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七下第二章:《光现象》培优训练
1.因为有光,世界才如此绚丽多彩。下列关于光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声音和光都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但都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B.假如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不沿直线传播,做操时队伍更容易排直
C.能够看到周围的物体,是因为眼睛发出的光照射到物体上
D.在太阳光下我们能看到黄色的花是因为黄花反射了太阳光中的黄色光
【答案】D
【解析】(1)声音靠介质传播,一切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传声的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2)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排队时也用到这一原理;(3)我们能看见物体是因为物体发出的光,或者反射的光线进入眼里;(4)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
【分析】此题涉及到了声音和光的传播条件、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物体的颜色等多个知识点,是一道综合题。
【详解】A、声音和光都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A错误;B、排队时用到了光的直线传播,假如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不沿直线传播,做操时队伍将不容易排直,故B错误;C、我们能够看到周围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线进入我们的眼睛,故C错误;D、太阳光下我们能看到黄颜色的花是因为黄花能反射收太阳光中的黄色光,故D正确。故选D。
2.如图所示为同学们在家庭实验室中的一些小制作,它们成的像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A.图甲:针孔照相机---在半透明纸上承接到景物的像
B.图乙:潜望镜---在水面下观察到水面上物体的像
C.图丙:昆虫观察箱---可同时观察到昆虫的背面和下面的像
D.图丁:自制照相机---在半透明纸上承接到远处树木的像
【答案】A
【解析】根据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折射、反射来解答;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利用这一特点,人们可以看到许多自然现象,例如日食、月食、影子等等。
【分析】题考查光的直线传播的具体生活实例,需要利用生活和物理之间的联系进行判断,体现了物理与生活的联系。
【详解】A、针孔照相机--在半透明纸上承接到景物的像,是小孔成像,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正确;B、潜望镜--在水面下观察到水面上物体的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故B错误;C、昆虫观察箱--可同时观察到昆虫的背面和下面的像,是由于光的反射而成的像,故C错误;D、自制照相机--在半透明纸上承接到远处树木的像,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故D错误;故选A。
3.关于如图所示的各种情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图甲:从各个方向都能看到投影屏幕上的景物,是由于光在屏幕上发生了镜面反射
B.图乙:一束阳光经过三棱镜折射后会发生色散,这说明白光是由各种色光组成的
C.图丙:用潜望镜可进行较隐蔽的观察,潜望镜是利用光的折射现象制成的
D.图丁:建筑物的玻璃外墙有时很刺眼,是由于光在玻璃墙表面发生了漫反射
【答案】B
【解析】光照射到物体表面上时会发生反射,入射光是平行光,反射光也是平行光的反射是镜面反射,反射光发散的反射是漫反射。
【分析】光现象是生活中常见问题,也是中考必考问题。
【详解】A、甲图中:从各个方向都能看到投影屏幕上的景物,是由于光在屏幕表面发生了漫反射,所以A错误。
B、乙图中:一束阳光经过三棱镜折射后会发生色散,这说明白光是由各种色光组成的,所以B正确。
C、丙图中:用潜望镜可进行较隐蔽的观察,潜望镜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制成的,所以C错误。
D、丁图中:建筑物的玻璃外墙有时很刺眼,是由于光在玻璃墙表面发生了镜面反射,所以D错误。故选B。
4.如图所示,检查视力时,视力表放在被测者头部的上方,被测者识别对面墙上镜子里的像。视力表在镜中的像与被测者相距(▲)。
A.5m B.4.6m C.4.2m D.3.3m
【答案】B
【解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结合图示,先求出视力表在镜中的像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然后减去被测者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即可得到答案。
【分析】牢记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解答此题的关键所在,解答此题时要注意认真审题(包括图示),搞清题干的问题和各已知条件的关系。
【详解】由图示可知,视力表与平面镜之间的距离为2.5m,被测者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为0.4m,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物体与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可得视力表在镜中的像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为2.5m+2.5m=5m,则视力表在镜中的像与被测者相距5m-0.4m=4.6m。故选B。
5.晚上,小明挑着一盏不带光源的工艺品小灯笼在家里玩,当把小灯笼移到发光面较大的吸顶灯正下方时(如图所示),会在小灯笼正下方的水平白纸上出现一个影子。这个影子的形状是(▲)。
【答案】C
【解析】【分析】【详解】由于吸顶灯发光面较大,所以在小灯笼正下方的水平白纸上出现的影子都属于半影区,且半影区周围较亮,边缘模糊,所以图2乙中正确的是C。
6.如图所示,一平面镜放在圆筒的中心处,平面镜正对筒壁上一点光源S,点光源S发出一细光束垂直射向平面镜。平面镜从图示位置开始绕圆筒中心轴O匀速转动,在转过30°角时,点光源在镜中所成的像转过的角度为θ1,照射到筒壁上的反射光斑转过的角度为θ2,则(▲)。
A.θ1=30°、θ2=30°
B.θ1=30°、θ2=60°
C.θ1=60°、θ2=30°
D.θ1=60°、θ2=60°
【答案】D
