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变色龙
契诃夫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目标
1.默读,读顺小说情节的跌宕起伏。2.研读,读懂小说人物的典型意义。
3.精读文本,体会讽刺手法。
4.联文用法,内化讽刺艺术。
导入
新课
01
《变色龙》是契诃夫讽刺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创作时作家24岁,这篇小说表现了契诃夫非凡的写作才能,一件小事,一个疑问,戏剧性对话推动情节,对比夸张讽刺社会现实,这是《变色龙》的特质。今天,我们就依据其特质来赏析契诃夫小说的艺术魅力。
契诃夫,19世纪末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剧作家,世界短篇小说巨匠。他的短篇小说短小精悍,结构紧凑,情节生动,尤其擅长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通过高超的讽刺和幽默手法,创造出具有高度概括力的艺术形象,《小公务员之死》《装在套子里的人》《变色龙》等都是世界文学的瑰宝。托尔斯泰称赞契诃夫的短篇小说无与伦比,曹文轩认为能与契诃夫叫板的小说家,几乎找不出一个。
资料助读
默读课文
梳理情节
02
围绕“狗主人”的猜测,勾画奥楚蔑洛夫态度与裁断的关键词句,梳理情节,复述课文。
梳理情节
提示:参考“思考探究”第一题整合内容,梳理情节。
一个疑问,推动情节波澜起伏。原本极其简单的案子,却因狗主人身份而变得复杂起来,奥楚蔑洛夫的态度发生了五次变化,作出六次裁断,构思极为精巧。
研读课文
感知人物
03
奥楚蔑洛夫是个警官,影响其断案结果的因素为什么是狗主人而不是事情真相?
资料链接
《变色龙》写于1884年,当时正是沙皇亚历山大三世统治的最反动时期。新上台的沙皇亚历山大三世采取反动的高压政策,加强了宪兵警察等专政机构,实施了警察监督制,整个俄罗斯笼罩在军警宪兵的白色恐怖之中。契诃夫的《变色龙》《普里希别叶夫中士》《装在套子里的人》等短篇小说,就是当时揭露警察宪兵制度的优秀作品,契诃夫在这些著名的作品中,创造了奥楚蔑洛夫、普里希别叶夫、别里科夫等官僚国家代表人物的艺术形象,反映了沙俄社会最典型的现象,具有时代的特征。
揣摩环境
观照背景
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体会能反映故事发生背景的词句。
明确:“四下里一片沉静。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就跟许多饥饿的嘴巴一样”,写出沙俄警察统治下恐怖、死寂的气氛,含蓄地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微型话题
概说人物
研读人物言行,选择自己最有感受的人物,说说自己的理解。
参考话题:
1.善变的奥楚蔑洛夫
2.不被同情的赫留金
3.不可忽略的“人群”
4.未出场的将军及其哥哥
……
奥楚蔑洛夫的几次变色,都是通过他与大家的几次对话来表现的。巡警说这不是将军家的狗时,他先问“你拿得准吗?”听到肯定的回答之后,他赶紧表态“将军家里都是些名贵的、纯种的狗;这条狗呢,鬼才知道是什么玩意儿!……完全是个下贱胚子”。而当厨师证实这是将军哥哥家的狗时,“这小狗还不赖,怪伶俐的,一口就咬破了这家伙的手指头!……好一条小狗……”其嘴脸变化之快,令人瞠目。
作者运用夸张手法,不厌其烦地描写了奥楚蔑洛夫态度的五次变化,通过他的不断“变色”,自我表演,自我暴露,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人物的性格和灵魂,一个溜须拍马、媚上欺下、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小人形象跃然纸上。
善变的奥楚蔑洛夫
“血淋淋的手指头”,表明赫留金作为一个受害者的身份,他把“手指头”看作“一面胜利的旗帜”,想趁机捞一把,足见其小市民的粗鄙庸俗;可是随着“形势”的发展,他发现力量不在他一边,便缩了回去,甚至当奥楚蔑洛夫骂他“猪猡”“混蛋”时,他也不曾吭一声。这个受害者不值得同情。
不被同情的赫留金
