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2022年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1.2种群数量的变化 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2022年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1.2种群数量的变化 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74.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3-20 19:33:29

文档简介

2022年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1.2种群数量的变化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2021高二上·白山期末)下图表示草原野兔迁入另一个草原生态系统后,其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t1时野兔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B.t2时野兔的种群数量最大
C.若t0时种群数量为N,则t2时种群数量为2N
D.在t0- t2时间内,野兔的种群数量一直增长
2.(2021高二上·龙江期末)关于下图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数量达到 点后将一直保持不变
B.建立自然保护区等措施可使 点上移
C.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 点之后
D.图中 点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若消灭害虫则可在此点处开始
3.(2021高二上·哈尔滨期末)草履虫是一种单细胞动物,现将100只草履虫移入150mL稻草浸出液中进行常规培养,每天固定时间对其进行观察和计数。如图为此次实验记录的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草履虫种群起始阶段呈加速增长
B.此次实验中该浸出液中最多可容纳约700只草履虫
C.草履虫之所以不能无限制增长是由于空间不足
D.随着时间的变化,该浸出液中草履虫的环境容纳量不变
4.(2021高二上·哈尔滨期末)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错误的是(  )
A.培养液和培养用具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
B.该实验需要设置空白对照组
C.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应先摇匀培养瓶中的培养液
D.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稀释再计数
5.(2021高二上·哈尔滨期末)关于“S”形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t0~t1之间,种群数量小于K/2,由于资源和空间相对充裕,种群数量增长较快,增长率不断增加
B.t1~t2之间,由于资源空间有限,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加剧,种群增长速率下降
C.t2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为0
D.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t1前及时控制其种群密度
6.(2021高二上·哈尔滨期末)下图表示将绵羊引入某个岛屿后的数量变化情况,叙述正确的是(  )
A.绵羊种群数量增长到一定程度,就保持恒定不变
B.第25年时绵羊的出生率最大,种群增长速率也最快
C.50年后该绵羊种群数量在K值附近波动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动所致
D.绵羊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7.(2021高二上·哈尔滨期末)如图所示为自然环境中的生物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b点时,环境阻力最小,种群增长速率最快
B.若图表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c点后,种群中幼年个体将逐渐减少
C.若图表示酵母菌种群增长曲线,通过镜检观量察统计的结果比实际值低,因为其中有死亡的酵母菌个体
D.种群数量达K值以后,若环境条件改变,则K值也会发生改变
8.(2021高二上·哈尔滨期末)对某地区新引入一种鸟的种群增长速率[增长速率=(出生率-死亡率)/时间]1~7年的调查研究,得到的数据见下表。下列关于该鸟种群叙述,正确的是(  )
年份 第1年 第2年 第3年 第4年 第5年 第6年 第7年
增长速率 0.66 1.24 2.81 3.67 2.94 1.65 0.03
A.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 B.种群数量呈“J”形曲线增长
C.种群增长受种群密度的制约 D.第3~4年中种内斗争最激烈
9.(2021高二上·哈尔滨期末)某研究所对一条河流生态系统进行了几年的跟踪调查,发现某种鱼迁入此生态系统后的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呈现如图所示曲线。则在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能反映该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分别是(  )
A.衰退型和① B.增长型和② C.衰退型和③ D.增长型和④
10.(2021高二上·河南期末)某学习小组将少量香蕉、5只雄果蝇和5只雌果蝇放入橡皮筋和纱布封口的足够大的瓶子中,置于温暖地方,连续多天相同时间记录瓶中果蝇数量,a天后发现瓶中果蝇数量稳定,稳定数量约为b。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瓶中果蝇数量约为b/2时,种群增长最快
B.增加香蕉的量,起始果蝇数量和其他培养条件不变,K值将增大
C.若起始雌雄果蝇的数量加倍,培养条件不变,则K值将增大
D.若起始雌雄果蝇的数量加倍,培养条件不变,则a值将变小
11.(2021高二上·绥化期末)如图表示有限环境中某一种群增长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①K是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数量最大值
②在K值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
③如果不考虑迁入、迁出等其它因素,在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④假设这是鱼的种群,当种群达到K值时开始捕捞,才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②③
12.(2021高二上·花都月考)如图表示一个区域内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据图可知,乙种群的K值大于甲种群的K值
B.t3~t5时间内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结构不同
C.t2~t3时间内甲种群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D.t4时乙的种群密度最大
13.下列有关种群“S”型增长曲线的正确说法是(  )
A.“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
B.种群增长率在各阶段是相同的
C.“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关系
D.种群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制约
14.(2019高二上·佛山期中)科研小组对某地甲、乙两个种群的数量进行了多年的跟踪调查,结果如图所示(图中Nt表示第t年的种群数量,Nt+1表示第t+1年的种群数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甲种群在t2时种群数量最少
B.在0~t3时间段乙为增长型种群
C.甲种群在0~t1段的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D.由于生存条件较理想,乙种群在t3后数量相对稳定
15.(2019高二上·吉林期中)下图表示某处于平衡状态的生物种群因某些外界环境变化导致种群中生物个体数量改变时的四种情形,下列有关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K1
( 1 )若图①所示为草原生态系统中某种群,则a点后的变化可能原因是过度放牧
( 2 )若图②所示为某发酵罐中菌种数量,则b点后的变化原因可能是增加营养供应
( 3 )图③中c点后发生的变化表明生存环境发生剧烈变化,不再适合生存
( 4 )图④曲线可用于指导渔业捕捞,为了获得最大日捕捞量,应在K/2点捕捞
A.只有一种说法正确 B.有两种说法正确
C.有三种说法正确 D.四种说法都正确
二、多选题
16.(2017高二上·拉萨期末)下面是反映人口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如图所示),请分析下列对“环境容量”的理解正确的是(  )
A.环境容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
B.随着生产的发展,环境容量在不断加大
C.人类可以局部地改造环境,但却不能使人口数量超越环境容量
D.生物圈的稳态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人类改造自然的基础
17.(2021高二上·沈阳期末)如图是多刺裸腹蚤在三种不同温度(较高温、中等适温、较低温)条件下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据图分析,下列说法合理的是(种群增长速率 )(  )
A.对一个种群说,环境容纳量(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
B.随着温度降低,种群数量达到K值的时间逐渐延长
C.在中等适温条件下,K值最大, 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也最大
D.在较低温条件下,K值最小, 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也最小
18.(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1.3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同步练习)(不定项)在“探究果酒制作过程中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因素”时,获得如图所示的实验结果(图中O、M、N、P代表相应发酵时间)。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M点前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
B.终止发酵时间应选择在P点时
C.酒精浓度的增加会抑制酵母菌繁殖
D.N点时酵母菌种群增长率最大
19.(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1.2种群数量的变化 同步练习)(不定项)下列有关种群“J”形增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J”形增长的种群都无K值
B.“J”形增长的种群生存条件是有限的
C.自然界中绝大多数种群呈“J”形增长
D.“J”形增长的种群个体数一定不断增加
20.(2020高三上·河北月考)图是某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种群数增长方式是“S”型,达到K值后其数量也是波动的
B.限制种群数量增长的环境因素有食物、空间和天敌等
C.若该种群是鱼塘中的某种鱼,则在种群数量为K/2时捕捉有利于获得最大的年捕获量
