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22 19:49: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练习题
选择题
1.唐朝诗人杜甫在《垂老别》中写道:“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造成这一惨状的历史事件是(  )
A. 八王之乱 B. 七国之乱 C. 安史之乱 D. 陈桥兵变
2.唐朝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道:“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这两句诗反映的情况,直接导致了( )
A.安史之乱的爆发 B.藩镇割据的混战
C.黄巢起义的发生 D.唐朝走向了衰亡
3.“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这是杜甫在《垂老别》中对安史之乱的描绘。造成这一动乱的原因有( )
①唐玄宗后期朝政的腐败
②地方节度使势力膨胀
③地方割据势力的相互攻伐
④农民起义的打击
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③④
4.“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这是唐玄宗后期统治的写照。安史之乱爆发的主要原因( D )
A. 地方军事势力过于强大 B. 内地兵力空虚,有机可乘
C. 安禄山受宠,野心膨胀 D. 开元末年朝政日趋腐败
5.藩镇名义上虽然是受唐朝中央政府的管制,实则是自己各霸一方,形成了自己的独立王国,朝廷进一步失去对地方的控制,他们拥兵自重,互相兼并。藩镇割据的最严重后果是什么(  )
A. 影响中央财政收入 B. 危害国家的统一局面
C. 形成五代十国 D. 使得中央政令无法实行
6.“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材料反映的是( )
A.藩镇割据 B.安史之乱 C.宦官专权 D.黄巢起义
7.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唐朝衰落的原因(  )
A. 统治者不再励精图治
B. 地方军事势力逐渐强大,威胁中央政权
C. 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中央王朝无法与之对抗
D. 宦官专权使朝政更加黑暗腐败
8.“天宝年间,边镇兵力达50万。平卢、范阳、河东三地之间地域相连,兵力又于诸镇之中最强,拥兵20万,实力强大。相反,中央兵力则不满8万。”材料反映了唐玄宗后期( )
A.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B.外重内轻局面形成
C.外戚宦官专权乱政
D.边疆地区经济发展
9.生活在唐玄宗统治时期的百姓,下列事情中能够看到的有(  )
①姚崇就任丞相
②杨国忠、李林甫把持朝政
③安史之乱爆发
④唐朝进入鼎盛时期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
10.下面是某同学归纳的一张表格,在比较完各项后进一步归纳出最后一栏的“教训”。你认为最重要的“教训”应当是( )
朝代 西汉初期 唐朝中叶 唐朝末年
事件 七国之乱 安史之乱 朱温篡唐
原因 分封诸侯 外重内轻 节度使权势加大
影响 导致社会秩序混乱 唐朝由盛转衰 唐朝灭亡,五代十国开始
教训
A.国家是否统一仅仅取决于皇帝的素质 B.地方割据不单单出现在王朝末年
C.必须削弱地方的力量,强化中央集权 D.中央与地方是一种对立关系
11.了解历史时序,初步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如图是中国古代主要朝代(时期)更迭示意图的一部分,相应方框①内应填入(  )
汉朝 B. 明朝 C. 五代十国 D. 清朝
12.“朱李石刘郭,梁唐晋汉周。都来十五帝,播乱五十秋。”这首诗描述的是( )
A.春秋战国时期
B.三国时期
C.魏晋南北朝时期
D.五代十国时期
13.《旧唐书》记载:在这次战乱中,“宫室焚烧,十不存一,……人烟断绝,千里萧条”。从此之后,国势由盛转衰,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该战乱发生时的唐朝皇帝是(C  )
A. 唐高宗 B. 武则天 C. 唐玄宗 D. 唐肃宗
14.五代十国是个大混乱大破坏时期。这一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实质上是( )
A.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B.豪强地主势力发展的结果
C.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D.汉族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
15.五代十国局面形成的主要历史根源是(  )
A. 唐末农民战争 B. 宦官专权 C. 藩镇割据 D. 黄巢起义
16.张艺谋导演曾借用诗句“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中的一句作为影片名。这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的诗句,唐末农民战争(  )
A. 冲击了唐朝统治 B. 推翻了唐朝统治
C. 平定了安史之乱 D. 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
