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凉城县宏远中学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开学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0分)
我国古代儒家主张“仁”“信”、墨家主张“兼爱”、法家主张以“法”治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有“和谐”“诚信”“友善”“法治”等内容。这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A. 照搬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 B. 是现代中国建设的经验总结
C. 植根于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D.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
唐太宗说:“其(夷狄)情与中夏不殊……四海可使如一家。”下列史实中,与唐太宗直接相关并体现上述观念的是( )
A. 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B. 把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
C. 设置驻藏大臣管理西藏 D. 设置伊犁将军管辖新疆
两宋时期,社会经济高度发展。下列关于宋代经济现象的描述,符合史实的是( )
①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纸币“交子”
②宋朝时期,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③宋朝时期,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
④经商时间不再受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③④
元朝统治者在划分行省时,打破以往依“山川形便”划分行政区域的原则,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一级政区。这样做的主要目的( )
A. 防止分裂割据 B. 实现国家统一 C. 强化思想控制 D. 开发边疆地区
从设置宣政院到澎湖巡检司,从戚继光荡平倭寇到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从册封达赖、班禅到设置驻藏大臣。如果给上述史实提炼一个主题,较为合理的是( )
A. 政治的成熟与稳定 B. 文化的碰撞与交流
C. 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D. 外交的开放与危机
2019年12月2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时说:“今年8月,我同首相先生在大阪会晤,一致同意推动构建契合新时代要求的中日关系,共同开辟两国关系新未来。”回顾历史下列哪一史实可以反映中日关系的友好往来( )
A. 金城公主入藏 B. 鉴真东渡 C. 玄奘西行 D. 岳飞抗金
明代受到皇帝信任的宦官汪直权倾朝野,“自京师及天下,旁午侦事,虽王府不能免”。类似现象在明代多次出现,这在本质中反映了当时中国( )
A. 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B. 军机处效率低下
C. 宦官易于听从皇帝命令 D. 八股取士使官吏无能
鸦片战争前,一位中国文人这样描述西方人:“他们的长腿不能弯曲,因而他们不能奔跑和跳跃,他们碧蓝的眼睛畏惧阳光,甚至在中午不敢睁开.”就连林则徐也相信“只要断绝了对西方人茶叶和大黄的供应,他们就会因为消化不良而死”.造成中国文人这种认识的根源是( )
A. 中西方文化差异
B. 长期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
C. 西方列强多次侵略中国,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心理伤害
D. 中国文人的偏见
“竹枪一支,打得妻离子散,未闻枪声震地;铜灯半盏,烧尽田地房廊,不见烟火冲天。”这句打油诗深刻揭露了( )
A. 鸦片输入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
B. 中外反动势力勾结的官场腐败
C. 列强入侵使中国无数家庭妻离子散的现状
D. 《南京条约》签订后,个体农户纷纷破产的现实
1861年,法国作家雨果说:“抢劫已成为一种日常行为,小至小资家庭的钱匣,大至富丽堂皇的圆明园,直到被塞满的裤子不堪负重,坠至脚踝处。”英法联军的这一掠夺行为出现在( )
A. 鸦片战争期间 B.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C. 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0.0分)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大规模融合,使这一时期的文化更趋于多元走向。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拓跋鲜卑入主中原后,其民族意识开始觉醒,这一点充分体现在其民族优越感与自卑感的并存上。在这种意识的驱使下,魏孝文帝借助中央集权的强制力,相继实行了一系列汉化政策,旨在以“中夏正统”自居。
--赵向群、侯文昌《孝文帝的汉化政策与拓跋民族精神的丧失》材料二:
材料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中,应该说汉化是总体的趋势,但是文化的融合并非只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实际上正是由于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特别是得益于突破国家、民族、地域限制的“丝绸之路”的畅通,最终促进了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
--阴法鲁、许树安、刘玉才《中国古代文化史》请回答:
(1) 据材料一指出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措施的有利条件和主要目的。
(2) 根据材料二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人民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措施有哪些?根据材料三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文化融合对中国历史造成的影响。
综合探究。
唐朝是一个繁荣强大、自信开放的时代,具体体现在它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文化昌达、民族和睦、中外交往活跃等。请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之盛,始于贞观年间,开元时达到极盛。
(1)为了实现“唐朝之盛”,贞观和开元年间,两位皇帝在政治上都采取了哪些较为开明的措施?
材料二:接缕垂芳饵,连筒灌小园。
---(唐)杜甫《春水》材料三: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唐)陆龟蒙《秘色越器》(2)材料二中“连筒灌小园”指的是哪种灌溉工具?材料三描述了唐朝哪一部门的成就?