D.若该种群是森林中的一种鸟,则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数量时所得数值比实际数值偏大
三、综合题
21.(2019高二上·山西月考)如图是草原上某两类生物种群数量变化的动态曲线,其中 r 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小、寿命短,生殖力强但存活率低,亲代对后代缺乏保护;K 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大,寿命长,生殖力弱但存活率高,亲代对后代有很好的保护。请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田鼠的种群密度时常采用   ,若标记物容易脱落,则种群密度的估算值会    (填“偏大”或“偏小”或“不变”)。一般情况下,田鼠的寿命只有两年,几乎全年均可繁殖,且种群数量每天可增加 1.47%,其属于   (填“r对策”或“K对策”)生物,这类生物很难消灭,在种群密度极低时也能迅速回升,最终呈“S”型曲线变化。
(2)K 对策生物的种群数量高于或低于   (填“S”或“X”)点时,都会趋向该平衡点,因此种群通常能稳定在一定数量水平上,该数量水平被称为    。
(3)布氏田鼠是新迁入该草原的小型啮齿类动物,若有 M 只布氏田鼠进入该草原后快速繁殖,呈倍数增长,每月增长率为X,理论上 t 月后种群数量的数学模型公式为   。但种群难以在较长时间内按此模型增长,是因为   。
(4)某同学为了研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利用血细胞计数板对酵母菌计数时,在显微镜下一个中方格菌体分布情况如下图所示, 若五个中格酵母菌平均数均为下图所示,则估算10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为   。
22.(2018高二上·黄陵期末)下图为某种群在不同生态环境中的增长曲线,请仔细分析图中曲线后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种群处在一个理想的环境中,没有资源和空间的限制,种群内个体的增长曲线是   ,用达尔文进化的观点分析,这是由于生物具有   特性。
(2)如果将该种群置于有限制的自然环境中,种群内个体数量的增长曲线是   ,用达尔文的进化观点分析图中的阴影部分表示   。
(3)影响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是种群的   、   、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解答】A、据图可知,t1时野兔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对应种群数量的K/2,A正确;
B、t2时,种群增长速率为0,此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B正确;
C、t1时对应种群数量的K/2,因此若t1时种群的数量为N,则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2N,C错误;
D、在t0~t2时,种群增长速率一直大于0,即出生率仍大于死亡率,因此该种群数量呈上升趋势,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种群增长率和增长速率变化曲线的判读
①图1、图2中曲线a、b、c、d分别代表的增长方式为“J”型、“S”型、“J”型、“S”型。
②图2曲线d中在t1时刻增长速率最快、对应A点为K/2点。在t1~t2时刻,种群的数量不会(填“会”或“不会”)减少,t2对应B点为K值点。
2.【答案】B
【知识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解答】A、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会围绕K值上下波动,A错误;
B、建立自然保护区可增大被保护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使K值增大(e点上移),此措施可以保护濒危野生动物,B正确;
C、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时,环境阻力一直存在,即a点就已存在环境阻力,C错误;
D、种群数量为K/2(c点)时,增长速率最大,若消灭害虫要在此点之前开始,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考虑环境阻力的作用时种群数量呈“S”型曲线增长,种群数量为K/2时,增长速率最大,消灭消灭害虫要在此点之前开始,渔业捕捞可以在略超K/2进行,利于恢复种群数量。过种群数量为K时增长速率为零,以后种群数量会围绕K值上下波动。K值是种群的环境容纳量,种群数量超过K值会造成环境破坏。
3.【答案】A
【知识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解析】【解答】A、图中可以看出种群的数量增长呈“S”型曲线,所以种群在初始阶段成加速增长,在k/2时,种群增长速率达到最大,A正确;
B、该浸出液中环境容纳量大约为700只草履虫,但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会发生波动,所以最大值可能超过700只,B错误;
C、履虫之所以不能无限制增长是由于空间不足和营养物质有限等,不是理想条件,C错误;
D、随着时间的变化,营养物质减少,有害代谢产物积累,环境容纳量会减小,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的原理:
(1)酵母菌可以用液体培养基来培养,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种群的增长情况与培养液中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有关,我们可以根据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和时间为坐标轴做曲线,从而掌握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
(2)利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是一种常用的细胞计数法,这种方法可以直接测定样品中全部的细胞数目,所以一般用于单细胞微生物数量的测定,由于血球计数板上的计数室盖上盖玻片后的容积是一定的,所以可根据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来计算单位体积的细胞的总数目。
(3) 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实验流程为:a、酵母菌培养(液体培养基,无菌条件)→b、振荡培养基(酵母菌均匀分布于培养基中)→c、观察并计数→重复b、c步骤(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绘图分析。
(4)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应注意:a、在吸取培养液计数前,要轻轻振动试管,使试管中的酵母菌分布均匀。b、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
4.【答案】B
【知识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解析】【解答】A、实验探究的是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为了避免其它杂菌对酵母菌数量的影响,在实验前应对培养液和培养用具进行灭菌处理,A正确;
B、该实验不需要设置空白对照组,可以自身前后对照,B错误;
C、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需先摇匀培养瓶中的培养液,目的是使酵母菌分布均匀,C正确;
D、由于后期培养液中菌体数量多,不易计数,因而为了便于计数先要进行稀释再计数,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1、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实验流程为:(1)酵母菌培养(液体培养基,无菌条件)→(2)振荡培养基(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生物,在培养液中分布不均匀,振荡使酵母菌均匀分布于培养基中)→(3)观察并计数→重复(2)、(3)步骤(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绘图分析。
2、抽样检测的方法: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
3、计数时,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计相邻两边及其顶角。
5.【答案】A
【知识点】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原因;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解答】A、t0~t1之间,种群数量小于K/2,由于资源和空间相对充裕,种群数量增长较快,增长速率不断增加,增长率不断减小,A错误;
B、t1~t2之间,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加,种群增长速率逐渐减少为0,B正确;
C、t2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为0,C正确;
D、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t1前及时控制其种群密度,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1、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形增长曲线。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
2、特点: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K/2值处增长速率最大。
6.【答案】C
【知识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解答】A、绵羊种群的数量增长到一定程度,由于种群数量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种群数量会在某一范围内波动,即保持相对稳定,而不是恒定不变,A错误;
B、绵羊数量达到K/2时,即图中的25年时,绵羊的增长速率最快,但出生率并不是最大,B错误;
C、50年后该绵羊种群数量达到K值,且在K值附近波动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动所致,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C正确;
D、绵羊数量达到K值时,数量保持相对稳定,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S”形增长曲线: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形增长曲线。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
7.【答案】D
【知识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解答】图中a点时,环境阻力最小,图中b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A错误;若图表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c点后,该种群达到环境容纳量,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中幼年个体不会逐渐减少,B错误;如果统计数目中有死亡的酵母菌,统计结果会偏高,C错误;种群数量达K值以后,若环境条件改变,则K值也会发生改变,D正确。故答案为:D。
【分析】1、据图分析可知,种群数量呈现S型曲线,其中a到b点种群增长速率逐渐增大,b点即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bc种群增长率减少,到K值时增长速率为0;cd段围绕K值上下波动。
2、影响种群数量波动的重要因素有很多,如食物、天敌、生存空间等,直接原因是迁入和迁出、出生率和死亡率。
