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 第4章 人与环境
[学习目标]
第1节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描述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的关系(生命观念、科学思维)
2.探讨人口增长过快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科学思维、社会责任)
3.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社会责任)
(1)生态足迹是指人类为了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 )
(2)食用牛肉比食用蔬菜的生态足迹大( )
(3)碳足迹指的是吸收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CO2所需的海洋和森林的面积( )
(4)生态足迹越大,对环境的破坏就越大( )
(5)生态足迹是判断某一国家或地区目前可持续发展状态的重要指标( )
(6)造成地面紫外线照射增强的直接原因是南极冰盖融化( )
×
×
√
×
√
×
[预习诊断]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齐物论》
译文: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应和谐相处。当人类合理利用、友好保护自然时,自然的回报常常是慷慨的;当人类无序开发、粗暴掠夺自然时,自然的惩罚必然是无情的。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
我们不是继承父辈的地球,而是借用了儿孙的地球。
——布朗(L.R.Brown)
只有正确处理人与资源、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是人类唯一正确的选择!
[塞罕坝今昔]
历史上的塞罕坝水草丰沛、森林茂密,曾经的“千里松林”,皇帝的狩猎之所。清末,为了弥补国库空虚,“木兰围场”开围放垦,树木被砍伐殆尽,加之山火不断。到20世纪50年代,已退化为茫茫荒原。
从1962年开始,历经三代人,55年的艰苦
奋斗,曾经的“茫茫荒原,变成了如今的茫茫林海。林地面积达到112万亩,每年为京津地区输送净水1.37亿立方米、释放氧气55万吨。
讨论:人类活动一定会破坏环境吗
不一定,人类活动可能破坏环境,也可能改善环境。
如乱砍滥伐、乱捕滥杀、填湖造地、生物入侵等;有些人类活动会改善生态环境,如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建立自然保护区等。
一、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的关系
截止2020年7月,地球人口已达78亿;
在生物圈中,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存在紧密而复杂的联系;
地球人口的持续增长,养活地球人口的环境压力不断增大。
讨论:假如你正置身于这样拥挤不堪的人群中,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和想法?
每个人的生存都需要有一个合理的生存空间和资源。
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都会消耗地球上的资源,并产生大量的废物。从而形成生态足迹
一、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的关系
1、生态足迹:
(生态占用)
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_________(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口单位
生产资源
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
⑴生态足迹的内容:
生产所需资源
吸纳废物所需
某一人口单位
交通、住房、水电库区等
建设用地
林地
草地
耕地
渔业
木材、纸浆、薪柴
畜牧产品
农产品、饲料、橡胶
水产品
碳足迹
吸收化石燃料排放的CO2所需的森林面积
碳足迹-表示扣除 对碳的吸收量之后,吸收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CO2所需的 面积。
建设用地-表示 设施所占用的 面积。
林地-表示 产品所需的 面积。
渔业用地-表示 生产所需的 面积。
耕地-表示 所需的 面积。
草地-表示 所需的 面积
阅读教材83页图4-1生态足迹的示意图,填写下列问题
海洋
森林面积
基础
土地
生产林木
林地
支持水产品
水域
种植农产品
农田
生产畜牧产品
草地
一.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的关系
1、生态足迹:
(生态占用)
⑵换算举例:
②排放的CO2总量可转换成吸收这些CO2所需要的森林、
草地或农田的面积。
①粮食消费量可转换为生产粮食所需要的耕地面积;
⑶特点:
①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
影响就越大。
为减小生态压力,应减少生态足迹的值。
②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
能量是逐级递减的,营养级越高,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产生的CO2就越多,所需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就越大。
开车出行,会 生态足迹
汽车对道路、停车场的占用面积
吃牛肉比食用蔬菜也会 生态足迹
增大
增大
吸收尾气所需要的林地面积
理由
1、据图分析,什么足迹的比例逐渐增加?请分析其中原因。
提示:碳足迹逐渐增加,主要原因是人类对化石燃料的使用增加。
【现学现用】
一.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的关系
2.P84-85页【思考 讨论】
资料1:人口动态预测
资料2:地球早已进入生态超载状态
资料3:使用化石燃料造成温室效应
资料4:我国人均生态足迹远低于全球
生态盈余/赤字=生态承载力—生态足迹
全球生态承载力总量与生态足迹总量变化图
供给
需求
讨论1、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慢,是不是人均生态足迹就小呢?
