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精品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精品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22 11:34: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2张PPT)
人教版历史 七年级下册
最新课件+视频
盛泽镇
“舟楫塞港,街道肩摩”
汉口镇
“人烟数千里,贾户数千家”
说一说这三幅图体现了清朝经济哪一方面的发展?
康乾盛世
1644年
清军入关
1661年
康熙即位
1722年
雍正即位
1735年
乾隆即位
1796年
嘉庆即位
1840年
鸦片战争
1912年
清帝退位
康乾盛世: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
清朝康熙乾隆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史称“康乾盛世”。这是中国清王朝前期统治下的盛世,也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盛世。
此间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
人口增长迅速。
情景导入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清朝中央政府对边疆的管理(措施/机构)
西北地区(新疆):
清朝: 康熙平定噶尔丹叛乱、乾隆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
西南地区(西藏):
册封达赖、班禅,
设立驻藏大臣 ;
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东南地区(台湾):
清朝 1684年清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
东北地区(黑龙江):
清朝 康熙帝组织雅克萨自卫反击战;签订
中俄《尼布楚条约》
(1)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2)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和发展。
这些措施的共同作用?
温故知新
一、农业的恢复和发展
材料一:农为天下本务,而工商皆其末也。
——雍正帝
材料二:江南地方,据洪承畴报:“明季赋税繁重,官兵坑害,百姓极为困苦……伤残最苦之州县,人民逃亡,田地荒芜”。
材料三:清政府……把垦荒成绩列为考核地方官员的一个内容。… …若开垦不实及垦而复荒,新旧官员俱分别治罪。
——《二十五史新编·清史》
原因:清初统治者认识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十分重视农业,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
阅读教材并结合材料,说一说清前期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的原因?
顺治帝
乾隆帝
康熙帝
雍正帝
年 代 耕地面积(顷)
1661年(顺治十八年) 5 493 576
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 6 078 430
1724年(雍正二年) 6 837 914
1766年(乾隆三十一年) 7 414 495
材料1:
材料2:
①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②大力兴修水利,减少水旱灾害
——出自七年级下册人教版教材
一、农业的恢复和发展——表现
材料3:
材料4:
③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粮食产量提高
出现“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
④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品种增加
一、农业的恢复和发展——表现
2.表现:
耕地面积
水利兴修
粮食种植
经济作物
自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实施治黄,历三十年,肆虐半个多世纪的黄淮水患得以根治,黄河“安澜顺轨百有余年”,
农业连年丰收。乾隆时继续大规模兴修水利,实行高投入,又胜过前朝。总计“河工、海塘,以亿万计”。
——《中国古代经济》
干旱的高原有赖玉米与甘薯,崎岖的山地种马铃薯。河川沿岸的沙地大
量种植花生。
——《中国古代经济》
种一收千,其利甚大,每亩可得数千斤,胜种五谷几倍。
“湖广熟,天下足”
湖广地区成为新的商品粮基地
3.影响:
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推动了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
奠定了清朝前期兴盛的基础。
不断扩大,大片荒地得到开垦。
对黄河、淮河等大河以及大运河进行治理,修建了许多堤坝、渠堰、海塘。
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粮食产量大幅提高。
有了较大的发展,品种增加,棉花、甘蔗、烟草、茶叶、药材,以及花卉、水果等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
乾隆粉彩镂空瓷瓶
乾隆黄地青花穿花龙纹天球瓶
清紫色云龙杂宝纹妆花绸单蟒袍
(江宁织造博物馆藏)
品种繁多,产品精良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手工业
家庭手工业
工场手工业
家庭生产,规模较小
生产目的:自用为主
相较于传统家庭手工业,清朝前期出现的手工业工场有何特点?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手工业
表现:(1)手工业各行业都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品种繁多、产品精良。2、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雇 佣