8.【答案】C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解答】A、由表中数据可知,种群增长速率一直大于零,种群数量增加,种群的年龄组成是增长型,A错误;
B、从数据看出,种群的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少,其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B错误;
C、由于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密度是制约种群增长的因素,C正确;
D、第7年种群数量最大,种群中种内斗争最激烈,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 1、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形增长曲线。
2、根据表格分析,种群的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少,其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
9.【答案】B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解答】根据种群增长率曲线可知,t1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增加,此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t2时,种群增长速率为0,所以种内斗争加剧,捕食者数量增加,种群出生率下降,死亡率升高,所以种群数量不再增加,此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为“S型”。
故答案为:B。
【分析】1、J形增长曲线:
(1)条件:食物(养料)充足、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
(2)适用范围:实验条件下或种群迁入新环境最初一段时间。
(3)特点:种群数量连续增长,第二年是第一年的λ倍(Nt=N0λt,λ代表增长倍数),无K值。
2、S形增长曲线:
(1)条件:资源有限、空间有限、受其他生物制约。
(2)适用范围:自然种群。
(3)特点: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值处增长速率最大。
3、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t2时,种群增长率为0,所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为“S型”。t1时,种群增长率最大,说明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在大量增加。据此答题。
10.【答案】C
【知识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解答】A、由题意可知,在该瓶中果蝇种群数量呈现“S”型增长,该瓶中果蝇的环境容纳量(K值)为b,则瓶中果蝇数量约为b/2时,种群增长最快,A正确;
B、起始果蝇数量和其他培养条件不变,增加香蕉的量,瓶中果蝇食物增多,K值将增大,B正确;
C、D、若起始雌雄果蝇数量加倍,培养条件不变,则K值不变,但由于起始种群数量大,达到K值所需时间缩短,即a变小,C错误、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1、种群: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
2、J形增长曲线:
(1)条件:食物(养料)充足、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
(2)适用范围:实验条件下或种群迁入新环境最初一段时间。
(3)特点:种群数量连续增长,第二年是第一年的λ倍(Nt=N0.λt,λ代表增长倍数),无K值。
2、S形增长曲线:
(1)条件:资源有限、空间有限、受其他生物制约。
(2)适用范围:自然种群。
(3)特点: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K/2值处增长速率最大。
11.【答案】C
【知识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解答】①K是环境容纳量,指该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数量最大值,①正确;
②在K时种群增长率为0,在K/2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②错误;
③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如迁入、迁出等,在K值时出生率和死亡率基本相等,种群增长率为0,③正确;
④在K值时捕捞鱼类得到的日捕量最大,但一般捞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K/2时,种群增长率最大,所以在高于K/2时即可开始捕捞,且捕捞后维持在K/2,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④错误。即C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呈”型增长。但是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由于环境阻力等存在,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
(1)环境容纳量=K值。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环境遭受破坏,K值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
(2)"S型曲线增长速率:开始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在a~K/2之间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不断增大;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在K/2~K之间时,受到环境阻力的影响,种群的增长速率在不断减小;种群数量为K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到达最大值(K值)。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围绕K值上下波动。
(3)为了合理利用资源,应该在种群数量超过K/2时捕获,使得每次捕获后,种群数量降低到K/2,这样可以保证此时种群数量尽快地恢复。
12.【答案】B
【知识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解答】A、根据图示,乙种群达到K值的时间晚于甲种群,但仅根据两种群的增长速率,不能对其K值进行比较,A错误;
B、t3~t5时间内,甲种群增长速率等于0,种群数量维持稳定,年龄结构为稳定型,乙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种群数量增加,年龄结构为增长型,B正确;
C、t2~t3时间内甲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种群数量增加,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错误;
D、t4时,乙种群数量达到K/2,此时乙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但种群密度不是最大,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呈”型增长。但是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由于环境阻力等存在,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
(1)环境容纳量=K值。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环境遭受破坏,K值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
(2)"S型曲线增长速率:开始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在a~K/2之间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不断增大;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在K/2~K之间时,受到环境阻力的影响,种群的增长速率在不断减小;种群数量为K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到达最大值(K值)。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围绕K值上下波动。
(3)为了合理利用资源,应该在种群数量超过K/2时捕获,使得每次捕获后,种群数量降低到K/2,这样可以保证此时种群数量尽快地恢复。
13.【答案】C
【知识点】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原因
【解析】【分析】“S”型曲线描述的是种群数量与实践的关系,故A错,C正确;S型曲线的种群增长率是先增大后下降,种群密度越高,增长率越低,故B、D均错。
14.【答案】C
【知识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解答】解:A、甲种群t3后λ等于1,种群数量不再变化,此时种群数量最少,A错误;
B、乙种群在0~t3段,( Nt+1)/ Nt比值先小于1,种群数量减小,后又大于1,种群数量增加,故甲种群在0~t3段的年龄结构先是衰退型,后是增长型,B错误;
C、甲种群在0~t1段,( Nt+1)/ Nt 比值比值大于1,且保持不变,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C正确;
D、由于生存条件较理想,乙种群在t3后数量呈J型增长,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 Nt+1)/ Nt比值大于1,种群数量增加,比值等于1,种群数量稳定,比值小于1,种群数量减小,据此答题。
15.【答案】C
【知识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解答】 (1)图①所示a点后K值降低,种群数量减少,原因可能为过度放牧,①正确;(2)图②所示b点后K 值增大,酵母菌种群数量增加,可能是增加营养、空间等,②正确;(3)图③中c点后种群数量急剧减小,发生的变化表明生存环境发生剧烈变化,不再适合生存,③正确;(4)图④曲线可用于指导渔业捕捞,为了获得最大日捕捞量,应在多于K/2点捕捞,且使剩余量保持在K/2,④错误。
①②③正确。C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易错提醒 K值的易误点解读
(1)K值不是一成不变的:K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当环境遭到破坏时,K值会下降;当环境条件状况改善时,K值会上升。
(2)在环境条件稳定,K值一定的情况下,种群数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会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当种群数量偏离K值的时候,会通过负反馈调节使种群数量回到K值。
(3)K值并不是种群数量的最大值:K值是环境容纳量,即在保证环境不被破坏前提下所能容纳的最大值;种群所达到的最大值会超过K值,但这个值存在的时间很短,因为环境已遭到破坏。
16.【答案】A,D
【知识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解答】解:A、由图可知,环境容量是指生态系统在平衡、协调发展的情况下所能供养的最大人口数,A正确;
B、综合三个图可知,人口数量总是低于环境容量,即使暂时高于环境容量(图Ⅱ、Ⅲ),最终还会降下来,B错误;
C、由此可知,环境容量就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是一定的,不会扩大,C错误;
D、人类活动要以生态系统的稳态为基础,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环境的报复,D正确.
