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 课件(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 课件(2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23 07:34: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新航路开辟
文艺复兴
5世纪
15世纪


中国南北朝
中国明朝
公元476年
西罗马灭亡
公元1453年
东罗马帝国灭亡
中世纪(中古时期)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中古时期的亚洲
中古时期的欧洲
古代美洲与非洲
阿拉伯帝国
奥斯曼帝国
笈多帝国
德里苏丹国家
日本
朝鲜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5-15世纪)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中古时期亚洲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文明地区(亚洲)的多元面貌。
中世纪的世界中心 ,神奇的东方天堂
一、阿拉伯帝国——东西文明的中转站
清真寺:伊斯兰教信徒礼拜的地方。
《一千零一夜》:又译《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最有代表性和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地位)。以波斯民间故事为蓝本,后又吸收印度、希腊、埃及等童话寓言以及大量阿拉伯故事而成。反映了阿拉伯帝国的社会生活,以及阿拉伯文化对古代世界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价值)。
一、阿拉伯帝国(7世纪-1258年)
阅读教材第22页,了解阿拉伯帝国的兴衰过程及鼎盛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表现?
阿拉伯帝国的兴衰:
(1)起源于阿拉伯半岛,多部落并存,相互混战。
(2)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的基本概况
伊斯兰
原意:服从、归顺,顺从安拉(真主)的旨意
创立者:穆罕默德
信仰者:穆斯林
经典:《古兰经》
《古兰经》— 具有法律效力规定了伊斯兰教的基本信仰、教法、宗教义务和作为穆斯林必须恪守的道德规范.
穆罕默德(570-632)
“据说,穆罕默德40岁那年(610)离家出走,到麦加东北的希拉山洞里隐居潜修。一天夜里,真主派天使哲步勒伊莱前来,指示他以真主的名义传道,信仰‘安拉’真神。”
—孟广林《世界中世纪史》
圣地:麦加
一、阿拉伯帝国(7世纪-1258年)
阅读教材第22页,了解阿拉伯帝国的兴衰过程及鼎盛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表现?
阿拉伯帝国的兴衰:
(1)起源于阿拉伯半岛,多部落并存,相互混战。
(2)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一、阿拉伯帝国(7世纪-1258年)
阅读教材第22页,了解阿拉伯帝国的兴衰过程及鼎盛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表现?
阿拉伯帝国的兴衰:
(1)起源于阿拉伯半岛,多部落并存,相互混战。
(2)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3)622年,穆罕默德迁居麦地那,建立政权。
(4)到穆罕默德去世时,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5)7世纪中期起,向外扩张。到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6)10世纪衰落,1258年被蒙古西征军所灭。
2. 阿拉伯帝国的统治(鼎盛表现)
⑴政治稳定
形成以哈里发为核心的政教合一的专制统治
⑵经济繁荣
手工业和商业发达、外贸繁荣,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⑶文化兴盛
吸收被征服地区的文化,融合东西方文化,取得重要成就;
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文化的保存者、创新者、传播者)(作用)
穆罕默德去世后,“哈里发”被用于指称穆罕默德的继承人。
文化特点:开放性、包容性、多元性
大规模的阿拉伯商业贸易促进 欧亚非各个封建文明区域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成为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桥梁),推动了中世纪印度洋区域和地中海区域海上贸易的繁荣与发展。
思考点:阿拉伯帝国文化繁荣的原因?
①经济上,农业、工商业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②政治上,较为开明的文化政策的推动;
③地理位置优越,地跨欧亚非三大洲,境内很多古埃及、西亚文明遗存;
④文化上,阿拉伯人善于学习,融合东西文化。
学思之窗
阿拉伯帝国在沟通世界贸易中的作用是什么?
