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文
言
文
无言稚语
竹喧浣归女
莲动下渔舟
目录
第一章
考向研析与目标要求
第二章
文言文考察的六大类型和备考方略
第三章
真题回顾
第一章
学习文言文的意义不止于中考,阅读文言文本身应该是一场与古人的心灵对话。太过机械,太过功利会失去你思想原本的活力。
考
向
研
析
年份 考察篇目 考察知识点 题材类型
2021 节选自《世说新语》 理解词语意思、翻译重点句子、概括文章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人物类
2020 节选自《资治通鉴》 划分朗读节奏、理解词语意思、翻译重点句子、概括文章内容 人物类
2019 节选自 《史记.季布乐布列传》 划分朗读节奏、理解词语意思、翻译重点句子、概括文章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人物类
2018 节选自《列子.说符》 划分朗读节奏、理解词语意思、翻译重点句子、概括文章内容 人物类
2017 《清官周忱》 划分朗读节奏、理解词语意思、翻译重点句子、概括文章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人物类
2016 节选自《世说新语》 划分朗读节奏、理解词语意思、翻译重点句子、概括文章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人物类
2015 《游大林寺》 划分朗读节奏、理解词语意思、翻译重点句子、理解和概括文章内容、筛选提炼信息 游记类
题材方面,以人物类居多。其中2019、2017、2016、2015、2011、2010文言文的作者或选材涉及江西元素
壹
2021年江西考察三个小题,分值为十分:考察三个实词解释(3分)、2个句子翻译(4分)、1道文意理解题(3分),2016—2020考察4个小题(12分)
贰
2021年文言文阅读考察题型大变,删去了朗读节奏划分的选择题,所选篇目为四则《世说新语》,考验群文阅读的能力。
叁
考题特点
人物故事 经典书籍
紧随教材导向 彰显文化品位
概括故事情节 分析人物形象
理解文章主旨 审题障碍不大
考题趋势
人物故事是主流 经典古籍是首选 关注游记和散文
考题表述更灵活 比较阅读添难度
文言文阅读考试目标要求
1、理解常见文言文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乃、虽、为、者、且、则、何、焉、与、所、因)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用法。
4、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归纳文章内容要点。
5、分析概括文章所表达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3、理解并翻译文章中的句子。
6、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
第二章
文言词汇题考察的是对课内文言文字词意思的识记程度,主要有解释题和选择题两种题型。
题型一:文言虚词和实词
方法指导:考察内容以实词为主
主要涉及四类词的积累:
(1)古今异义词:如“走”“去”
(2)通假字:如“满坐寂然”
(3)词类活用:夜篝火,狐鸣曰
(4)一词多义:如“非天质之卑”“先帝不以臣卑鄙”
1.文言虚词
常见的文言虚词有14个,我们要熟记每一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根据这些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结合例句进行归类积累,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把握地完成虚词的相关考题。
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大意推断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或选择文中该用哪个虚词。
2.文言实词
实词的考查集中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几个考点,理解时必须结合具体语境。
实词解释的常用技巧及方法:
(1)扩词法:这是最常用的方法,即给单个的文言字词组词,把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然后再根据具体语境来确定文言实词的含义。如中考题中曾经出现过的“人赖其利”中的“赖”,可以组词为“依赖、赖皮、无赖”等,然后不难推测应为“依赖”。