故选:AD.
【分析】分析曲线图:Ⅰ曲线中,开始时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数量逐渐增长,但最终到达平衡状态,且人口数量总是低于环境容量;Ⅱ和Ⅲ曲线中,开始时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数量逐渐增长,且能超过环境容量,但最终还会下降到环境容量之下.
17.【答案】A,B,D
【知识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解答】A、种群的K值主要取决于环境条件,由于环境条件是不断变化的,所以种群的K值也不是固定的,A正确;
B、从曲线的走势可以看出,温度越高,种群数量达到K值所需的时间越短;温度越低,所需的时间越长,B正确;
C、比较三条曲线对应的K值,在中等适温条件下,K值最大,但K/2时种群增长速率并不是最大的;在较高温条件下,K/2时曲线的斜率最大,即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C错误;
D、在较低温条件下,K值最小,且K/2时曲线的斜率也最小,即此时种群增长速率也最小,D正确。
故答案为:ABD。
【分析】K值与K/2值的分析
(1)K值不是一成不变的:K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当环境遭到破坏时,K值会下降;当环境条件状况改善时,K值会上升。
(2)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种群数量会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当种群数量偏离K值的时候,会通过负反馈调节使种群数量回到K值。 
18.【答案】A,C
【知识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解析】【解答】在M点前无酒精产生,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 终止发酵时间应选择酒精含量最多的N点;酒精浓度的增加会抑制酵母菌繁殖; N点时酵母菌种群增长率为0。
【分析】 酵母菌既可以进行有氧呼吸,又可以进行产生酒精的无氧呼吸(注意,有氧呼吸产物无酒精)。在M点后开始产生酒精,说明酵母菌在M点时,进行有氧呼吸。进行无氧呼吸,发酵酒精时,随着酒精浓度逐渐升高,酒精会杀死酵母菌,酒精到达一定浓度时,酵母菌开始死亡,种群数量下降。题目之中,S型曲线的斜率可以反映酵母菌种群增长率。
19.【答案】A,D
【知识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解答】“J”形曲线没有最大值,A项正确;“J”形增长是在理想条件下进行的,种群的生存条件是无限的,B项错误;由于自然界中的资源和空间有限,故大多数种群呈“S”形增长,C项错误;“J”形增长由于空间和资源无限,种群个体数一直增加,D项正确。
【分析】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J型增长”曲线
(1)数学模型: Nt=N0λ;
(2)条件:理想条件指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
(3)举例:自然界中确有,如一个新物种到适应的新环境(短期内)。
20.【答案】A,B,D
【知识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解答】A、由图示可知,该种群数量增长符合“S”型曲线,达到K值后其数量在K值上下波动,A正确;
B、限制种群数量增长的环境因素有食物、空间和天敌等,B正确;
C、要想获得更大的年捕获量,应在种群数量略大于K/2时捕捉,捕捉后数量维持在K/2,C错误;
D、若该种群是森林中的一种鸟,则捕获一次后很难再被捕获,会使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减少,根据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可推算所得数值比实际数值偏大,D正确。
故答案为:ABD.
【分析】1、S型曲线表示在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增长规律。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S型曲线实现的条件是:环境条件是资源和空间有限,存在天敌,种群数量增长受种群密度制约。
2、J型曲线表示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增长规律。J型曲线需要的条件是:环境条件是资源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可用数学模型Nt=N0 λt表示。
3、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
21.【答案】(1)标志重捕法;偏大;r对策
(2)S;环境容纳量(或K值)
(3)M·(X+1)t;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加剧等原因,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从而直接导致种群增长变缓
(4)6×107个
【知识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解析】【解答】(1)田鼠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调查其种群密度时常用标志重捕法。设种群总数是N,第一次捕获n个个体并作标记,那么标记的个体数占总数的比例为n÷N,第二次捕获M个个体,其中有标记的个体数为m,则理论上m:M=n:N,即种群总数N=(n×M)÷m,如果标记物容易脱落,则m的值会减小,计算出来的值就会偏大。由题干可知,田鼠的寿命短,繁殖快,故属于r对策生物,这类生物很难消灭,在种群密度极低时也能迅速回升。(2)由题图可知,K对策生物的种群数量高于或低于S点时,都会趋向该平衡点,因此种群通常能稳定在一定数量水平上,即环境所能容纳的该种群的最大值,称为环境容纳量(或K值)。(3)有一个M只布氏田鼠组成的小种群迁入该草原,该布氏田鼠种群的数量每月以X倍数增长,故该田鼠的增长曲线为J型,根据型曲线公式,理论上t月后种群数量为M·(X+1)t.实际上,田鼠种群难以在较长时间内按此模型增长,是因为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加剧等原因,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从而直接导致种群增长变缓。(4)酵母菌在计数时,计数原则为“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因此计数相邻两边,一个计数室(1mm×1mm×0.1mm)中有25个中方格,400个小方格,即每个中方格有16个小方格。计数室的中方格酵母菌平均数为24个,则10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24÷16×400×104×10=6×107个。
【分析】据图分析:r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小,寿命短,生殖力强但存活率低,亲代对后代缺乏保护;K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大,寿命长,生殖力弱但存活率高,亲代对后代有很好的保护。图中K对策生物种群数量呈S型曲线增长,K对策生物的种群数量高于或低于S点时,都会趋向该平衡点,因此种群通常能稳定在一定数量水平上,即环境所能容纳的该种群的最大值,称为环境容纳量。
22.【答案】(1)a;过度繁殖
(2)b;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量
(3)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解答】解:据图分析,曲线a表示J型曲线,曲线b表示S型曲线;“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S”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
(1)处在一个理想的环境中,资源充足,空间无限的环境中,种群内个体增长曲线是a,即J型曲线,体现生物具有过度繁殖的能力。
(2)种群置于有限制的自然环境中,种群内的增长曲线是b,即S型曲线;图中的阴影部分可表示为环境阻力,即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数。
(3)影响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有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等,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数量的变化,年龄组成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种群数量变化,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数量变化。
【分析】 分析图形可知,图中a是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b是种群数量增长的“S”型曲线,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自然界种群数量受到各种环境因素影响,呈“S”型,阴影部分表示环境阻力即部分个体会被自然选择作用所淘汰,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最直接因素。
1 / 12022年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1.2种群数量的变化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2021高二上·白山期末)下图表示草原野兔迁入另一个草原生态系统后,其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t1时野兔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B.t2时野兔的种群数量最大
C.若t0时种群数量为N,则t2时种群数量为2N
D.在t0- t2时间内,野兔的种群数量一直增长
【答案】C
【知识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解答】A、据图可知,t1时野兔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对应种群数量的K/2,A正确;
B、t2时,种群增长速率为0,此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B正确;
C、t1时对应种群数量的K/2,因此若t1时种群的数量为N,则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2N,C错误;
D、在t0~t2时,种群增长速率一直大于0,即出生率仍大于死亡率,因此该种群数量呈上升趋势,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种群增长率和增长速率变化曲线的判读
①图1、图2中曲线a、b、c、d分别代表的增长方式为“J”型、“S”型、“J”型、“S”型。
②图2曲线d中在t1时刻增长速率最快、对应A点为K/2点。在t1~t2时刻,种群的数量不会(填“会”或“不会”)减少,t2对应B点为K值点。
2.(2021高二上·龙江期末)关于下图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数量达到 点后将一直保持不变
B.建立自然保护区等措施可使 点上移
C.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 点之后
D.图中 点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若消灭害虫则可在此点处开始