“人群”中的答话在事情发展上起着牵线搭桥的作用,“独眼龙”的调侃给情节制造了波澜,“人群”中的肯定和附和让奥楚蔑洛夫得以继续表演,为其善变提供了极其合适的外部环境:“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木材厂四周很快就聚了一群人,仿佛一下子从地底下钻出来的”“人群”是社会现状的折射,他们对孰是孰非不感兴趣,非但没给受害者赫留金以同情,反而还对着受伤的他“哈哈大笑”;这些庸俗的小市民,具有麻木、愚昧、软弱、迎合强者、随风倒的特点,正如咸亨酒店里的“酒客”之于孔乙己的态度,折射了病态的社会现实。
不可忽略的“人群”
始终没有出场、却在众人的口中一直存在。他们是权力的象征。小说情节正是由于这个关键因素出现了多次戏剧性的变化。
未出场的
将军及其哥哥
“变”与“不变”
追本溯源
文章标题的“变色龙”仅指奥楚蔑洛夫吗
明确:“变色龙”不仅指奥楚蔑洛夫,也指赫留金、围观的人群等当时社会的典型形象。赫留金对小狗的残忍与无赖、对“独眼龙”的恼羞成怒、对奥楚蔑洛夫的奴颜婢膝都说明了赫留金不仅浑身充满铜臭味,他和奥楚蔑洛夫一样趋炎附势、 媚上欺下,他就是条潜伏的“变色龙”。围观的人群对奥警官的迎合和对受害者赫留金的嘲笑,软弱和愚昧导致他们丢弃正常的是非观而随风倒的特性。
“变”与“不变”
追本溯源
一个人善变可能是他的性格使然,而一群人乃至当时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是“变色龙”,必定有其社会原因。这篇作品讽刺、揭露的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孤立的警察,还是那个崇拜官爵的俄国社会,而“不变”的根本就是整个社会崇官拜爵的思想和行为,人物形象不变的本质尖锐地讽刺了沙俄的黑暗统治使整个社会呈现出这样一种奴性的集体人格,这些富有典型性的形象蕴含着作者的无奈、悲哀与批判。
精读课文
妙点品析
04
精读课文
批注品析
阅读课文第4-10自然段,选取角度,运用批注的方式写一段话。
角度一:关联文句,品析小说对比、夸张的讽刺效果。
角度二:揣摩词语,体会细节的言简意丰。
精读课文
批注品析
示例:语言的对比:奥楚蔑洛夫的“变色”表现为时而威风凛凛,时而奴颜婢膝,一会儿痛骂小狗是“疯狗”“下贱胚子”,一会儿又夸小狗 “名贵”“伶俐”,前后矛盾,对比鲜明;变化速度之快,跨度之大,令人瞠目。这样写,突出小说的喜剧效果。
精读课文
批注品析
示例:动作的变化:“微微向左一转”“咳一声,拧起眉头”,以及结尾处的“裏紧大衣,径直走了”等一系列动作,寥寥数笔勾勒出奥楚蔑洛夫装腔作势、一本正经的虚伪嘴脸。奥楚蔑洛夫的军大衣,是他身份的象征,也是他掩盖心理的道具,借口“天这么热”与“好像起风了”穿、脱大衣的细节,形象地表现了他出尔反尔、惴惴不安的狼狈相。
精读课文
批注品析
示例:细节的夸张:赫留金“伸”着血淋淋的手指头,半醉的脸上“现”出胜利的神气,说“我要有一个礼拜不能用这个手指头啦”“要是人人都这么让畜生乱咬一阵,那在世界上也没个活头了”。他把问题的严重性提到法律高度,甚至推论到人身安全问题上去,这是为了从狗的主人身上弄到一笔赔偿金,简洁几笔形象地展现了小市民的庸俗、丑陋。
走进角色
演绎对话
小组合作演读课文选段,要求不改变文字,在语调语气、动作等方面充分夸大,读出对话中人物的表情和心理,读出自己的理解。
一百多年过去之后,契诃夫笔下的若干社会病态依然存在。而那个社会造成的种种畸形人物——如“变色龙”、惶惶不安的小公务员、将自己装在套中的别里科夫,依然就在我们身旁走动——我们又在哪一刻能不再听到他们的鼻息声!
——曹文轩
联文阅读
体会讽刺
05
自读契诃夫的《胖子与瘦子》,结合具体语句说出这篇小说是如何表现讽刺的艺术效果的。
胖子与瘦子
尼古拉铁路一个火车站上,有两个朋友相遇:一个是胖子,一个是瘦子。胖子刚在火车站上吃过饭,嘴唇上粘着油而发亮,就跟熟透的樱桃一样。他身上冒出白葡萄酒和香橙花的气味。瘦子刚从火车上下来,拿着皮箱、包裹和硬纸盒。他冒出火腿和咖啡渣的气味。他背后站着一个长下巴的瘦女人,是他的妻子。还有一个高身量的中学生,眯细一只眼睛,是他的儿子。
“波尔菲里!”胖子看见瘦子,叫起来,“真是你吗?我的朋友!有多少个冬天,多少个夏天没见面了!”
“哎呀!”瘦子惊奇地叫道,“米沙!小时候的朋友!你这是从哪儿来?”
