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第 一单元综合学习活动
活动三:深入了解家乡的英雄
目录页
活动一:弘扬革命传统的时代意义
活动二:品读词句理情感悟技法
01
活动一
弘扬革命传统的时代意义
为实现“中国人民站起来”这一梦想,中华民族经历了艰苦的探索,无数革命志士和广大人民群众一道,不屈不挠,奋勇抗争。本单元作品展现了民族复兴伟大而艰难的历程,反映了革命者意志坚定、不畏艰险、真诚善良、无私奉献等优秀品质。阅读本单元课文,梳理课文是如何展示这些优秀品质的,分组讨论当下阅读革命传统作品的意义。
第一个问题抓住“革命者意志坚定、不畏艰险、真诚善良、无私奉献等优秀品质”这个关键信息,然后结合文本内容进行梳理和筛选。可以采用圈点勾划法加旁批法技巧也可以采用圈点勾划发加表格梳理法。
课文 意志坚定 不畏艰险 无私奉献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一百多年以来,我们的先人从没有停止过以不屈不挠的斗争来反对内外压迫者。 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有许多英勇牺牲的人民英雄。 在三年多的时间内,全国人民团结起来,无私奉献,援助人民解放军,战胜了敌人。
梳理本单元课文展示的优秀品质
课文 意志坚定 不畏艰险 无私奉献
《长征胜利万岁》 红四团的指战员和整个红军一样,经过万水千山,经过一年多的长途跋涉,经过无数次残酷的战斗,忍受了一切物质生活上的困难。 长征中,不少战士流了血,许多战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在长征中,党的领导人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了党的事业,不知疲倦地操劳着,付出了大量心血。
梳理本单元课文展示的优秀品质
课文 意志坚定 不畏艰险 无私奉献
《大战中的插曲》 中国人民坚持抗战,誓死抗日,不屈不挠。 八路军与野蛮横暴之日军血战到底,在自己力量还十分薄弱的情况下展开对日伪军的“百团大战”。 在战事激烈、边区环境艰苦、敌人“扫荡”频繁、部队经常转移的情况下,八路军仍决定带着两个日本小孩,且给日本官兵写信,妥善安排两个孩子,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大公无私。
梳理本单元课文展示的优秀品质
课文 意志坚定 不畏艰险 无私奉献
《别了,“不列颠尼亚”》 不管历史环境如何变化,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的决心不变。 自与英国就香港问题进行谈判以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的过程曲折而艰难,充满了激烈的交锋与较量
梳理本单元课文展示的优秀品质
课文 意志坚定 不畏艰险 无私奉献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焦裕禄带着《毛泽东选集》,怀着改变兰考灾区面貌的坚定决心上任,在临终前表示:“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面对严重遭受内涝、风沙、盐碱三害的兰考大地,焦裕禄怀着改变兰考灾区面貌的坚定决心,带领党员干部,立志改变灾区面貌 焦裕禄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为完成党交给的任务,为改变兰考的面貌,为兰考人民的生活幸福,贡献出自己的心血和生命。
梳理本单元课文展示的优秀品质
弘扬革命传统的时代意义
示例一: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回望历史,无数仁人志士秉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生志向,以家庭为根基,以天下为己任,把深沉的家国情怀诠释得淋漓尽致。如今,我们站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历史节点上,应把家国情怀作为一种生命自觉传承下去。新时代,中华民族复兴迎来了更为广阔的前景,亟待我们激荡新气象、成就新作为,始终不忘弘扬家国情怀,强化责任担当,坚守在平凡岗位,守护着万家灯火,为建设美好家园贡献智慧与力量。
弘扬革命传统的时代意义
示例二:屠呦呦,为了人民的健康,在科学研究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历经190多次的失败后,终于,将青蒿素提取成功了。钟扬,为建设好中国的种子库,奔走全国各地,到西藏大学去支教,以至于献出了生命。他们,无论是生者还是逝者,都是把国家、把人民摆在首位。那么,对新一代的青年来说,这种“无我”境界需要我们去领悟,并做到由此及彼,寻找人生价值所在。