【答案】B
【知识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解答】A、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会围绕K值上下波动,A错误;
B、建立自然保护区可增大被保护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使K值增大(e点上移),此措施可以保护濒危野生动物,B正确;
C、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时,环境阻力一直存在,即a点就已存在环境阻力,C错误;
D、种群数量为K/2(c点)时,增长速率最大,若消灭害虫要在此点之前开始,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考虑环境阻力的作用时种群数量呈“S”型曲线增长,种群数量为K/2时,增长速率最大,消灭消灭害虫要在此点之前开始,渔业捕捞可以在略超K/2进行,利于恢复种群数量。过种群数量为K时增长速率为零,以后种群数量会围绕K值上下波动。K值是种群的环境容纳量,种群数量超过K值会造成环境破坏。
3.(2021高二上·哈尔滨期末)草履虫是一种单细胞动物,现将100只草履虫移入150mL稻草浸出液中进行常规培养,每天固定时间对其进行观察和计数。如图为此次实验记录的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草履虫种群起始阶段呈加速增长
B.此次实验中该浸出液中最多可容纳约700只草履虫
C.草履虫之所以不能无限制增长是由于空间不足
D.随着时间的变化,该浸出液中草履虫的环境容纳量不变
【答案】A
【知识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解析】【解答】A、图中可以看出种群的数量增长呈“S”型曲线,所以种群在初始阶段成加速增长,在k/2时,种群增长速率达到最大,A正确;
B、该浸出液中环境容纳量大约为700只草履虫,但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会发生波动,所以最大值可能超过700只,B错误;
C、履虫之所以不能无限制增长是由于空间不足和营养物质有限等,不是理想条件,C错误;
D、随着时间的变化,营养物质减少,有害代谢产物积累,环境容纳量会减小,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的原理:
(1)酵母菌可以用液体培养基来培养,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种群的增长情况与培养液中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有关,我们可以根据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和时间为坐标轴做曲线,从而掌握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
(2)利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是一种常用的细胞计数法,这种方法可以直接测定样品中全部的细胞数目,所以一般用于单细胞微生物数量的测定,由于血球计数板上的计数室盖上盖玻片后的容积是一定的,所以可根据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来计算单位体积的细胞的总数目。
(3) 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实验流程为:a、酵母菌培养(液体培养基,无菌条件)→b、振荡培养基(酵母菌均匀分布于培养基中)→c、观察并计数→重复b、c步骤(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绘图分析。
(4)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应注意:a、在吸取培养液计数前,要轻轻振动试管,使试管中的酵母菌分布均匀。b、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
4.(2021高二上·哈尔滨期末)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错误的是(  )
A.培养液和培养用具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
B.该实验需要设置空白对照组
C.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应先摇匀培养瓶中的培养液
D.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稀释再计数
【答案】B
【知识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解析】【解答】A、实验探究的是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为了避免其它杂菌对酵母菌数量的影响,在实验前应对培养液和培养用具进行灭菌处理,A正确;
B、该实验不需要设置空白对照组,可以自身前后对照,B错误;
C、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需先摇匀培养瓶中的培养液,目的是使酵母菌分布均匀,C正确;
D、由于后期培养液中菌体数量多,不易计数,因而为了便于计数先要进行稀释再计数,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1、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实验流程为:(1)酵母菌培养(液体培养基,无菌条件)→(2)振荡培养基(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生物,在培养液中分布不均匀,振荡使酵母菌均匀分布于培养基中)→(3)观察并计数→重复(2)、(3)步骤(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绘图分析。
2、抽样检测的方法: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
3、计数时,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计相邻两边及其顶角。
5.(2021高二上·哈尔滨期末)关于“S”形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t0~t1之间,种群数量小于K/2,由于资源和空间相对充裕,种群数量增长较快,增长率不断增加
B.t1~t2之间,由于资源空间有限,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加剧,种群增长速率下降
C.t2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为0
D.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t1前及时控制其种群密度
【答案】A
【知识点】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原因;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解答】A、t0~t1之间,种群数量小于K/2,由于资源和空间相对充裕,种群数量增长较快,增长速率不断增加,增长率不断减小,A错误;
B、t1~t2之间,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加,种群增长速率逐渐减少为0,B正确;
C、t2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为0,C正确;
D、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t1前及时控制其种群密度,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1、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形增长曲线。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
2、特点: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K/2值处增长速率最大。
6.(2021高二上·哈尔滨期末)下图表示将绵羊引入某个岛屿后的数量变化情况,叙述正确的是(  )
A.绵羊种群数量增长到一定程度,就保持恒定不变
B.第25年时绵羊的出生率最大,种群增长速率也最快
C.50年后该绵羊种群数量在K值附近波动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动所致
D.绵羊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答案】C
【知识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解答】A、绵羊种群的数量增长到一定程度,由于种群数量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种群数量会在某一范围内波动,即保持相对稳定,而不是恒定不变,A错误;
B、绵羊数量达到K/2时,即图中的25年时,绵羊的增长速率最快,但出生率并不是最大,B错误;
C、50年后该绵羊种群数量达到K值,且在K值附近波动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动所致,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C正确;
D、绵羊数量达到K值时,数量保持相对稳定,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S”形增长曲线: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形增长曲线。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
7.(2021高二上·哈尔滨期末)如图所示为自然环境中的生物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b点时,环境阻力最小,种群增长速率最快
B.若图表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c点后,种群中幼年个体将逐渐减少
C.若图表示酵母菌种群增长曲线,通过镜检观量察统计的结果比实际值低,因为其中有死亡的酵母菌个体
D.种群数量达K值以后,若环境条件改变,则K值也会发生改变
【答案】D
【知识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解答】图中a点时,环境阻力最小,图中b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A错误;若图表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c点后,该种群达到环境容纳量,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中幼年个体不会逐渐减少,B错误;如果统计数目中有死亡的酵母菌,统计结果会偏高,C错误;种群数量达K值以后,若环境条件改变,则K值也会发生改变,D正确。故答案为:D。
【分析】1、据图分析可知,种群数量呈现S型曲线,其中a到b点种群增长速率逐渐增大,b点即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bc种群增长率减少,到K值时增长速率为0;cd段围绕K值上下波动。
2、影响种群数量波动的重要因素有很多,如食物、天敌、生存空间等,直接原因是迁入和迁出、出生率和死亡率。
8.(2021高二上·哈尔滨期末)对某地区新引入一种鸟的种群增长速率[增长速率=(出生率-死亡率)/时间]1~7年的调查研究,得到的数据见下表。下列关于该鸟种群叙述,正确的是(  )
年份 第1年 第2年 第3年 第4年 第5年 第6年 第7年
