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版八上:第23课 走向战略进攻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版八上:第23课 走向战略进攻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3-01-08 13:54:27

文档简介

课件31张PPT。1947年3月国民党集中25万大军
进攻陕北1947年3月国民党集中45万大军
进攻山东1947年6-8月10万人民解放军千里
跃进大别山第23课 走向战略进攻江苏省溧阳二中 李志宏1、中共中央转战陕北。①中共中央为什么主动撤离延安?_______________
②主要领导人: 、 率中共中央转战陕北,指挥全国战场。
③结果:西北野战军在 指挥下,粉碎了敌人的对 解放
区的重点进攻。
④意义:极大地鼓舞了________。2、孟良崮战役①时间:—————— 指挥者:————
②结果:将国民党整编 师在 地区全部歼灭,粉碎了敌人
对 解放区的重点进攻。3、千里跃进大别山①时间:_____年____月
②经过:________、_______率 野战军主力,在山东西南强渡黄河,于8月底胜利到达__________。
③意义:揭开了______________的序幕。【自主预习】陕
北山东
45万进攻山东解放区
25万人进攻陕甘宁解放区
重点进攻国民党全面进攻1946年6-10月,国民党出动全部军队的80%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叫嚣在3—6各月内打败、消灭人民军队。1946年7月-1947年2月,人民军队8个月共歼敌70万人,平均每月歼敌9万人,粉粹了国民党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陕
北山东
45万进攻山东解放区
25万进攻陕甘宁解放区
诸葛亮会西北野战军是否应该固守延安,保卫革命圣地? 西北野战军与敌人兵力悬殊,怎样才能粉碎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呢?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是否应该留在陕北? 敌我力量悬殊,绝不能硬打硬拼,只有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保存自己有生力量,才能打破敌人的进攻。
诸葛亮会西北野战军是否应该固守延安,保卫革命圣地?西北野战军与敌人兵力悬殊,怎样才能粉碎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呢?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是否应该留在陕北?从军事上讲,可以牵制胡宗南主力,减轻全国其他战场的压力;从政治上讲,可以鼓舞陕北和全国军民的斗志和胜利信心。 材料一: 1947年3月18日胡宗南集团占领延安,气焰嚣张,认为解放军”不堪一击“。蒋介石说:”共军首脑就无从寄托,只能随处流窜。……就绝不能建立中心的力量了”。思考:你同意这位美国记者的话吗?如何看待中共撤离延安这件事? 这次撤离同1935年红军撤出瑞金进行长征有何区别? 材料二: 美国记者贝尔登却说:“蒋介石去拿延安,等于一个人花了一大部分财产去买一条钻石项链,它光辉灿烂,却一无用处”。转战陕北 1947年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率领中共中央、解放军总部撤离延安,开始转战陕北的历程。
为了保证安全三位中央首长都给自己起了化名
李得胜、胡必成、史林。、
延安青化砭蟠龙羊马河延川清涧绥德小河米脂责口镇朱官寨中共中央转战陕北(1947/3---1948/3)沙家店中共中央进军方向歼灭三十一旅旅部及一个团3000与人
歼灭三十六师6000余人
攻敌补给基地全歼守敌6700余人缴获大量弹药、粮食
歼灭整编一二五旅4700余人
西北野战军在彭德华的指挥等下,面对十倍于我之敌,采取“蘑菇”战术,取得青化砭、养马河、蟠龙、沙家店等七战胜利,终于粉碎了国民党的重点进攻。
名词解释:蘑菇战术 在地形与群众均有力的条件下,针对敌军急于寻求同我方决战的心理,以小部队与敌周旋,疲惫、消耗、饿困对方,而以主力隐蔽等候,不骄不躁,待敌十分疲劳与孤立无援之时,集中主力加以各个歼灭。 孟良崮上火如潮 孟良崮视频 “有74师,就有国民党”“有十个74师,就能统一全中国”74师“美械师且最有能战历史”孟良崮,属蒙山山系,主峰海拔575.2米,
面积1.5平方公里 孟良崮上火如潮 “有74师,就有国民党”“有十个74师,就能统一全中国”74师“美械师且最有能战历史”孟良崮,属蒙山山系,主峰海拔575.2米,
面积1.5平方公里陈毅:“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蒋介石哀叹:“最可痛心、最可惋惜的一件事。”情景剧:延安窑洞的正确决策时间:1947年5月的一个夜晚
地点:延安中共中央毛泽东办公室
主要人物: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任弼时等中央领导同志(有五位男生扮演)毛泽东:来来来,朱老总、恩来、少奇、弼时,我这里只有辣椒,哦,这里还有几个红薯,你们要不要来点?