不一定,生态足迹与生活方式和消费水平有关
一.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的关系
2.P84-85页【思考 讨论】
资料1:人口动态预测
资料2:地球早已进入生态超载状态
资料3:使用化石燃料造成温室效应
资料4:我国人均生态足迹远低于全球
生态盈余/赤字=生态承载力—生态足迹
全球生态承载力总量与生态足迹总量变化图
供给
供给
讨论2、根据上述资料,分析全球发展将面临的问题。
人口增长过快,全球生态足迹总量的增长远远高于生态承载力的增长,生态赤字增加,地球进入严重的生态超载状态,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压力,这将带来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资料3显示的全球变暖就是其中之一。
一.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的关系
2.P84-85页【思考 讨论】
资料1:人口动态预测
资料2:地球早已进入生态超载状态
资料3:使用化石燃料造成温室效应
资料4:我国人均生态足迹远低于全球
生态盈余/赤字=生态承载力—生态足迹
全球生态承载力总量与生态足迹总量变化图
供给
供给
讨论3.研究表明,目前生态承载力比1961年增长的约30%的主要原因是农
业的发展,那么,未来可采取哪些措施提高生态承载力?
①保护耕地;②通过发展科技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③开发新能源;④提高能源利用率;⑤发展循环经济;
⑥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生产和消费体系等等。
一.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的关系
2.P84-85页【思考 讨论】
资料1:人口动态预测
资料2:地球早已进入生态超载状态
资料3:使用化石燃料造成温室效应
资料4:我国人均生态足迹远低于全球
生态盈余/赤字=生态承载力—生态足迹
全球生态承载力总量与生态足迹总量变化图
供给
供给
讨论4.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我国的生态足迹总量位居世界首位。这给我
国的发展带来巨大挑战。请与同学讨论我们应该怎样做?
从整体上思考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我国人口的一大特点
人口基数大,在较长的时期内仍将持续增长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三大影响
①人均耕地减少,粮食需求增加
②自然资源被大量消耗
③环境污染加剧
我国协调人口与环境关系的五大措施
①继续控制人口增长
②加大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力度
③监控、治理江河湖泊及海域污染
④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
⑤推进生态农业建设
2、下列有关生态足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足迹是指维持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的土地和水域面积
B.多食牛肉、少吃野菜,有利于减少生态足迹中草地面积的占用
C.生态足迹值越大,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大
D.经济发达国家的人均生态足迹值远小于不发达国家的人均生态足迹值
C
解析:生态足迹除包括维持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的土地和水域面积外,还包括吸纳废物的土地和水域面积,A错误;与食用野菜相比,食牛肉会增大生态足迹值,B错误;经济越发达的国家,人们的消费水平越高,如开车出行增加了对道路、停车场的直接占用面积,同时增加了吸收尾气所需要的林地面积等,由此推测其人均生态足迹值应高于不发达国家的人均生态足迹值,D错误。
【现学现用】
二、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污染 类型 污染情况 成因 危害
大气 污染 温室效应
酸雨
雾霾
臭氧层 空洞
水体 污染 无机污染
有机污染
土壤 污染 重金属 农药污染
环境污染的成因及危害
大量化石燃料燃烧,使大气CO2过多。
大量化石燃料燃烧,大气中SO2等过多。
大量化石燃料燃烧,大气中细颗粒物增多。
水中富含N、P等无机营养
氟氯烃等化合物使用
重金属、农药通过植物进入食物链。
水中富含有机物
气温升高、海平面上升
危害人类生活,危害植物生长。
呼吸道疾病增多,危害人体健康
使大气中臭氧含量下降,地表紫外线增强。
浮游藻类繁殖,水体缺氧,生物大量死亡。
异养生物繁殖使河水变黑发臭
通过生物富集,高营养级生物体内浓度高。
【全球气候变化】
【臭氧层破坏】
【水华或赤潮的产生机制】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田排水
池塘、湖泊、海洋
(水中氮、磷等矿质元素增多)
藻类、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并有氧呼吸
藻类植物、浮游生物遗体由微生物进行分解
硫化氢、甲烷等有毒物质
水中溶氧量减少
鱼类、其他水生生物死亡
水华或赤潮
汇集
死亡
大量耗氧
1. 上述环境问题怎样影响我们的生活?我们个人的行为习惯与环境问题的形成有怎样的关系呢?
答:臭氧层的破坏,使紫外线照射增强,皮肤癌和白内障的患病率升高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与个人生活
教材87页
2. 绿色出行、多吃植物性食物、少吃肉类等,都可以缩小生态足迹。还有哪些可以缩小生态足迹、减少环境污染的生活方式?