【解析】做本题的关键是:根据题干的提示和反射定律画出平面镜旋转前后的反射光路图,以及所成的虚像的图。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光的反射定律的了解和掌握,通过画图解答,学生更容易理解,此题要求学生应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是一道难题。
【详解】如右图所示,平面镜旋转30°,相当于入射角增大30°,因为原先入射角为0°,(如左图)则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夹角为60°,照射到筒壁上的反射光斑转过的角度θ2即为60°(如右图)
由左右两图的“虚像”的位置可知:点光源在镜中所成的像转过的角度θ1为60°。
故答案为:D。
7.用转动八面镜法可以测光速,实验装置示意图如图所示。S为发光点,T为望远镜,平面镜O与凹面镜B构成了反射系统。八面镜M距反射系统的距离AB为L(L可长达几十千米),且远大于OB以及S和T到八面镜的距离。调整八面镜的位置直到通过望远镜能看到发光点S,然后使八面镜转动起来,并缓慢增大其转速(1s内转过的圈数),当转速达到n。时,恰能在望远镜中再一次看见发光点S,由此得到光速c的表达式为(▲)。
A.c=4Ln。 B.c=8Ln。 C.c=16Ln。 D.c=32Ln。
【答案】C
【解析】首先计算出光从A点开始经一系列的反射再到达望远镜所通过的距离和所用的时间,然后根据速度公式v=计算即可。
【分析】本题考查光速的一种测量方法,关键是判断出光A点开始经一系列的反射再到达望远镜所用的时间为t=s。
【详解】从A点开始经一系列的反射再到达望远镜所通过的距离s=2L,
∵八面镜M从现在位置到下次再出现如图形状的状态时需要转八分之一圈.则当转速达到n0时,恰能在望远镜中再一次看见发光点S,
∴光A点开始经一系列的反射再到达望远镜所用的时间为t=s,
∴c===16Lno,故选C。
8.如图所示为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中传播的情形,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入射角等于30° B.折射角等于50° C.NN'是界面 D.MM'的右边是玻璃
【答案】D
【解析】(1)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2)光的折射定律的内容:入射光线、法线、折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当光线从空气射入其它透明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线从其它介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3)此题首先根据反射角和入射角相等,找出法线,从而确定界面,然后根据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关系确定出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反射光线。
【分析】此题考查了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定律的应用,首先要掌握定律的内容,根据反射角与入射角之间的关系确定法线,从而确定界面,则可首先确定出折射光线,根据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关系确定出入射光线,最后确定反射光线。
【详解】(1)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为入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为反射角,并且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如图所示:由∠BOM=30°,可知,∠BON=90°-30°=60°,而图中已知∠AON=60°。所以NN′为法线,则MM′为界面。
(2)因为是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中传播的情形,当光线是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的时候,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则∠CON′=90°-50°=40°
所以由图可知,AO是入射光线,BO是反射光线,OC为折射光线,∠AON为入射角,等于60°,∠CON′为折射角.则MM′的右边是玻璃。综上分析,只有选项D正确。
9.小明身高1.80m,家里装修时要在墙上安装一面竖直的平面镜,为了能从平面镜中看到
自己的全身像,平面镜的最小长度应为(▲)。
A.30cm B.60cm C.90cm D.120cm
【答案】C
【解析】【分析】【详解】如图所示:
A、C、B分别表示人的头顶、眼睛和脚的位置.EF为平面镜位置,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确定A′、C′、B′为A、C、B的像, 因为OC=OC′,所以OC=CC′根据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可知:EF=A′B′=AB,EF为平面镜的最小长度,AB为人的身高,所以镜的长度应为人身高的一半.此人身高1.8m,则镜长最小为0.9m。故选C。
10.下列光学图中,不正确的是(▲)。
【答案】A
【解析】(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像物大小相等、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左右互换,即像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利用这一对称性作出AB的像。
(2)太阳光是复色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光复合而成的。(3)反射定律的内容: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4)折射定律的内容: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当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根据折射定律作出折射光线。
【分析】此题考查平面镜相关作图、做光的反射和折射光路图,同时考查光的色散,是一道综合性较强的题目,属于中考热点,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作图技巧。
【详解】A、分别作出物体AB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AB在平面镜中的像。图中物体的像A'B'用的不是虚线。故A错误;B、当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会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光,这是光的色散现象;红光在最上面,紫光在最下面,故B正确;C、过入射点作出法线,由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为40°,可得入射角为90°-40°=50°,由光的反射定律可知,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法线左侧画出反射光线,度数等于入射角为50°,故C正确;D、过入射点垂直界面作出法线,在法线左侧的水中斜向下作出折射光线,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故D正确。故选A。