周恩来等:噢,主席,吃过了,你那个辣椒受不了,受不了,有红烧肉还差不多。
毛泽东:我们开个碰头会,分析分析战情。恩来,你先开头,总结一下我们的前期战果。
周恩来:46年7月到47年6月,整整一年,我们已经粉粹了老蒋对我们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一年内线作战共歼灭112万老蒋军队,我们的总兵力发展到190多万了,老蒋要速战速决打败我们人民军队彻底破产了。
刘少奇:一年里我们用“蘑菇战术”,牵着老蒋的鼻子,拖得他筋疲力尽,这还是主席“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战略方针的胜利呀!”
周恩来:与我们人民军队将士英勇作战和根据地人民的大力支持也分不开呀!老蒋这个“运输大队长”给我们送来了不少美国好东西呀,我们“小米加步枪”的武器装备大大改善了呀。”主要剧情:
任弼时:“老蒋军队士气低落,我军将士个个摩拳擦掌,士气高涨得很嘞。”
朱德:“主席,我看我军战略反攻的时机已经成熟了。”
毛泽东:“对,这一年我们一直在内线作战,让老蒋军队烧我们的房子,吃我们的粮食,占我们的地盘,这种局面该结束了。我们要举行全国性反攻,把主力扯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内线继续歼灭敌人,收复失地。好,我们议一议,主攻方向选在哪里?谁来打主攻?
任弼时:现在老蒋重兵主要压在陕北、山东,这两个解放区压力很大,选这里不适合。东北又远离老蒋,不能刺中他的要害。”
毛泽东指着地图:(课件)蒋介石把他的主要兵力集中于陕北、山东,搞“重点进攻”,好比两个拳头一张,胸膛就露出来了,这样的兵力部署很像一个哑铃,两头粗,中间细,两头力量强,还有攻势,中间力量弱,处于防御,我们就攻其薄弱部分,从中央突破,像一把尖刀,插入他的胸膛。 (手指中原地区)朱德:“对,就是大别山,这就是老蒋的薄弱部分,大别山战略地位重要,最敏感、最薄弱,我们军队插向这里,就可以东慑南京,西逼武汉,南扼长江,控制中原。”
刘少奇:“还可迫使重点进攻陕北、山东的国民党军队回援,减轻内线压力”。
周恩来:“那这个反攻攻坚重任那就非刘邓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莫属了。
朱德“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他们必须渡过黄泛区、沙河、涡河、洪河、汝河、淮河等天然阻碍,那是狭路相逢勇者胜呀!任务艰巨呀!”
