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第7课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2)表现(方向) : A 欧洲 人入侵到美洲,美洲印第安人急剧减少 B 欧洲人大批来到美洲,并把非洲黑人贩卖到美洲,使美洲成为世界上族群混合程度很高的地区。 C 大洋洲、非洲和亚洲等地区也都有族群混合现象。
一、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
1、人口迁移原因和表现及影响
(1)原因: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世界各地人们的往来,推动了人口的迁移。
A三角贸易B殖民扩张,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C西欧人为逃避宗教迫害和政治避难。
(3)影响:①人口迁移促进了世界动植物的大交流; ②人类出现了族群混合现象; ③改变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和自然环境状态; ④导致了各种疾病的传播。
(2)表现(方向)
①欧洲人把欧亚大陆的家畜家禽、农作物、水果等引入美洲;
②美洲的马铃薯、玉米、甘薯等也流向世界各地 。
2、物种交换表现 原因、表现和影响
今日世界食物总量中几乎三分之一的作物是美洲印第安人种植的,而白人只是在1542年以后才知道。
—艾尔文.约瑟非
(1)原因: 人口迁移促进了世界动植物的大交流;
(1)原因:人口和动物的全球流动导致了各种疾病的传播。
3、疾病传播原因、表现和影响
英国人把沾染天花病毒的衣物、被子送给印第安人
天花病毒让整个南美州人口减少了75%。
(3)影响:传染病造成的原住民的死亡和原有社会的解体, 使欧洲人在美洲迅速建立殖民统治。
(2)表现:天花、麻疹、白喉、水痘、流感等
(1)积极影响:①促进了全球动植物的多样化,丰富了人类食物结构; ②密切了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促进经济的发展; ③有助于文明的交流与融合,改变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和自然环境状态; ④促进农业的发展,促进人口增长 。
(2)消积影响:⑤全球物种的大交换导致各种疾病的传播,伴随着殖民掠夺,给人类带来灾难。
思考点: 全球物种大交换对人类历史的发展带来了怎 样的影响?
历史纵横 玉米和甘薯传入中国,
对中国的发展又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1、特点(主要途径):全球海路的开辟大大提升了海路在世界贸易中的重要性,传统的印度洋贸易和新兴的大西洋贸易、太平洋贸易形成齐头并进的态势。
二、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1)欧美贸易:
欧洲人通过开辟出的多条航线和沿海港口,将手工制品运到美洲出售,换回南美洲的贵金属、蔗糖和烟草。
3、大西洋贸易
2、印度洋贸易:
欧洲商人与阿拉伯商人竞争并逐渐占据优势。
(2)三角贸易
殖民者的压榨和传染病的流行,造成印第安人大量死亡,美洲劳动力严重缺乏。
B概况(过程)
①出程:把欧洲的手工产品(纺织品、枪支等)运到非洲
②中程:换或抓把黑人运到美洲卖为奴隶
③归程:将贵金属、原料(蔗糖和烟草等)运回欧洲
①使非洲劳动力缺失,经济发展困难
②促进了欧洲原始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为美洲的开发提供了大批廉价的劳动力
④促进世界市场的发展,文明的交融
C 影响
A原因
(1)葡萄牙海上贸易
①中转站和路线:
(2)西班牙的“马尼拉大帆船”贸易
4、太平洋“丝银”贸易
葡萄牙人以澳门为中转站,
贸易路线 跨越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
②中欧贸易:葡萄牙人把中国的生丝、瓷器等经澳门运往印度果阿,再运往欧洲,获取大量白银;后这些白银大部分又流入中国。
③葡萄牙人以澳门为据点,参与中日之间的丝银贸易。
(3)中国白银贸易网络(影响)
西班牙的“马尼拉大帆船”贸易
①西班牙经营,主要在其两大殖民地菲律宾和墨西哥之间进行。②马尼拉大帆船运载大量中国生产的生丝、丝绸、棉布和瓷器等产品到墨西哥交换白银,再将这些白银运回马尼拉。大量白银也流入中国。
“马尼拉大帆船”,是“The Manila Galleon”的直译,它是16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初的250年间,航行于菲律宾的马尼拉与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之间的货运船只。
菲律宾马尼拉
丝绸、瓷器、香料等
墨西哥阿卡普尔科
白银、土豆、红薯
菲律宾马尼拉
丝绸、瓷器、香料等
大帆船贸易形成原因:A 环球航行的成功 B 巨额利润的刺激
C美洲与中国经济结构的差异性和互补性
(3)对中国影响:
①日本与美洲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进一步刺激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