11.学校运动会上的百米赛跑,计时员为了计时准确些,总是(▲)。
A.听枪声按秒表,因为耳朵的灵敏度比眼睛高
B.看发令时散发的白烟按秒表,因为眼睛的灵敏度比耳朵高
C.听枪声和看白烟都可以,因为枪声和白烟是同时发生的
D.看发令时散发的白烟按秒表,因为光速比声速大得多
【答案】D
【解析】解决此题要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远比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慢。
【分析】解决此类题目要结合光和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差异进行分析。
【详解】解决此题要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远比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慢.因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108m/s;因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远大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所以在看到发令时散发的白烟按秒表计时较为准确。选D。
12.皮鞋擦过鞋油后,再用鞋刷或软布反复擦几下,会越擦越亮,这是由于(▲)。
A.反复擦可增加漫反射效果
B.反复擦可使鞋油填平皮革表面的凹坑,增加表面的光滑程度,增加镜面反射效果
C.鞋油反光性能比皮革好,反复擦可使鞋油均匀分布,增加漫反射效果
D.鞋油的颜色比皮革鲜艳,可增加镜面反射效果
【答案】B
【解析】皮鞋擦油后看起来很亮,说明光经过鞋表面反射后比较集中,向着同一个方向;而漫反射的反射光线向着各个方向,光线比较分散,所以表面看起来应该更暗。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了镜面反射,并且将镜面反射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此题的要点:微小的鞋油颗粒将会填平鞋面上凹凸不平的地方,使鞋面变的光滑。
【详解】因为皮鞋的表面不光滑有灰尘,光射向鞋面后发生漫反射,这样皮鞋就失去了光泽;涂上鞋油后,鞋油的微小颗粒能填充到鞋的毛孔中,用布仔细擦拭,使鞋油涂抹的更均匀鞋面就变得十分光滑。光射向鞋面后会发生镜面反射,皮鞋看起来就更光亮更好看了。故选B。
13.为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小明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小明得出的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A.若人射光线EO与平面镜的夹角为40°,此时反射角为50°
B.从纸板ENF前不同的方向都能看到光的传播路径,表明光在光屏上发生了漫反射
C.若将纸板ENF向后折转一定的角度,则在纸板上不能看到反射光,此时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不在同一平面内
D.如果让光线逆着BO的方向射向镜面,就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A方向射出,这表明光路是可逆的
【答案】C
【解析】(1)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入射角和反射角的概念: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是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2)在不同方向都能看到光的传播路径,是由于光在光屏上发生了漫反射而进入我们的眼里;(3)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分析解答;(4)在光的反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分析】本题考查了探究光的反射的实验。主要考查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光路的可逆性这些知识点。
【详解】A、入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为40°,则入射光线与法线间的夹角为90°-40°=50°,
即入射角是50°,由光的反射定律知,此时反射角是50°.故A正确;B、在不同方向都能看到光的传播路径,是由于漫反射的缘故。故B正确;C、由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若将纸板ENF向后折转一定的角度,两块纸板不在同一平面上,所以在纸板F上就无法呈现出反射光线了,因此这个现象说明了: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故C错误;D、如果让光线逆着FO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E方向射出,这表明光路是可逆的。故D正确。故选C。
14.关于各种镜子的使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汽车的后视镜是凹面镜
B.太阳灶中使用的镜子是凸面镜
C.在山区道路的拐弯处设置的镜子是凸面镜
D.牙科医生观察口腔中的牙齿时,使用的小镜子是凹面镜
【答案】C
【解析】生活中的面镜有三种: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可以扩大视野;凹面镜对光线有汇聚作用;平面镜能成像,能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分析】本题是一道关于面镜的综合题,要掌握平面镜和凸面镜的特点及应用,在解题时应认真分析每一个选项。
【详解】A、汽车中的后视镜是凸面镜,能够扩大视野,A错误;B、太阳灶中使用的镜子是凹面镜,将光线汇聚于一个点,B错误;C、山区道路的拐弯处设置的镜子是凸面镜,可以扩大视野,C正确;D、牙科医生观察口腔中的牙齿时,使用的小镜子是平面镜,D错误;故选C。
15.从岸边看水中的鱼,看到“鱼”的位置与实际位置不同。下列模型中,能解释此现象的是(▲)。
【答案】D
【解析】根据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远离法线来分析此题。鱼反射的光线从水中斜射到空气中发生折射,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向下偏折,所以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看上去,看到的鱼的像比鱼的实际位置浅。
【分析】【详解】看到水中的“鱼”,此鱼并不是实际的鱼,是鱼的光经水中射入空气时在水面处发生了折射,我们看到的是鱼的变浅的虚像。人眼看物体是物体的光进入人的眼睛引起人的视觉反应,所以光的传播路径是从鱼进入人眼,即从水中向往空气。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光的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折射光线会偏离法线,所以本题选D。
