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1.1种群的数量特征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2021高二上·白山期末)下列叙述符合种群密度概念的是( )
A.某地区每年新增的人口平均数
B.一片山林每公顷内松树的数量
C.某湖泊每平方米水体面上鱼的数量
D.某草原每平方米草地上牧草的数量
【答案】B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
【解析】【解答】A、某地区每年新增的人口平均数为出生率的范畴,不属于种群密度,A错误;
B、一片山林每公顷内松树的数量,符合种群密度的概念,B正确;
C、鱼不一定是同一个物种,不是一个种群,C错误;
D、牧草不是同一种群,而是多个种群的集合,因此,每平方米草地中牧草的数量不属于种群密度的描述,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种群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中的个体并不是机械地集合在一起,而是彼此可以交配,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给后代。
判断标准:①主要是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在自然条件下能自由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无生殖隔离)。②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2.(2021高二上·白山期末)下列有关种群密度取样调查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样方法只适于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
B.调查野生动物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标志重捕法
C.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并不是取样调查的唯一方法
D.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
【答案】A
【知识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解析】【解答】A、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种群的密度和活动范围小的动物种群的密度,A错误;
B、野生动物的活动范围比较广,活动能力比较强,更适合使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种群密度,B正确;
C、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是取样调查的常用方法,还有灯光诱捕法等,C正确;
D、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否则会造成调查结果和实际结果相差过大,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不同的研究对象选择不同的研究方法:①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可用“取样器取样调查法”。②调查某种植物或活动范围较小的动物种群密度可以用“样方法”。③调查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种群密度可用“标志重捕法”。④研究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动可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法”。
3.(2021高二上·白山期末)同一物种的a、b、c三个种群的年龄结构类型如图所示。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
A.种群a、b、c的出生率/死亡率的值的大小关系为a>b>c
B.种群a、b、c的迁入率/迁出率的值的大小关系为a>b>c
C.种群a、b、c中,处于繁殖期的个体所占比例的大小关系可能为a>b>c
D.上图可体现a、b、c三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答案】B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
【解析】【解答】A、a、b、c分别代表增长型、稳定性和衰退型,其出生率/死亡率的值分别为大于1、等于1和小于1,故种群a、b、c的出生率/死亡率的值的大小关系为a>b>c,A正确;
B、图中年龄结构类型不能反应迁入率与迁出率的大小关系,B错误;
C、图为同一物种的a、b、c三个种群的年龄结构类型,分别代表增长型、稳定性和衰退型,三个种群中处于繁殖期的个体数所占比例的大小关系可能为a>b>c,C正确;
D、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上图可体现a、b、c三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1)种群年龄组成类型的表示方法
表示方法 增长型 稳定型 衰退型
模型图
曲线图
柱形图
(2)年龄结构通过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种群密度:
4.(2021高二上·哈尔滨期末)蝗虫卵会在特定的月份发育为跳蝻,这是治蝗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研究人员为了探究某地招引粉红椋鸟治蝗效果,对防控区跳蝻密度的变化情况和对照区的进行比较,每隔一段时间进行一次调查,结果见表。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
不同时间防控区和对照区中的跳蝻密度
调查序号 跳蝻密度/(头/m2)
防控区 对照区
第1次 51.3 37.8
第2次 27.9 36.5
第3次 6.6 21.8
第4次 0.0 15.5
A.在调查时,可采用样方法调查跳蝻密度
B.在调查期间,对照区跳蝻密度不会超过37.8头/ m2
C.从实验结果分析,招引粉红椋鸟具有一定治蝗效果
D.由实验结果推测,跳蝻密度变化还受自身及其他外界因素影响
【答案】B
【知识点】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原因;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解析】【解答】A、跳蝻活动能力弱,可以采用样方法来调查跳蝻的密度,A正确;
B、调查期间,因为各种不确定因素,对照区跳蝻密度可能会超过37.8头/m2,B错误;
C、实验结果表明,招引粉红椋鸟后,跳蝻的密度会下降,说明招引粉红椋鸟具有一定治蝗效果,C正确;
D、对照组未经任何干预,跳蝻密度也会下降,说明跳蝻密度变化受自身和其他外界因素影响,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1、估算种群密度时,常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
(1)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2)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种群个体总数=标志数(第一次捕获)×重捕个体数/重捕中标志个体数。
2、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动物种群数量受生物因素影响的同时,也受气温、日照和降水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气候、季节、降水等的变化,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没有关系,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