时文阅读
这场国之大典 给14亿中国人上了“三堂课”
一场盛大的国庆庆典,让14亿中国人群情振奋。自豪、震撼、激动、幸福……每个中国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悟。
在欢庆之外,这场国之大典还带给中国人什么?至少有三堂课,值得每个人好好学习、体会。
◎这是一堂新中国历史课
从一穷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温饱不足到迈向全面小康,这是新中国沧桑巨变、翻天覆地的70年。
56门礼炮70响轰鸣、直升机编组呈现“70”字样、飞机梯队拉出七道彩烟……国庆大典种种细节都寓意新中国70年辉煌历程。
阅兵分列式上,25辆猛士战车载着100面荣誉战旗,缓缓驶过天安门。
“铁军”“大渡河连”“平型关大战突击连”“塔山英雄团”……战旗方队展示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荣誉功勋部队的战旗。
100面荣誉战旗,就是100部新中国的英雄史诗,告诫我们不要忘记中华民族走过的苦难而辉煌的岁月,始终牢记党和军队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奋进历程。
群众游行环节,70组彩车组成36个方阵,从“建国伟业”“当家作主”“艰苦奋斗”到“春潮滚滚”“与时俱进”“科学发展”再到“区域协调”“脱贫攻坚”“美好生活”……这些方阵连起来就是新中国70年的奋斗史。
新中国是怎么建立起来的?70年是怎么走过来的?可以说,国庆庆典给全体中国人上了一堂盛大的历史课。
这一天,新中国70年光辉岁月浓缩在东起建国门、西至复兴门的“十里长街”上,无数国人重温历史、感怀巨变,深切地感受到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中国今天取得的成就来之不易。
◎这是一堂爱国主义教育课
70年前的开国大典阅兵,受阅装备是“万国牌”,95%是从战场上缴获;70年后的国庆大阅兵,受阅装备全部为中国制造,40%为首次亮相。
70年前,我们只有17架飞机,周总理说:飞机不够,我们就飞两遍;70年后,12个空中梯队160多架各型战机接受检阅,是历次阅兵空中梯队受阅新型装备最多的一次。
70年弹指一挥间,共和国早已是山河无恙、国富兵强。
阅兵仪式上,当21辆礼宾车组成的“致敬”方阵经过天安门时,所有人自发起立致敬。
礼宾车上,是6位新中国缔造者的亲属代表、3位老一辈科学家的家属代表和9位老红军老八路军老解放军,以及老一辈党和国家、军队领导人亲属代表, 老一辈建设者和亲属代表等。
此时,礼宾车上须发皆白的老英雄们也抬起右手向大家敬礼。
看到这一幕,很多人瞬间泪崩!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国之大典,我们再次向共和国的英雄和先锋致敬!告慰他们 “这盛世,如您所愿”。
这是一堂震撼人心的爱国主义教育课,每个人都能从庆典活动中找到自己的影子,看到个人前途与国家民族命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明白唯有爱国、为国家奋斗才能不负好时代。
◎这是一堂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课
除了历史教育课、爱国主义教育课,这场“国庆庆典”也是一堂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课。
正如以“光头刘sir”著称的香港警察刘泽基观礼后所说:“阅兵,不只是国力的表现!也是国民教育!也是令青年人明白中国今天成就如何努力得来!”
100面荣誉战旗以及英雄胸前的勋章、奖章,向人们倾诉: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程何其不容易。
威力巨大的新装备新武器,年轻情侣、广场舞大妈、小朋友的美好生活,不仅展示了十八大以来的各种新变化、新气象,更在向世人明确:中国已经崛起,这一崛起意味着14亿人的成功,每一个中国人都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参与者。
这场“国庆庆典”在强烈昭示,中国在自己的成功之路上坚定前行,无人能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今天,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撼动我们伟大祖国的地位,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
继续争取更大的发展成就,中国靠什么?这场国之大典也完美诠释了中国人的答案:奋斗。
