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阅读理解——分析文章句、段作用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阅读理解——分析文章句、段作用学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23 20:51: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阅读理解:分析文章句、段作用
教学内容 阅读理解:句段作用分析题
教学过程
知识详解
一、篇首句段在文中的作用 结构作用:1. 总领全文2. 引出下文3. 与后文或结尾形成照应 内容作用:1. 直接表明文章的写作对象2. 开篇点题(暗含主旨/点明主旨) 3. 设置悬念,为后文的某处情节作铺垫、埋伏笔 4. 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感情,奠定全文的情感基调 5. 如以故事开头,可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6. 如开篇发问,可引发读者思考 7. 如以诗词开篇,可呈现美好的意境,增加文采 8. 如开篇环境描写,还需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二、篇中句段在文中的作用 1. 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了(上文)……,引出了(下文)…… 2. 推动情节发展,为后文作铺垫、埋伏笔 3. 前后照应 三、篇末句段在文中的作用 结构作用:1. 总结全文 2. 首尾照应 内容作用:1. 交代结局,使文章情节完整 2. 篇末点题(暗含、点明中心;深化、升华主题等) 3. 令人深思,给人警醒(启示) 四、修辞文段在文中的作用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 1、比喻 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文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最常用的还是生动形象。 2、拟人 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8拟人:作用:使事物人格化,使语言富有神采 3、夸张 ① 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② 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③ 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4、排比 ① 内容集中,增强气势; ② 叙事透辟,条分缕析; ③ 节奏鲜明,加重感情。 ④ 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5、对偶 ① 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 ② 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便于吟诵,易于记忆;抒情酣畅。 6、反复 主要起强调作用 7、设问 ① 引起读者思考。 ② 用在标题上,能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更好地体现文章的中心; ③ 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④ 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8、反问 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起强调作用 五、景物描写的作用 1、渲染气氛; 2、烘托人物心情; 3、衬托人物形象; 4、为下文作铺垫; 5、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6、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7、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 8、为人物活动提供具体场景。