增长速率 0.66 1.24 2.81 3.67 2.94 1.65 0.03
A.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 B.种群数量呈“J”形曲线增长
C.种群增长受种群密度的制约 D.第3~4年中种内斗争最激烈
【答案】C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解答】A、由表中数据可知,种群增长速率一直大于零,种群数量增加,种群的年龄组成是增长型,A错误;
B、从数据看出,种群的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少,其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B错误;
C、由于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密度是制约种群增长的因素,C正确;
D、第7年种群数量最大,种群中种内斗争最激烈,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 1、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形增长曲线。
2、根据表格分析,种群的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少,其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
9.(2021高二上·哈尔滨期末)某研究所对一条河流生态系统进行了几年的跟踪调查,发现某种鱼迁入此生态系统后的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呈现如图所示曲线。则在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能反映该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分别是(  )
A.衰退型和① B.增长型和② C.衰退型和③ D.增长型和④
【答案】B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解答】根据种群增长率曲线可知,t1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增加,此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t2时,种群增长速率为0,所以种内斗争加剧,捕食者数量增加,种群出生率下降,死亡率升高,所以种群数量不再增加,此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为“S型”。
故答案为:B。
【分析】1、J形增长曲线:
(1)条件:食物(养料)充足、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
(2)适用范围:实验条件下或种群迁入新环境最初一段时间。
(3)特点:种群数量连续增长,第二年是第一年的λ倍(Nt=N0λt,λ代表增长倍数),无K值。
2、S形增长曲线:
(1)条件:资源有限、空间有限、受其他生物制约。
(2)适用范围:自然种群。
(3)特点: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值处增长速率最大。
3、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t2时,种群增长率为0,所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为“S型”。t1时,种群增长率最大,说明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在大量增加。据此答题。
10.(2021高二上·河南期末)某学习小组将少量香蕉、5只雄果蝇和5只雌果蝇放入橡皮筋和纱布封口的足够大的瓶子中,置于温暖地方,连续多天相同时间记录瓶中果蝇数量,a天后发现瓶中果蝇数量稳定,稳定数量约为b。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瓶中果蝇数量约为b/2时,种群增长最快
B.增加香蕉的量,起始果蝇数量和其他培养条件不变,K值将增大
C.若起始雌雄果蝇的数量加倍,培养条件不变,则K值将增大
D.若起始雌雄果蝇的数量加倍,培养条件不变,则a值将变小
【答案】C
【知识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解答】A、由题意可知,在该瓶中果蝇种群数量呈现“S”型增长,该瓶中果蝇的环境容纳量(K值)为b,则瓶中果蝇数量约为b/2时,种群增长最快,A正确;
B、起始果蝇数量和其他培养条件不变,增加香蕉的量,瓶中果蝇食物增多,K值将增大,B正确;
C、D、若起始雌雄果蝇数量加倍,培养条件不变,则K值不变,但由于起始种群数量大,达到K值所需时间缩短,即a变小,C错误、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1、种群: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
2、J形增长曲线:
(1)条件:食物(养料)充足、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
(2)适用范围:实验条件下或种群迁入新环境最初一段时间。
(3)特点:种群数量连续增长,第二年是第一年的λ倍(Nt=N0.λt,λ代表增长倍数),无K值。
2、S形增长曲线:
(1)条件:资源有限、空间有限、受其他生物制约。
(2)适用范围:自然种群。
(3)特点: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K/2值处增长速率最大。
11.(2021高二上·绥化期末)如图表示有限环境中某一种群增长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①K是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数量最大值
②在K值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
③如果不考虑迁入、迁出等其它因素,在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④假设这是鱼的种群,当种群达到K值时开始捕捞,才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②③
【答案】C
【知识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解答】①K是环境容纳量,指该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数量最大值,①正确;
②在K时种群增长率为0,在K/2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②错误;
③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如迁入、迁出等,在K值时出生率和死亡率基本相等,种群增长率为0,③正确;
④在K值时捕捞鱼类得到的日捕量最大,但一般捞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K/2时,种群增长率最大,所以在高于K/2时即可开始捕捞,且捕捞后维持在K/2,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④错误。即C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呈”型增长。但是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由于环境阻力等存在,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
(1)环境容纳量=K值。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环境遭受破坏,K值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
(2)"S型曲线增长速率:开始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在a~K/2之间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不断增大;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在K/2~K之间时,受到环境阻力的影响,种群的增长速率在不断减小;种群数量为K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到达最大值(K值)。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围绕K值上下波动。
(3)为了合理利用资源,应该在种群数量超过K/2时捕获,使得每次捕获后,种群数量降低到K/2,这样可以保证此时种群数量尽快地恢复。
12.(2021高二上·花都月考)如图表示一个区域内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据图可知,乙种群的K值大于甲种群的K值
B.t3~t5时间内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结构不同
C.t2~t3时间内甲种群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D.t4时乙的种群密度最大
【答案】B
【知识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解答】A、根据图示,乙种群达到K值的时间晚于甲种群,但仅根据两种群的增长速率,不能对其K值进行比较,A错误;
B、t3~t5时间内,甲种群增长速率等于0,种群数量维持稳定,年龄结构为稳定型,乙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种群数量增加,年龄结构为增长型,B正确;
C、t2~t3时间内甲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种群数量增加,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错误;
D、t4时,乙种群数量达到K/2,此时乙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但种群密度不是最大,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呈”型增长。但是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由于环境阻力等存在,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
(1)环境容纳量=K值。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环境遭受破坏,K值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
(2)"S型曲线增长速率:开始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在a~K/2之间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不断增大;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在K/2~K之间时,受到环境阻力的影响,种群的增长速率在不断减小;种群数量为K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到达最大值(K值)。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围绕K值上下波动。
(3)为了合理利用资源,应该在种群数量超过K/2时捕获,使得每次捕获后,种群数量降低到K/2,这样可以保证此时种群数量尽快地恢复。
13.下列有关种群“S”型增长曲线的正确说法是(  )
A.“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