5.(2021高二上·哈尔滨期末)在南方茶园中,利用生物防治来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人工合成的一种化学诱饵能散发出类似雌性害虫性外激素的气体,布下“爱情陷阱”,专等雄性害虫撞来后掉在诱饵下的水盆中,这种方法的直接影响是( )
A.降低害虫出生率 B.改变害虫性别比例
C.增加害虫死亡率 D.改变害虫年龄结构
【答案】B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
【解析】【解答】昆虫的求偶、交配是通过性信息素的传递来实现的,所谓性信息素是指雌虫分泌到体外以引诱雄虫前去交配的微量化学物质。根据这一原理,利用高新技术,人工合成信息素即性引诱剂,布下“爱情陷阱”在田间释放后,等雄性昆虫撞来而掉在诱饵下的水盆中,从而大幅度降低产卵量和孵化率,达到防治农林害虫目的,所以这种方法的直接影响是改变昆虫性别比例,从而降低昆虫出生率。综上分析,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性别比例可以直接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据此答题。
6.(2021高二上·哈尔滨期末)利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某丘陵地区4km2区域中刺猬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并标记50只刺猬,第二次捕获40只刺猬,其中有标记的5只,不正确的说法是( )
A.所用标记不能影响到刺猬的生命活动
B.迁入率和迁出率会影响该种群数量变化
C.标记符号过分醒目可能增大刺猬被天敌捕食的概率
D.该种群的密度大约是400只/km2
【答案】D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解析】【解答】A、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所用标记不能影响到刺猬的生命活动,否则会影响调查结果,A正确;
B、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影响因素,迁入率和迁出率会影响该种群数量变化,B正确;
C、标志物不能过于醒目,过分醒目可能增大刺猬被捕食的概率,C正确;
D、4km2区域中刺猬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重捕中标记个体数=50×40÷5=400,该种群的密度大约是100只/km2,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1、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标记重捕法的注意点:①调查期间没有大量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的现象;②标志物不能过于醒目;③不能影响被标志对象的正常生理活动;④标志物不易脱落,能维持一定时间。
2、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重捕中标记个体数。
7.(2021高二上·哈尔滨期末)现阶段我国出现了大量“421型”家庭(4个老人+1对夫妇+1个孩子),近期政府出台了“二孩政策”。下列有关“二孩政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性别比例失衡不会影响我国人口数量
B.可提高我国人口出生率,加快人口老龄化趋势
C.可改变我国人口的年龄组成
D.可降低我国人口死亡率
【答案】C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
【解析】【解答】A、性别比例直接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因此性别比例失衡会影响我国人口数量,A错误;
B、可提高我国人口出生率,缓解人口老龄化趋势,B错误;
C、出生率会升高,年龄组成为增长型,C正确;
D、“二孩政策”的实施不能降低死亡率,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性别比例可以直接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据此答题。
8.(2016·浙江)下列是表示蝉在夏季的年龄结构示意图(甲、乙、丙分别代表生殖前期、生殖期和生殖后期),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
【解析】【解答】解:蝉在地下生存多年,夏季羽化后只能生存较短的时间,繁殖后快速死亡,因此夏季蝉种群中生殖前期所占的比例大,几乎不存在生殖后期.
故选:A.
【分析】年龄结构是指在种群中不同年龄所占的比例,包括增长型、衰退型和稳定性三种模式.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种群的年龄结构特点的理解,并学会应用相关知识分析生活中的问题.
9.(2017高二上·南宁期中)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动物的种群密度时,下列哪种因素一定会使调查结果小于实际值( )
A.标志物脱落
B.被标记个体被再次捕获几率降低
C.两次捕获期间,有部分个体迁出调查区域
D.重捕获时误将部分未标记个体统计为标记个体
【答案】D
【知识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解析】【解答】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标志物脱落会导致结果偏大,A不符合题意。标记个体被再次捕获几率低时也会导致结果高于实际值,B不符合题意。两次捕获期间,有部分个体迁出调查区域时,调查结果高于实际值,C不符合题意。如果重捕时误将部分未标记个体统计为标记个体,会导致调查结果小于实际值,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估算种群密度时,常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其中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或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而标记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标志后重新捕获数。据此答题。
10.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左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下列关于该种群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
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
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
D.诱杀雄性个体一定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
【答案】D
【知识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解析】【分析】由图可知,未成熟个体从2月底到6月底逐渐增多,从6月底到12月逐渐减少0,而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因此该种群出生时间大概为2月底到6月,到12月都成熟,10月份出生率可能为0,A正确。种群最基本特征是种群密度,种群数量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决定了出生率和死亡率,从而直接影响了种群数量变化,而种群的年龄类型又受各种环境条件(天敌数量、季节更替以及食物质量和数量的变化等)的影响,BC正确。大量诱杀某种动物的雄性个体,会导致性别比例失调,进而通过出生率的明显降低,影响到种群的密度的减小,D错误。