从阅兵仪式到群众游行,处处洋溢着对奋斗者的点赞。尤其是中国女排乘坐“祖国万岁”彩车压轴出场时,获得沿线战士们集体喊话:“中国女排,世界第一!”这声“表白”是新时代对所有奋斗者的点赞,激起无数“追梦人”的共鸣。
可以说,在这堂新时代的思政教育课上,每一个人都能从中发现信心、信念和精气神,从而进一步懂中国、爱中国,增强道路自信,在新时代奋力前行、大有作为。
(摘编自《人民日报》)
02
活动二
品读词句理情感悟技法
一、诵读感受
《中国人民站起求了》这篇演讲词,观点鲜明,态度坚决,铿有力,表现出毛泽东的睿智菜情和自信。文中运用了多表示强调的间语和判断句来加强语气。朗读全文,体会这些词语和句式带来的表达效果。
学会感性与理性结合
使用判断句
学会感性与理性结合
“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以“这”复指“感觉”,表示对观点的强调,表现出毛泽东对“我们的工作”的高度评价和从事这种工作的自豪。
使用判断句
学会感性与理性结合
“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 “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判断语气坚决,铿锵有力,表现出种无与伦比的自信。
使用判断句
学会感性与理性结合
“那次会议证明,和帝国主义的走狗蒋介石国民党及其帮凶们一道,是不能解决任何有利于人民的任务的。” “证明”“是”两个动词,旗帜鲜明地表达了毛泽东对反动势力的深刻而睿智的认识。
使用强调的词语,使语言表达准确得体
学会感性与理性结合
“这是必然的,毫无疑义的,我们务必不要松懈自己的警惕性。” “必然”“毫无疑义”连用,表明了毛泽东对敌人认识的深刻和透彻,对自己的判断无比自信;“务必”强化了语气,提醒人民不要放松警惕。
使用强调的词语,使语言表达准确得体
学会感性与理性结合
“我们的国防将获得巩固,不允许任帝国主义者再来侵略我们的国土。”
“不允许”“任何”加重了语气,强化了态度,表述铿锵有力,表现出毛泽东捍卫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坚定立场,以及对我们国家能力的无比自信。
使用强调的词语,使语言表达准确得体
学会感性与理性结合
“英勇的世界上少有的中国人民解放军。” “英勇”“世界上少有”强调了毛泽东对人民解放军的充分肯定和赞许,自豪、自信之情鲜明而强烈。
二、合作探究
本单元的作品,既发了深沉的情感,又装现出深刻的理性。择一篇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作品,体本会如何将感情抒发与理性表达结合在一起的,与同学进行研讨。
学会感性与理性结合
示例一:《大战中的插曲》中的选材视角在感情抒发与理性表达结合方面的特点。
学会感性与理性结合
(1)小视角切入,将感情抒发与理性表达融入体现人文关怀的事件中。
写救助日本小女孩,作者略写战场救助与转送过程,而将日本小女孩与“我”之间由陌生到亲近的若干细节详写;又花费大量笔墨详写战后了解事件真相的日本民众与日本旧军人的感恩与悔过行为。这样饱含感情的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将帅的理性,日本人民和旧军人对战争的理性思考,日本人民和中国人民同样反对战争、渴望和平的理性追求。
示例一:《大战中的插曲》中的选材视角在感情抒发与理性表达结合方面的特点。
学会感性与理性结合
⑵精选典型材料,深度反映中国人民的情感与理性。
文章全文录入聂荣臻元帅写给日本官兵的信,概括而全面、简要而深入地将八路军同仇敌忾、誓死抗击侵略、渴望和平、追求自由幸福的民族情感,与奉行国际主义、革命人道主义的理性行为有机结合起来,使文章具有强大感染力的同时,也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示例一:《大战中的插曲》中的选材视角在感情抒发与理性表达结合方面的特点。
学会感性与理性结合
⑶精心选取具有感染力的材料,将理性寓于材料之中。
写救助日本小女孩,作者略写战场救助与转送过程,而将日本小女孩与“我”之间由陌生到亲近的若干细节详写;又花费大量笔墨详写战后了解事件真相的日本民众与日本旧军人的感恩与悔过行为。这样饱含感情的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将帅的理性,日本人民和旧军人对战争的理性思考,日本人民和中国人民同样反对战争、渴望和平的理性追求。
示例二:《大战中的插曲》中的精警议论在感情抒发与理性表达结合方面的特点。
学会感性与理性结合
《大战中的插曲》在叙事过程中,插入一些深刻透彻的议论性文字,如给日军的信后的两段议论,第一段文字阐明了聂荣臻关于要注重对敌军进行政治工作的思想和主张;第二段文字则将日军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与共产党八路军实行的革命人道主义进行对比,揭示了正义与邪恶的巨大差别。这些精警的议论,通过对事件表象的深入剖析,让人们在情感受到感染的基础上,对所写内容有了深入的、透彻的、理性的认识,体现了文章感情抒发与理性表达的完美结合。