②一个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逐渐形成。
5、商品的世界性流动的影响:
随着海上航路的扩展和商品的世界性流动,世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学思之窗:说说新航路开辟之前香料贸易的主要路线,并于新航路开辟后的贸易路线进行比较。
路线:由红海沿岸、阿拉伯、恒河流域诸地输入香料。
比较:新航路开辟后贸易路线是绕地中海东岸直达中国和印度的,欧洲的主要商路和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传统贸易海路花销太大,新航路开辟后的海上长度虽远,但航行便捷,减少转口,成本下降。
(1)葡萄牙:南美洲的巴西,并在非洲沿岸、印度果阿、马六甲和中国澳门等地建立殖民据点和商站。
(2)西班牙:以美洲为主,除巴西之外的中、南美洲广大地区,以及亚洲的菲律宾。
教皇子午线:西、葡划分势力范围。
(3)17世纪:荷兰、英国、法国相继在亚非北美开始殖民扩张
2、表现
1、背景
新航路开辟拉开了欧洲海外扩张的序幕。
三、早期殖民扩张 (背景、概况、影响)
16世纪西班牙的扩张方向:美洲为主
16世纪葡萄牙的扩张方向:亚洲和非洲
扩张特点:
以西欧洲国家为主;以掠夺财富为目的;
主要方式有抢占殖民地、海盗式掠夺、贩卖黑奴、种族屠杀等
17世纪,荷兰、英国、法国也在亚洲、非洲、北美洲建立了多个殖民地。
先后崛起的西方列强 15~16 世纪 西班牙、葡萄牙
17世纪 “海上马车夫”荷兰;英法崛起
18世纪 中后期 英国(“日不落帝国”)
3、影响:
(1)对亚非美洲:殖民扩张中断了美洲和非洲原有的社会发展进程,打破了原本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
殖民者强迫印第安人开采金银矿
奴隶贩子将黑奴押入船舱
(2)对欧洲:给新兴资产阶级提供了新的活动场所。欧洲出现商业革命、价格革命、社会转型。
①商业革命内容:A商品种类与流通量成倍增长;
B股份公司与证券交易所纷纷出现,欧洲商业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C 贸易中心逐渐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D 英国、法国、荷兰等新的商业强国崛起。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②价格革命内容:
a大量贵金属流入欧洲,导致货币贬 值、物价上涨。
b封建领主经济地位下降,商业资产阶级实力上升,资本主义加速发展,封建制度濒于解体。
③社会转型:欧洲从殖民掠夺、商业贸易和奴隶贸易中获得的财富最终转化为资本,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欧洲社会转型,使欧洲迅速崛起。
新航路开辟前亚欧之间的贸易情况
新航路开辟后亚欧非美之间的贸易情况
贸易范围---扩大
商品种类---增加
贸易中心---转移
商
业
革
命
以欧洲为中心的
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新经营方式---出现
金银大量流入欧洲
金银价格下降
货币贬值
物价上升
收取固定货币地租者(地主)财力地位——下降
拥有大量商品的商人(新兴资产阶级)经济实力——增强
封建制度衰落,资本主义发展
推动欧洲社会转型
价格革命
(3)对世界
人类社会开始进入大变革的时代。
思考点:分析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①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②促进了人口迁移与物种的交换和各种疾病的传播,改变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和自然环境状态。
③推动了商品的世界性流动,世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④拉开了欧洲殖民扩张的序幕,打破了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改变了世界格局和历史发展进程。
1、经济上①美洲的马铃薯、烟草、玉米、花生等作物传入中国,促进粮食产量的提高,有更多的土地种植经济作物,出现了专业生产区域。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客观上为清朝前期人口的迅速增长创造了条件。
②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进一步刺激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一个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逐渐形成,推动世界市场形成。在明朝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2、外交上 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开始侵扰我国。一方面中国被迫开始了反侵略的战争,捍卫国家主权,如郑成功收复台湾;另一方面为抵制西方殖民者在东南沿海海盗式的骚扰,清政府设置了广州十三行,开始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国失掉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阻碍了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从而导致近代中国逐渐落伍。