17.从表面看,五代十国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混乱、动荡和黑暗的时期,实际上,这一时期一直都存在着统一的因素,而且统一的因素在不断增长。统一的因素包括(  )
①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②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
③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
④人民对统一的渴望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二、材料解析题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高宗永徽以后,都督带使持节者,始谓之节度使,然犹以名官。景云二年(717年),以贺拔迁嗣为凉州都督、河西节度使。由此而后,接乎开元,朔方、陇右、河东、河西诸镇,皆置节度使……既有其土地,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以布列天下。
--《新唐书》卷五十
材料二:至如谋于汉者,昔其臣也,公实弃之;兵于汉者,亦其将也,公不庸之。故曰:“得人者昌,失人者亡。”
--李观《项籍故里碑铭序》
(1) 根据材料一思考,节度使为一级官职始于何时?节度使有什么权力?请举一例证明节度使威胁中央集权的史实。
(2) 材料二提出“得人者昌,失人者亡”的观点,试结合唐代前期百余年用人方面的史实加以说明。
(3) 综合上述材料,关于选人用人方面,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1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据《太平广记》载,唐安史之乱发生后,北方人民纷纷向南迁移,洛阳一带房屋被焚毁,人烟稀少,千里萧条。
材料二 唐朝江南户数
苏州 鄂州 洪州 泉州 溪州
713-714年(开元年间) 68093 19190 55406 20754 477
806-821年(元和年间) 100808 38618 91129 35571 889
材料三 唐代全国人口统计(单位:万人)
年代 649年 726年 742年 755年 760年 821年
人口数 1900 4141 4531 5291 1690 1576
请回答:
( 1 )材料一和材料二各反映了什么现象?
( 2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出现材料二这种现象的原因。这种现象对江南经济的发展有何影响?
( 3 )材料三反映了唐代人口数量的显著特点是什么?出现这一特点的原因是什么?
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上(唐宪宗)顾谓宰臣曰:“朕读《玄宗实录》,见开元初锐意求理,至十六年以后,稍似懈倦,开元末又不及中年,何也?”崔群对曰:“玄宗少历民间,身经迍难,故即位之初,知人疾苦,躬勤庶政。加之姚崇、宋璟、苏颋、卢怀慎等守正之辅,孜孜献纳,故致治平。及后承平日久,安于逸乐,渐远端士,而近小人。”
——《旧唐书·宪宗下》
材料二 武夫悍将……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以布列天下。
——《新唐书》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唐玄宗统治后期的作为及影响。
(2)由材料二看出,唐朝后期出现了什么状况?由此带来了什么后果?
答案
1-5CACDB 6-10ACBAA 11-17CDCACAB
18、(1)始于唐朝。自行委派官吏;不向中央交纳赋税;军队不听中央调遣。唐玄宗时期,节度使安禄山和史思明拥兵自重,并发动叛乱。
(2)唐太宗重用魏征、房玄龄、杜如晦,虚心纳谏,调整统治政策,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武则天重视人才,任用贤臣,使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唐玄宗在开元年间,重视官员的选拔与考核,任用姚崇、宋璟等人为相,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唐玄宗统治后期,任人唯亲,酿成“安史之乱”。
(3)要任用德才兼备、敢言直谏者;任人唯亲,姑息养奸,则危害严重。
19、1)材料一反映了安史之乱使北方人民南迁。材料二反映了元和年间江南人口数量急增。
(2)安史之乱北方人民南迁导致江南人口增加。北方人民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江南的开发。
(3)特点:649 755年人口数不断上升,755年以后,人口数急剧下降。原因:649 755年唐朝处于盛世阶段,人口增长较快;755年以后,由于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导致社会动荡,一方面战乱导致人口死亡数量增加,另一方面中央对地方失控,人口数难于统计。
20、(1)作为:贪图享乐,不理政事,任用奸臣。影响: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唐朝由盛转衰。
(2)状况: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后果:藩镇割据混战的局面延续了一百五十多年,严重削弱了唐朝国力,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