二、多选题
11.大蚂蚁和小蚂蚁生活在某地相邻的两个区域。研究者在这两个蚂蚁种群生活区域的接触地带设4种处理区,各处理区均设7个10 m×10 m的观测点,每个观测点中设有均匀分布的25处小蚂蚁诱饵投放点。在开始实验后的第1天和第85天时分别统计诱饵上小蚂蚁的出现率并进行比较,结果见表。
处理区 小蚂蚁出现率的变化/%
定时 灌溉 不驱走大蚂蚁 增加35
驱走大蚂蚁 增加70
不灌溉 不驱走大蚂蚁 减少10
驱走大蚂蚁 减少2
对本研究的实验方法和结果分析,表述正确的是( )
A.小蚂蚁抑制大蚂蚁的数量增长
B.采集实验数据的方法是样方法
C.大蚂蚁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
D.土壤含水量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
【答案】B,C,D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解析】【解答】由题意可知,本实验采集数据的方法为样方法,B项正确;通过观察图表可知,本实验研究的是两个自变量(灌溉和大蚂蚁)对因变量(小蚂蚁出现率的变化)的影响;只考虑有无大蚂蚁存在,可知定时灌溉和不灌溉两种情况下,不驱走大蚂蚁与驱走大蚂蚁相比较,驱走大蚂蚁后小蚂蚁数量多,故认为大蚂蚁的存在会使小蚂蚁离开而导致其数量减少,A项错误,C项正确;只考虑灌溉与否,可以看出定时灌溉会使小蚂蚁数量增多,不灌溉会使小蚂蚁数量减少,说明土壤含水量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D项正确。
【分析】由图可知,驱走大蚂蚁,小蚂蚁数增加;定时灌溉后小蚂蚁数量增加。推测大蚂蚁抑制小蚂蚁数量及活动范围。调查蚂蚁种群的方法,可以用样方法,因为样方法适用于活动范围较小的小动物或者植物。
12.(2020高三上·河北月考)图是某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种群数增长方式是“S”型,达到K值后其数量也是波动的
B.限制种群数量增长的环境因素有食物、空间和天敌等
C.若该种群是鱼塘中的某种鱼,则在种群数量为K/2时捕捉有利于获得最大的年捕获量
D.若该种群是森林中的一种鸟,则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数量时所得数值比实际数值偏大
【答案】A,B,D
【知识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解答】A、由图示可知,该种群数量增长符合“S”型曲线,达到K值后其数量在K值上下波动,A正确;
B、限制种群数量增长的环境因素有食物、空间和天敌等,B正确;
C、要想获得更大的年捕获量,应在种群数量略大于K/2时捕捉,捕捉后数量维持在K/2,C错误;
D、若该种群是森林中的一种鸟,则捕获一次后很难再被捕获,会使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减少,根据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可推算所得数值比实际数值偏大,D正确。
故答案为:ABD.
【分析】1、S型曲线表示在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增长规律。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S型曲线实现的条件是:环境条件是资源和空间有限,存在天敌,种群数量增长受种群密度制约。
2、J型曲线表示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增长规律。J型曲线需要的条件是:环境条件是资源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可用数学模型Nt=N0 λt表示。
3、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
13.(2020高三上·唐山月考)影响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因素很多。有些因素的作用是随种群密度而变化的,这种因素被称为密度制约因素;有些因素虽对种群数量起限制作用,但其作用强度和种群密度无关,被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预防新冠病毒措施之一是居家隔离,原因之一是病毒在密度大的人群中更容易传播
B.森林中,害虫和食虫鸟种群数量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体现密度制约因素影响种群数量
C.持续38℃高温可以引起蚜虫种群数量的急剧下降,说明高温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
D.两种因素都是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或迁移率来起着控制种群数量的作用
【答案】A,B,C,D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
【解析】【解答】A、预防新冠病毒措施之一是居家隔离,因为病毒在密度大的种群中更容易传播,因而对种群数量的影响就大,反之,在密度小的种群中影响小,A正确;
B、在森林中,当害虫增加时食虫鸟也会增多,这样害虫种群的增长就受到抑制,害虫和食虫鸟种群数量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体现了密度制约因素影响种群数量,B正确;
C、温度对种群数量的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高温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C正确;
D、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都是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或迁移率来控制种群数量,D正确。
故答案为:ABCD。
【分析】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分两类,一类是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如食物、流行性传染病等;另一类是非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的因素,气候、季节、降水等的变化,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没有关系,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
三、综合题
14.(2021高二上·辽宁月考)下图甲表示辽宁本溪青云山黄鹂鸟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大小关系,下图乙表示黄鹂鸟一段时间内种群增长速率变化的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种群密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直接影响该黄鹂种群密度的因素除甲图中的因素外,还有 。
(2)根据图甲分析,青云山黄鹂种群年龄组成的类型属于 ,判断依据是 。
(3)根据图乙分析,在a~c时间内,青云山黄鹂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呈 形。若在某个时间,黄鹂种群数量达到K值(环境容纳量),该数值的含义是 ,该数值在乙图中对应的时间点是 。
(4)欲调查青云山某一块2km2的草地上黄鹂的种群密度可采用 法,原因是 ;第一次捕获80只鸟,其中黄鹂36只并对其标记,第二次捕获45只鸟,其中没有标记的黄鹂9只,有标记的6只,该地区黄鹂的种群密度约为 只/km2。若在调查过程中部分黄鹂的标记物脱落,则会导致种群数量的估算结果 (填“偏大”或“偏小”)。
【答案】(1)迁入率和迁出率
(2)增长型;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不断增大