毛主席:我们不能让他们孤军深入,那是兵家之忌,还要两翼配合他们作战,东边陈(毅)粟(裕)华野,西边陈(庚)谢(富治)太岳兵团配合,让他们甩开膀子直插老蒋心脏——武汉、南京。
任弼时:“那样战争的整体态势就要大大转变了。”
毛主席: “好就这样定了,我马上拟定第二年战略方针”。(吹灭蜡烛)“这半根蜡烛还得留给我下半夜用,咱们就摸黑说吧。”┅┅表演完毕,学生下去。
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我军第二年作战的部分任务是:以一部分主力和部分地方部队继续在内线作战,歼灭内线敌人,收复失地。
——《解放军第二年的的战略方针》思考:解放军第二年的基本任务是什么?外线和内线分别指什么?山东陕北大别山战略反攻战略地位重要,最敏感、最薄弱的地区东慑南京,西逼武汉,南扼长江,控制中原调动陕北、山东的国民党军队回援 为什么要选定中原大别山地区?刘邓大军华东
野战军太岳
兵团三军配合战略反攻大别山
千里跃进大别山面临的困难内线作战,伤了有人抬,死了有人埋,弹药有人送,打了胜仗有猪肉白面吃外线作战,???蒋介石调集13个师、30个旅共35万人合围渡过黄河的解放军。蒋介石炸开黄河大坝,水淹刘邓大军解放军十万大军跃进千里路程必须渡过黄泛区、沙河、涡河、洪河、汝河、淮河等天然阻碍。刘伯承和邓小平千里跃进大别山刘邓大军穿过人烟稀少的黄泛区刘邓大军夜渡黄河1947年8月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邓小平登上大别山三角峰刘邓大军华东
野战军太岳
兵团山东
野战军西北
野战军三军配合两翼牵制千里跃进大别山采取跃进方式,长驱直入突然进攻内外线配合战略反攻特点:刘邓大军华东
野战军太岳
兵团山东
野战军西北
野战军三军配合两翼牵制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为什么?材料:“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亡的转折点。这是100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个伟大的事变。这个事变一经发生,他就将必然地走向全国的胜利
——毛泽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思考:这个“历史的转折点”指什么事件? 为什么它是蒋介石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亡的转折点? 为什么这是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全国性反攻中原三军配合刘邓大军
(大别山)太岳兵团
陈粟主力武汉南京山东谭震林 东北
林彪罗荣桓华北
聂荣臻西北
彭德怀内线外线情景剧:延安窑洞中的伟大决策
编写:李志宏
时间:1947年5月的一个晚上
地点:延安的一口窑洞——中共中央毛泽东办公室
主要人物: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任弼时等中央领导同志(由五位学生扮演)
主要剧情:
毛泽东:来来来,朱老总、恩来、少奇、弼时,我这里只有辣椒,哦,这里还有几个红薯,你们要不要来点?
周恩来等:噢,主席,吃过了,你那个辣椒受不了,受不了,有红烧肉还差不多。
毛泽东:我们开个碰头会,分析分析战情。恩来,你先开头,总结一下我们的前期战果。
周恩来:46年7月到47年6月,整整一年,我们已经粉粹了老蒋对我们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一年内线作战共歼灭112万老蒋军队,我们的总兵力发展到190多万了,老蒋要速战速决打败我们人民军队彻底破产了。
刘少奇:一年里我们用“蘑菇战术”,牵着老蒋的鼻子,拖得他筋疲力尽,这还是主席“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战略方针的胜利呀!”
周恩来:与我们人民军队将士英勇作战和根据地人民的大力支持也分不开呀!老蒋这个“运输大队长”给我们送来了不少美国好东西呀,我们“小米加步枪”的武器装备大大改善了呀。”
任弼时:“老蒋军队士气低落,我军将士个个摩拳擦掌,士气高涨得很嘞。”
朱德:“主席,我看我军战略反攻的时机已经成熟了。”
毛泽东:“对,这一年我们一直在内线作战,让老蒋军队烧我们的房子,吃我们的粮食,占我们的地盘,这种局面该结束了。我们要举行全国性反攻,把主力扯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内线继续歼灭敌人,收复失地。好,我们议一议,主攻方向选在哪里?谁来打主攻?