随堂检测
经营好你的人生 ①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追求,但是,如何经营好你的人生,即确立什么样的人生目标,对于实现自身价值至关重要。 ②贝尔纳是法国的著名作家,在法国影剧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一次,法国一家报纸进行有奖智力竞赛,有道题是:“如果卢浮宫发生火灾,情况紧急,只允许抢救出一幅画,你会抢救哪一幅?”结果在成千上万份答案中,贝尔纳以最佳答案获得了该题的奖金。他的回答是:“我抢离出口最近的那幅画。” ③不难看出,这个最佳答案的确精妙。有的同志喜欢把人生目标定得过高过大,因为不切实际,非但实现不了,反而带来不少副作用。明明自己只能挑八十斤的担子,却偏要挑两百斤,结果可想而知。殊不知,成功的最佳目标不是最有价值的那个,而是最有可能实现的那个。 ④确立好人生目标之后,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就值得我们思考了。 ⑤现实生活中有的人,正像生意场上有的人总想“空手套白狼”一样,对待人生也想不劳而获,也许还曾侥幸得逞过,但是在长长的一生中,若是抱定这样一种人生态度,是必然要吃苦头的。“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的经济学原则也是我们实现人生目标所必须坚持的。人生犹如一座天平,你可以把你想要的任何东西放在天平的一端,但是在另一端,必须放上相等的重量。著名作家二月河在谈到“成功秘诀”时说:“我没什么才气……我写小说基本上是个力气活,不信你试试,一天写上十几个小时,一写二十年,怎么着也得弄点东西出来。”当有人问研制出世界首创掌上产品的中山名人电脑公司总经理佘德发是哪个院校毕业的,他笑着说:是社会大学毕业的,学的是苦难系拼命专业,课本就是汽车大王艾柯卡的名言“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 ⑥在当今社会,不劳而获无异于痴人说梦,守株待兔只会遭人耻笑,踏实努力才能获得成功。试想连鲁迅都要“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工作上”,何况我等这样的普通人!所以,如果你还没有获得你所期望的收益,那么就试着让天平另一端的砝码变得更重吧。 ⑦人世间,很多资源是可以再生的,但唯有生命属于每个人的只有一次。因此,多一点经济头脑,多一点经营意识,使你的人生趋利避害,良好经营,赢得丰厚的收益,我想这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习的一门经济学课程。 (有删改) 1、从全文来看,围绕“经营好你的人生”这个观点,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2分) 2、第②段运用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3、第⑤段作者在提出“‘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的经济学原则也是我们实现人生目标所必须坚持的”这一观点后,是怎样展开论证的?请简要分析。(4分)
变式训练
千金一诺 真爱的方式有许多种,实现诺言也是爱的一种方式。 8岁时,我上小学三年级,我的姐姐当时正读初中,她是个很美的姑娘,亲友们因此很宠爱她。春节前,从广州出差回来的姑姑送给她一件样式别致颜色粉红的上衣作为新年礼物。在我饱含羡慕甚至是嫉妒的目光中,姐姐小心翼翼地把衣服藏在柜子里,急切地盼望着新年的到来。 可是就在腊月29那天,邻居大哥的女朋友第一次上门做客,仓促之下伯父伯母没有准备好给她的礼物。正在他们手足无措之际,父亲毫不犹豫地把姐姐的新衣服送了过去,于是促成了一桩美满的婚事。 晚上,伯父来到我家,连连称谢并送来了买衣服的钱,父亲执意不收。送走了伯父,他喝住了正幸灾乐祸挖苦姐姐的我,然后安慰姐姐并答应新年那天一定让她穿上新衣服。姐姐不理睬父亲,躲在母亲怀里委屈地哭个不停。 那时候,爸爸妈妈两个人一个月的工资不足100元钱,家中的经济一点儿也不宽裕,而且在我们居住的偏僻小城里根本买不到那样漂亮的衣服。