B.种群增长率在各阶段是相同的
C.“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关系
D.种群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制约
【答案】C
【知识点】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原因
【解析】【分析】“S”型曲线描述的是种群数量与实践的关系,故A错,C正确;S型曲线的种群增长率是先增大后下降,种群密度越高,增长率越低,故B、D均错。
14.(2019高二上·佛山期中)科研小组对某地甲、乙两个种群的数量进行了多年的跟踪调查,结果如图所示(图中Nt表示第t年的种群数量,Nt+1表示第t+1年的种群数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甲种群在t2时种群数量最少
B.在0~t3时间段乙为增长型种群
C.甲种群在0~t1段的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D.由于生存条件较理想,乙种群在t3后数量相对稳定
【答案】C
【知识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解答】解:A、甲种群t3后λ等于1,种群数量不再变化,此时种群数量最少,A错误;
B、乙种群在0~t3段,( Nt+1)/ Nt比值先小于1,种群数量减小,后又大于1,种群数量增加,故甲种群在0~t3段的年龄结构先是衰退型,后是增长型,B错误;
C、甲种群在0~t1段,( Nt+1)/ Nt 比值比值大于1,且保持不变,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C正确;
D、由于生存条件较理想,乙种群在t3后数量呈J型增长,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 Nt+1)/ Nt比值大于1,种群数量增加,比值等于1,种群数量稳定,比值小于1,种群数量减小,据此答题。
15.(2019高二上·吉林期中)下图表示某处于平衡状态的生物种群因某些外界环境变化导致种群中生物个体数量改变时的四种情形,下列有关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K1
( 1 )若图①所示为草原生态系统中某种群,则a点后的变化可能原因是过度放牧
( 2 )若图②所示为某发酵罐中菌种数量,则b点后的变化原因可能是增加营养供应
( 3 )图③中c点后发生的变化表明生存环境发生剧烈变化,不再适合生存
( 4 )图④曲线可用于指导渔业捕捞,为了获得最大日捕捞量,应在K/2点捕捞
A.只有一种说法正确 B.有两种说法正确
C.有三种说法正确 D.四种说法都正确
【答案】C
【知识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解答】 (1)图①所示a点后K值降低,种群数量减少,原因可能为过度放牧,①正确;(2)图②所示b点后K 值增大,酵母菌种群数量增加,可能是增加营养、空间等,②正确;(3)图③中c点后种群数量急剧减小,发生的变化表明生存环境发生剧烈变化,不再适合生存,③正确;(4)图④曲线可用于指导渔业捕捞,为了获得最大日捕捞量,应在多于K/2点捕捞,且使剩余量保持在K/2,④错误。
①②③正确。C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易错提醒 K值的易误点解读
(1)K值不是一成不变的:K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当环境遭到破坏时,K值会下降;当环境条件状况改善时,K值会上升。
(2)在环境条件稳定,K值一定的情况下,种群数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会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当种群数量偏离K值的时候,会通过负反馈调节使种群数量回到K值。
(3)K值并不是种群数量的最大值:K值是环境容纳量,即在保证环境不被破坏前提下所能容纳的最大值;种群所达到的最大值会超过K值,但这个值存在的时间很短,因为环境已遭到破坏。
二、多选题
16.(2017高二上·拉萨期末)下面是反映人口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如图所示),请分析下列对“环境容量”的理解正确的是(  )
A.环境容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
B.随着生产的发展,环境容量在不断加大
C.人类可以局部地改造环境,但却不能使人口数量超越环境容量
D.生物圈的稳态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人类改造自然的基础
【答案】A,D
【知识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解答】解:A、由图可知,环境容量是指生态系统在平衡、协调发展的情况下所能供养的最大人口数,A正确;
B、综合三个图可知,人口数量总是低于环境容量,即使暂时高于环境容量(图Ⅱ、Ⅲ),最终还会降下来,B错误;
C、由此可知,环境容量就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是一定的,不会扩大,C错误;
D、人类活动要以生态系统的稳态为基础,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环境的报复,D正确.
故选:AD.
【分析】分析曲线图:Ⅰ曲线中,开始时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数量逐渐增长,但最终到达平衡状态,且人口数量总是低于环境容量;Ⅱ和Ⅲ曲线中,开始时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数量逐渐增长,且能超过环境容量,但最终还会下降到环境容量之下.
17.(2021高二上·沈阳期末)如图是多刺裸腹蚤在三种不同温度(较高温、中等适温、较低温)条件下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据图分析,下列说法合理的是(种群增长速率 )(  )
A.对一个种群说,环境容纳量(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
B.随着温度降低,种群数量达到K值的时间逐渐延长
C.在中等适温条件下,K值最大, 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也最大
D.在较低温条件下,K值最小, 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也最小
【答案】A,B,D
【知识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解答】A、种群的K值主要取决于环境条件,由于环境条件是不断变化的,所以种群的K值也不是固定的,A正确;
B、从曲线的走势可以看出,温度越高,种群数量达到K值所需的时间越短;温度越低,所需的时间越长,B正确;
C、比较三条曲线对应的K值,在中等适温条件下,K值最大,但K/2时种群增长速率并不是最大的;在较高温条件下,K/2时曲线的斜率最大,即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C错误;
D、在较低温条件下,K值最小,且K/2时曲线的斜率也最小,即此时种群增长速率也最小,D正确。
故答案为:ABD。
【分析】K值与K/2值的分析
(1)K值不是一成不变的:K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当环境遭到破坏时,K值会下降;当环境条件状况改善时,K值会上升。
(2)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种群数量会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当种群数量偏离K值的时候,会通过负反馈调节使种群数量回到K值。 
18.(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1.3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同步练习)(不定项)在“探究果酒制作过程中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因素”时,获得如图所示的实验结果(图中O、M、N、P代表相应发酵时间)。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M点前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
B.终止发酵时间应选择在P点时
C.酒精浓度的增加会抑制酵母菌繁殖
D.N点时酵母菌种群增长率最大
【答案】A,C
【知识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解析】【解答】在M点前无酒精产生,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 终止发酵时间应选择酒精含量最多的N点;酒精浓度的增加会抑制酵母菌繁殖; N点时酵母菌种群增长率为0。
【分析】 酵母菌既可以进行有氧呼吸,又可以进行产生酒精的无氧呼吸(注意,有氧呼吸产物无酒精)。在M点后开始产生酒精,说明酵母菌在M点时,进行有氧呼吸。进行无氧呼吸,发酵酒精时,随着酒精浓度逐渐升高,酒精会杀死酵母菌,酒精到达一定浓度时,酵母菌开始死亡,种群数量下降。题目之中,S型曲线的斜率可以反映酵母菌种群增长率。
19.(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1.2种群数量的变化 同步练习)(不定项)下列有关种群“J”形增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J”形增长的种群都无K值
B.“J”形增长的种群生存条件是有限的
C.自然界中绝大多数种群呈“J”形增长
D.“J”形增长的种群个体数一定不断增加
【答案】A,D
【知识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解答】“J”形曲线没有最大值,A项正确;“J”形增长是在理想条件下进行的,种群的生存条件是无限的,B项错误;由于自然界中的资源和空间有限,故大多数种群呈“S”形增长,C项错误;“J”形增长由于空间和资源无限,种群个体数一直增加,D项正确。
【分析】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J型增长”曲线
(1)数学模型: Nt=N0λ;
(2)条件:理想条件指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
(3)举例:自然界中确有,如一个新物种到适应的新环境(短期内)。
20.(2020高三上·河北月考)图是某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种群数增长方式是“S”型,达到K值后其数量也是波动的
B.限制种群数量增长的环境因素有食物、空间和天敌等
C.若该种群是鱼塘中的某种鱼,则在种群数量为K/2时捕捉有利于获得最大的年捕获量
D.若该种群是森林中的一种鸟,则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数量时所得数值比实际数值偏大
【答案】A,B,D
【知识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解答】A、由图示可知,该种群数量增长符合“S”型曲线,达到K值后其数量在K值上下波动,A正确;
B、限制种群数量增长的环境因素有食物、空间和天敌等,B正确;
C、要想获得更大的年捕获量,应在种群数量略大于K/2时捕捉,捕捉后数量维持在K/2,C错误;
D、若该种群是森林中的一种鸟,则捕获一次后很难再被捕获,会使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减少,根据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可推算所得数值比实际数值偏大,D正确。
故答案为:ABD.
