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粤版九年级下册 8.2 常见的酸和碱
一、单选题
1. 下列物质敞口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质量会减少的是
A.浓硫酸 B.氯化钠 C.浓盐酸 D.烧碱
2.如图所示,U型管内a、b液面相平,当挤压滴管的胶头,使试剂X进入锥形瓶内,一段时间后会观察到a液面高于b液面。则试剂X、Y的组合可能是
A.水、硝酸铵
B.水、烧碱
C.稀硫酸、铁粉
D.稀盐酸、小苏打
3.以下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振荡试管 B.两人合作滴加液体
C.过滤 D.稀释浓硫酸
4.实验室的浓硫酸、浓盐酸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如图象描述正确的是( )
A. B.
C. D.
5.下列溶液在空气中敞口放置后,溶液质量因发生化学反应而减小的是
A.石灰水 B.浓硫酸 C.浓盐酸 D.烧碱溶液
6.如图表示化学反应中溶液的颜色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若X是稀硫酸,则a可能是紫色石蕊试液
B.若X是稀硫酸,则d就是CuO固体
C.若X是稀盐酸,则c可能是单质
D.若b是Fe2O3,则黄色溶液可能是氯化铁
7.下列关于浓硫酸的说法正确的是
A.易挥发 B.有腐蚀性 C.无吸水性 D.密度比水小
8.有关浓硫酸的说法,错误的是
A.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在实验室中常用作干燥剂
B.浓硫酸具有强腐蚀性,它能使纸张、布料、皮肤等脱水碳化
C.浓硫酸溶于水时会吸收大量的热,可作制冷剂
D.如果不慎将张硫酸沾到皮肤或衣服上,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涂3%~5%的碳酸氢钠溶液
9.下列物质属于碱的是
A.H2O B.NaHCO3 C.Ca(OH)2 D.H3BO3
10.某同学为了区别氢氧化钠溶液和澄清石灰水,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四组实验方案,其中能达到目的的是
A. 盐酸 B. 酚酞
C. 石蕊 D. 二氧化碳
11.下列关于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固体硝酸铵溶于水,溶液温度降低
B.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有刺激性气味二氧化硫气体
C.打开盛浓盐酸的试剂瓶瓶盖,瓶口出现白烟
D.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黑色固体
12.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保证。以下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A.稀释浓硫酸
B.读取液体体积
C.滴加液体
D.过滤
13.鉴别下列各组物质采用的方法或使用的试剂不正确的是
A.硬水和软水:肥皂水
B.氧气和二氧化碳:带火星的木条
C.氢氧化钠与硝酸铵:加水溶解测温度
D.蔗糖溶液与酒精溶液:测导电性
14.下列物质的用途仅与其物理性质有关的是( )
A.活性炭作吸附剂 B.稀盐酸作除锈剂
C.铁粉作脱氧剂 D.生石灰作干燥剂
二、综合应用题
15.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
(1)甲图中酒精灯上网罩的作用是________。
提出问题:碳燃烧时可能生成CO2也可能生成CO,那么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的气体是否也有多种可能?
作出猜想:猜想一:CO:猜想二:CO2:猜想三:CO和CO2
方案一:从定性观察角度判断:
设计方案:实验装置如图乙所示
(2)浓硫酸的作用是________。
(3)洗气瓶C中盛放的试剂是________。
(4)若猜想二成立,则碳和氧化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5)若猜想三成立,证明CO存在的现象除了E装置中黑色固体变成红色,还有________。
方案二:从定量实验角度判断:
设计方案:实验装置如图丙所示。打开K,缓缓通入干燥的氮气一段时间,关闭K,点燃酒精喷灯和酒精灯,充分反应后,熄灭酒精喷灯和酒精灯并立即打开K再通入一段时间氮气。
取一定量的碳粉和4g氧化铜的混合物进行实验,并测定表格中的四个数据:
反应前的质量 反应后的质量
G(玻璃管+固体) m1 m2
H+I(广口瓶+混合液) m3 m4
交流反思:
(6)实验开始前缓缓通入氮气的目的是________。
(7)若猜想二成立,则理论上(m4-m3)________(m1-m2))(填“>”“<”或“=”)
(8)若猜想三成立且CuO全部转化成Cu,则参加反应的碳粉的质量m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16.某兴趣小组在实验室中模拟炼铁化学原理的实验,对固体产物成分等进行探究。