1
建立 (1)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2)622年,穆罕默德迁居麦地那,建立政权,势力逐渐扩大(3)到穆罕默德去世时,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扩张 (1)7世纪中期起,先后征服叙利亚、两河流域、伊朗和北非的广大地区 (2)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文明表现 政治 (1)最高统治者哈里发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2)各部大臣辅助哈里发分掌行政、财政和宗教等方面事务,其中以掌管财政和税务的部门最为重要
经济 (1)经济繁荣,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很大发展(2)在东到中国、西到西欧、南至非洲的广大地区从事着陆上和海洋贸易(3)帝国境内城市繁多,都城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文化 (1)吸收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融合东西方文化,在文学、艺术、科学和思想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
(2)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等会话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
主干知识归纳:阿拉伯帝国的统治
巩固知识
1.“阿拉伯人一手拿古兰经,一手执剑,向外扩张,到8世纪中期,阿拉伯国家成为横跨亚、非、欧的洲际大帝国。我们的宗教和我们的帝国是一对阿拉伯孪生兄弟。”由此可知(  )
A. 阿拉伯帝国信奉基督教 B. 阿拉伯人依靠宗教扩张
C. 阿拉伯帝国政教合一 D. 苏丹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
2.中世纪的巴格达是一个著名的科学文化中心。波斯人、希腊人、犹太人、叙利亚人和阿拉伯人在这里相遇,他们中的许多人热心文化交流,对不同时期、不同国度、不同文本的文献书籍进行整理,翻译成阿拉伯文。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A. 阿拉伯帝国地跨欧、亚、非三洲 B. 巴格达经济文化发达
C. 阿拉伯帝国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D. 阿拉伯文明领先世界
C
C
巩固知识
3.中古时期,阿拉伯帝国存在着一个专门的翻译机关——“智慧宫”,该翻译机关搜集翻译了希腊、罗马、印度、中国的大量文献,介绍了亚里士多德、托勒密、欧几里德等人的科学成就。可见,此时期的阿拉伯人( )
A.在文化上缺乏创造性 B.继承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
C.充满强烈的求知欲望 D.将东西方文化融合为一体
4. .《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最有代表性和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它把来自印度、埃及、波斯和两河流域的几百个故事串联起来,成为研究阿拉伯帝国的珍贵资料。这反映了阿拉伯帝国( )
A.重视历史资料收集 B.地跨亚、非、欧三洲
C.继承融合世界文化 D.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
C
C
二、奥斯曼帝国——政教合一的大帝国
奥斯曼帝国横跨亚非欧大陆的中央地带,扼守东西方之间传统贸易的十字路口,把地中海当成自家内海。它曾是欧洲人的梦魇,因为强势崛起,四处征战,蛮横霸道,逼得欧洲在16世纪铤而走险远洋出走。 ——《奥斯曼帝国史》
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13世纪)
阅读教材第23—24页,指出奥斯曼帝国的兴起过程?其政治、经济上的表现如何?
⑴奥斯曼人原本是西突厥人的一支,信仰伊斯兰教,因蒙古西征而西迁到小亚细亚。13 世纪,奥斯曼人在小亚细亚发展起来,不断攻击拜占庭帝国,逐步征服小亚细亚。
⑵14 世纪中期,向欧洲进军,逐渐征服巴尔干和东南欧部分地区。
⑶1453 年,攻占君士坦丁堡,灭亡拜占庭帝国,将君士坦丁堡改名伊斯坦布尔,定为首都。
⑷到16世纪后期,先后征服西亚和北非部分地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1. 兴起过程:
奥斯曼土耳其人建立的多民族帝国,因创立者为奥斯曼一世而得名
奥斯曼帝国(1299年 -1922年)
波斯帝国(前550~前330 )
亚历山大帝国(前334年-前323年)
罗马帝国(前27年—395年)
西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395年—1453年)
阿拉伯帝国(632年—1258年)
中东
世界历史上曾经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最高统治者
苏丹
统治阶级宗教上层和封建主
被统治阶级工商业者和农民
集宗教、政治、军事权力于一身