(3)S;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c
(4)标记重捕;黄鹂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45;偏大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原因;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解答】据图甲分析可知,中华黄鹂鸟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故该种群数量不断增多,因此年龄组成为增长型。据图乙分析可知,a~b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加快;b时,此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快;b~c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减慢;c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为0,此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即K值,因此该图反映的种群增长曲线为S型增长。
(1)种群密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直接影响该生物种群密度的因素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2)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因出生率一直大于死亡率且保持不变,种群数量不断增大,故年龄组成的类型属于增长型。
(3)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图乙代表的种群在在a~c时间内,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呈S型增长。种群的K值即环境容纳量,K值的含义是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在乙图中对应的时间点c时为K值。
(4)黄鹂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故一般调查黄鹂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标记重捕法。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第一次捕获80只鸟。其中黄鹂36只并对其标记;第二次捕获45只鸟,其中没有标记的黄鹂9只,有标记的6只。根据标记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即N:36=(9+6):6,N=90只。由于调查范围为2km2(公顷),因此该黄鹂种群的种群密度大约为45只/hm2。若部分标记物脱落,则会导致第二次捕获并被标记的个体数目偏低,进而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偏大。
【分析】(1)种群的数量特征:
(2)种群数量增长“S”型曲线:
(3)标志重捕法误差归纳
①标志物易脱落:可导致重捕个体中带标记的个体数据偏小,据计算公式N总=初捕数×再捕数/再捕中标记数,推知,再捕中标记数若减小,则N总会比真实值偏大。
②被捕一次后,难以被再次捕获:可导致再次捕获的个体中标记数偏小,最终统计结果偏差应与①相同,即N总会比真实值偏大。
③标记物影响了动物活动,导致易被捕捉:可导致再次捕获的个体中标记数偏大,依据公式可推知,计算所得结果比真实值应偏小。
15.(2021高二上·洮南月考)在某一片小麦田中,长着许多杂草,还有食草昆虫、青蛙、鼠、蛇等动物活动。某研究小组对该农田生态系统进行研究,请根据所学的知识回答:
(1)研究小组要估算该农田中荠菜的种群密度,应采用 法。在取样时,关键要做到 。
(2)消灭某种虫害时,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 ,就会使很多雌性个体不能完成交配,结果直接影响害虫的 ,从而使该种害虫的种群密度降低。
(3)研究小组为了监测和预报该生态系统内鼠害的发生情况,对田鼠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者通常采用 法估算该地区田鼠的种群数量。若标记的田鼠有部分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 (偏大、偏小)。
(4)调查统计发现田鼠繁殖能力很强,在最初的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47%。根据调查统计的数据,构建的田鼠种群增长模型为Nt=N0 λt,由此可知田鼠在最初的一个月中的数量变化属于 型增长。田鼠大量繁殖导致植被破坏、加速土壤风蚀,控制田鼠种群数量的根本措施是 。
(5)如图1时种群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增长曲线,图2表示某种草原布氏田鼠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比值(R)的变化曲线(R=出生率/死亡率)。据图回答问题:
图1中种群数量以A曲线增长时,种群增长率 (填“增大”“不变”或“减少”)。图2中,当R值为a点对应的数值时,布氏田鼠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为 。
【答案】(1)样方;随机取样
(2)性别比例;出生率
(3)标志重捕;偏大
(4)J;(增加环境阻力,)降低其环境容纳量
(5)不变;增长型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原因;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解答】(1)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是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
(2)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使雌性个体不能得到交配的机会,影响害虫的出生率,从而使该种害虫的种群密度降低。
(3)由于田鼠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所以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数量。标志重捕法是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定期限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的个体占总捕数的比例,来估算该种群的数量,若某地段种群中个体数为N,其中标志总数为M,重捕总数为n,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为m,则有N:M=n:m,N=Mn/m,若标记的田鼠有部分被鼬捕食,即m偏小,则由此算出的种群数量N= Mn/m偏大,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偏大。
(4)根据题干分析可知田鼠在最初的一个月内的生存环境条件是理想条件,种群数量增长的曲线是J型曲线,根本措施是降低环境容纳量,增加田鼠生存的阻力。