答: 不浪费食物,节约用水、用电,注重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不必要的消费等等。
生态环境问题的特点及影响(87页)
(1)特点:全球性。
(2)影响:对生物圈的稳态造成严重威胁,并且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应对方法:
⑴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
⑵倡导生态文明建设,将“全面可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国策。
⑶每个公民要积极投身到生态文明建设中,对于节能环保的绿色生活方式,我们不仅要深入理解,身体力行,而且要广为宣传,使之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三、辨别“偷换概念”
教材83页
提示:使农作物减产不一定要“毒害”农作物,影响农作物的生长条件也可引起农作物减产;不毒害“人体”的废气不一定也不危害水稻。
金属冶炼厂排出的废气中含有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和金属颗粒物,这些物质溶于水中,降落到土壤或水体中,损害水稻的叶和芽,影响水稻的生长发育,从而降低水稻的产量。此外,大气透明度明显下降,会使水稻接受光照强度下降,从而降低光合作用强度,造成减产。
一、概念检测
1.我们既要关注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环境压力,也要注意人口停止增长或负增长带来的问题,请在左右两栏之间画上适当的连线。
劳动力不足
人口增长过快 资源短缺
人口老龄化
人口停止增长或负增长 交通拥挤
环境恶化
【练习与应用】
P88
2.我国南极科学考察队员发现,南极地区的部分海冰正在逐年融化,使企鹅的栖息地越来越少,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
A.水土流失 B.温室效应 C.大气污染 D.海洋污染
3.近年来,我国绿色发展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建设美丽中国的行动不断升级提速,带来更多蓝天白云、绿水青山。下列举措不利于改善环境的是( )
A.进行垃圾分类
B.大力植树造林
C.工厂废气经净化处理后排放
D.沿海兴建化工厂,污水直接排入海洋
B
D
【练习与应用】
P88
二、拓展应用
1.低碳生活是指生活中尽量少地消耗能量,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减少大气污染,保护环境。 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怎样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以响应低碳生活的号召?请举两个例子说明。
(1)绿色出行:骑自行车或步行出行。(2)节约用电:使用节能灯泡照明,随手关灯,休息时关闭电脑,夏天空调温度不要调太低,根据能耗标识选用能耗低的电器。(3)避免浪费:纸张双面使用,尽量少用一次性用具(如塑料袋、纸杯、木筷等)。
【练习与应用】
P88
2.“国家节水标志” 由水滴、人手和地球的图案组成。绿色的圆形 代表地球,象征节约用水是保护地球生态的重要措施。标志留白部分像一只手托起一滴水。手是拼音字母“JS”的变形, 寓意“节水”,表示节水需要公众参与,鼓励人们从自己做起,人人动手节约每一滴水;手又像一 条蜿蜒的河流,象征滴水汇成江河。手接着水珠, 寓意“接水”,与“节水”音似。
国家节水标志
举例说明,作为中学生,我们能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来节约用水?
(1)生活中一水多用:用洗菜水浇花,用洗衣水拖地,用洗碗水冲厕所,等等。(2)洗手时随时关闭水龙头。
【练习与应用】
P88
3.有些企业的生产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但企业缺乏资金进行技术改造,停产又将影响职工的收入和产品的供应。这样的两难处境,是现实生活中常见的。请你查阅资料,找一找摆脱这类困境的办法。
地方政府可以适当集中财力、智力和技术力量,建设功能性园区,按照标准搞好基础设施以及污染治理设施的建设,引导企业入园实行标准化生产;通过宣传教育使各级行政负责人、企业负责人、全体职工以及当地居民树立起人口与经济、社会、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的新思维以及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观念。
【练习与应用】
P88
4.亚洲象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在我国主 要分布于云南省南部。据2017年的一项研究显示, 西双版纳地区共有228-279头亚洲象,但它们分 布于5个互不连通的地区。请回答下列问题。
(1)目前亚洲象的栖息地处于隔离状态,请你分析导致隔离的原因。
人类活动,如开垦农田、修建公路和住房等,破坏了原有的自然环境,使亚洲象的息地处于隔离状态
(2)我国已经启动了亚洲象生态保护走廊的调査规划和建设项目,请你谈谈这项措施的意义。
亚洲象生态保护走廊可以打破亚洲象种群之间的隔离,促进种群间的基因交流、有利于亚洲象的繁行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