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六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习作》:家乡的风俗 教案+学案+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六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习作》:家乡的风俗 教案+学案+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1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22 19:09:22

文档简介

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统编版 六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习作 教案
第一单元
习作
·家乡的风俗·

目 录
TOC \o "1-3" \h \u 一、学情分析 1
二、教学目标 1
三、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 1
【教学难点】 2
四、教学过程 2
第一板块 【激趣导入 审题明意】 2
第二板块 【交流分享 确定选材】 2
第三板块 【探究写法 构思行文】 3
第四板块 【范例促写 能力提升】 3
第五板块 【完成作业 夯实课堂】 4
习作
“家乡的风俗”
教案
班级: 课时: 课型:______
一、学情分析
本单元习作话题是“家乡的风俗”,六年级的学生能介绍某一种风俗或叙述参加风俗活动的经历,但写对风俗的理解、看法时需要点拨,才能写出新意。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选材构思,写出真实的活动体验。
在教学中需要注重学生写作方法和技巧的运用,关注学生实践的具体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二、教学目标
1.了解并介绍家乡独特的风俗或叙述参加风俗活动的经历。
2.写清楚这种风俗的主要特点;写风俗活动要重点描写当时的场景和自己的真实感受。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详略得当,重点介绍风俗的主要特点。写清楚风俗活动的经过,重点写主要环节和实际体验。
【教学难点】
能写出自己对这种风俗的感受或看法。分享交流,互评习作,完善初稿。
四、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 【激趣导入 审题明意】
1.体验回忆:教师提问“元宵节你做了哪些事?说说所见所闻所感。”以此唤起学生对风俗活动的回忆。
2.习作话题:出示习作话题,理解“风俗”,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风俗。
3.审题意,明要求:教师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习作具体内容,提取关键信息,训练学生审题能力。
第二板块 【交流分享 确定选材】
1.风俗分类:出示风俗大致的类别,调动学生生活经验,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初步引导学生选择写作对象。
2.风俗举例:列举节日、婚嫁、生育、饮食、民居、客家人崇九方面的风俗,进一步打开学生思路,调动学生生活经验,激起交流分享的兴趣。
3.题目拟写:以“元宵节风俗”为例,为学生提供拟题思路和方法。
4.交流分享:引导学生参照表格提示,介绍风俗或分享参加风俗活动经历,进一步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打开学生思路,为构思行文做铺垫。
第三板块 【探究写法 构思行文】
1.写法探究(一):按顺序写。
(1)时间顺序;
(2)以事物不同方面为序;
(3)风俗活动流程为序。
2.写法探究(二):详略得当,突出重点。
引导学生回顾课文《藏戏》和《腊八粥》中详略内容,使学生明白写作时要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3.写法探究(三):多角度介绍或描写。
以“家乡的秧歌”为例,演示如何多方面介绍和描写,培养学生的写作思维。
4.写法探究(四):场景描写,抒发情感。
提示:把风俗和感受穿插在合适的地方。
5.技巧点拨:
(1)运用修辞手法;
(2)运用说明方法;
(3)恰当用词,使表达形象生动。
第四板块 【范例促写 能力提升】
1.提纲导写:教师演示拟写提纲的过程,提高学生拟写提纲的能力,养成良好的习作习惯。
2.范例促写(一):教师出示习作开头的范例,为学生提供借鉴。
(1)语言简洁,直入主题;
(2)场景描写,渲染气氛。
3.范例促写(二):出示范例,使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片段中体会如何运用说明方法介绍风俗,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4.范例促写(三):教师出示习作结尾的范例,为学生提供借鉴。
(1)抒情式结尾,点明看法;
(2)总结式结尾,写明感受。
第五板块 【完成作业 夯实课堂】
1.作业:按要求完成习作。
2.要求:交流分享习作,互评修改。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统编版 六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习作 学案
第一单元
习作
·家乡的风俗·