(5)图1中A曲线是J型增长,种群以λ倍增长,所以增长率不变。据图2可知,a点R值大于1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布氏田鼠的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多,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分析】(1)根据不同的研究对象选择不同的研究方法:①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可用“取样器取样调查法”。②调查某种植物或活动范围较小的动物种群密度可以用“样方法”。③调查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种群密度可用“标志重捕法”。④研究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动可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法”。
(2)种群的数量特征:
(3)标志重捕法误差归纳
(4)种群数量变化的“J”型曲线:
1 / 12022年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1.1种群的数量特征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2021高二上·白山期末)下列叙述符合种群密度概念的是( )
A.某地区每年新增的人口平均数
B.一片山林每公顷内松树的数量
C.某湖泊每平方米水体面上鱼的数量
D.某草原每平方米草地上牧草的数量
2.(2021高二上·白山期末)下列有关种群密度取样调查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样方法只适于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
B.调查野生动物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标志重捕法
C.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并不是取样调查的唯一方法
D.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
3.(2021高二上·白山期末)同一物种的a、b、c三个种群的年龄结构类型如图所示。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
A.种群a、b、c的出生率/死亡率的值的大小关系为a>b>c
B.种群a、b、c的迁入率/迁出率的值的大小关系为a>b>c
C.种群a、b、c中,处于繁殖期的个体所占比例的大小关系可能为a>b>c
D.上图可体现a、b、c三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4.(2021高二上·哈尔滨期末)蝗虫卵会在特定的月份发育为跳蝻,这是治蝗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研究人员为了探究某地招引粉红椋鸟治蝗效果,对防控区跳蝻密度的变化情况和对照区的进行比较,每隔一段时间进行一次调查,结果见表。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
不同时间防控区和对照区中的跳蝻密度
调查序号 跳蝻密度/(头/m2)
防控区 对照区
第1次 51.3 37.8
第2次 27.9 36.5
第3次 6.6 21.8
第4次 0.0 15.5
A.在调查时,可采用样方法调查跳蝻密度
B.在调查期间,对照区跳蝻密度不会超过37.8头/ m2
C.从实验结果分析,招引粉红椋鸟具有一定治蝗效果
D.由实验结果推测,跳蝻密度变化还受自身及其他外界因素影响
5.(2021高二上·哈尔滨期末)在南方茶园中,利用生物防治来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人工合成的一种化学诱饵能散发出类似雌性害虫性外激素的气体,布下“爱情陷阱”,专等雄性害虫撞来后掉在诱饵下的水盆中,这种方法的直接影响是( )
A.降低害虫出生率 B.改变害虫性别比例
C.增加害虫死亡率 D.改变害虫年龄结构
6.(2021高二上·哈尔滨期末)利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某丘陵地区4km2区域中刺猬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并标记50只刺猬,第二次捕获40只刺猬,其中有标记的5只,不正确的说法是( )
A.所用标记不能影响到刺猬的生命活动
B.迁入率和迁出率会影响该种群数量变化
C.标记符号过分醒目可能增大刺猬被天敌捕食的概率
D.该种群的密度大约是400只/km2
7.(2021高二上·哈尔滨期末)现阶段我国出现了大量“421型”家庭(4个老人+1对夫妇+1个孩子),近期政府出台了“二孩政策”。下列有关“二孩政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性别比例失衡不会影响我国人口数量
B.可提高我国人口出生率,加快人口老龄化趋势
C.可改变我国人口的年龄组成
D.可降低我国人口死亡率
8.(2016·浙江)下列是表示蝉在夏季的年龄结构示意图(甲、乙、丙分别代表生殖前期、生殖期和生殖后期),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9.(2017高二上·南宁期中)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动物的种群密度时,下列哪种因素一定会使调查结果小于实际值( )
A.标志物脱落
B.被标记个体被再次捕获几率降低
C.两次捕获期间,有部分个体迁出调查区域
D.重捕获时误将部分未标记个体统计为标记个体
10.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左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下列关于该种群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
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
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
D.诱杀雄性个体一定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
二、多选题
11.大蚂蚁和小蚂蚁生活在某地相邻的两个区域。研究者在这两个蚂蚁种群生活区域的接触地带设4种处理区,各处理区均设7个10 m×10 m的观测点,每个观测点中设有均匀分布的25处小蚂蚁诱饵投放点。在开始实验后的第1天和第85天时分别统计诱饵上小蚂蚁的出现率并进行比较,结果见表。
处理区 小蚂蚁出现率的变化/%
定时 灌溉 不驱走大蚂蚁 增加35
驱走大蚂蚁 增加70
不灌溉 不驱走大蚂蚁 减少10
驱走大蚂蚁 减少2
对本研究的实验方法和结果分析,表述正确的是( )
A.小蚂蚁抑制大蚂蚁的数量增长
B.采集实验数据的方法是样方法
C.大蚂蚁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
D.土壤含水量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
12.(2020高三上·河北月考)图是某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种群数增长方式是“S”型,达到K值后其数量也是波动的
B.限制种群数量增长的环境因素有食物、空间和天敌等
C.若该种群是鱼塘中的某种鱼,则在种群数量为K/2时捕捉有利于获得最大的年捕获量
D.若该种群是森林中的一种鸟,则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数量时所得数值比实际数值偏大
13.(2020高三上·唐山月考)影响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因素很多。有些因素的作用是随种群密度而变化的,这种因素被称为密度制约因素;有些因素虽对种群数量起限制作用,但其作用强度和种群密度无关,被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预防新冠病毒措施之一是居家隔离,原因之一是病毒在密度大的人群中更容易传播
B.森林中,害虫和食虫鸟种群数量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体现密度制约因素影响种群数量