16.按要求完成下列有关光路图:
(1)一条光线射到平面镜上,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是40°,如图甲所示。请画出反射光线并标出反射角的大小。
(2)如图乙所示,AB、CD是发光点S发出的两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反射光线。请确定发光点S的位置和它在平面镜中的像S'。
(3)如图丙所示,A'B'为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利用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出物体AB的位置。
(4)画出图丁中光从空气穿过玻璃砖时发生两次折射的光路图(注意标明法线)。
【答案】(1)如图 (2)如图
(3)如图 (4)如图
【解析】【分析】【详解】略
17.某日,一轮“超级月亮”冉冉升起时,某人拍下了一架飞机轻轻拂过月亮的面庞留下了短暂的暗
影的精彩照片(如图所示)。“超级月亮”是指月亮距离地球近距离的状态。请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明月松间照”,皎洁的月亮照耀松林,有人说此时的明月是光源。请分析说明该说法是否正确。 ▲ 。
(2)大气层不是均一物质,离地面越高,大气越稀薄。“超级月亮”冉冉升起时月光进入大气层后沿着 ▲ (填“直线”、“曲线”或“折线”)运动。“一架飞机轻轻拂过月亮的面庞留下了短暂的暗影”,是因为 ▲ 。
(3)“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此时我们所看到的月亮是 ▲ (填“实像”或“虚像”)。
【答案】(1)不正确,因为月亮本身不发光,月光其实是反射的太阳光;(2)曲线; 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3)虚像
【解析】【分析】【详解】略
18.红、绿、蓝三种色光叫色光的三原色,该三原色均匀相混时呈白色。现在我们把一个转盘分成8部分,用彩色笔交替涂上不同的颜色,如图所示。如果快速转动转盘,可以看到盘面呈现其他颜色。请亲自动手实验后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用彩色笔交替涂上红色和蓝色,快速转动转盘,将看到盘面的颜色可能是 ▲ 色。
(2)若要使快速转动的转盘呈黄色,则转盘上的颜色处理方法是 ▲ 。
(3)按照色光三原色的原理,若要使快速转动的转盘呈白色,则转盘上的颜色处理方法可以是交替涂上 ▲ (写出一种方案即可)。
【答案】(1)品红;(2)用彩色笔交替涂上红色和绿色;(3)黄色和蓝色(或品红和绿色、红色与青色)
【解析】【分析】【详解】略
19.如图所示,让一束太阳光通过挡光板的夹缝照射到三棱镜的一个侧面上,用光屏接收到从三棱镜的另一侧射出的光线。
(1)实验时,一边慢慢转动三棱镜,一边注意观察光屏,在光屏上可观察到彩色光带,这说明 ▲ 。
(2)若光屏上彩色光带宽度不足,分辨不清光屏上彩色光带的色彩,则较简单的改进方法是 ▲ 。
(3)光屏上A、B是彩色光带边缘的色光,其中B为 ▲ 光。用温度计测试不同区域内光的热效应时,为了使它的示数变化更明显,改进措施为 ▲ 。
【答案】(1)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组成的;(2)适当增加光屏与三棱镜间的距离;(3)紫;把温度计的玻璃泡涂黑
【解析】(1)该题是光的色散实验,在此实验中,要弄清楚白光被分成的七种色光的内外顺序,据此解答;(2)在用温度计测试不同的热效应时,将温度计玻璃泡涂黑可以提高吸热能力.据此可解答。
【分析】熟记光的色散实验中,知道各种色光的偏折能力,即红光最弱,紫光最强;知道不透明的黑色物体,可以吸收所有的色光,可以加强吸热效果。
【详解】(1)该现象称为光的色散;在光屏上可观察到彩色光带,这说明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组成。
(2)如果分辨不清光屏上彩色光带的色彩,则应增大彩色光带的宽度,即适当增大光屏与三棱镜间的距离。
(3)太阳光是红、橙、黄、绿、蓝、靛、紫这七种颜色的色光组成的,且光屏上A为红光,B为紫光;要使温度计的示数更明显,就必须提高温度计玻璃泡的吸热效果,由于不透明的黑色物体,可以吸收所有的色光,可以加强吸热效果,因此可将温度计的玻璃泡涂成黑色。
故答案为:(1)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组成;(2)适当增加光屏与三棱镜间的距离;(3)紫;温度计的玻璃泡涂黑。
20.(1)人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是60°,若要使人射光线向镜面靠近10°,则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夹角应当是 ▲ 。
(2)如图所示,为了使与水平方向成50°角的阳光竖直射入井里,那么平面镜的反射面和水平面应成 ▲ 度角放置。请在图中画出平面镜的位置及反射光线。
(3)如果使(2)中太阳光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增加20°角,仍使阳光竖直射入井里,则平面镜应
按 ▲ (填“顺”或“逆”)时针方向旋转 ▲ 度角。
【答案】(1)80°;(2)70;作图 (3)顺;10
【解析】【分析】【详解】略
21.晴天正午,地面上有许多大小、形状不同的光斑。光斑的形状与什么因素有关呢?光斑又是如何形成的呢?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此进行了探究,他们对于光斑的形状猜想如下:
a.与树叶形状有关,光斑是树叶的影子。
b.与树叶间空隙的形状(即孔的形状)有关。
c.与树叶间空隙的大小(即孔的大小)有关。
(1)根据所学知识,可确定猜想a是 ▲ (填“合理”或“不合理”)的。
(2)小明采用如图甲所示的方式进行“小孔成像”实验,可以看到较大孔对应的光斑为孔的形状,较小孔对应的光斑为圆形(太阳的像)。若增大光屏与小孔间的距离,光斑的形状会渐渐变成圆形;当屏到孔的距离为30cm(如图乙所示)时,光斑的形状和孔的形状一样为三角形;若屏到孔的距离为150cm时,光斑的形状变为圆形(如图丙所示)。
甲 乙 丙
通过探究,他们得到了以下结论,其中错误的是 ▲ (填字母,下同)。
A.如果孔太大,通过孔形成的光斑形状的确与孔的形状有关
B.小孔形成的圆形光斑是实像,此像所对应的物体是太阳
C.如果要使小孔所形成的圆形光斑大一些,应将孔到地面的距离变小
D.不管孔的大小、孔的形状如何变化,光斑都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3)为了研究孔的大小对光斑形状的影响,小华设计了四种并有不同形状孔的卡片甲,并用另一张卡片乙覆盖在甲上。接着,从图示位置沿箭头方向水平移动乙,观察光斑形状的变化情况。下列合乎要求的是 ▲ 。
A B C D
【答案】(1)不合理;(2)C;(3)A
【解析】(1)知道光斑是小孔成像现象,影子是光的直线传播时遇到不透明的物体而在物体后面出现的光射不到的区域。(2)根据光斑和影子的形成原因分别分析各实验的结论即可判断。(3)小孔成像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探究孔的大小对光斑形状的影响,必须控制孔的形状不变,只改变孔的大小。
