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粤版九年级下册 7.4 结晶现象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将70℃的硝酸钠饱和溶液降温到10℃,有晶体析出(晶体中不含水),下列各量没有发生变化的是( )
A.硝酸钠的溶解度 B.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C.溶液中溶剂的质量 D.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2.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
B.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C.溶液蒸发溶剂,一定会析出晶体
D.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
3.如图为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20 ℃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比乙物质的溶解度小
B.甲物质中混有少量乙物质,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甲物质
C.40 ℃时,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不相等
D.60 ℃时,将80 g甲物质放入100 g水中,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与溶剂质量之比是4∶5
4.将接近饱和的石灰水变成饱和溶液,不可行的方法是( )
A.加入CaO B.加入
C.升高温度 D.加入CaCO3
5.10℃时,将3g甲、乙两种可溶性固体分别放入盛有10mL水的试管中。两种物质的溶解情况(见图I),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见图Ⅱ)。下面对甲、乙两物质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A.10℃时,甲、乙两物质的溶液都是饱和溶液
B.温度升高至25℃时,甲、乙两物质的溶液都是不饱和溶液
C.甲物质对应的溶解度曲线为a
D.可用降温结晶法分离甲、乙两种物质的混合物
6.下列是某同学进行过滤操作时的一些做法,其中错误的是( )
A.让滤纸边缘低于漏斗口
B.直接向漏斗中倾倒待过滤的液体
C.让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杯内壁
D.让漏斗中液面始终低于滤纸边缘
7.下列混合物可用过滤方法来分离的是
A.食盐和蔗糖 B.铁粉和铜粉 C.酒精和水 D.泥沙和食盐水
8.下列中草药煎制步骤中,属于过滤操作的是
A.冷水浸泡 B.加热煎制 C.箅渣取液 D.灌装保存
9.已知氯化钾、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如下表:
温度/℃ 0 20 40 60
溶解度/g 氯化钾 27.6 34.0 40.0 45.5
硝酸钾 13.3 31.6 63.9 110.0
依据上表数据和溶解度曲线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能表示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曲线分别是甲和乙
B.t1℃时,氯化钾和硝酸钾的溶解度相等,在 34.0 g 至 35.0 g 之间
C.t2℃时,将接近饱和的丙物质的溶液升高温度,可使其变成饱和溶液
D.氯化钾中混有少量的硝酸钾,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
10.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液体
B.饱和溶液降温后都有溶质结晶析出
C.碘酒溶液中,碘是溶质,酒精是溶剂
D.水加入蔗糖后形成溶液,导电性明显增强
11.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要想把一瓶接近饱和的石灰水变成饱和,具体措施有:①加入氢氧化钙;②升高温度;③降低温度;④加入水;⑤蒸发水。
其中措施正确的是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③⑤ D.①②⑤
12.NaCl和KNO3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如下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温度/℃ 0 20 40 60
NaCl的溶解度/g 35.7 36.0 36.6 37.3
KNO3的溶解度/g 13.3 31.6 63.9 110
A.20℃时,100gH2O最多能溶解36.0gNaCl
B.40℃时,KNO3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小于63.9%
C.可用冷却海水的方法获取大量食盐
D.其他条件不变,升温可将KNO3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13.下图表示的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35℃时100g甲的溶液中含甲的质量60g
C.降低温度可使接近饱和的甲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D.10℃时甲、乙两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14.下列有关饱和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含溶质更多
B.饱和溶液降温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C.任何饱和溶液升温后都会变成不饱和溶液
D.—定温度下,向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加入水后会变成不饱和溶液
15.如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时,将50g 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搅拌,可得到100g a的溶液
B.c物质微溶于水
C.a中含有少量b,可用恒温蒸发溶剂的方法提纯a
D.将20℃的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b>a>c
二、综合应用题
16.回答下列问题。
(1)诗人陆游的笔记中记载“书灯勿用铜盏,惟瓷盏最省油,蜀中有夹瓷盏…可省油之半”“一端作小窍,注清冷水于其中,每夕一易之”,夹瓷盏被称为省油灯,用棉绳做炷(灯芯),上层盏盛油,下层盏盛水。其结构示意图如下图所示。
①图中属于可燃物的是________。
②省油灯的原理是:油燃烧放热,上层内盏油温________,下层盏内水吸热,减少油的________,以达到省油的目的。
③“注清冷水于其中,每夕一易之”说明下层盏中的水不断减少。对该现象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________(多选,填字母序号)。