3、文化上 “西学东渐”开始,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东来,传播了一些先进的西方文化,如《坤舆万国全国》。徐光启等人开始注意吸收西方科技成果,如在《农政全书》中介绍了欧洲先进的水利技术与工具。
思考:分析新航路开辟对中国的影响?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
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早期殖民扩张
人口的迁移
物种的交换
疾病的传播
印度洋贸易
大西洋贸易
太平洋贸易
对中国的影响
概况 西葡英法荷
影响
灾难
商业革命,价格革命
人类社会开始进入大变革的时代
第7课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作业
一、单选题
1.自从殖民地时期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以来,在这个畸形的、不平等的以及总是带有歧视性的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墨西哥始终是处于边缘地位的发展中国家,其发展如同被殖民主义攥着线的风筝,最终没有飞的更高更远。这一状况主要是因为墨西哥
A.拥有大量外来移民 B.被移植了宗主国的生产方式
C.土著文明相对落后 D.最早成为欧洲列强的殖民地
2.地理大发现之后,新旧大陆间粮食作物的互相传播,为全球范围内的交流提供了物质基础;经济作物的种植与贸易,则促进了各地商业的发展和白银的跨洲际流动,各大洲纷纷成为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材料反映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B.发达国家成为全球化的主导
C.农业变革推动世界市场发展 D.新航路开辟促进了贸易交流
B
C
3.16世纪以前,东方的香料是欧洲最重要的商品。16世纪后,新的饮料(可可、茶和咖啡)、新的香料(多香果和香子兰)和新的食物(珍珠鸡、吐绶鸡、纽芬兰的鳝鱼)开始逐渐成为欧洲的主要消费品。这反映了
A.新航路开辟促进了物种交流 B.东方国家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世界贸易推动欧洲商业革命 D.欧洲贸易中心转移到地中海沿岸
4.“人的自由、人的独立、人的尊严”在15至18世纪逐渐成为西欧社会的共识,但无论葡萄牙、西班牙还是荷兰、英国,却都以野蛮的方式屠杀和奴役殖民地人民,在美洲建立起新型的奴隶制度并以法律为保障。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资本主义的扩张特性 B.西欧人文精神的发展
C.殖民地经济水平落后 D.古代奴隶制度的影响
C
A
5.17世纪,有西班牙贵族认为,“整个世界都在为她(西班牙)服务,但她不为任何人服务”,“就让伦敦随心所欲地生产那些纤维吧,让荷兰生产钱币和条纹布,……让意大利和佛兰德斯生产亚麻面料、织锦吧”。这反映了西班牙( )
A.已经占据世界市场的枢纽地位 B.殖民霸主地位的巩固
C.错失率先开展工业革命的机遇 D.实施自由贸易的政策
6.16-17世纪,天主教会对西属、葡属美洲的渗透无孔不入,每个城市的主广场都有集中传教区,携带天花的传教士从一个地区流动到另一个地区,圣徒们往往聚集在一起进行各种宗教活动。这一现象主要说明
A.新教思想在美洲深入传播 B.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
C.教会成为美洲主要殖民者 D.殖民活动加剧美洲灾难
C
D
7.有学者指出,资本主义国家凭借机器大工业的产品破坏了落后国家传统的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生产方式,凭借自由贸易的利器打破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推动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规模空前的社会变革,这是资本主义国家完成的“破坏的使命”。这表明
A.欧洲殖民活动加强了世界之间的联系
B.殖民扩张对落后国家客观上具有社会改造作用
C.殖民者以传播先进制度和技术为目标
D.列强侵略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落后的总根源
8.“作为压舱物的瓷器,却以其晶莹的质地、美丽的色彩引起上流社会关注,人们争相追逐,贵族则以其夸耀财富,而烧有个人化纹章的瓷器更是显赫社会地位的象征,一时间,里斯本(葡萄牙首都)成为传播中国瓷器文化的中心。”这说明新航路开辟