【分析】1、S型曲线表示在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增长规律。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S型曲线实现的条件是:环境条件是资源和空间有限,存在天敌,种群数量增长受种群密度制约。
2、J型曲线表示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增长规律。J型曲线需要的条件是:环境条件是资源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可用数学模型Nt=N0 λt表示。
3、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
三、综合题
21.(2019高二上·山西月考)如图是草原上某两类生物种群数量变化的动态曲线,其中 r 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小、寿命短,生殖力强但存活率低,亲代对后代缺乏保护;K 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大,寿命长,生殖力弱但存活率高,亲代对后代有很好的保护。请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田鼠的种群密度时常采用   ,若标记物容易脱落,则种群密度的估算值会    (填“偏大”或“偏小”或“不变”)。一般情况下,田鼠的寿命只有两年,几乎全年均可繁殖,且种群数量每天可增加 1.47%,其属于   (填“r对策”或“K对策”)生物,这类生物很难消灭,在种群密度极低时也能迅速回升,最终呈“S”型曲线变化。
(2)K 对策生物的种群数量高于或低于   (填“S”或“X”)点时,都会趋向该平衡点,因此种群通常能稳定在一定数量水平上,该数量水平被称为    。
(3)布氏田鼠是新迁入该草原的小型啮齿类动物,若有 M 只布氏田鼠进入该草原后快速繁殖,呈倍数增长,每月增长率为X,理论上 t 月后种群数量的数学模型公式为   。但种群难以在较长时间内按此模型增长,是因为   。
(4)某同学为了研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利用血细胞计数板对酵母菌计数时,在显微镜下一个中方格菌体分布情况如下图所示, 若五个中格酵母菌平均数均为下图所示,则估算10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为   。
【答案】(1)标志重捕法;偏大;r对策
(2)S;环境容纳量(或K值)
(3)M·(X+1)t;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加剧等原因,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从而直接导致种群增长变缓
(4)6×107个
【知识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解析】【解答】(1)田鼠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调查其种群密度时常用标志重捕法。设种群总数是N,第一次捕获n个个体并作标记,那么标记的个体数占总数的比例为n÷N,第二次捕获M个个体,其中有标记的个体数为m,则理论上m:M=n:N,即种群总数N=(n×M)÷m,如果标记物容易脱落,则m的值会减小,计算出来的值就会偏大。由题干可知,田鼠的寿命短,繁殖快,故属于r对策生物,这类生物很难消灭,在种群密度极低时也能迅速回升。(2)由题图可知,K对策生物的种群数量高于或低于S点时,都会趋向该平衡点,因此种群通常能稳定在一定数量水平上,即环境所能容纳的该种群的最大值,称为环境容纳量(或K值)。(3)有一个M只布氏田鼠组成的小种群迁入该草原,该布氏田鼠种群的数量每月以X倍数增长,故该田鼠的增长曲线为J型,根据型曲线公式,理论上t月后种群数量为M·(X+1)t.实际上,田鼠种群难以在较长时间内按此模型增长,是因为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加剧等原因,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从而直接导致种群增长变缓。(4)酵母菌在计数时,计数原则为“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因此计数相邻两边,一个计数室(1mm×1mm×0.1mm)中有25个中方格,400个小方格,即每个中方格有16个小方格。计数室的中方格酵母菌平均数为24个,则10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24÷16×400×104×10=6×107个。
【分析】据图分析:r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小,寿命短,生殖力强但存活率低,亲代对后代缺乏保护;K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大,寿命长,生殖力弱但存活率高,亲代对后代有很好的保护。图中K对策生物种群数量呈S型曲线增长,K对策生物的种群数量高于或低于S点时,都会趋向该平衡点,因此种群通常能稳定在一定数量水平上,即环境所能容纳的该种群的最大值,称为环境容纳量。
22.(2018高二上·黄陵期末)下图为某种群在不同生态环境中的增长曲线,请仔细分析图中曲线后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种群处在一个理想的环境中,没有资源和空间的限制,种群内个体的增长曲线是   ,用达尔文进化的观点分析,这是由于生物具有   特性。
(2)如果将该种群置于有限制的自然环境中,种群内个体数量的增长曲线是   ,用达尔文的进化观点分析图中的阴影部分表示   。
(3)影响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是种群的   、   、   。
【答案】(1)a;过度繁殖
(2)b;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量
(3)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解答】解:据图分析,曲线a表示J型曲线,曲线b表示S型曲线;“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S”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
(1)处在一个理想的环境中,资源充足,空间无限的环境中,种群内个体增长曲线是a,即J型曲线,体现生物具有过度繁殖的能力。
(2)种群置于有限制的自然环境中,种群内的增长曲线是b,即S型曲线;图中的阴影部分可表示为环境阻力,即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数。
(3)影响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有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等,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数量的变化,年龄组成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种群数量变化,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数量变化。
【分析】 分析图形可知,图中a是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b是种群数量增长的“S”型曲线,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自然界种群数量受到各种环境因素影响,呈“S”型,阴影部分表示环境阻力即部分个体会被自然选择作用所淘汰,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最直接因素。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