被雇佣
早期资本家
早期雇佣工人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资本主义性质的早期生产关系
2、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手工业工场
集体劳作,分工合作。
生产目的:以售卖为主
工场特点:规模大人数多,出现雇佣关系
家庭手工业
生产目的:自用为主,
多余产品进行售卖。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记工受值。
2、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材料一:佛山镇棉纺织业的织工超过5万人。
材料二:江宁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
材料三:从江南丝织业整个生产过程看,一个机房中,机工有络工、拽工、织工、牵经工,还有刷边、运经、接头等工,各有专门技术。
分工明确
织工
机户
人数多
规模大
雇佣关系
资本主义萌芽
生产目的:
以售卖为主
2、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清 乾隆《盛世滋生图》
表现:
(1)工商业市镇,大城市繁荣,形成商业网。
苏州“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地值千金”
盛泽镇
“舟楫塞港,街道肩摩”
汉口镇
“人烟数千里,贾户数千家”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商业
对号入座
结合课本说出出相关地点
舟楫塞港,街道肩摩
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
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
盛泽镇
汉口镇
苏州
盛泽镇位于江苏省最南端,地处太湖流域,这里沃野平展、湖荡密布、气候温暖、雨量充分,宜稻麦、宜蚕桑,是著名的鱼米之乡、丝绸之都。
“舟楫塞港,街道肩摩”
知识拓展
汉口镇位于湖北省武汉市,四大名镇之首,处于长江中游,古代以水运为主,有“九省通衢”之称,后铁路运输发展,水陆并运。
“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
知识拓展
清·徐扬《姑苏繁华图》局部
“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
苏州,古称吴,简称为苏,又称姑苏、平江等,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城市,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长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知识拓展
图2 木渎镇沿街店铺
图4 苏州城云贵川广各省杂货老行
图1 山前村的杂货铺
图3 苏州城的商业街
《盛世滋生图》(局部)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商业
《南都(南京)繁会图》
《门前街市图》(北京)
表现:
(2)形成一些大的商帮(晋商、徽商)
晋商:
粮食、食盐、绸缎,汇兑、放贷、存款,开设“票号”
“(明清时期)全国各地出现许多大小商人,他们在各地…组织商帮…清代,山西票号商、两淮盐商、广东行商,富甲天下。”
——《简明中国经济史》
徽商:
经营食盐、茶叶、木材、粮食、布绸、典当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商业
识图对比宋代商业、明朝商业说一说清朝前期商业的发展有哪些表现?
宋朝:城市布局打破“坊”“市”界限;有夜市和早市;乡镇形成新的商业区,即草市;交子的出现;瓦子、勾栏等
明朝:从美洲引进新的农作物品种;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全国性的商业城市——北京和南京;出现了商帮——晋商、徽商
清朝:形成了商业网(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全国性市场);大城市的数量增加了;清朝的大城市有:北京、江宁、扬州、苏州、杭州、广州等大城市;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比如:晋商、徽商。
晋商代表
人口的增长
明朝鼎盛时期:1亿多
明末经济衰败
连年战乱
明末人口锐减
清初统治者措施
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
康熙时:1.5亿,乾隆末年:3亿
乾隆末年,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1∕3
时间 全国人均耕地面积统计数
顺治十八年(1661年) 6.88亩
康熙六十年(1721年) 8.26亩
雍正十二年(1734年) 8.13亩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 2.51亩
材料:清朝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直隶永定河边蓄水边防洪的淀泊“水退一尺,则占耕地一尺”,“每遇潦涨,水无所容,甚至漫溢为患”。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黄河“河滩地亩,尽皆耕种麦苗,并多居民村落……筑围打坝,填塞日多”。
结合材料和课本,思考下列问题:
1.清初人口增长的原因及概况?
2.人口的快速增长带来了哪些问题?得出什么认识?
三、人口的增长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人口增长
经济发展
3亿
乾隆末期
1.5亿
康熙时期
1亿
明朝鼎盛期
清朝前期人口增长情况
问题探究1:根据材料分析清朝人口数量发生了什么变化?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三、人口的增长
阅读表格,你能获取什么信息?
为什么在清朝前期,人口会出
现快速增长趋势?