A.加剧了殖民扩张 B.激化了欧洲国家间矛盾
C.引发了商业革命 D.影响了西欧的社会生活
D
B
9.下图为新航路开辟以后物种迁移示意图。该示意图
A.旨在说明新航路开辟的历史作用
B.反映了物种交流利弊兼存
C.描绘了全世界物种交流的全貌
D.折射出世界经济快速发展
10.对哥伦布抵达美洲,不同地区的人们评价不一样:欧洲人称“发现美洲”和“地理大发现”,印第安人称“欧洲人侵略的开端”,梵蒂冈(教皇国)人称“向美洲开始传播福音”,而有的史学家则称“两种文明相遇”。对这一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A.地理环境影响人们的历史评价 B.上述不同评价均缺乏史料实证
C.对同一历史现象会有不同解释 D.上述评价都体现了科学历史观
B
C
经好望角 经地中海
胡椒 100—200万磅 300—400万磅
丁香、靛蓝、肉豆、药品 35—65万磅 70—100万磅
年份 欧洲 美洲 非洲
1650年 18.30% 2.40% 18.30%
1750年 19.20% 1.60% 13.10%
11.王加丰在《扩张体制与世界市场的开辟》中列出1600年运入欧洲部分商品的统计表,对此表解读正确的是
A.欧洲与亚非美洲联系更加紧密
B.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地中海
C.商业革命导致贸易内容的改变
D.传统商路仍发挥重要的作用
12.下表为欧洲、美洲、非洲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百分比的变化表。引起下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革命加速人口流动
B.西方国家贩卖黑奴贸易的泛滥
C.美国实施种歧视政策
D.西方国家资本原始积累的需求
D
D
不列颠东印度公司标志 东印度公司的武装商船
东印度公司发行的铜币
13.有学者指出:“当欧洲人开始向海外扩张时,他们遇到了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关系不怎么和谐的一些社会。民众的冷淡——他们缺乏对自己政府的认同感——可以解释欧洲人为何能够轻松地在一个又一个地区建立并维持他们的统治。”该学者认为,殖民地国家( )
A.封建割据严重 B.社会治安混乱
C.经济发展落后 D.民族意识薄弱
14.下列图片说明东印度公司的实质是
A.荷兰政府特许的股份制贸易公司 B.英国政府特许的金融证券公司
C.西欧国家对外殖民掠夺的工具 D.西欧国家行使外交职能的贸易公司
D
C
15.1575-1630年,英国各类贸易公司的社会和阶级构成中,“商人”占了73.5%,其余部分为绅士、骑士、贵族、职业家人士和自耕农。这一时期的26个公司中,乡绅和其他非商人的投资占该公司或贸易组织总资本的比重在70%以上的公司有9个,在50%以上的有14个。据此可以推知,这一时期的英国经济
A.逐渐摆脱封建王权的控制 B.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C.推动工业资产阶级的壮大 D.呈现新旧势力兼容的特征
16.1573年,西班牙开辟了拉丁美洲与亚洲之间的海上贸易通道,将大量来自中国的商品,尤其是丝绸运往拉美,形成跨太平洋的“丝—银”对流。这一现象的出现
A.导致传统小农经济走向解体 B.导致明朝放弃“海禁”政策
C.推动了中国古代货币纸币化 D.促进了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
D
D
图1: 14世纪前后欧亚商路示意图
图2:15-18世纪世界贸易路线示意图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世界主要贸易通道的变化,并简要分析其变化的历史原因。
变化:由在欧亚两洲之间的陆路和海路通道发展到覆盖各大洲的全球贸易通道。
历史原因:传统商路的受阻;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的带动。
材料二
图3:三角贸易示意图
满载着枪支、纺织品、铁器和奢侈品等货物的商船,从利物浦等欧洲港口“出程”;到达非洲后,用上述商品交换被掠来的非洲黑人,然后经大西洋西航到美洲,此为“中程”;商船到达美洲后,以这些黑人换取蔗糖、咖啡、烟草、棉花等物品,再运回欧洲,此乃“归程”。一次三角贸易的航程,大约需时半年,可做三笔生意,获得数倍的利润。利物浦等城市因此兴盛起来。
—摘编自艾里克威廉斯《资本主义与奴隶制度》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史实,评述欧洲殖民者的三角贸易。
评述: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大肆殖民扩张。在美洲,欧洲殖民者大肆屠杀印第安人,导致美洲种植园缺乏大量劳动力。欧洲殖民者为补充和增加美洲殖民地的劳动力,大量贩卖黑奴,获得巨额财富。欧洲殖民者从欧洲出发乘船到非洲,掳获黑人后运往美洲,把黑奴卖给美洲的种植园主,带着金银和欧洲需要的经济作物返回欧洲。