目 录
TOC \o "1-3" \h \u HYPERLINK \l "_Toc27393011" 【学习目标】 1
HYPERLINK \l "_Toc27393012" 【预习检测】 1
HYPERLINK \l "_Toc27393013" 【共同探究】 2
HYPERLINK \l "_Toc27393014" 【归纳整理】 3
HYPERLINK \l "_Toc27393015" 【拓展练习】 3
HYPERLINK \l "_Toc27393016" 【参考答案】 4
习作
“家乡的风俗”
学案
班级: 课时: 课型:______
【学习目标】
1.了解并介绍家乡独特的风俗或叙述参加风俗活动的经历。
2.写清楚这种风俗的主要特点;写风俗活动要重点描写当时的场景和自己的真实感受。
【预习检测】
1.“风俗”是什么意思?
2.课前讨论:一个地方的风俗和什么有关?
3.你知道哪些风俗?风俗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共同探究】
1.审题意,明要求:
习作任务 习作要求
2.积累运用:
(1)形容热闹繁华、喜庆的词语:
(2)形容表演精彩的词语:
(3)形容兴趣浓厚的词语:
3.任选一题完成:
(1)参照表格提示,介绍风俗:
名称 起源 发展过程 现状 主要特点 意义、观点 其他
(2)分享参加风俗活动经历:
名称 时间 地点 当时活动现场情况 主要活动环节 感受、观点 其他
【归纳整理】
1.写法探究:
(1)
(2)
(3)
2.技巧点拨:
(1)
(2)
(3)
【拓展练习】
1.作业:按要求完成习作。
2.要求:交流分享习作,互评修改。
【参考答案】
【预习检测】
1.风俗: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的总和。
2.例如:地理环境、人文因素等。
3.影响:满足人们精神需要、增强文化认同感等。但一些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风俗则会对我们生活产生消极的影响,如一些迷信的风俗。
【共同探究】
1.审题意,明要求:
习作任务 习作要求
介绍风俗(一种) 写前:深入了解(查资料或问长辈);多方面介绍,明确风俗的主要特点。写时:适当写自己对这种风俗的实际体验。 写后:①分享习作;②修改、完善初稿;③编成民俗作品集。
参加过的风俗活动(一次) 1.把风俗特点或来历穿插在合适的地方;2.重点描写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身感受。
2.(1)形容热闹繁华、喜庆的词语:热闹非凡、人声鼎沸、张灯结彩、灯火辉煌、火树银花、喜气洋洋、鼓乐齐鸣、锣鼓喧天、欢聚一堂……
(2)形容表演精彩的词语:赏心悦目、大开眼界、叹为观止、引人入胜、精妙绝伦、扣人心弦、出神入化……
(3)形容兴趣浓厚的词语:兴致勃勃、兴趣盎然、津津有味、津津乐道、乐此不疲、乐在其中、如痴如醉、流连忘返……
3.略。
【归纳整理】
1.写法探究:
(1)按顺序写:时间顺序、以事物不同方面为序、风俗活动流程为序;
(2)详略得当,突出重点;
(3)多角度介绍或描写;
(4)场景描写,抒发情感。
2.技巧点拨:
(1)运用修辞手法;
(2)运用说明方法;
(3)恰当用词,使表达形象生动。
【拓展练习】
略。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统编版 六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习作 作业
习作
家乡的风俗
课后作业
班别:______ 姓名:______ 难易度:★☆☆
【审题训练】
一、习作任务与体裁。
(1)介绍家乡的一种风俗,即写 (体裁);因此,语言要 (特点),在写作中可以运用
等说明方法。
(2)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即写 (体裁);写某次活动经历,我们可以注重 描写和突出情感体验。
【选材练习】
二、与本次习作要求相符的是( )(多选)
A.上个星期六是爷爷奶奶结婚50周年纪念日,我可以写参加他们庆祝聚会的活动经历。
B.我最喜欢春节和中秋节了,这次我要介绍春节和中秋节。
C.婶婶参加了妈祖诞辰的盛典,回来的时候给我讲许多非常有趣的活动。我决定把婶婶的这次有趣的经历写下来。
D.我家乡的重阳节和别的地方不太一样,我要把这不同之处和原因告诉给大家。
E.风俗,我们只应该介绍一些喜庆的、热闹的。
F.我最喜欢元宵节,我想把这次元宵节的庙会活动写下来。
【能力提升】
三、选一种家乡的风俗,试着拟定两种不同的写作思路。(即两种提纲)
风俗:
思路一:
思路二:
【思维拓展】
四、思考下面问题。
1.你怎么看待A的说法或想对B说什么?
A:我家乡的姑娘要出嫁的话,是一定要哭的,这叫“哭嫁”。我想把这种出嫁方式介绍给大家。
B:不好吧!结婚应该是喜庆的,怎么能哭呢?
2.阅读下面语句,说说给你带了哪些感受或想法。(可以选其中一个具体谈谈看法。)
A.我听奶奶说,她家乡有这样的风俗,就是家里来客人了,女人是不能上桌共同用餐的。
B.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但却被韩国申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C.有人说,我们好像把每个节日都过成了购物节。
【参考答案】
课后作业
一、(1)说明文 简洁、客观、准确等 打比方、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2)记叙文 场景
二、D F
【解析】A不选,因为结婚纪念日活动不属于风俗。
B不选,因为本次习作要求介绍一种风俗,不需要介绍两种。
C不选,因为本次习作要求可以写自己参加过的风俗活动经历(亲身经历),C是他人的经历。
E不选,因为风俗不一定都是喜庆的,如丧葬风俗。我们也可以写丧葬风俗,从这风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人们的生死观念、对生命的一种态度等。
三、略。
四、1.言之有理即可。思考方向:如何对待不同地区、民族的风俗。关键词:尊重、理解。
2.言之有理即可。提示:关于A的思考方向:有些风俗是消极落后的,我们应该要摈弃那些带来消极影响的、不符社会发展的风俗。关于BC的思考方向: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怎样传承传统文化。
第 1 页 共 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