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22 19:17: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15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六年级第二学期语文第五单元的一篇。它是一篇议论性文章,论述了“真理是在一百个问号之后”的道理。课文用三个事例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发现真理这一科学规律。
议论文阅读是一种理解性阅读,重点在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对文中的事例、表述作出自己的理解和判断,有别于散文、记叙文等感受性阅读。
教学目标:
1.学会“锲、澡、械”等 5个生字,正确书写“诞生、洗澡、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讲了哪几件事情及这几件事情的共同特点。(重)
3.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初步了解议论文的文体特点。(难)
教与学方法:
以生为本,多训练,多尊重,重生成,扎实和谐以文为本,抓读书,抓词语,重方法,理解感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引导学生认识到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写作特点,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篇短文,用具体事实证明一个观点。
(一)以科学家导入新课
课下同学们搜集了你最崇拜的科学家,谁来说说是谁 (指名说)说说他们主要的贡献。你们知道这些科学家成功的秘密吗 今天学习这篇课文,你就知道了。齐读课题《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二)、初读课文,感知情况。
1.检查生字新词。
2理解“司空见惯、见微知著、无独有偶”等词语的意思。
3、教学生字。指导“锲”“域”“诫”两字的写法。重点强调写字姿势与写字习惯。
4、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文章的主要观点。
5、速读课文;课文写了哪几个事例
(三)、研读三个事例,再比较三个事例在写法上、内容上有什么相同点 (引导学生充分读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边读书边做批注。自学完后,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分享收获。) -相同点:讲的都是在生活中偶然地发现问题;都在说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提到的科学家发现或发明的过程是相同的,都是先偶然发现问题,不断追问,再进行反复的研究和实验,最后解决了问题,得出了结论。
(四)、自主感悟,体会内涵。
1、学习第一个事例 请一边读,一边想,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在重点处作批注。用学习第一个事例的方法,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自主学习第二、三个事例,并完成表格,小组代表来回答。
2.交流时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朗读、竞读、品读,进一步体会人物探索科学的精神。然后最后 2段联系起来读,指导朗读,竞读,品读他们的见微知著、不断发问、锲而不舍的探究精神。
(五)、现在你知道“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了吗 (出示第七自然段)“见微知著”是什么意思 (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用如果-那么--就--造句讨论:这句话和文章开头有什么关系 (前后照应)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科学真理就在我们身边,它并不神秘;科学发现也并不容易,它是有条件的,那就是给那些有准备、独立思考、锲而不舍的人。进行语言文字训练: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的人,只能给----的人,只能给-----的人。
(六)结构梳理总结全文
1、本文开门见山提出论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接下来主要用科学发展史上的_____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了只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2、拓展事例:
你还知道哪些从司空见惯的小事中见微知著,发现真理的事情吗? 学生举例。
做实验
老师也要用事实来说明这个道理,请看:(实验)
老师在这水槽里装了些水,这儿,还有两个小瓶,里面一个是洗衣粉浸液,一个是食用酸醋.大家观察一下,这三种液体,有颜色吗 (没有)老师可有办法,让它们变出颜色呢,我先倒入洗衣粉浸液(使水槽水变红),这还不够,更神奇的还在后头,我再倒入食醋,用棒搅匀(使水槽水恢复无色.)神奇吗?你是不是也有很多疑问,留待你课后去寻求答案。只要你记住: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学生齐读最后两段)
(七)、板书设计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见微知著
不断探索
独立思考
锲而不舍
(八)、课下任务小练笔:
仿照课文的写法,选择下面任一观点用几个具体的事例来说明。有志者事竟成勤能补拙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较完整的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但是也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我进行思考和改进。
问题一:学生的积极性没有被调动,上课举手的学生寥寥无几,但是通过提问,证明并不是因为不会而不积极主动的举手
问题二:教学语言还是不够精炼,衔接不够顺利流畅教学这门艺术,学之不尽,更重要的是运用、反思再运用。
教学完这篇文章后,我找到了一些教学议论文的方法。虽然粗浅,但对于今后的教学,很有帮助。同时也希望大家给我更多宝贵的意见与建议,使我能够更能全面认识自己的教学的得与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