ ”写了居民住宅的雅致。
10.《望海潮》上阙中描写四时风光的两句是: , 。
11. 《望海潮》下阙中运用互文修辞手法的句子: , 。
12.《望海潮》下阙中运用借代修辞手法的句子: , 。
13.《望海潮》中描写湖中有湖、山外有山的一句是: 。
14.《望海潮》中有两句描写杭州美丽风景的句子,让金主完颜亮垂涎已久的是: , 。
8.异日图将好景 归去凤池夸
9.烟柳画桥 风帘翠幕
10.有三秋桂子 十里荷花
11. 异日图将好景 归去凤池夸
12. 千骑拥高牙 乘醉听箫鼓
13. 重湖叠巘清嘉
14. 有三秋桂子 十里荷花
1.杜牧诗云“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写出了扬州歌舞升平的景色;姜夔的《扬州慢》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了一派冷清沉寂的景象。
2.姜夔《扬州慢》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物是人非中表达对世事无常的感慨。
3.《扬州慢》中虚写扬州十里长街繁华景况的诗句是,实写现在扬州的凄凉情形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
情境默写——《扬州慢》
1.二十四桥仍在 波心荡 冷月无声
2.二十四桥仍在 波心荡 冷月无声
3.过春风十里 尽荠麦青青
4.《扬州慢》中用拟人手法形容战乱残酷和破坏之深重并从侧面反映了人们对战乱的痛心疾首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扬州慢》中渲染凄凉气氛并暗示敌骑威胁尚未消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扬州慢》 中既写杜郎才智又写扬州荒凉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扬州慢》中含蓄地点出扬州昔盛今衰景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
4.自胡马窥江去后 废池乔木 犹厌言兵
5.渐黄昏 清角吹寒 都在空城
6.杜郎俊赏 算而今 重到须惊
7.《扬州慢》中含蓄地点出扬州昔盛今衰景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
8.《扬州慢》中描写眼前波荡月冷的夜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扬州慢》中描写红药自生自灭无人欣赏情形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
10.好的诗文往往表现在情景交融上。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用“过春风十里, ”,写战后萧条之景。
11. “月”在古代诗文中是经常被描写到的形象,如姜夔《扬州慢》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_ ”。
7.过春风十里 尽荠麦青青
8.二十四桥仍在 波心荡 冷月无声
9.念桥边红药 年年知为谁生
10.尽荠麦青青
11.二十四桥仍在 波心荡 冷月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