所以姐姐以为重新拥有那片粉红色只不过是个奢望罢了。 第二天就是大年三十,父亲一大早就拿着家里仅有的30元钱去赶进北京的长途汽车,西单、东单、王府井、前门、大栅栏……他跑遍城内大大小小的商店、商场,最后终于买到了和姑姑送的样式颜色都一样的上衣。 在黄昏的暮色中,父亲风尘仆仆地赶回家,把衣服放到满脸惊诧的姐姐手上,没有说一句话。 看着母亲给父亲清洗包扎挤车时碰破的手臂,我问:“爸,你为什么一定要去买衣服 ”父亲轻轻抚摩着我的头,淡淡地说了一句:“让姐姐过个愉快的新年呀。” 泪水渐渐遮住了我的视线,一种深厚无比的爱意沿着父亲的手指抵达我幼小心灵的最深处。 1、文题“千金一诺”的意思是什么? 2、文章开头一句话在文中有什么样的作用? 3、说明下面句子的表达作用。 ① 姐姐小心翼翼地把衣服藏在柜子里。 ② 父亲毫不犹豫地把姐姐的新衣服送了过去。 ③ 一种深厚无比的爱意沿着父亲的手指抵达我幼小心灵的最深处。 4、说说第五段的内容和它在全文中的作用。 5、根据全文内容,用一句话概括父亲的形象。
真题在线
杏荫井台 杨闻宇 (1)解放初年,村东,我家田地正中有一眼井,井台四周长着七株半搂粗的杏树。 (2)杏花破蕾,窝了一冬的麦子才起身;起身的麦苗拔节很快。待麦梢孕穗时,杏树便裹着密匝匝的绿叶,风儿俏皮地拨开叶子,会露出毛茸茸的、一咬能酸掉牙的青杏。麦黄时节,杏儿也黄了;黄杏还掩映在绿叶里,麦浪却千顷万顷,将金色的波浪绵延不断地推向远方的地平线上。村庄里上下翻飞的黄鹂焦急地鸣唱着“算黄算割”,父兄们便提捏着镰把,投入了一年一度最紧张的“龙口夺食”的夏收季节。因为太忙,父母对我们这班七八岁的孩童的吃、穿、玩、睡,是顾不得关照了。村巷里,我们捏着弹弓子乱窜,鸡狗都不喜欢;到田地里捡拾遗落的麦穗儿去吧,身边没个伴,捡不了几穗,便在烈日下伸懒腰,打哈欠,瞌睡就漫上来了。我排遣寂寞的地方,就是那井台上凉幽幽的杏荫之下。 (3)水一样的杏荫下,绽开一领破草席,脱下已露大脚趾的布鞋一扣当枕头,仰面朝天就躺下了。南风习习,绿叶筛动散碎的光影,入梦是极容易的,想不到的是那些顾不上收摘的黄杏,动不动就“啪”地摔一个下来,大概要证明自己熟透了吧,一摔地就从棱界上裂开个娃嘴似的缝儿,半露出衔着的紫褐色的杏核(这类离核儿的白瓤儿是又脆又甜的)。我肚皮朝天,睡姿不变,只需缓缓地伸开手去,就能从草席边捏一个搁进嘴里,美滋滋的味儿哟,简直没法形容。当然也偶有扫兴之时,倘是鼾声正匀,有某一个软杏“啪”地砸在脸颊上,那又当别论。总之,一觉醒来,周围三三两两,会跌落许多黄杏儿,小小的、黝黑的蚂蚁知道我也吃不进去了,于是就排成长队,以杏上的裂缝儿为大门,到那金黄色的宝库里尽兴地咂取享受…… (4)“腊炙羊肉嘞!羊肉腊炙的!”地头南边尘土飞扬的土路上,走着一个右臂携着平底筐的汉子,走几步就喊几声,唱歌一样好听。 (5)乡下,长年间难得见荤。我咽了口唾沫,倏地站起身来;可爸爸正在北垄上光着膀子割麦,寻上去也没有钱。我麻利地脱下小褂儿,铺在地上,失急慌忙地捡了十多个染有红点儿的黄杏,斜插过麦茬地,朝土路上截了过去…… (6)腊炙肉,摆在筐里的平底木盘上,白纱布苫遮住多半边,露出的几块红光闪闪。卖肉的人瘦高个,五十大几年纪,唇上两撇八字形的细细的黄胡子,短衫儿敞开着前襟,胸部肋骨一条一条的,深凹的两眼格外有神。见我摊开杏儿,便问道:“换肉吃么?”我点点头。他迟疑了一下,在路畔青草上放下提篮,抽出尺把长明锃锃的刀子,割豆腐那样切下了鸡蛋大小的一块肉,我并拢双手,肉轻轻地搁在了我的掌上。他揩揩手收拾杏儿时,才发现杏子全裂开了半边,缝里又爬满了黑蚂蚁,照着缝儿使劲吹了几下,蚂蚁也吹不掉。他咽了一口唾沫,无可奈何地摇摇头:“小兄弟,我不要你这杏儿了。”他拍拍双手,提起我的小衫儿抖了抖尘土,替我搭在肩膀上,我盯着捧在手上的腊肉:“哪?哪咋办呢?”我回望了井台一眼,“我会上树,上去给你摇好的吧!”他携起路畔的筐篮,摇了摇头:“算啦。咱俩交个朋友吧,这块肉送给你啦。”说罢,便起身赶路了。道上尘埃厚厚,一脚踩下去,扑起一团烟尘,他的鞋和下半截裤筒染成了浑黄色…… (7)我已经要走近井台了,卖肉的忽然又回头喊道:“喂!小家伙!”我的心猛儿一跳:莫非后悔了,想要回他的肉! (8)“静静地在杏荫下玩儿,别到井沿边去。大人离井台子远,你可别掉进井里噢!”天热,他那声音已有些沙哑。 (9)“好――的!”我踮起脚尖大声回应他。 (10)四野茫茫,烈日炎炎,他那细瘦的身影渐渐地远了,远了…… (11)“腊炙羊肉嘞!羊肉腊炙的!”又是杏黄麦收时节,伫立在那片杏荫之下,地平线上的热风,似又将那有些沙哑的吆喝声隐隐约约地传了过来。 (选自《文汇报》2015年5月13日第11版,有改动) 1.仔细阅读文章第②段中的画线句,回答下面的问题。(5分) (1)从画线句看,导致“我”寂寞的两个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回答,每个原因不要超过5个字。 (2)联系全文,揣摩作者这样写的用意并作简要说明。 2.文章第③段中的画线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赏析。(4分) 小小的、黝黑的蚂蚁知道我也吃不进去了,于是就排成长队,以杏上的裂缝儿为大门,到那金黄色的宝库里尽兴地咂取享受…… 3.文中有多处细节写出了“我”对腊炙羊肉的渴望,请分点罗列其中的四处。(3分) 4.文章第(9)、(10)、(11)三段文字蕴含了“我”丰富的情感,请选择其中一段作简要分析。(3分) 5. “杏荫”在文中多次出现,它有怎样的内涵?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3分)
参考答案
《经营好你的人生》 1、①确立适合自己的人生目标;②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2、举例论证 有力地论证了“成功的最佳目标不是最有价值的那个,而是最有可能实现的那个”的观点。 3、①先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作家二月河和电脑公司总经理佘德发的例子证明了这一观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具有说服力;②然后运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鲁迅的名言证明这一观点,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每点2分,要答出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千金一诺》 1、像千金那样贵重的一个承诺。 2、第一,概说记叙的内容;第二,突现文章主题;第三,表现自己从父亲那里受到教育。 3、⑴表现新衣服的珍贵和姐姐对它的珍爱。⑵表现了父亲对邻居大哥的热心关照。⑶表现“我”深深感受到父亲的爱意。 4、这一段写家境不宽裕,写住家偏远,在这样困难的条件下,要买到相同的衣服是极难的,然而父亲竟然买到了,这一段起反衬、烘托作用。 5、父亲在外面是一个关心别人的热心人,在家中是一个守诺言、关爱孩子的好父亲。 《杏荫井台》 1、(1)没人喜欢(关心、照顾);没人陪伴。(2)这样写意在强调“我”没人关心的寂寞,引出下文写“我”在杏荫井台所获得的快乐,为突出汉子对“我”的关爱作铺垫。 2、比喻、拟人。答案示例一:作者从儿童视角出发,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有裂缝的杏儿比作开了大门的宝库;同时又赋予蚂蚁以人的心理与行为,写出它们成群结队尽情享用杏儿的情景,突出了杏儿味美的特点,描写具体生动,富有童趣。答案示例二:(1)比喻,作者把有裂缝的杏儿比作开了大门的宝库,形象地写出其开裂、甜美的特点。拟人,作者赋予蚂蚁以人的心理与行为,形象地写出其成群结队聚集在裂缝处品尝果肉的情景,突出了杏儿的味美。 3、 “我”咽了口唾沫;倏地站起身来;(吆喝声)像唱歌一样好听;麻利脱下布褂去捡拾杏儿(换羊肉的迫切);斜插过麦茬地,朝土路上截过去(怕赶不上汉子);羊肉红光闪闪(色泽诱人);并拢双手接受羊肉;盯着捧在手上的腊肉;心猛儿一跳,担心汉子后悔,把肉要回去。 4、第⑨段:“踮起脚尖、大声回应”表明“我”努力想让汉子知道“我”会听从他的关照,表现了“我”对他的理解和感激。第⑩段:“四野茫茫,烈日炎炎”与汉子“细瘦的身影”形成强烈反差,暗示汉子生活艰辛,体现了“我”对他的怜惜之情;“远了,远了……”,用反复手法,写出“我”目送汉子渐行渐远的情景,表达了对他的感激与不舍之情。第(11)段:写“我”重回杏荫之下,似又听到汉子的叫卖声,说明“我”至今仍会想起汉子,表达了“我”对他的感激与怀念之情。 5、①杏荫给“我”带来的清凉;②杏荫给“我”带来的快乐;③汉子给“我”的关爱呵护。
4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