两个朋友互相拥抱,吻了三次,然后彼此打量着,眼睛里含满泪水。两个人都感到愉快的惊讶。
胖子与瘦子
“我亲爱的!”瘦子吻过胖子后开口说,“这可没有料到!真是出其不意!嗯,那你就好好地看一看我!你还是从前那样的美男子!还是那么个风流才子,还是那么讲究穿戴!啊,天主!嗯,你怎么样?很阔气吗?结了婚吗?我呢,你看得明白,已经结婚了……这就是我的妻子路易丝,娘家姓万采巴赫……她是新教徒……这是我儿子纳法奈尔,中学三年级学生。这个人,纳法尼亚,是我小时候的朋友!我们一块儿在中学里念过书!”
纳法奈尔想了一会儿,脱下帽子。
“我们一块儿在中学里念过书!”瘦子继续说,“你还记得大家怎样拿你开玩笑吗?他们给你起个外号叫赫洛斯特拉托斯,因为你用纸烟把课本烧穿一个洞。他们也给我起个外号叫厄菲阿尔忒斯,因为我喜欢悄悄到老师那儿去打同学们的小报告。哈哈……那时候咱们都是小孩子!你别害怕,纳法尼亚!你自管走过去,离他近点……这是我妻子,娘家姓万采巴赫……新教徒。”
胖子与瘦子
纳法奈尔想了一会儿,躲到父亲背后去了。
“嗯,你的景况怎么样,朋友?”胖子问,热情地瞧着朋友,“你在哪儿当官?做到几品官了?”
“我是在当官,我亲爱的!我已经做了两年八品文官,还得了斯坦尼斯拉夫勋章。我的薪金不多……哎,那也没关系!我妻子教音乐课,我呢,私下里用木头做烟盒。很精致的烟盒呢!我卖一卢布一个。要是有人要十个或者十个以上,那么你知道,我就给他打个折扣。我们好歹也混下来了。你知道,我原来在衙门里做科员,如今调到这儿同一类机关里做科长……我往后就在这儿工作了。嗯,那么你怎么样?恐怕已经做到五品文官了吧?啊?”
“不,我亲爱的,你还要说得高一点才成,”胖子说,“我已经做到三品文官……有两枚星章了。”
瘦子突然脸色变白,呆若木鸡,然而他的脸很快就往四下里扯开,做出顶畅快的笑容,仿佛他脸上和眼睛里不住迸出火星来似的。他把身体缩起来,哈着腰,
胖子与瘦子
显得矮了半截……他的皮箱、包裹和硬纸盒也都收缩起来,好像现出皱纹来了……他妻子的长下巴越发长了。纳法奈尔挺直身体,做出立正的姿势,把他制服的纽扣全都扣上……
“我,大人……很愉快!您,可以说,原是我儿时的朋友。现在忽然间,青云直上,做了这么大的官,您老!嘻嘻。”
“哎,算了吧!”胖子皱起眉头说,“何必用这种腔调讲话呢?你我是小时候的朋友,哪里用得着官场的那套奉承!”
“求上帝饶恕我……您怎能这样说呢,您老……”瘦子赔笑道,把身体缩得越发小了,“多承大人体恤关注……有如使人再生的甘霖……这一个,大人,是我的儿子纳法奈尔……这是我的妻子路易丝,在某种程度上说,是新教徒……”
胖子本来打算反驳他,可是瘦子脸上露出那么一副尊崇敬畏、阿谀谄媚、低首下心的丑相,弄得三品文官恶心得要呕。他扭过脸去不再看瘦子,光是对他伸出一只手来告别。
总结提升
1.作者用漫画式的夸张来写“瘦子”和对其言行前后矛盾的对比式描写,突出了人物身上那种趋炎附势、巴结奉迎的世俗心理。
2.契诃夫讽刺小说的艺术风格:截取日常生活中的片段,发掘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对比、夸张突显个性;含蓄幽默地反映社会现实。
课堂小结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胡屠户)说了一会,千恩万谢,低着头,笑迷迷的去了”
“‘我早晚要收拾你!’奥楚蔑洛夫向他恐吓说,裏紧大衣,穿过市场的广场径自走了”
孔乙己“死了”、 胡屠户“去了”、奥楚蔑洛夫“径自走了”。三篇经典小说不仅结尾自然,而且还留给读者三个耐人寻味的背影。细细品味,三者在表达上的特色异常鲜明:《孔乙己》是“含着泪”的讽刺、《范进中举》是戏谑的讽刺、《变色龙》是犀利的讽刺。每一部经典小说都有其鲜明的艺术特色,把握其特质,才能真正读懂作品,读懂作者。
发挥想象,借鉴手法,续写《变色龙》。
作业
要求:忠于原文,用对比、夸张的手法扩展情节、细化人物形象。
谢谢观看
北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