C.持续38℃高温可以引起蚜虫种群数量的急剧下降,说明高温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
D.两种因素都是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或迁移率来起着控制种群数量的作用
三、综合题
14.(2021高二上·辽宁月考)下图甲表示辽宁本溪青云山黄鹂鸟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大小关系,下图乙表示黄鹂鸟一段时间内种群增长速率变化的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种群密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直接影响该黄鹂种群密度的因素除甲图中的因素外,还有 。
(2)根据图甲分析,青云山黄鹂种群年龄组成的类型属于 ,判断依据是 。
(3)根据图乙分析,在a~c时间内,青云山黄鹂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呈 形。若在某个时间,黄鹂种群数量达到K值(环境容纳量),该数值的含义是 ,该数值在乙图中对应的时间点是 。
(4)欲调查青云山某一块2km2的草地上黄鹂的种群密度可采用 法,原因是 ;第一次捕获80只鸟,其中黄鹂36只并对其标记,第二次捕获45只鸟,其中没有标记的黄鹂9只,有标记的6只,该地区黄鹂的种群密度约为 只/km2。若在调查过程中部分黄鹂的标记物脱落,则会导致种群数量的估算结果 (填“偏大”或“偏小”)。
15.(2021高二上·洮南月考)在某一片小麦田中,长着许多杂草,还有食草昆虫、青蛙、鼠、蛇等动物活动。某研究小组对该农田生态系统进行研究,请根据所学的知识回答:
(1)研究小组要估算该农田中荠菜的种群密度,应采用 法。在取样时,关键要做到 。
(2)消灭某种虫害时,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 ,就会使很多雌性个体不能完成交配,结果直接影响害虫的 ,从而使该种害虫的种群密度降低。
(3)研究小组为了监测和预报该生态系统内鼠害的发生情况,对田鼠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者通常采用 法估算该地区田鼠的种群数量。若标记的田鼠有部分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 (偏大、偏小)。
(4)调查统计发现田鼠繁殖能力很强,在最初的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47%。根据调查统计的数据,构建的田鼠种群增长模型为Nt=N0 λt,由此可知田鼠在最初的一个月中的数量变化属于 型增长。田鼠大量繁殖导致植被破坏、加速土壤风蚀,控制田鼠种群数量的根本措施是 。
(5)如图1时种群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增长曲线,图2表示某种草原布氏田鼠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比值(R)的变化曲线(R=出生率/死亡率)。据图回答问题:
图1中种群数量以A曲线增长时,种群增长率 (填“增大”“不变”或“减少”)。图2中,当R值为a点对应的数值时,布氏田鼠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为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
【解析】【解答】A、某地区每年新增的人口平均数为出生率的范畴,不属于种群密度,A错误;
B、一片山林每公顷内松树的数量,符合种群密度的概念,B正确;
C、鱼不一定是同一个物种,不是一个种群,C错误;
D、牧草不是同一种群,而是多个种群的集合,因此,每平方米草地中牧草的数量不属于种群密度的描述,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种群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中的个体并不是机械地集合在一起,而是彼此可以交配,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给后代。
判断标准:①主要是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在自然条件下能自由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无生殖隔离)。②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2.【答案】A
【知识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解析】【解答】A、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种群的密度和活动范围小的动物种群的密度,A错误;
B、野生动物的活动范围比较广,活动能力比较强,更适合使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种群密度,B正确;
C、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是取样调查的常用方法,还有灯光诱捕法等,C正确;
D、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否则会造成调查结果和实际结果相差过大,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不同的研究对象选择不同的研究方法:①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可用“取样器取样调查法”。②调查某种植物或活动范围较小的动物种群密度可以用“样方法”。③调查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种群密度可用“标志重捕法”。④研究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动可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法”。
3.【答案】B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
【解析】【解答】A、a、b、c分别代表增长型、稳定性和衰退型,其出生率/死亡率的值分别为大于1、等于1和小于1,故种群a、b、c的出生率/死亡率的值的大小关系为a>b>c,A正确;
B、图中年龄结构类型不能反应迁入率与迁出率的大小关系,B错误;
C、图为同一物种的a、b、c三个种群的年龄结构类型,分别代表增长型、稳定性和衰退型,三个种群中处于繁殖期的个体数所占比例的大小关系可能为a>b>c,C正确;
D、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上图可体现a、b、c三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1)种群年龄组成类型的表示方法
表示方法 增长型 稳定型 衰退型
模型图
曲线图
柱形图
(2)年龄结构通过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种群密度:
4.【答案】B
【知识点】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原因;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解析】【解答】A、跳蝻活动能力弱,可以采用样方法来调查跳蝻的密度,A正确;
B、调查期间,因为各种不确定因素,对照区跳蝻密度可能会超过37.8头/m2,B错误;
C、实验结果表明,招引粉红椋鸟后,跳蝻的密度会下降,说明招引粉红椋鸟具有一定治蝗效果,C正确;
D、对照组未经任何干预,跳蝻密度也会下降,说明跳蝻密度变化受自身和其他外界因素影响,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1、估算种群密度时,常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