(2)课文迁移法:即联系课内文言文学过的有关该词的意思,将词义带入语境中进行验证。把教材中所学的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一词多义字积累起来,以便自如地理解运用。
(3)现代汉语印证法:日常生活中许多词语、成语等保留有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借助熟悉的成语中的实词词义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如“陶后鲜有闻”中的“鲜”可以联系成语“鲜为人知”,翻译为“少”。
实词解释的常用技巧及方法:
(4)古今对照法:许多特殊的文言现象,古今异义、通假字等情况也应熟练掌握,碰到此类文言字词时可优先考虑是否有此情况。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妻子”是古今异义词,译为“妻子和儿女”。
(5)对称结构推断法:即根据整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来推断词义。古文一般讲究对仗工整,多用排比句、对偶句和并列句,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具有相同、相对或相反、相近的特点,据此可以进行判断。如:《曹刿论战》“彼竭我盈,故克之”,“彼竭我盈”是由两个主谓短语构成的并列短语,“竭”和“盈”相对,“彼”和“我”相对,已知“竭”是“枯竭”的意思,可推知“盈”是“充满”的意思。
实词解释的常用技巧及方法:
(6)字形分析法:即通过字形结构分析、解释词的本义。汉字属于表意文字,大部分汉字为形声字,形声字由表意偏旁和表声偏旁组成。了解表意偏旁的表意功能后,通过分析字形就可以掌握词义。如“绝”字,其古字形像以刀断丝,有的在“丝”中部加横画表示断丝,“绝”的本义是“断”,引申指“穷尽、不再接续”,用作修饰语,指“已到极点的,不能再继续或超越的”。如:《三峡》中“沿溯阻绝”中的“绝”是“断”的意思,“哀转久绝”中的“绝”是“消失”的意思,“绝城多生怪柏”中的“绝”是“极”的意思。
实词解释的常用技巧及方法:
(7)语境推断法:即解释词语含义时,要紧扣上下文的意思,结合句意和具体语境来推新理解。如中考题解释“去蒋山亦七里”中的“去”,联系上文“筑第于南门外七里”可判断出该句中的“去”是“距离”的意思。
(8)揣测法:有些文言字词,用扩词的方法理解不通,教材中也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只能联系上下文揣测其意义,用这种方法时切忌脱离文本,毫无根据地随意猜测。
课外文言文虽然考查的是对课外文言词语的理解,但是考点都在课内,它往往与已学过的课文中的文言词汇有联系,遵循的是“题在课外,答在课内”的原则。所以,在复习时,要对这些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进行归类整理并识记。
题型二:文言句子翻译
方法指导:
1.文言文翻译的方式: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2.翻译原则:
信:忠于原文内容和每个句子的含义,不随意增减内容
达: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语言通顺,语气不变
雅: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文译出原文的语言风格
方法指导
文言句子六字翻译法:
对、换、留、删、补、调。
(1)对,就是对译,逐字逐句落实。
(2)换,就是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
(3)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年号、政区名、典章制度及度量衡名称以及古今意义不变的词语等。
方法指导
文言句子六字翻译法:
对、换、留、删、补、调。
(4)删,就是删去文言文中的某些虚词。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语法作用,在翻译时不必也不能翻译,只要不影响语气,就可以删去。一些句首的发语词、在句中表顺接的一些连词、起补充音节或停顿的结构助词等,均可略去不译。
(5)补,就是补出文言文中的省略成分。
(6)调,就是调整语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等,在翻译时就要把这些倒置的成分调整过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语法。
题型三:内容理解与概括
方法指导:
(一)文意理解与概括分析题:
1.分析文段特点,把握答题思路
选文属于哪一类主题(写人、叙事、写景)
写人叙事类文章的内容概括,谁?干了什么事?
