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第三单元
9 鱼我所欲也
孟子
学习目标
积累文言词语。
准确、明白地翻译文句。
认识孟子“舍生取义”思想的进步性及其现实意义。
新课导入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匈牙利 裴多菲)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夏明翰)
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早岁丧父,幼年受母亲教诲(“孟母三迁”故事出自《烈女传·母仪篇》可证)。长大后受业于于思(即孔极,孔子之孙),治儒术,通《五经》,尤长于《诗》《书》。曾游说梁惠王,不成功。又入齐,见齐宣王,一度充当“客卿”,颇受尊重。但当时各国国君用兵争强,以权谋为先,对孟子的“王道”主张,都以为“迂阔而远于事情(实际情况)”,不予采纳。以后孟子返回家乡,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
文学常识——《孟子》
《孟子》一书,《汉书·艺文志》著录十一篇,现存七篇,跟《论语》一样,也是用语录体写的,但体式有所不同,有些章论述当代的某些重要问题,篇幅比较长,论证也很充分,已经具有议论文的规模,不过仍在章首冠以“孟子曰”一语,《鱼我所欲也》即属于这一类。孟子长于言辞,在辩论中经常设譬,以小喻大,逻辑性很强,有极大的说服力;其文气势磅礴,笔带锋芒,又富于鼓动性,对后世散文有很大的影响。
读清字音
为宫室之美为之( )
所恶莫甚于死者 ( )
得我与 ( )
一箪食 ( )
蹴尔而与之( )
wèi wéi
yú
dān
cù
wù
文意梳理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
得兼,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
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正义,道义
同时得到
也,也是
译文: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就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所喜爱的;道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
舍弃
喜爱,想要
语气词,表示判断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 不为 苟得
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苟且偷生
动词,做
译文: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讨厌,憎恨
超过、胜过
通“避”,躲避
所以
祸患,灾难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 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什么手段不用呢
译文: 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
没有
假如,假使
那么,就
由是则生 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丧失
译文: 凭借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凭借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这种本性
凭借某种办法
因此,所以
不仅,不只是
却,转折连词
罢了
一箪食, 一豆 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
乞人不屑也。
不
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
译文: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就会饿死。(然而你)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别人,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踩着给别人吃,就连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古代盛饭用的一种圆形竹器
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
踩踏
带汤汁的肉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
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 与?
侍奉
译文:优厚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这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是为了住宅的华美、大小老婆的侍奉、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吗?
同“欤”,语气词
有什么益处
同“德”,感恩、感激
同“辨”,辨别
优厚的俸禄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
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
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
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接受,动词
译文:先前(有人)为了“礼义”宁肯死也不接受,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人)为了“礼义”宁肯死也不接受,现在(有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为了“礼义”宁肯死也不接受,现在(有人)为了所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本性,指人的羞恶之心
为了,介词
同“向”,
先前、从前
停止
这
积累文言词语
1、故患有所不辟也:同“避”,躲避。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同“辨”,辨别。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感恩、感激。
同“欤”,语气词,吗。
4、乡为身死而不受:同“向”,先前、从前。
通假字
与
而
于
通“欤”,语气词
给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呼尔而与之
蹴尔而与之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连接两个动作,承接连词
转折连词,却
比,介词,表示比较
对于,介词,表示对象
是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乎
这种
这种作法
一词多义
得
尔
得到,拥有
通“德”,感激
二者不可得兼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呼尔而与之
与尔同销万古愁
助词
代词,你
则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表示假设,如果
表示结果,就
一词多义
一豆羹 (古义: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 今义:豆子。)
古今异义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生:动词用作名词,采取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
词类活用
1、判断句
鱼,我所欲也。(“也”,判断句标志)
2、省略句
乡为身死而不受。(“为”后面省略了介词的宾语“礼义”,“受”后面省略了宾语“施舍”,全句省略了主语“我”)
文言句式
精读课文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怎样提出来的 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精读课文
2.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精读课文
3.“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
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谋解放,为了四化建设,为了别人的安危等。
4.“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
此题无固定答案。这里的“所恶”应指不正义的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革命,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
5.“故患有所不辟”“患”指什么?
指遭到迫害,遇到生命危险等。
精读课文
6.“非独贤者有是心“是心”指什么?
指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
精读课文
7.分析第一段段是如何展开论证的?
本段首先由设喻引出论点“舍生而取义者也”,接着运用严密的的的逻辑推理展开分析论证。这个推理过程分两步,第一步是通过对喜爱的东西和厌恶的东西的分析阐明了为了“义”(有甚于生者)可以“舍生”(不为苟得),即使死掉(患有所不避),也不做无“义”的事。第二步是假设推理,设想如果人们所喜爱的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如果人们说厌恶的没有比死亡得厉害的,那么只要保全生命,躲避死亡,就什么事都能干出来。通过正反两方面的推理分析,得出了“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有甚于死者”的结论。最后进一步指出,“义”不只是少数贤者具备,而是人人皆具备,所不同的只是贤者“求之”,所以“能勿丧耳”,而愚者“舍之”,所以就不再具备了。
精读课文
8.我们学过(谈骨气)文中有一个论据,说是古代有一个穷人不接受不敬的施舍,最后饿死。这个论据与课文第2段用的是同一个典故。请用最简练的一句话概括这个典故。
贫者不受嗟来之食。
9.(谈骨气)中引用孟子的一段来解释骨气的含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那么“万钟则……”这句话应指前面的哪一句?
富贵不能淫。高官厚禄诱惑不了。
精读课文
10.为什么高官厚禄诱惑不了?试举例说明。
因为高官厚禄与礼义的价值不同,如果不符合礼义的高官厚禄则不能接受。比如说,叛变革命,到国民党去当大官,真正的共产党是宁死不为的。再比如说,出卖国家机密得到很多钱,爱国志土是宁死不为的。再比如说贪污受贿得了很多钱,正直的干部是宁死不为的。
精读课文
11.文中说得了“万钟”是为了什么?
为了“宫室之美”,为了“妻妾之奉”,为了“所识穷乏者得我”。
12.作者认为这种作法如何?
作者认为“此之谓失其本心”应当“可以止”。
13.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赞扬了什么样的人,斥责了什么样的人?
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修辞方法
1.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等修辞。
(1)比喻。“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
(2)对比。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修辞方法
(3)排比。通篇皆是。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
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是指社会公义,“利”指一己之私利,即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以至民族利益。在当今社会,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该作出正确的抉择。
合作探究
1.如何评价《鱼我所欲也》一文的思想内容
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人应该有舍身取义的精神,这一观点在“上下交征利”的战国时代有积极作用,对后世知识分子的精神修养也有极好的影响。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但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的根据是唯心主义的性善论,他的说理仅止于是否丧失“本心”,有明显的局限性。
本文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他对比了两种人生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文章主旨
1.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很少使用生僻词汇。
2.大量使用排偶句。这样就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并且富于文采和气势。
3.善于比喻,这些比喻大多是根据生活常理设计的。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里举的战争中的事例,《鱼我所欲也》中举的“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例子。这种取义浅近的比喻,既使他所讲的道理易于为人接受,又使文章富有文学趣味。
文本特色
1.背诵全文。
2.你过去一定也作过许多次选择,其中哪一次对你的影响最大,给你的印象最深 请以“选择”为话题写一篇小作文。
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