【分析】本题考查了实验现象分析、小孔成像原因分析,重点是考查控制变量法的应用,应认真审题、根据题意获取所需信息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详解】(1)猜想a是光斑是树叶的影子,因为光斑是小孔成像现象,不是影子,所以不合理。
(2)图1实验说明:在光屏与小孔的距离相同的条件下。
如果孔较小,通过孔形成的光斑是小孔成像现象,光斑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
如果孔太大,通过孔形成的光斑不再是小孔成像现象,而是影子的原因,则光斑形状与孔的形状有关;图2与图3实验说明:在孔的形状一定的条件下,如果光屏与小孔的距离较近,通过孔形成的光斑不再是小孔成像现象,而是影子的原因,则光斑形状与孔的形状有关;如果光屏与小孔的距离较远时,通过孔形成的光斑属于小孔成像现象,光斑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由上可知:A、B、D正确;如果要使小孔所形成的圆形光斑大一些,应增大像距,即将孔到地面的距离变大;故C选项错。
(3)A图中随着卡片乙向左移动,孔的形状始终是三角形,并且逐渐变小,故A符合要求;BCD三图中随着卡片乙向左移动,孔的形状发生了变化,不符合要求;
故答案为:(1)不合理;(2)C;(3)A。
2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如图甲所示。
(1)现有厚度分别为5mm和2mm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 ▲ 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目的是 ▲ 。
(2)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原因是 ▲ 。
(3)若白纸上每个方格的长度是5cm,将点燃的蜡烛由A点移至B点,此时它与玻璃板中所成的像的距离是 ▲ cm。光屏在玻璃板后面无论如何移动,在光屏上都 ▲ (填“能”或“不能”)成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是 ▲ 像。
(4)图乙是从平面镜中看到墙上的时钟的像,请在图丙中画出时钟的实际时间。
【答案】(1)2;防止厚玻璃板出现两个像,影响到实验效果;(2)便于观察和确定像的位置;(3)20;不能;虚;(4)见上图
【解析】 (1)从厚玻璃板的两个面都可以当作反射面,会出现两个像这一角度去分析此题。(2)选玻璃板是为了准确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达到理想的实验效果。(3)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各对应点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像和物体各对应点到平面镜间距离相等.实像能承接在光屏上,虚像不能承接到光屏上。(4)根据镜面对称的性质,在平面镜中的钟面上的时针、分针的位置和实物应关于过12时、6时的直线成轴对称。
【分析】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过程,在近年中考题中较为热点.重在探索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解决的办法的考查,这些题往往有规律可循。
【详解】(1)透明的玻璃板,可以观察到玻璃板的另一侧;因为厚玻璃板的两个面都可以当作反射面,会出现两个像,影响到实验效果,所以应选用薄玻璃板,用2mm厚的。
(2)因为玻璃板既能让光透过也可以反射光,容易确定像的位置,而平面镜是不透明的,无法确定像的位置,所以选用玻璃板。
(3)若白纸上每方格长度是5cm,将点燃的蜡烛由A点移至B点,此时它与玻璃板的距离为2×5cm=10cm,像与玻璃板的距离为10cm,则它与像的距离为10cm+10cm=20cm;因为平面镜成虚像,光屏不能承接虚像,所以用光屏在玻璃板后面无论如何移动,在光屏上都不能成像。
(4)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所以图中表盘数字的顺序与实际顺序左右相反,时针指向10和11之间,分针指向7,实际时间为10:35。如下图所示:
故答案为:(1)2;防止厚玻璃板出现两个像,影响到实验效果;(2)便于观察和确定像的位置;(3)20;不能;虚;(4)见上图。
23.学了“电磁波”和“声波”这两部分内容后,小华列出了下面的知识归纳表,其中 ▲ 和 ▲ (填表中序号)的说法是错误的。
波的种类 电磁波 声波
传播速度 ①真空中所有电磁波的传播速度都是3×108m/s ②声波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传播介质 ③电磁波的传播一定要有介质 ④声波传播一定要有介质
应用事例 ⑤电视机遥控器利用红外线进行遥控 ⑥超声波可用于清洁物品
【答案】② ③
【解析】解决此题要知道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其中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是最慢的;超声波具有较高的频率,有很大的能量,具有穿透性,能够清洁物品;电磁波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它可以在真空中进行传播,真空中所有电磁波的传播速度都是3×108m/s,常在移动通信和遥控器上使用电磁波。
【分析】此题考查了声音和电磁波的传播特点,从传播速度、传播介质和应用上进行对比分析。
【详解】真空中电磁波的传播速度都是3×108m/s,电视机遥控器利用红外线就是电磁波,故①⑤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超声波具有能量,可以用来清洗精密物品;故④⑥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声音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在固体中最快,在气体中最慢;电磁波的传播不需要介质;所以②③是错误的表达;故答案为:②③。
24.如图所示,在“观看水中的硬币”活动中,把一枚硬币固定在空杯的底部,找一个角度使你刚好看不到硬币的最右端A点。保持眼睛和杯子的位置不变,在同学逐渐把水加入到杯中的过程中,硬币上的B点和C点能先后被你看到。
(1)你所看到的水中硬币是一个变 ▲ 的虚像。
(2)图中画出了刚看到C点时光的传播示意图,入射角是αc;如果刚看到B点时的入射角是αB,则,aB ▲ αc。
【答案】(1)浅;(2)=
【解析】(1)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折射光线进入人眼,人眼逆着折射光线就看到了物体的虚像。(2)根据眼睛和杯子的位置不变,可知折射光线方向不变,折射角也不变,在结合折射规律判断。
【分析】本题考查了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要会用光的折射规律来解答实际问题,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详解】(1)当沿杯子壁缓缓向碗中加水时,来自硬币的光线会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从而发生折射,当折射光线进入人眼时,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看去,看到的便是由于光的折射而形成的变浅的虚像(虚像的位置比物体的实际位置偏高。