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
承担各种
苛捐杂税
⑴政治:
政教合一的军事封建帝国
(2)经济:
①15—16世纪帝国一度经济繁荣,伊斯坦布尔一度成为东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阿拉伯帝国:采取交流、吸收和融汇的方式,具有沟通东西的作用,促进了东西方贸易的发展。
奥斯曼帝国:控制亚欧商路,阻碍了东西方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阿奥两大帝国对待外来文化的不同态度
2. 奥斯曼帝国的统治
②帝国控制传统东西方商路,征收重税,一定程度阻碍东西方贸易,刺激了新航路的开辟。(影响)
巩固知识
1. 奥斯曼帝国手工业者由国家管理,产品的种类、数量与分配由国家控制,同样,商业也受国家的监督,商品的质量和价格都由法令规定,盐、肥皂、蜡的贸易由国家垄断。从材料可以看出奥斯曼帝国( )
A. 实行国家垄断工商业的政策 B. 工商业发展比较落后
C. 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D. 国家政权的力量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2.奥斯曼帝国苏莱曼一世改革中特别关注了采邑上的基督徒农民状况,确定了他们应缴纳的什一税,使他们渐渐摆脱了农奴或雇农的悲惨境地,这一措施的直接影响是( )
A.建立了封君封臣的体制
B.为征伐拜占庭提供了兵源
C.授予了农民土地所有权
D.有助于缓和宗教矛盾
A
D
320-540
1206-1526
⑴笈多帝国 ⑵德里苏丹国
兴起
统治
宗教
帝国政局稳定,经济繁荣,但政令不统一
印度教为主要宗教
最高统治者称苏丹,政教合一;地方划分为行省;重要职位由穆斯林担任。
伊斯兰教为国教
4世纪初,兴起于恒河中游,几乎征服了北印度
11世纪突厥人人侵印度。13世纪初,建立德里苏丹国
政治:宗教色彩浓厚
三、南亚与东亚的国家
1. 南亚(中古印度)
材料1:德里苏丹国的上层统治阶级都是来自印度以外的封建主。……侵入印度的伊斯兰教统治者自认为所进行的是反对不信教者的“圣战”,所以对待印度教徒十分残酷。
材料2:在14世纪初,南方印度教王公开始兴起反对北方伊斯兰教政权,建立独立国家的斗争。
历史纵横
古代越南
越南古称“交阯(zhi)”或“交趾”,秦汉到唐末千余年间,越南北部一直处于中国中央政权管辖之下。唐朝末年,该地区陷入分裂割据状态。968年,越南北部的地方统治者自立为王,后得到北宋承认,获得藩属国地位。1010 年,越南建立李朝,定国号为“大越”,并模仿中国制度设置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吏。明朝建立后,一度直接在越南设立州县,后恢复越南的藩属国地位。此后越南与中国维持宗藩关系直到19世纪西方殖民者入侵。
越南的古装剧
越南春节年货市场
原来日本称为大和国。公元5世纪,大和国统一日本本土。从大化改新后,大和正式改称日本国。
(2012·上海高考·11)日本《养老律令·学令》中规定学校须行“释奠礼”,以祭拜孔子。该规定最可能出现在( )
A.公元6世纪 B.公元8世纪
C.公元10世纪 D.公元12世纪
B
秦汉之际中国移民把冶铁和水稻种植技术带到日本,推动日本社会发展。
2. 东亚——日本:
⑴兴起(生产技术的进步):
⑵大化改新:
①背景:
②开始标志:
③意义:
④特点:
⑤性质:
A.6-7世纪日本出现严重社会危机。
B.中国隋唐先进制度的影响。
646年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
效仿隋唐制度,学习中国。
日本仿效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推动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从天皇开始的自上而下的封建性质的改革。
2. 东亚——日本:
⑴兴起:⑵大化改新:
⑶幕府统治:
①背景:
②建立:
③特点:
④锁国政策:(外交)
A.10世纪日本的中央集权制开始瓦解;
B.庄园经济的形成;
C.武士集团的形成;
12世纪末 源赖朝 镰仓 军事机构
A.天皇→无实权;
B.将军→掌握实权;
C.武士与将军→主从关系。
17世纪-19世纪,德川幕府(日本最后一个幕府),面对世界格局,意图以闭关锁国政策加强统治,抵制外来影响。
名义上的中央政府
将军赐予武士官职和俸禄;
武士效忠将军,纳贡和兵役等义务
家族主从关系
掌握实权
3. 东亚——朝鲜:
⑴新罗:
⑵高丽:
①建立:
②统治:
③迁都改号:
④维护主权:
7世纪末,新罗统一朝鲜半岛,效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
10世纪初,新罗人王建建立高丽王朝,效仿唐制。
14世纪末,高丽大将李成桂称王,迁都汉城,改国号朝鲜。
政治 中央设三省六部,将地方划分为十道;
经济 推行土地国有,实行授田制。
文化 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中国的儒家经典和辞章之学广为传播。
16世纪末,日本丰臣秀吉派20万大军侵略朝鲜,明朝大将邓子龙、朝鲜大将李舜臣战斗中牺牲,中朝军民取得抗击日本侵略的胜利。
西汉时期,儒学思想就已经输入到了朝鲜半岛。新罗统一朝鲜后与唐朝密切交往,注重借鉴中国文化来发展本国文化,如朝鲜的文字、史学等,同时朝鲜人民又推陈出新,在借鉴中国胶泥活字印刷的基础上,发明铜活字印刷,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属活字。