材料四: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而诗之盛者莫过于唐。清代康熙年间编定的《全唐诗》收录的诗作就有48000多首。--改编自仪平策《中国审美文化史》
(3)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唐朝诗歌繁盛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五:唐朝实行开放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由于开放,各族人民你来我往,有的还联姻结亲,奏响民族交融的和谐乐章;由于开放,各国使节纷纷来华,中国民间使者有的东渡,有的西行,谱写了中外交流的美好篇章。
(4)结合所学知识,试举唐朝民族交往的史实一例。
(5)由以上材料归纳唐朝前期的时代特征。并说明出现这些时代特征的重要前提是什么?
两宋时期是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最后完成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两宋时期,在气候温和、资源丰富的南方,形成了闻名天下的“粮仓”,宋代手工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商业繁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1) 材料一中南方成为“天下粮仓”,具体指的是哪一个地区?这一状况的出现说明中国经济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二:“华光礁1号”是目前中国在远海海域发现的第一艘古代沉船船体,残存船体覆盖面积约180平方米,船体残长20米,宽约6米,舷深3米至4米,初步估计该船排水量超过60吨。出水近万件文物,绝大部分是福建和江西景德镇生产的陶器和瓷器。
(2) 材料二中的沉船“华光礁1号”最有可能是那个朝代的船只?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你判断的依据。
材料三:在宋神宗,高宗时期,都提出要重视发展外贸,增加外贸收入。宋神宗就曾明确指出:王朝的富强与发展海外贸易有关,“东南利国之大,舶商亦居其一焉,昔钱、刘窃据浙广,内足自富,外足抗中国者,亦由笼海商得术也”。
(3) 材料三表明宋朝的财政收入中所占比重最大的部分来源于什么?由此可以判断宋朝政府对该行业所持的态度是什么?
(4) 材料二、材料三中所描述的状况与材料一之间存在什么关系?为什么?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由材料:“我国古代儒家主张'仁''信'、墨家主张'兼爱'、法家主张以'法'治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有'和谐''诚信''友善''法治’等内容等内容可看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糅合了诸子百家思想,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之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故选:C。
本题结合材料考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识。考查学生理解能力。
本题结合材料旨在考查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来源等知识的掌握。属于基础知识。
2.【答案】A
【解析】唐朝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仰慕中原文化,派使者向唐朝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了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所以A选项符合题意。
本题以唐太宗说:“其(夷狄)情与中夏不殊……四海可使如一家。”为切入点,考查的是唐朝的民族关系。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唐朝民族关系的相关知识点。
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宋代经济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纸币“交子”。②宋代海外贸易范围很广,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③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④经商时间不再受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所以四个选项都是符合史实的。
故选:C。
本题以两宋时期,社会经济高度发展为切入点,考查的是宋代经济现象的有关内容。
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两宋时期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点。
4.【答案】A
【解析】元朝统治者在划分行省时,打破以往依“山川形便”划分行政区域的原则,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一级政区。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分裂割据,巩固中央集权。由于元朝疆域空前辽阔,为了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朝元世祖忽必烈开创行省制度,在中央设置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关,并直接管辖大都及周围地区。在地方设行中书省,由中央委派官员掌管省内军政大权,行省以下设有路,府,州,县,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元朝的统治,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行省制度为以后历代所沿用,奠定了我国省级行政区的基础,对后世影响深远。
本题以元朝统治者在划分行省时,打破以往依“山川形便”划分行政区域的原则,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一级政区为依托,考查元朝的建立以及巩固统一的知识点。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蒙古统一、元朝的建立以及巩固统一的措施。
5.【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元朝进一步加强对台湾的管理,在台湾(琉球)设澎湖巡检司,以加强对那里的管辖,这是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设置机构进行管理,使台湾开始纳入中央政府的统治范围之内。元朝时,西藏成为我国正式行政区,元政府设宣政院管理西藏。戚继光等荡平东南沿海倭寇、郑成功收复被荷兰殖民者占领的台湾都是抗击外国侵略的史实。清朝时期,为了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理,顺治皇帝接见五世达赖,授予五世达赖“达赖喇嘛”的封号,康熙接见五世班禅,授予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确立了历代达赖和班禅都要经过中央册封的制度,1727年,雍正帝设驻藏大臣。所以上述史实都属于国家的巩固与发展,C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本题主要考查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的相关史实。
6.【答案】B
【解析】唐玄宗时期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讲学,六次出行,五次失败,历尽千辛万苦,以致双目失明,终于到达日本。鉴真在日本坚持不懈地传播佛学和唐朝文化,他帮助日本设计的唐招提寺,至今犹存,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他对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
故选:B。
本题以2019年12月2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时说的话为切入点,考查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的相关知识点。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的相关史实。
7.【答案】A
【解析】据题干“明代受到皇帝信任的宦官汪直权倾朝野,‘自京师及天下,旁午侦事,虽王府不能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加强君主专制,明太祖设立锦衣卫、明成祖设立东厂,都由宦官统领,加强对臣民的监视和侦查。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一种表现。
故选:A。
本题考查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知道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一种表现。
本题考查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8.【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闭关锁国政策指闭关自守,不与外界接触的一种国家政策,是典型的地方保护主义.闭关自守,不与外国往来;严格限制对外经济、文化、科学等方面的交流,鸦片战争前清政府限制和禁止对外交通、贸易的政策.限定广州一口通商,这种政策使中国隔绝了与外界的交往,看不到外国的先进,会造以天朝上国自居,成夜郎自大的心态,题目中的所述现象正是这种心态的反映.