(1)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2)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种群个体总数=标志数(第一次捕获)×重捕个体数/重捕中标志个体数。
2、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动物种群数量受生物因素影响的同时,也受气温、日照和降水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气候、季节、降水等的变化,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没有关系,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
5.【答案】B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
【解析】【解答】昆虫的求偶、交配是通过性信息素的传递来实现的,所谓性信息素是指雌虫分泌到体外以引诱雄虫前去交配的微量化学物质。根据这一原理,利用高新技术,人工合成信息素即性引诱剂,布下“爱情陷阱”在田间释放后,等雄性昆虫撞来而掉在诱饵下的水盆中,从而大幅度降低产卵量和孵化率,达到防治农林害虫目的,所以这种方法的直接影响是改变昆虫性别比例,从而降低昆虫出生率。综上分析,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性别比例可以直接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据此答题。
6.【答案】D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解析】【解答】A、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所用标记不能影响到刺猬的生命活动,否则会影响调查结果,A正确;
B、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影响因素,迁入率和迁出率会影响该种群数量变化,B正确;
C、标志物不能过于醒目,过分醒目可能增大刺猬被捕食的概率,C正确;
D、4km2区域中刺猬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重捕中标记个体数=50×40÷5=400,该种群的密度大约是100只/km2,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1、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标记重捕法的注意点:①调查期间没有大量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的现象;②标志物不能过于醒目;③不能影响被标志对象的正常生理活动;④标志物不易脱落,能维持一定时间。
2、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重捕中标记个体数。
7.【答案】C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
【解析】【解答】A、性别比例直接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因此性别比例失衡会影响我国人口数量,A错误;
B、可提高我国人口出生率,缓解人口老龄化趋势,B错误;
C、出生率会升高,年龄组成为增长型,C正确;
D、“二孩政策”的实施不能降低死亡率,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性别比例可以直接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据此答题。
8.【答案】A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
【解析】【解答】解:蝉在地下生存多年,夏季羽化后只能生存较短的时间,繁殖后快速死亡,因此夏季蝉种群中生殖前期所占的比例大,几乎不存在生殖后期.
故选:A.
【分析】年龄结构是指在种群中不同年龄所占的比例,包括增长型、衰退型和稳定性三种模式.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种群的年龄结构特点的理解,并学会应用相关知识分析生活中的问题.
9.【答案】D
【知识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解析】【解答】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标志物脱落会导致结果偏大,A不符合题意。标记个体被再次捕获几率低时也会导致结果高于实际值,B不符合题意。两次捕获期间,有部分个体迁出调查区域时,调查结果高于实际值,C不符合题意。如果重捕时误将部分未标记个体统计为标记个体,会导致调查结果小于实际值,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估算种群密度时,常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其中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或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而标记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标志后重新捕获数。据此答题。
10.【答案】D
【知识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解析】【分析】由图可知,未成熟个体从2月底到6月底逐渐增多,从6月底到12月逐渐减少0,而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因此该种群出生时间大概为2月底到6月,到12月都成熟,10月份出生率可能为0,A正确。种群最基本特征是种群密度,种群数量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决定了出生率和死亡率,从而直接影响了种群数量变化,而种群的年龄类型又受各种环境条件(天敌数量、季节更替以及食物质量和数量的变化等)的影响,BC正确。大量诱杀某种动物的雄性个体,会导致性别比例失调,进而通过出生率的明显降低,影响到种群的密度的减小,D错误。
11.【答案】B,C,D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解析】【解答】由题意可知,本实验采集数据的方法为样方法,B项正确;通过观察图表可知,本实验研究的是两个自变量(灌溉和大蚂蚁)对因变量(小蚂蚁出现率的变化)的影响;只考虑有无大蚂蚁存在,可知定时灌溉和不灌溉两种情况下,不驱走大蚂蚁与驱走大蚂蚁相比较,驱走大蚂蚁后小蚂蚁数量多,故认为大蚂蚁的存在会使小蚂蚁离开而导致其数量减少,A项错误,C项正确;只考虑灌溉与否,可以看出定时灌溉会使小蚂蚁数量增多,不灌溉会使小蚂蚁数量减少,说明土壤含水量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D项正确。
【分析】由图可知,驱走大蚂蚁,小蚂蚁数增加;定时灌溉后小蚂蚁数量增加。推测大蚂蚁抑制小蚂蚁数量及活动范围。调查蚂蚁种群的方法,可以用样方法,因为样方法适用于活动范围较小的小动物或者植物。
12.【答案】A,B,D
【知识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解答】A、由图示可知,该种群数量增长符合“S”型曲线,达到K值后其数量在K值上下波动,A正确;
B、限制种群数量增长的环境因素有食物、空间和天敌等,B正确;
C、要想获得更大的年捕获量,应在种群数量略大于K/2时捕捉,捕捉后数量维持在K/2,C错误;
D、若该种群是森林中的一种鸟,则捕获一次后很难再被捕获,会使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减少,根据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可推算所得数值比实际数值偏大,D正确。
故答案为:ABD.