【设计实验】用一氧化碳还原纯净的氧化铁粉末,实验装置如下图。
【进行实验】该小组按上述实验设计,在一定温度下进行了实验,测得下列数据:
①反应前玻璃管和内盛氧化铁粉末的总质量66.0g(玻璃管的质量为60.0g)
②反应后玻璃管和内盛黑色固体的总质量65.8g(冷却到室温称量)
【分析与讨论】本实验中,玻璃管内固体粉末由红色全部变为黑色。小明同学认为该黑色固体全部是铁,但小华同学提出了质疑,于是大家提出查阅资料。
【查阅资料】①CO还原Fe2O3的固体产物的成分与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因素有关;
②CO还原Fe2O3的实验过程中固体产物可能有Fe3O4、FeO、Fe;
③NaOH溶液与石灰水相似,能吸收CO2,但不变浑。
④
物质性质 四氧化三铁 氧化亚铁 氧化铁 铁粉
颜色 黑色 黑色 红色 黑色
能否被磁铁吸引 能 不能 不能 能
【实验与猜想】
(1)该小组同学将反应后的黑色固体研磨后,再用磁铁吸引,发现黑色固体粉末全部能被吸引,则该黑色固体粉末中不可能含有氧化铁和 _____ 。
(2)进行猜想:黑色固体粉末可能a.全部为铁、 b. _______ 、c. _______ 。
【得出结论】
(3)通过实验中获得的数据进行计算,得出黑色固体粉末为(写名称) _______ 。
【反思与评价】
(4)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中,若要得到铁可适当提高反应温度。
(5)实验装置图中采用虚线框内的装置,其作用有 _______ 。
A.收集CO B.吸收CO2 C.检验CO2
【实践应用】小明和他的同学想测定某赤铁矿石中Fe2O3的质量分数。用CO与10g赤铁矿石样品充分反应(杂质不参与反应),并将生成的气体用足量的NaOH溶液完全吸收,该溶液总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右图。
(6)上述反应产生CO2的质量为 _____ g;
(7)计算该赤铁矿石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 _____ 。(需要有计算过程)
17.科学家设想利用太阳能加热器“捕捉CO2”、“释放CO2”,实现碳循环(如图所示)。
某化学小组的同学对此 非常感兴趣,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了如图装置探究上述设想的反应原理是否可行。
(1)能证明装置A“释放出CO2”的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 ;
(2)装置B在实验结束撤掉酒精喷灯时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
(3)上述反应结束后,小组同学对D中固体的成分进行探究,以证明是否“捕捉”到CO2。
【资料卡片】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此反应放出大量的热。氢氧化钙是一种微溶于水的白色粉末。
【猜想与假设】D中的固体可能为:I.只有氧化钙;Ⅱ.氧化钙与碳酸钙;Ⅲ.只有碳酸钙。
【进行实验】(1)甲同学从D中取一定量的固体于试管中,并加入一定量的水,振荡,有白色不溶物。甲同学据此认为试管中的固体为碳酸钙,认为猜想Ⅲ成立。
乙同学认为甲同学实验不足以证明猜想Ⅲ成立,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 。
(2)乙同学从D中取一定量的固体于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水,触摸试管外壁,感觉发热。乙同学据此认为试管中的固体有氧化钙,即猜想I成立。
(3)丙同学认为乙同学的实验不够严谨,于是向D物质中加稀盐酸,再结合乙同学的结论,完成了下面的实验报告后,得出猜想Ⅱ成立的结论。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猜想Ⅱ成立
(4)通过以上探究,小组同学认为科学家的设想在反应原理上是可行的。该设想的优点有 __________ (填字母序号)。
A.原料易得 B.充分利用太阳能 C.释放出的CO2可作为资源加以利用
(5)请写出上述实验过程中的任何一个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 。
18.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利用氯气与石灰乳Ca(OH)2反应制取漂白粉: 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已知Cl2有毒,漂白粉的有效成分为Ca(ClO)2该兴趣小组设计了下列实验装置,进行如下实验: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装置中发生如下反应用于制备氯气:MnO2+4HCl(浓)MnCl2+Cl2↑+2H2O,乙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