写景类的文章则应把握景物特点
2.分析题干,确定答题方向
3.依据标准,甄别作答
4.根据分值,检验答案
题型三:内容理解与概括
方法指导:
(二)探寻景物特点及线索(山水游记题)
1.通读原文,明确文章的主人公和所游览的人
2.探寻景物特点要在熟读原文的基础上进行
了解文章主要描写的景物;点明写景顺序和描写的角度;明确从不同角度进行写景的效果;点明景与情的关系,结合人物情感概括景物特点;理清游览顺序
解题方法:首先,读懂全文,弄清文章的意思;其次,理解文旨;最后,尽量从原文中寻找答案,可以直接摘抄原句,或找到相关的句子再进行翻译。
一般描写方法包括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人物描写又包括: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这些描写都不难,关键是设身处地地把自己放到那个环境中去想象,再结合自己的写作功底,就不难写出。要注意:文字简练,生动形象,一定要符合题目要求,入情入理。
(2)课文迁移法:即联系课内文言文学过的有关该词的意思,将词义带入境中进行验证。把教材中所学的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一词多义字积累起来,以便自如地理解运用。
(3)现代汉语印证法:日常生活中许多词语、成语等保留有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借助熟悉的成语中的实词词义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如“陶后鲜有闻”中的“鲜”可以联系成语“鲜为人知”,翻译为“少”。
题型四:合理想象式描写
题型五:人物分析
人物形象分析是文言文中的重要考点。其中包括了对人物性格特征的分析、形象意义的评价,还有对人物形象的认识。
塑造人物的手法主要有:正面描写(通过描写主人公自己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表现其性格)、侧面描写(通过描写他人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表现主人公性格)、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对比衬托。
解题技巧:分析标题(暗含人物性格)、正侧结合分析、联系具体事件阐述、词语概括分析评价人物特点。
提取关键信息:表现人物举止特点、体现人物志向和思想主张、反映人物道德情操或才智、展现人物情感的信息等。
分析人物形象要全面、多角度,要把握两个基本点:一是不拔高,也就是不用套话,要从文章出发,不使用一些概念性的语言,这样才能保证对人物形象概括得准确;二是用语准确,符合人物所处的环境和时代特点。切忌天马行空,答非所问。
题型六:比较探究
方法指导:
对文言文比较阅读材料的基本内容(观点、事件、段意、人物形象等)进行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比较材料中作品的不同情感倾向,比较写作手法及艺术特色的异同等,以及用文言文比较阅读材料链接相关资料,在比较的基础上结合课内所学进行探究。认真分析题目要求和比较的内容,反复阅读相关文字,逐项进行“异中求同”或“同中求异”。
“异中求同”是指通过比较阅读,进行甄别、筛选和提炼,找出两文共同的特点,揭示一般规律。“同中求异”则是从现象入手,分析、剖析材料,弄清各自表达的内容,找出各自的个性,揭示个性特征。
(1)求异型,首先认准“同”的是哪个方面,然后同中求异,找出相应的内容;
(3)互解型,先明确所要解释的对象,再弄清从哪里去寻找相应的解释;
(2)求同型,先明确“求同”的指向,了解要答的是哪一方面的共同点,然后从“异曲”中感悟“同工”之妙;
比较探究
(4)综合型,前一题的答案往往是解答后一问题的先决条件,因此解题的关键是循序渐进。
答题技巧:联系全文,整体分析,按题目要求,将比较阅读的结果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答题时尽量用上语段原句。
(1)求异型,首先认准“同”的是哪个方面,然后同中求异,找出相应的内容;
(3)互解型,先明确所要解释的对象,再弄清从哪里去寻找相应的解释;
(2)求同型,先明确“求同”的指向,了解要答的是哪一方面的共同点,然后从“异曲”中感悟“同工”之妙;
比较探究
(4)综合型,前一题的答案往往是解答后一问题的先决条件,因此解题的关键是循序渐进。
答题技巧:联系全文,整体分析,按题目要求,将比较阅读的结果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答题时尽量用上语段原句。
总结:遇到文言文不要怕,不要有畏难情绪。静下心来,逐一突破。
1.快速浏览题目
2.仔细分析标题
3.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4.“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三种答题方法:
引用原文句子作答
摘录原文关键词语组织句子回答
用自己的话组织答案
(优先一、二)
第三章
炼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
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何晏七岁,明惠若神,魏武奇爱之。以晏在宫内,因欲以为子。晏乃画地令方① , 自处其中。人问其故,答曰:“何氏之庐也。”魏武知之,即遣还外。
张吴兴年八岁,齿亏,先达知其不常,故戏之曰:“君口中何为开狗窦?”张应声答曰:“正使君辈从此中出入。”