——孟广林《世界中世纪史》
高丽王朝有各种考试时间不确定的科举考试,又称“别试”。具有代表性的别试,国王也会亲临考场,其中著名的有以成均馆的儒生为考试对象的“谒圣试”等。材料说明( )
A. 儒家思想对高丽王朝影响深远
B. 高丽王朝科举考试和中国完全一样
C. 科举考试具有公平公正的特点
D. 科举考试扩大了统治基础
A
巩固知识
1.“笈多王朝时期国王赐给官吏、贵族、寺院的封地逐渐演变为世袭的私有领地……封地领有者往往将君主封赐的领地再分封赏赐给自己的臣属。”据此可知( )
A. 等级制的附庸臣属关系形成 B. 土地封赐程序极其严格
C. 君主由此确立权力至尊地位 D. 等级分封预示着分裂割据
2. 大化改新后,日本地方豪强崛起,他们占有大片土地,建起庄园,为保护自己的庄园,豪强建立军事集团,形成了特殊的阶层。此阶层是
A. 农民 B. 手工业者 C. 商人 D. 武士
3. 日本大化改新时推行的由国家分配田地的方法逐步遭到破坏,很多豪强贵族纷纷建起自己的庄园。庄园主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争相蓄养武士,日本社会中逐渐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武士阶层。随着武士集团势力的壮大,日本社会进入了
A. 骑士统治社会 B. 武士庄园时期 C. 幕府统治时期 D. 城市自治时期
A
D
C
巩固知识
4. 646年1月1日,孝德天皇颁布《改新之诏》规定:召集群臣盟誓“天覆地载,帝道唯一”,效仿唐朝制度实行“八省百官”制和“国郡里”制,对官吏实行“食封”和“俸禄”。这表明(  )
A.树立了天皇的绝对权威 B.建立了完备的中央集权行政体制
C.全面效仿唐朝政治制度 D.王室积极谋求中日国家对等关系
5.朝鲜在15世纪以前使用的文字是汉字,读的是中国的“四书”“五经”,朝鲜文学为汉文学的一支。到了15世纪中叶,朝鲜才创造了自己的文字“谚文”。“谚文”根据朝鲜语音,再参考中国的韵书,制成28个字母。从朝鲜的文字发展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朝鲜文字是从汉字派生而成的 B.朝鲜历史的发展源远流长
C.朝鲜一直是中国的属国 D.朝鲜的发展深受中国文明的影响
B
D
①中国的造纸术传入阿拉伯,促进阿拉伯文化的繁荣
②日本大化改新,模仿隋唐制度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实现从奴隶社会过渡到了封建社会的过渡。
③朝鲜的新罗模仿中国唐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中央设三生六部制,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儒学经典和辞章治学广为传播。
问题探究:在中古时代,中华文明博大精深,辉耀东西。
结合本课所学,列举唐朝时期中华“文化出超”影响周边国家的主要史实。
在中华文化的影响下,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琉球列岛、中南半岛的越南以及以后随着移民中南半岛及南洋群岛的大部分地区都曾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共同打造一个带有鲜明中华文化的文化圈。
伊斯兰教
文化圈
儒家文明
文化圈
中古时期的亚洲
东西方文明的使者西亚
多元宗教并存的南亚
融汇中华千年文化因子东亚
文明传承·文化冲突·相互借鉴·多元并存
结语
课堂小结
政教合一的西亚 多种宗教的南亚 中央集权的东亚
政治
经济
文化
君主中央集权体制
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较快,对外贸易兴盛
以中国儒学文化为中心,相互影响、相互借鉴
政教合一的专制统治
农业、手工业、商业繁荣,对外贸易发达
农业、手工业、商业繁荣,对外贸易发达
多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对世界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
多种宗教文化并存,在相互借鉴中发展
政教合一的君主集权体制,但由于宗教冲突仍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
探寻亚洲多彩文明 体味交流多元共生
印度佛教影响遍及世界;
中国儒学影响各国治国理政;
伊斯兰文明辐射亚洲影响世界;
古丝绸之路跨越了尼罗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黄河和长江流域,跨越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跨越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信众的汇集地,跨越不同国度和肤色人民的聚居地。
1.多元共生、多态共融的亚洲古代文明
2.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对亚洲诸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3.“一带一路”与21世纪人类新文明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