(2)丁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
(3)该兴趣小组用足量的浓盐酸与8.7g MnO2制备氯气,并将所得氯气与过量的石灰乳反应,则理论上最多可制得Ca(ClO)2_____g。
(4)但小组成员发现,实际上产物中Ca(ClO)2的质量明显小于理论值。为了探究其原因,小组成员查阅了相关资料得到:氯气和碱的反应为放热反应,温度较高时,氯气和碱还能发生如下反应:6Cl2+6Ca(OH)25CaCl2+Ca(ClO)2+6H2O,为了提高Ca(ClO)2的产率,可对丙装置作适当改进。请你给出一种改进方法:_______。
19.现实验室要把20%的硫酸配制成5%的稀硫酸,小洪同学看了室内温度计上的示数为25℃。查了书本中不同温度下各浓度的硫酸密度(g/ml),部分数据如下:
H2SO4浓度% 15℃时密度 20℃时密度 25℃时密度 30℃时密度
15 1.1045 1.1020 1.0994 1.0968
20 1.1424 1.1394 1.1365 1.1335
25 1.1816 1.1783 1.1750 1.1718
(1)从表中数据分析,可以得出不同质量分数硫酸的密度与温度的关系为: ________。
(2)25℃时要配制20g质量分数为5%的稀硫酸,需要质量分数为20%的硫酸的体积为____________ml(保留小数点后一位小数),需要量取水_________ml。
(3)将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稀释为质量分数为20%的稀硫酸溶液时,下列操作正确的是___________(填序号)。
①将浓硫酸沿烧杯壁缓慢地注入盛有水的烧杯里
②倾倒时,试剂瓶口要紧挨着烧杯壁
③震荡,使烧杯内的溶液混合均匀
20.CuCl常用作有机合成催化剂,实验室以初级铜矿粉【主要成分为硫化亚铜(Cu2S)及少量Fe2O3等】为原料制备活性CuCl。实验过程如下:
【资料】
①MnO2有较强的氧化性,能将金属硫化物中的硫氧化为单质硫;
②Cu(OH)2可溶于氨水形成深蓝色硫酸四氨合铜[Cu(NH3)4SO4]溶液;
③[Cu(NH3)4SO4]常温稳定,在热水中会分解生成NH3;
④CuCl在空气中易被氧化。
(1)酸浸时,为了提高浸取率可采取的措施有 ______ (任写一点); “酸浸”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有:①Cu2S+2MnO2+4H2SO4=2 ______ +2MnSO4+S+4H2O、② ______ 。从后续生产的角度分析,酸浸时稀硫酸不宜过量太多的原因是 ______ 。
(2)除杂过程中加足量氨水的作用①使Fe3+沉淀;②中和过量的硫酸;③ ______ 。
(3)①“分解”实验条件及现象如下表所示。
温度/℃ 压强/kPa 时间/min 残液颜色
A 110 101.3 60 浅蓝色
B 100 74.6 40 很浅
C 90 60.0 30 无色透明
则“分解”实验条件应选 ______ (填字母)。
②“分解”生成的NH3可以回收利用。在实验室用如图装置来收集NH3,当集气瓶收集满NH3时观察到的现象是 ______ 。
(4)请补充从“合成”所得混合物中得到CuCl的实验操作步骤:过滤、洗涤、 ______ 。
A 真空干燥 B 在氩气中干燥 C 在空气中烘干
(5)若要制得99.5g CuCl,理论上至少需要硫化亚铜含量为60%的铜矿粉多少克 ______ ?(请写出计算过程,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一位)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2.A
3.C
4.C
5.A
6.B
7.B
8.C
9.C
10.D
11.A
12.D
13.D
14.A
15.(1)集中火焰,提高温度
(2)除去气体中的水蒸气
(3)澄清的石灰水
(4)
(5)试管F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6)排尽玻璃管内的空气,防止加热时发生爆炸,防止空气组分影响实验结果的判断
(7)=
(8)0.3g<m<0.6g
16. 氧化亚铁 全部为四氧化三铁 四氧化三铁与铁粉的混合物 四氧化三铁 AB 6.6 80%
17. 防止C中的石灰水倒流 炸裂A中的试管 氢氧化钙微溶于水 向装有固体的试管中用胶头滴管加入稀盐酸 有气泡产生 ABC CaCO3CaO+CO2↑。(其他正确答案也可)
18.(1)除去Cl2中混有的HCl气体
(2)吸收多余的Cl2,防止污染环境
(3)解:设生成氯气质量为x
设生成Ca(ClO)2质量为y
答:理论上最多可制得Ca(ClO)2质量为7.15g。
(4)将丙装置置于装有冷水的容器中
19. 温度越高,硫酸密度越小 4.4 15 ①②
20. 矿石粉碎或者适当升高温度或者搅拌 CuSO4 Fe2O3+3H2SO4═Fe2(SO4)3+3H2O 避免除杂步骤中消耗更多的氨水和碳酸氢铵 使铜离子转化为硫酸四氨合铜[Cu(NH3)4SO4]溶液 C 漏斗中的液面忽上忽下 AB 133.3g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