a.水分子受热分解b.水分子不断运动c.水分子间隔变大d.水分子数目减少
(2)蔗糖是储藏在某些植物中的糖,日常生活中食用的白糖、冰糖的主要成分就是蔗糖(C12H22O11),它是食品中常用的甜味剂。工业制备蔗糖的流程如下图所示。
①操作a的名称是________,在实验室进行此操作时,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________。
②上述流程中物质M可能是________。
③蔗糖(C12H22O11)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__(化为最简整数比),其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保留到0.1%)。
17.分析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观察图像,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
(2)欲使30℃甲的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除可采用升高温度的方法外,还可采用的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20℃时,将25克甲放入100克水中,充分搅拌后,从溶液是否饱和的角度看,所得溶液在20℃是_____溶液,此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______
(4)甲中混有少量乙,提纯甲的方法____________
18.实验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方法,回答问题:
(1)下图装置可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过程中需反复推拉注射器的活塞,目的是使 ______ (填写物质的化学式)完全反应。
(2)实验室制氧气时常选择下图装置,其中使用分液漏斗和长颈漏斗相比,优势在于 ________ (填写序号)。
A.可以增加生成物的质量 B可以控制反应的速率 C操作简单,节约能源D可以控制反应随时发生或停止
(3)进行上述的实验时,加药品前要先检验装置的 ____________ 。
(4)若要回收用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反应后溶液中剩余的固体,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和 _________ :要证明二氧化锰是该反应的催化剂,需证明反应前后二氢化锰的 __________________ 不变。
19.NaCl在生产和生活中具有广泛的用途,是一种重要的资源。通过晾晒海水可以得到粗盐和母液(又叫苦卤)。下图为母液中最主要的四种盐(NaCl、KCl、MgCl2、MgSO4)的溶解度曲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1)①90℃时,四种盐中MgCl2的溶解度最大,则表示MgCl2溶解度曲线的是_________。(填“A”或“B”)此时饱和MgCl2溶液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
(请写出计算表达式即可)
②四种盐中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最小的是_____________。 (填化学式)
(2)60℃时,若母液中的NaCl、KCl、MgCl2、MgSO4都已达到饱和,为了获得较纯净的MgSO4晶体,可采用的最好方法是_______________。
(3)工业上常通过加入碱溶液与母液中的Mg2+反应来制取Mg(OH)2沉淀。为了探究获得较高Mg2+沉淀率的反应条件,进行下列对比实验(每组实验取250mL母液)
实验序号 反应温度/℃ 反应时间/min 反应pH值 Mg2+的沉淀率/%
a 40 60 10 90.1
b 40 60 12 92.7
c 40 90 12 93.6
d 50 60 12 96.4
e 50 90 12 X
①本实验研究了哪些因素对Mg2+的沉淀率的影响_______
②实验a和b对比,可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
③表格中x的数值可能为__________(填字母)。
A 95.8 B 92.1 C 97.2 D 93.1
20.KMnO4可用作消毒剂、氧化剂、药物和分析化学试剂等。某小组为探究制备高锰酸钾的绿色化方案,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流程。
【资料】:①K2MnO4水溶液呈墨绿色,在水及酸性条件下会发生歧化反应,生成KMnO4和MnO2。
②歧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3K2MnO4+2CO2=2KMnO4+MnO2+2K2CO3。
③高锰酸钾溶液为紫红色。
(1)共熔时(加温加压),反应生成K2MnO4和H2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2)判断歧化时K2MnO4完全反应的方法是:用玻璃棒蘸取溶液点在滤纸上,若观察到______,表示反应已完全。
(3)若在实验室中完成操作1,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______。
(4)在获得晶体之前要进行烘干操作,烘干时,温度不宜过高,原因是______。
(5)从经济角度考虑,实验中可循环使用的物质是______(填化学式)。
(6)实验中,也可以加入醋酸(HAc)进行歧化,图2是歧化时HAc加入量与产物中KMnO4含量的关系图。可以发现的规律是:______。
(7)实验室中可用KMnO4制取氧气,请计算:
①理论上31.6 g高锰酸钾完全分解可以制得多少克氧气______。
②反应后固体中钾元素的质量分数______(以上都写出计算过程,计算结果精确到小数点后1位)。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2.B
3.A
4.D
5.A
6.B
7.D
8.C
9.D
10.C
11.D
12.C
13.C
14.D
15.D
16.(1) 炷或油(或灯芯、或棉线) 升高 挥发(或蒸发) bcd
(2) 过滤 漏斗、烧杯、玻璃棒 活性炭(或木炭) 9:11 42.1%
17. 乙 加溶剂 不饱和 20% 降温结晶
18. O2 B 气密性 漏斗 质量和化学性质
19. A NaCl 升高温度 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反应pH值 在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相同时,反应pH值越大,Mg2+的沉淀率越大 C
20.(1)
(2)全是紫红色痕迹
(3)烧杯、漏斗、玻璃棒
(4)防止高锰酸钾受热分解
(5)
(6)当HAc加入量为35mL时,产物的纯度较高(合理均可)
(7) 设理论上31.6 g高锰酸钾完全分解可以制得氧气的质量为x
答:可以制得氧气的质量为3.2g。 31.6 g高锰酸钾中钾元素的质量为:
反应后固体中钾元素的质量分数=。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