故选B.
本题考查学生对清朝闭关锁国的认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能力.难度较小.
9.【答案】A
【解析】19世纪上半期,英国为了扭转中英之间的贸易差额,向中国大量走私毒品鸦片,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沉重的灾难。B项表述错误,这时中外势力还未勾结;C项错误,列强还没有发动侵略战争,D项是鸦片战争结束后的事情。因此,本题选A。
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知识。分析本题,找到题目中关键的信息: 竹枪一支,打得妻离子散,未闻枪声震地,说明并未发生真正的战争。铜灯半盏,烧尽田地房廊,不见烟火冲天 ,说明鸦片带来的危害巨大。从而分析判断可知,这是鸦片的输入给中国造成的危害。
本题难度较小,考察学生的识记能力,英国资产阶级为了获取利润,扭转中英之间的贸易逆差,无耻的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华民族带来了重大灾难,所以才有了林则徐的禁烟运动,这个也是命题的重点,希望同学们注意,解答本题关键是找到题目中的几个信息点,然后分析判断就能得出正确答案。
10.【答案】B
【解析】题干反映的是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史实。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大门,1856年10月,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两国为帮凶,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闯进圆明园,疯狂抢掠园中珍宝,为了掩人耳目,英法联军又放火焚毁了这座著名的皇家园林。
故选:B。
本题考查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放火焚毁了这座著名的皇家园林。
注意掌握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史实。
11.【答案】【小题1】有利条件:民族意识觉醒,中央集权力量加强。目的:巩固北魏统治。
【小题2】变化:游牧文明到农耕文明。
【小题3】汉化措施: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定门第等级、通婚姻、改籍贯、均田制、三长制、租廉调制。
影响:促进民族交融;推动北魏政权汉化(封建化);促进经济发展。
【解析】本题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大规模融合,使这一时期的文化更趋于多元走向。”为切入点,考查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古代的民族融合。
本题考查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图示、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了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2.【答案】(1)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的教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他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役,注意“戒奢从简”,任用贤才、虚心纳谏。他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唐太宗的年号是贞观,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唐玄宗即位后,任用姚崇等人当宰相,重视地方吏治,还注意节俭。使开元年间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唐玄宗前期的年号叫开元,史称“开元盛世”。所以为了实现“唐朝之盛”,贞观和开元年间,两位皇帝在政治上都采取了完善制度,整顿吏治,善于用人的措施。
(2)分析材料可知,材料二中“连筒灌小园”指的是唐朝新式灌溉工具筒车。由材料“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可知,描述的唐朝制瓷业的发展。
(3)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将唐朝诗歌繁荣的原因归纳为,国家统一;经济发达;各民族之间、中外之间文化交流频繁;确立科举制度,实行比较开放的文化政策;开放的社会风气等。
(4)唐朝时期与少数民族友好交往的史实有: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唐玄宗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
(5)总结性问题,符合题意即可。如唐朝前期的时代特征是繁荣与开放。其前提是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故答案为:
(1)都完善制度,整顿吏治,善于用人等。
(2)筒车;手工业或制瓷业。
(3)科举制的推动;开放的社会风气等。
(4)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等。
(5)特征:繁荣与开放。前提: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解析】本题以唐朝是一个繁荣强大、自信开放的时代为切入点,考查的是唐朝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文化昌达、民族和睦、中外交往活跃的相关知识点。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唐朝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文化昌达、民族和睦、中外交往活跃的有关内容。
13.【答案】【小题1】太湖流域;经济重心的难移。
【小题2】宋朝;依据:宋代海外贸易发达,政府设立专门管理对外贸易的市舶司;宋代造船技术发达,领先于世界;宋代航海技术先进,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宋朝时期江西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
【小题3】海外贸易;支持鼓励。
【小题4】因果关系;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为海外贸易提供了物质前提。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经济重心的南移。
(2)本题主要考查宋代手工业、商业发展。
(3)本题主要考查宋代海外贸易。
(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本题以经济重心南移为主线,主要考查宋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等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而考查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