人口快速增长
明朝鼎盛时期
康熙八年
康熙时期
清朝乾隆末年
人口单位:万人
10000
5000
15000
30000
清朝前期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口数量有了很大的增长。
三、人口的增长
清朝前期人口数量
清朝前期人均田地数量
问题探究2:对比下面两图,结合材料,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①人地矛盾突出;
材料三:在人口膨胀的压力下…形成一个由流氓、乞丐、小偷等组成的次生社会群……人口膨胀实际上也是酝酿大小农民起义的潜在原因之一。 ——《为何清代人口空前膨胀》
材料二:进一步开荒垦田,使很多天然的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
②环境破坏,水土流失
③衍生社会问题与危机,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
三、人口的增长
1.原因
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口的数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长。
2.概况
到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已达到1.5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1/3。
3.人口快速增长带来的问题
1)有些地方,由于人口密度加大,人地矛盾逐渐突出。
2)随之而来的是进一步开荒垦田,使很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
3)庞大的人口也造成社会压力,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三、人口的增长
1.控制人口增长速度;
2.保护环境,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调整行业产业结构;
3.坚持教育强国,创造就业机会。
盛世危机——反思
人口过快增长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问题,各国应加强合作,共同应对,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说一说:清朝前期人口迅速增长所带来的问题,给当今中国经济建设带来哪些启示?
社会经济发展
清朝前期
农业发展
人口增长
过度开垦,破坏环境
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
【课堂小结】
手工业发展
商业发展
课堂小结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1.耕地面积
2.兴修水利
3.粮食产量
4.经济作物
人口增长
1.传统手工业
2.手工业工场
1.商业城镇
2.商帮兴起
积极影响
消极影响
提供大量劳动力
影响经济持续发展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1616年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1636年
皇太极改国号为清
1644年
明朝灭亡,清军入关
1840年
1662年
1723年
1736年
1796年
1821年
雍正
康熙
乾隆
康乾盛世
直到18世纪,当时正处在清朝的康乾盛世,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多民族国家统一大大巩固。如果只把它和汉、唐、元、明作纵向比较,而不进行世界的横向性比较,中国封建社会看起来仍具有活力,仍在继续发展,18世纪的中国确有值得称道的巨大成就。
——戴逸《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
世界

盛世辉煌还是落日余晖?
知识拓展
迟滞的帝国
中国
西方







“没有看到任何人民丰衣足食、农村富饶繁荣的证明。……除了村庄周围,难得有树,且形状丑陋。房屋通常都是泥墙平房,茅草盖顶。偶尔有一幢独立的小楼,但是决无一幢像绅士的府第,或者称得上舒适的农舍。……不管是房屋还是河道,都不能跟雷德里夫和瓦平(英国泰晤士河边的两个城镇)相提并论。事实上,触目所及无非是贫困落后的景象。”
——张宏杰《饥饿的盛世》
清王朝雇佣了许多老百姓来到英使团的船上,为英国人端茶倒水,扫地做饭。英国人注意到这些人“都如此消瘦”。“在普通中国人中间,人们很难找到类似英国公民的啤酒大肚或英国农夫喜气洋洋的脸。”这些普通中国人“每次接到我们的残羹剩饭,都要千恩万谢。对我们用过的茶叶,他们总是贪婪地争抢,然后煮水泡着喝” 。
盛世之下老百姓依然贫穷,“饥饿的盛世”
1789年法国大革命
1775年美国独立
1764年英国珍妮机
清朝马车
英国的蒸汽机车
英国的纺织工厂
英国汽船
VS
VS
清朝手工织布机
VS
清朝
英国
农耕文明
工业文明
VS
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西方先进的
资本主义经济
1、如图是清朝《盛世滋生图》所展示的苏州斜桥商市。
从该图所反映出的我国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一个典
型特点是(  )
A.出现了农村集市 B.坊市分置
C.边境贸易繁荣 D.商业市镇兴盛
D
2.清朝前期,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下列表述,与史实不符的是( )
A. 清初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到康熙末年,全国的耕地面积比明朝鼎盛时期增加了
近3亿亩
C. 对黄河、淮河、大运河进行治理
D. 耕地面积不断扩大,边远地区得到了开发
B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