(2)保持眼睛和杯子的位置不变,光从水中进入人的眼睛的传播方向不变,折射角不变,所以根据光的折射规律,从B点和C点射出的入射光线的入射角不变的,即αB=αc。
故答案为:(1)浅;(2)=。
25.自行车的尾部安装了一种由塑料制成的反光镜,夜间骑车时,在车灯照射下,能使光线按原来方向返回。反光镜的结构如图所示,两平面镜相互垂直,一条光线AB入射到其中一平面镜上。
(1)作出所有反射光线的光路图。
(2)证明经过两次反射后的反射光线会逆向射回。
【答案】(1)如图所示
(2)证明:根据反射定律图解如图所示.∵∠1=∠2(反射定律),而∠6=90°-∠2,∠5=90°-∠1,
∴∠5=∠6,∵NO1⊥NO2(两镜垂直,法线也垂直),∴∠2+∠3=90°,∠1+∠4=90°,即∠2+∠3+∠1+∠4=180°即∠AO1O2+∠O1O2C=180°,AO1为入射光线,O2C为反射光线。即AO1∥O2C并且方向相反
【解析】要解决此题,首先需要掌握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根据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做出反射光线,根据几何知识证明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关系。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了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及应用,要得出结果一定要根据定律正确地做出光路图。注意当光斜射到两块互相垂直的平面镜上,二次反射的反射光线与原来的入射光线是平行的。
【详解】(1)先过第一次入射点垂直镜面作出法线,再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画出反射光线;反射光线到达第二个反射面,同理先作法线,再作反射光线,注意第二次反射的反射光线与第一次反射的入射光线平行,如图所示:
证明:根据反射定律图解如图所示.∵∠1=∠2(反射定律),而∠6=90°-∠2,∠5=90°-∠1,
∴∠5=∠6,∵NO1⊥NO2(两镜垂直,法线也垂直),∴∠2+∠3=90°,∠1+∠4=90°,即∠2+∠3+∠1+∠4=180°即∠AO1O2+∠O1O2C=180°,AO1为入射光线,O2C为反射光线。即AO1∥O2C并且方向相反。
26.小明根据课本中的活动提示用易拉罐做“小孔成像”实验。
(1)请在图甲中作出蜡烛的烛焰AB在半透明纸(光屏)上所呈的像A'B'。
(2)小明发现蜡烛和小孔的位置固定后,像离小孔越远,像就越大。他测出了不同距离时像的
高度,填在下表中:
像的高度h/cm 1.0 2.0 3.0 4.0 5.0
像到小孔的距离s/cm 2.0 4.0 6.0 8.0 10.0
(3)请你根据表中的数据在图乙的坐标中画出h与s的关系图像。
(4)从图像中可以看出h与s的关系为 ▲ 。
(5)小明把小孔做成三角形之后,半透明纸上看到是 ▲ (填字母)。
A.三角形光斑 B.圆形光斑 C.蜡烛的正立像 D.蜡烛的倒立像
【答案】(1)(3) 如图
(4)从图象中看出;h随s的变大而变大,即h与s成正比关系;(5)D
【解析】【考点提示】本题是一道有关光的直线传播及其应用的题目;
【解题方法提示】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小孔成的像与小孔的形状无关。
【分析】本题侧重考查知识点的记忆、理解、应用能力。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应从以下3个方向(【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态度与责任】)培养对知识点的记忆、理解、应用能力。
【详解】(1)A点发出的光经过小孔沿直线传播会在光屏上成像A′,B点发出的光经过小孔沿直线传播会在光屏上成像B′,连接A′B′即为AB的像;如下图所示:
(2)把表格中像的高度和像到小孔的距离,在图中描点作图,如下图所示:
(4)从图象中看出;h随s的变大而变大,即h与s成正比关系;
(5)由于小孔成的像与小孔的形状没有关系,且由(1)的作图知,小明把小孔做成三角形之后,半透明纸上看到是蜡烛的倒立像.故本题答案为:D。
27.小文在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时,将光从空气斜射人玻璃中,其实验过程如下:
①将半圆形玻璃砖放在标有角度的圆盘上,如图甲所示。
②将一束激光从空气射向玻璃砖圆心O处,激光在O处发生反射和折射,记录入射角和折射角。
③逐渐增大人射角,重复步骤②。
实验次序 1 2 3
入射角i 30° 45° 60°
折射角r 17° 24° 30°
比值 1.73 1.73 1.73
(1)分析表中的数据,可以得出结论:
① ▲ 。
② ▲ 。
(2)物理学中把光从真空(空气中近似)射入某种介质发生折射时,入射角i的正弦与折射角r
的正弦的比值叫做这种介质的折射率,用字母n表示。请写出折射率的公式: ▲ 。
(3)如图乙所示,光从玻璃斜射向空气,折射角 ▲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入射角,当入射角增大到一定程度时,折射光会完全消失,这就是光的全反射现象。光导纤维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将光从纤维的一端“导”到另一端。请在图丙中画出光射入光导纤维内芯后的大致光路图。
【答案】
【解析】(1)根据入射角和折射角的读数即可得出结论.(2)根据折射率的定义可写出公式。
(3)光由玻璃斜射进入空气,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偏折,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光在光纤通信中传播的时候,是沿光纤内壁不断的反射向前传播,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即可作图。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数据的分析能力及所学物理知识的应用能力,应通过对表格的分析得出与所学内容相对应的结论。
【详解】(1)根据表中数据可知,空气中的入射角i大于玻璃中的折射角r;
当空气中的入射角i由30°增大到60°时,折射角r也由17°增大到30°,由此可得:入射角i增大,折射角r也增大;
(2)入射角i的正弦与折射角r的正弦的比值,叫做这种介质的折射率,用字母n表示.则折射率公式:n= ;
(3)由图2可知,光从玻璃斜射向空气,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光导纤维由内外两层组成,且内外两层的折射本领不同,激光不会透过去,激光是不断的经光纤壁反射向前传播.先作出“法线”,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做出多次反射光线.如下图:
故答案为:(1)①空气中的入射角i大于玻璃中的折射角r;②入射角i增大,折射角r也增大;(2)n=;(3)大于;见上图。
28.如图所示,平面镜OM与ON镜面之间夹角为α,在两平面镜角平分线上有一个点光源S,如果
要保证S发出的任意一条光线最多只能产生四次反射,则α的最小值是 ▲ 。
【答案】40°
【解析】【分析】【详解】S发出的任意一条光线最多只能产生四次反射,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分别作出入射光线SA和反射光线AB,如图所示:
设入射光线SA与平面镜MO的夹角为β,则反射光线AB与平面镜MO的夹角也为β,当第二次入射的时候,原来的反射光线AB即为入射光线,则AB与平面镜NO的夹角为α+β,反射光线BC与平面镜NO的夹角为a+β,与平面镜MO的夹角为180°-2α-β,光线CD与平面镜NO的夹角为180°-3α-β,要使不发生第5次反射,则180°-3α-β≤α,而β最小值为两式联立解得a≥40°。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七下第二章:《光现象》培优训练
1.因为有光,世界才如此绚丽多彩。下列关于光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音和光都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但都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B.假如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不沿直线传播,做操时队伍更容易排直
C.能够看到周围的物体,是因为眼睛发出的光照射到物体上
D.在太阳光下我们能看到黄色的花是因为黄花反射了太阳光中的黄色光
2.如图所示为同学们在家庭实验室中的一些小制作,它们成的像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
A.图甲:针孔照相机---在半透明纸上承接到景物的像
B.图乙:潜望镜---在水面下观察到水面上物体的像
C.图丙:昆虫观察箱---可同时观察到昆虫的背面和下面的像
D.图丁:自制照相机---在半透明纸上承接到远处树木的像
3.关于如图所示的各种情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图甲:从各个方向都能看到投影屏幕上的景物,是由于光在屏幕上发生了镜面反射
B.图乙:一束阳光经过三棱镜折射后会发生色散,这说明白光是由各种色光组成的
C.图丙:用潜望镜可进行较隐蔽的观察,潜望镜是利用光的折射现象制成的
D.图丁:建筑物的玻璃外墙有时很刺眼,是由于光在玻璃墙表面发生了漫反射
4.如图所示,检查视力时,视力表放在被测者头部的上方,被测者识别对面墙上镜子里的像。视力表在镜中的像与被测者相距( )
A.5m B.4.6m C.4.2m D.3.3m
5.晚上,小明挑着一盏不带光源的工艺品小灯笼在家里玩,当把小灯笼移到发光面较大的吸顶灯正下方时(如图所示),会在小灯笼正下方的水平白纸上出现一个影子。这个影子的形状是( )
6.如图所示,一平面镜放在圆筒的中心处,平面镜正对筒壁上一点光源S,点光源S发出一细光束垂直射向平面镜。平面镜从图示位置开始绕圆筒中心轴O匀速转动,在转过30°角时,点光源在镜中所成的像转过的角度为θ1,照射到筒壁上的反射光斑转过的角度为θ2,则( )
A.θ1=30°、θ2=30°
B.θ1=30°、θ2=60°
C.θ1=60°、θ2=30°
D.θ1=60°、θ2=60°
7.用转动八面镜法可以测光速,实验装置示意图如图所示。S为发光点,T为望远镜,平面镜O与凹面镜B构成了反射系统。八面镜M距反射系统的距离AB为L(L可长达几十千米),且远大于OB以及S和T到八面镜的距离。调整八面镜的位置直到通过望远镜能看到发光点S,然后使八面镜转动起来,并缓慢增大其转速(1s内转过的圈数),当转速达到n。时,恰能在望远镜中再一次看见发光点S,由此得到光速c的表达式为( )。
A.c=4Ln。 B.c=8Ln。 C.c=16Ln。 D.c=32Ln。
8.如图所示为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中传播的情形,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入射角等于30° B.折射角等于50° C.NN'是界面 D.MM'的右边是玻璃
9.小明身高1.80m,家里装修时要在墙上安装一面竖直的平面镜,为了能从平面镜中看到
自己的全身像,平面镜的最小长度应为( )。
A.30cm B.60cm C.90cm D.120cm
10.下列光学图中,不正确的是( )。
11.学校运动会上的百米赛跑,计时员为了计时准确些,总是( )
A.听枪声按秒表,因为耳朵的灵敏度比眼睛高
B.看发令时散发的白烟按秒表,因为眼睛的灵敏度比耳朵高
C.听枪声和看白烟都可以,因为枪声和白烟是同时发生的
D.看发令时散发的白烟按秒表,因为光速比声速大得多
12.皮鞋擦过鞋油后,再用鞋刷或软布反复擦几下,会越擦越亮,这是由于( )
A.反复擦可增加漫反射效果
B.反复擦可使鞋油填平皮革表面的凹坑,增加表面的光滑程度,增加镜面反射效果
C.鞋油反光性能比皮革好,反复擦可使鞋油均匀分布,增加漫反射效果
D.鞋油的颜色比皮革鲜艳,可增加镜面反射效果
13.为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小明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小明得出的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
A.若人射光线EO与平面镜的夹角为40°,此时反射角为50°
B.从纸板ENF前不同的方向都能看到光的传播路径,表明光在光屏上发生了漫反射
C.若将纸板ENF向后折转一定的角度,则在纸板上不能看到反射光,此时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不在同一平面内
D.如果让光线逆着BO的方向射向镜面,就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A方向射出,这表明光路是可逆的
14.关于各种镜子的使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汽车的后视镜是凹面镜
B.太阳灶中使用的镜子是凸面镜
C.在山区道路的拐弯处设置的镜子是凸面镜
D.牙科医生观察口腔中的牙齿时,使用的小镜子是凹面镜
15.从岸边看水中的鱼,看到“鱼”的位置与实际位置不同。下列模型中,能解释此现象的是( )
16.按要求完成下列有关光路图:
(1)一条光线射到平面镜上,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是40°,如图甲所示。请画出反射光线并标出反射角的大小。
(2)如图乙所示,AB、CD是发光点S发出的两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反射光线。请确定发光点S的位置和它在平面镜中的像S'。
(3)如图丙所示,A'B'为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利用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出物体AB的位置。
(4)画出图丁中光从空气穿过玻璃砖时发生两次折射的光路图(注意标明法线)。
17.某日,一轮“超级月亮”冉冉升起时,某人拍下了一架飞机轻轻拂过月亮的面庞留下了短暂的暗
影的精彩照片(如图所示)。“超级月亮”是指月亮距离地球近距离的状态。请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明月松间照”,皎洁的月亮照耀松林,有人说此时的明月是光源。请分析说明该说法是否正确。 。
(2)大气层不是均一物质,离地面越高,大气越稀薄。“超级月亮”冉冉升起时月光进入大气层后沿着 (填“直线”、“曲线”或“折线”)运动。“一架飞机轻轻拂过月亮的面庞留下了短暂的暗影”,是因为 。
(3)“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此时我们所看到的月亮是 (填“实像”或“虚像”)。