罪恶的“三角贸易”使非洲丧失近亿精壮劳动力,社会经济倒退,文明衰落。但却使欧洲奴隶贩子大发横财,成为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之一,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给美洲带来充足的劳动力,加速了美洲开发,促进美洲殖民经济的发展。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明朝后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马铃薯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旱地、山地等处皆可种植,因此得到广泛传播,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对土地造成的压力。烟草、花生等新的经济作物也大致于同时引进,进一步丰富了农产品结构。
自隆庆开放海禁之后,大批中国商品以东南亚为跳板流入欧洲和美洲……与海外贸易的发展相联系,白银货币化成为明朝后期到清朝引人瞩目的现象。明初以铜钱、纸币为法定货币,白银在禁止流通之列。但纸钞因政府未能控制投放量而导致信用下降,……明朝中期,朝廷被迫弛用银之禁,而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中国的白银恰好弥补了国内银矿不足的缺陷。……白银作为货币,具有不变质、易分割、价值高等优点,其货币化本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高产粮食作物的引种,缓解了人口增长带来的人地矛盾;经济作物的大量种植,丰富了农产品的结构,提高了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中外贸易导致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政府改变货币管理政策,白银逐渐成为社会普遍流通的货币,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时期的中外交往活动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
材料二 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政府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二》人民教育出版社
材料三 康熙二十三年平定台湾后,即开放海禁,翌年设立江(上海)浙(宁波)闽(漳州)粤(广州)四海关。乾隆二十二年起清廷实行“独口通商”政策,将国内与西洋各国的贸易集中于粤海关一口。
——《中国经济通史清代经济卷》
(2)依据材料二、三,指出清朝前期对外经济政策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独口通商”政策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变化:清朝政府从实行海禁政策到开放四处口岸,再到只允许开放广州“独口通商”。
影响:妨碍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交流,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现在人们越来越不愿意把某一个事件,或者某一个时间点,看作一个时代的结束或另一个时代的起点。人们会说,整个历史是有延续性的,就好比流水一样,中国有一句古话,叫“抽刀断水水更流”。历史也是这样,不可能去找一个点,说这个点之前是一个时代,这个点之后是另一个时代,人类社会随时都在变化,就如同流水一样,虽说有时缓缓而流,有时湍急而过,但不会不流;人们不可用刀把水砍断,也不可能用时间把历史隔开。
——钱乘旦《西方那一块土》
根据上述材料,以中外历史中的任意一个历史分期为例,对所发现的问题进行评析。(要求;论题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以新航路开辟作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有利于近代史研究,但容易割裂历史的整体性。新航路开辟使人类历史发生了巨大变化,由分散走向整体,并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把新航路开辟作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具有合理性,也便于历史学的研究。但新航路开辟后的历史仍与之前的历史具有紧密联系。例如,新航路开辟后迅猛发展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源于中世纪末期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所以,不能因为把新航路开辟作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而割裂新航路开辟前后历史的联系。历史分期是历史学研究的客观需要,但仍要注意历史的整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