03
活动三
深入了解家乡的英雄
深入了解家乡的英雄
一、搜集素材
以班级为单位,参观访问家乡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或革命历史遗迹,并查阅资料,搜集、积累相关素材。查阅资料前,应制订计划,使自己搜集材料有针性、方向性和目的性;查阅资料后,可对搜集来的材料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可从参观访问和查阅资料积累的材料中,遴选出一些典型的,强化记忆,以便在运用时得心应手。
深入了解家乡的英雄
二、写作交流
确定了写作所选择的文体,应进一步熟悉该文体的写作要求,以突出文体特征。写作完成,进入交流讨论阶段,应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并结合同学的观点展开积极思考,训练、提升自己的思维。
深入了解家乡的英雄
三、整理编辑
班级“家乡的英雄”主题纪念册的编辑,可按照地域方位顺序、年代先后顺序、文体特征或英雄精神的侧重点等,进行分类整理,策划编辑。
参考示例
受刑后的江姐
宛旦平
通宵受刑后的江姐,昏迷地一步一步拖着软弱无力的脚步,向前移动;鲜血从她血淋淋的两只手的指尖上,一滴一滴地往下滴落。
人们屏住呼吸,仇恨的烈火在心中燃烧,眼里噙着的泪水和江姐的鲜血一起往下滴……
一阵高昂雄壮的歌声,从楼八室铁门边最先响起。江姐在歌声中渐渐苏醒了。她宁静地聆听了一下,缓缓地抬起她明亮的双眼,像要找寻这歌声发出的地方。目光一闪,江姐仿佛发现了从楼八室传来的,许云峰的信任与鼓舞的眼波。战友的一瞥,胜过最热切的安慰,胜过任何特效的药物,一阵激烈的振奋,使她周身一动,立刻用最大的努力和坚强的意志,积聚起最后的力量,想站定脚步。她摇晃了一下,终于站稳了。头朝后一扬,浸满血水的头发,披到肩后。人们看得见她的脸了。她的脸,毫无血色,白得像一张纸。她微微侧过头,用黯淡的但是不可逼视的眼光,望了一下搀扶着她的特务。像被火烧了一下似的,她猛然用两臂甩开了特务,傲然地拾起头,迈动倔强的双腿,歪歪倒倒向女牢走去。
呵—一江姐!”大家禁不住喊出声来。
可是,江姐只跨了几步,便扑倒了。蓬乱的头发,遮盖着她的脸,天蓝色的旗袍和那件红色的绒线衣,混合着斑斑的血迹
(节选自《红岩》)
宛旦平
宛旦平(1900-1930)工农红军第八军参谋长兼第二纵队司令员,革命烈士。
湖南省新宁县人,1900年12月27日出生于新宁县杨溪宛家岔一农民家庭。1922年,由其舅父和宗祠族产资助,考入长沙私立岳云中学读书。在长沙求学期间,得到毛泽东、何叔衡、夏明翰等共产党人的教育帮助,他积极参加革命活动,并于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即被中共湘区委员会保送黄埔军校第二期步兵科学习。毕业后到国民革命军第一军任参谋,参加了讨伐军阀陈炯明的东征战斗。1926年秋投身北伐战争。1927年春,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第二十四师营长。蒋介石叛变革命后,奉命率部参加保卫武汉,在纸坊战斗中被师长叶挺指定为代理团长。同年8月参加了南昌起义,任第二十五师七十五团参谋长兼第一营营长。10月随起义部队转战潮汕。在揭阳战斗中不幸被捕,由时任汝城县长的胞兄宛方舟保释出狱。此后,被党组织派往上海开展地下工作。
1929年8月,他奉命从上海抵达广西南宁,打入中共掌握的广西省警备部队从事兵运工作,按照中共中央代表邓小平、张云逸的指示,在教导总队中积极发展党团组织。10月中旬,广西省绥靖司令李明瑞反蒋兵败后,他随共产党员俞作豫的广西警备第五大队到左江龙州,任龙州督办署警备队营长。不久,任新组建的讨蒋南路军第一军第二旅参谋长兼第二团团长,积极协助俞作豫等进行武装起义准备工作。1930年2月1日,李明瑞、俞作豫领导的龙州起义爆发,起义武装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俞作豫任军长。邓小平兼任政委。他任参谋长兼第二纵队司令员,并任红八军军事委员会委员。不久,在随军东进途中,奉命率两个连回师龙州击溃叛军。1930年3月20日遭到桂系军阀梁朝玑师的突然袭击。他指挥二纵队在白沙街、铁桥头与几倍于己的敌人展开激战,随后又扼守龙州铁桥阻击敌人,掩护部队撤退。战斗从上午打到晚上,消灭了大批敌人,红军也伤亡很大,他身中数弹,壮烈献身,年仅30岁。
参加过龙州起义的莫文骅将军在所著回忆录《百色风暴》中,记述了宛旦平英勇牺牲的情景,说他“奋不顾身”,“异常勇敢沉着”。
(选自《二十世纪湖南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