18.红、绿、蓝三种色光叫色光的三原色,该三原色均匀相混时呈白色。现在我们把一个转盘分成8部分,用彩色笔交替涂上不同的颜色,如图所示。如果快速转动转盘,可以看到盘面呈现其他颜色。请亲自动手实验后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用彩色笔交替涂上红色和蓝色,快速转动转盘,将看到盘面的颜色可能是 色。
(2)若要使快速转动的转盘呈黄色,则转盘上的颜色处理方法是 。
(3)按照色光三原色的原理,若要使快速转动的转盘呈白色,则转盘上的颜色处理方法可以是交替涂上 (写出一种方案即可)。
19.如图所示,让一束太阳光通过挡光板的夹缝照射到三棱镜的一个侧面上,用光屏接收到从三棱镜的另一侧射出的光线。
(1)实验时,一边慢慢转动三棱镜,一边注意观察光屏,在光屏上可观察到彩色光带,这说明 。
(2)若光屏上彩色光带宽度不足,分辨不清光屏上彩色光带的色彩,则较简单的改进方法是 。
(3)光屏上A、B是彩色光带边缘的色光,其中B为 光。用温度计测试不同区域内光的热效应时,为了使它的示数变化更明显,改进措施为 。
20.(1)人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是60°,若要使人射光线向镜面靠近10°,则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夹角应当是 。
(2)如图所示,为了使与水平方向成50°角的阳光竖直射入井里,那么平面镜的反射面和水平面应成 度角放置。请在图中画出平面镜的位置及反射光线。
(3)如果使(2)中太阳光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增加20°角,仍使阳光竖直射入井里,则平面镜应
按 (填“顺”或“逆”)时针方向旋转 度角。
21.晴天正午,地面上有许多大小、形状不同的光斑。光斑的形状与什么因素有关呢?光斑又是如何形成的呢?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此进行了探究,他们对于光斑的形状猜想如下:
a.与树叶形状有关,光斑是树叶的影子。
b.与树叶间空隙的形状(即孔的形状)有关。
c.与树叶间空隙的大小(即孔的大小)有关。
(1)根据所学知识,可确定猜想a是 (填“合理”或“不合理”)的。
(2)小明采用如图甲所示的方式进行“小孔成像”实验,可以看到较大孔对应的光斑为孔的形状,较小孔对应的光斑为圆形(太阳的像)。若增大光屏与小孔间的距离,光斑的形状会渐渐变成圆形;当屏到孔的距离为30cm(如图乙所示)时,光斑的形状和孔的形状一样为三角形;若屏到孔的距离为150cm时,光斑的形状变为圆形(如图丙所示)。
甲 乙 丙
通过探究,他们得到了以下结论,其中错误的是 (填字母,下同)。
A.如果孔太大,通过孔形成的光斑形状的确与孔的形状有关
B.小孔形成的圆形光斑是实像,此像所对应的物体是太阳
C.如果要使小孔所形成的圆形光斑大一些,应将孔到地面的距离变小
D.不管孔的大小、孔的形状如何变化,光斑都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3)为了研究孔的大小对光斑形状的影响,小华设计了四种并有不同形状孔的卡片甲,并用另一张卡片乙覆盖在甲上。接着,从图示位置沿箭头方向水平移动乙,观察光斑形状的变化情况。下列合乎要求的是 。
A B C D
2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如图甲所示。
(1)现有厚度分别为5mm和2mm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 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目的是 。
(2)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原因是 。
(3)若白纸上每个方格的长度是5cm,将点燃的蜡烛由A点移至B点,此时它与玻璃板中所成的像的距离是 cm。光屏在玻璃板后面无论如何移动,在光屏上都 (填“能”或“不能”)成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是 像。
(4)图乙是从平面镜中看到墙上的时钟的像,请在图丙中画出时钟的实际时间。
23.学了“电磁波”和“声波”这两部分内容后,小华列出了下面的知识归纳表,其中 和 (填表中序号)的说法是错误的。
波的种类 电磁波 声波
传播速度 ①真空中所有电磁波的传播速度都是3×108m/s ②声波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传播介质 ③电磁波的传播一定要有介质 ④声波传播一定要有介质
应用事例 ⑤电视机遥控器利用红外线进行遥控 ⑥超声波可用于清洁物品
24.如图所示,在“观看水中的硬币”活动中,把一枚硬币固定在空杯的底部,找一个角度使你刚好看不到硬币的最右端A点。保持眼睛和杯子的位置不变,在同学逐渐把水加入到杯中的过程中,硬币上的B点和C点能先后被你看到。
(1)你所看到的水中硬币是一个变 的虚像。
(2)图中画出了刚看到C点时光的传播示意图,入射角是αc;如果刚看到B点时的入射角是αB,则,aB αc。
25.自行车的尾部安装了一种由塑料制成的反光镜,夜间骑车时,在车灯照射下,能使光线按原来方向返回。反光镜的结构如图所示,两平面镜相互垂直,一条光线AB入射到其中一平面镜上。
(1)作出所有反射光线的光路图。
(2)证明经过两次反射后的反射光线会逆向射回。
26.小明根据课本中的活动提示用易拉罐做“小孔成像”实验。
(1)请在图甲中作出蜡烛的烛焰AB在半透明纸(光屏)上所呈的像A'B'。
(2)小明发现蜡烛和小孔的位置固定后,像离小孔越远,像就越大。他测出了不同距离时像的
高度,填在下表中:
像的高度h/cm 1.0 2.0 3.0 4.0 5.0
像到小孔的距离s/cm 2.0 4.0 6.0 8.0 10.0
(3)请你根据表中的数据在图乙的坐标中画出h与s的关系图像。
(4)从图像中可以看出h与s的关系为 。
(5)小明把小孔做成三角形之后,半透明纸上看到是 (填字母)。
A.三角形光斑 B.圆形光斑 C.蜡烛的正立像 D.蜡烛的倒立像
27.小文在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时,将光从空气斜射人玻璃中,其实验过程如下:
①将半圆形玻璃砖放在标有角度的圆盘上,如图甲所示。
②将一束激光从空气射向玻璃砖圆心O处,激光在O处发生反射和折射,记录入射角和折射角。
③逐渐增大人射角,重复步骤②。
实验次序 1 2 3
入射角i 30° 45° 60°
折射角r 17° 24° 30°
比值 1.73 1.73 1.73
(1)分析表中的数据,可以得出结论:
① 。
② 。
(2)物理学中把光从真空(空气中近似)射入某种介质发生折射时,入射角i的正弦与折射角r
的正弦的比值叫做这种介质的折射率,用字母n表示。请写出折射率的公式: 。
(3)如图乙所示,光从玻璃斜射向空气,折射角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入射角,当入射角增大到一定程度时,折射光会完全消失,这就是光的全反射现象。光导纤维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将光从纤维的一端“导”到另一端。请在图丙中画出光射入光导纤维内芯后的大致光路图。
28.如图所示,平面镜OM与ON镜面之间夹角为α,在两平面镜角平分线上有一个点光源S,如果
要保证S发出的任意一条光线最多只能产生四次反射,则α的最小值是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