【分析】1、S型曲线表示在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增长规律。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S型曲线实现的条件是:环境条件是资源和空间有限,存在天敌,种群数量增长受种群密度制约。
2、J型曲线表示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增长规律。J型曲线需要的条件是:环境条件是资源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可用数学模型Nt=N0 λt表示。
3、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
13.【答案】A,B,C,D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
【解析】【解答】A、预防新冠病毒措施之一是居家隔离,因为病毒在密度大的种群中更容易传播,因而对种群数量的影响就大,反之,在密度小的种群中影响小,A正确;
B、在森林中,当害虫增加时食虫鸟也会增多,这样害虫种群的增长就受到抑制,害虫和食虫鸟种群数量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体现了密度制约因素影响种群数量,B正确;
C、温度对种群数量的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高温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C正确;
D、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都是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或迁移率来控制种群数量,D正确。
故答案为:ABCD。
【分析】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分两类,一类是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如食物、流行性传染病等;另一类是非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的因素,气候、季节、降水等的变化,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没有关系,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
14.【答案】(1)迁入率和迁出率
(2)增长型;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不断增大
(3)S;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c
(4)标记重捕;黄鹂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45;偏大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原因;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解答】据图甲分析可知,中华黄鹂鸟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故该种群数量不断增多,因此年龄组成为增长型。据图乙分析可知,a~b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加快;b时,此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快;b~c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减慢;c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为0,此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即K值,因此该图反映的种群增长曲线为S型增长。
(1)种群密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直接影响该生物种群密度的因素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2)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因出生率一直大于死亡率且保持不变,种群数量不断增大,故年龄组成的类型属于增长型。
(3)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图乙代表的种群在在a~c时间内,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呈S型增长。种群的K值即环境容纳量,K值的含义是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在乙图中对应的时间点c时为K值。
(4)黄鹂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故一般调查黄鹂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标记重捕法。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第一次捕获80只鸟。其中黄鹂36只并对其标记;第二次捕获45只鸟,其中没有标记的黄鹂9只,有标记的6只。根据标记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即N:36=(9+6):6,N=90只。由于调查范围为2km2(公顷),因此该黄鹂种群的种群密度大约为45只/hm2。若部分标记物脱落,则会导致第二次捕获并被标记的个体数目偏低,进而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偏大。
【分析】(1)种群的数量特征:
(2)种群数量增长“S”型曲线:
(3)标志重捕法误差归纳
①标志物易脱落:可导致重捕个体中带标记的个体数据偏小,据计算公式N总=初捕数×再捕数/再捕中标记数,推知,再捕中标记数若减小,则N总会比真实值偏大。
②被捕一次后,难以被再次捕获:可导致再次捕获的个体中标记数偏小,最终统计结果偏差应与①相同,即N总会比真实值偏大。
③标记物影响了动物活动,导致易被捕捉:可导致再次捕获的个体中标记数偏大,依据公式可推知,计算所得结果比真实值应偏小。
15.【答案】(1)样方;随机取样
(2)性别比例;出生率
(3)标志重捕;偏大
(4)J;(增加环境阻力,)降低其环境容纳量
(5)不变;增长型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原因;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解答】(1)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是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
(2)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使雌性个体不能得到交配的机会,影响害虫的出生率,从而使该种害虫的种群密度降低。
(3)由于田鼠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所以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数量。标志重捕法是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定期限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的个体占总捕数的比例,来估算该种群的数量,若某地段种群中个体数为N,其中标志总数为M,重捕总数为n,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为m,则有N:M=n:m,N=Mn/m,若标记的田鼠有部分被鼬捕食,即m偏小,则由此算出的种群数量N= Mn/m偏大,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偏大。
(4)根据题干分析可知田鼠在最初的一个月内的生存环境条件是理想条件,种群数量增长的曲线是J型曲线,根本措施是降低环境容纳量,增加田鼠生存的阻力。
(5)图1中A曲线是J型增长,种群以λ倍增长,所以增长率不变。据图2可知,a点R值大于1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布氏田鼠的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多,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分析】(1)根据不同的研究对象选择不同的研究方法:①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可用“取样器取样调查法”。②调查某种植物或活动范围较小的动物种群密度可以用“样方法”。③调查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种群密度可用“标志重捕法”。④研究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动可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法”。
(2)种群的数量特征:
(3)标志重捕法误差归纳
(4)种群数量变化的“J”型曲线: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