谢仁祖年八岁,谢豫章将②送客。尔时语已神悟③,自参上流”。诸人咸共叹之,曰:“年少,一坐④之颜回。”仁祖曰:“坐无尼父⑤ ,焉別颜回?”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节选自《世说新语》)
[注]①令方:使其成方形。②将:带、领。③尔时语已神悟,自参上流:那时谢仁祖言谈中已表现出奇异的领悟能力,跻身于上流社会。④坐:座位。⑤尼父:指孔子。
8.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3分)
(1)年: (2)戏: (3)咸: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何氏之庐也。 (2)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10.选文中四个孩子,你最喜欢哪一个 请结合选文内容说说理由。(3分)
习题演练
答案
8、 (1)年龄,年纪 (2)戏耍、戏弄、开玩笑 (3) 全、都
9、(1)(这是)何家的房子。
(2)比如人的眼睛中有瞳仁,没有这东西,(眼睛)必定不明亮。
10、
例一:我喜欢何晏。从他画地为方,身处其中,委婉表达自己不想被曹操收为养子的想法,可见见他是个聪明机灵的小孩。
例二:我喜欢张吴兴。从他快速、准确回应前辈的戏谑,维护自己的尊严,可见他是个反应敏捷、善于言辞的小孩。
例三: :我喜欢谢仁祖。从他能领悟长辈话中的意思,并机智应对,可见他是个有知识、反应敏捷的小孩。
例四:我喜欢徐孺子。从他由月中之物联想到眼中之物(瞳仁),从而有力反驳对方,可见他是个善于联想、反应敏捷的小孩。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秋七月,公主①尝衣贴绣铺翠襦②入宫中,太祖谓曰:“汝当以此与我,自今勿复为此饬③。”公主笑曰:“此所用翠羽几何?”太祖曰:“不然。主家服此,宫闱戚里必相效。京城翠羽价高,小民逐利,展转贩易,伤生浸广,实汝之由。汝生长富贵,当念惜福,岂可造此恶业之端?”主惭谢。主因侍坐,与皇后同言曰:“官家作天子日久,岂不能用黄金装肩舆④,乘以出入。”太祖笑曰:“我以四海之富,宫殿悉以金银为饬,力亦可办。但念我为天下守财耳!岂可妄用。古称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苟以自奉养为意,使天下之人何仰哉?当勿复言。”
(节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公主:太祖之女。②襦(rú):短袄,外套。③饬:装饰。④肩舆:指抬的小轿。
18.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衣(_____)(2)几何(_____)(3)念(_____)
19.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岂可造此恶业之端?
(2)我以四海之富,宫殿悉以金银为饬,力亦可办。
20.说说短文所蕴含的道理。
习题演练
答案
18. 穿 多少 考虑,想到
19.
(1)怎么可以成为这种坏事的开端?
(2)我凭四海(天下)的财富,(就是)宫殿都用金银来装饰,也有力量可以办到。
20.
①重视民生,以天下为重。
②力戒奢侈,节俭为本。
③克己律己,以身垂范。
④正家风,严家教。
⑤珍爱生灵,防止滥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孝惠时,(季布)为中郎将。单于尝为书嫚①吕后,不逊,吕后大怒,召诸将议之。上将军樊哙曰:“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诸将皆阿吕后意,曰“然”。季布曰:“樊哙可斩也!夫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今哙奈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欺!且秦以事于胡,陈胜等起。于今创痍未瘳②,哙又面谀,欲摇动天下。”是时殿上皆恐,太后罢朝,遂不复议击匈奴事。
季布为河东守,孝文时,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至,留邸一月,见罢。季布因进曰:“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上默然惭,良久曰:“河东吾股肱郡,故特召君耳。”
(节选自《史记·季布乐布列传》)
(注)①嫚(màn):侮辱。②瘳(chōu):(伤、病)痊愈。③使酒难近:意思是,爱喝酒使性子,令人难以亲近。④见罢:意思是,文帝见过就不理他了。⑤股肱:这里是“重要”的意思。
问题
18.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是(____)(2)贤(_____)(3)恐(____)
19.翻译文中画线语句。
(1)哙又面谀,欲摇动天下。
(2)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
20.概括选文所写的两件事,并说说季布的性格特点。
【答案】
18. 这 品德高尚,贤能 担心,害怕
19.(1)樊哙又当面阿谀奉迎,想使天下陷于动荡。
(2)陛下因为有一个人称赞我便召见我,(因为)有一个人诋毁我便让我回去。
20.事情:①劝阻吕后讨伐匈奴;
②劝说文帝要明辨是非。性格:刚正不阿(直率、勇敢)。
感
谢
观
赏
再会
与君初相识
却似故人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