任弼时:现在老蒋重兵主要压在陕北、山东,这两个解放区压力很大,选这里不适合。东北又远离老蒋,不能刺中他的要害。”
毛泽东指着地图:(课件)蒋介石把他的主要兵力集中于陕北、山东,搞“重点进攻”,好比两个拳头一张,胸膛就露出来了,这样的兵力部署很像一个哑铃,两头粗,中间细,两头力量强,还有攻势,中间力量弱,处于防御,我们就攻其薄弱部分,从中央突破,像一把尖刀,插入他的胸膛。 (手指中原地区)
朱德:“对,就是大别山,这就是老蒋的薄弱部分,大别山战略地位重要,最敏感、最薄弱,我们军队插向这里,就可以东慑南京,西逼武汉,南扼长江,控制中原。”
刘少奇:“还可迫使重点进攻陕北、山东的国民党军队回援,减轻内线压力”。
周恩来:“那这个反攻攻坚重任那就非刘邓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莫属了。
朱德“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他们必须渡过黄泛区、沙河、涡河、洪河、汝河、淮河等天然阻碍,那是狭路相逢勇者胜呀!任务艰巨呀!”
毛主席:我们不能让他们孤军深入,那是兵家之忌,还要两翼配合他们作战,东边陈(毅)粟(裕)华野,西边陈(庚)谢(富治)太岳兵团配合,让他们甩开膀子直插老蒋心脏——武汉、南京。
任弼时:“那样战争的整体态势就要大大转变了。”
毛主席: “好就这样定了,我马上拟定第二年战略方针”。(吹灭蜡烛)“这半根蜡烛还得留给我下半夜用,咱们就抹黑说吧。”┅┅表演完毕,学生下去。
第23课 走向战略进攻教学设计
江苏溧阳二中李志宏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史实;知道中国人民解放军国民党对山东重点进攻的史实。知道1947年6月,刘邓大军突破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由此揭开了我军转入战略进攻的序幕的史实。
过程与方法:联系旧知识分析解放战争初期敌我双方的实力、战略态势,采用问题解决法,结合教学地图,探讨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原因,所采取的正确的战略、战术,及其所产生的影响。在分析全国战局变化的基础上,重点让学生了解陕北战场和山东战场的情况。根据解放战争第二年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和形势变化,分析指出我军转入战略反攻的原因和有利条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解放战争初期粉碎敌人的重点进攻、千里跃进大别山等重大军事行动及其所取得的伟大胜利,让学生深切感受当年宏阔的历史场景、毛泽东等党的领导人“用兵如神”的智慧。通过分析解放战争初期敌强我弱形势下,我军能利用有利条件、采用灵活多变的战术,变被动为主动,取得胜利的史实,培养不畏困难、冷静、机智、乐观、坚毅的品格。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识图和结合地图叙述史实;
2、难点:正确战略战术是战争取得胜利的关键;
三、教学准备:
课前准备相关图片,让学生收集有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自编课本剧剧本
四、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自主分组讨论法、资料查找法、故事法、课本剧表演、多媒体教学法
五、教学流程
导入: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展示PPT1)1947年在解放战争的历史上注定是风云变幻的不寻常的一年,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23课走向战略进攻。(出示PPT2)
课前预习 师布置填空题,学生自读课本完成。 板书课题
新课讲授:
师:1947年3月蒋介石改变了解放战争开始以来的战争策略,集中了25万大军和45万大军分别进攻陕甘宁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历史上称之为重点进攻,(出示PPT3)板书。那么,重点进攻的重点是哪儿呢? 学生答:陕北和山东。
师:就是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蒋介石为什么要改变策略,实行重点进攻呢?这要从解放战争开始以来的全面进攻讲起,(出示PPT4)当解放战争刚刚爆发时,国民党军队自恃拥有绝对优势,蒋介石狂妄的叫嚣要在3——6个月的时间内打败人民军队、消灭人民军队。板书 可是同学们看看,事与愿违,国民党军队完没完成他的目标? 生:没有
师:不但没有完成目标反而被人民军队消灭了70万之众,平均每个月9万多人,国民党军队越来越分散,越来越被动,蒋介石此时才明白不能把拳头伸开,把每一个手指去摁一个解放区,他得集中兵力,改弦更张。那么他实施重点进攻为什么选择了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
师:这两个解放区解放军的数量没有国民党军队多,特别是陕北解放区与蒋介石军队是10比1的比例(25万比2万多)所以蒋介石是集中优势兵力进攻这两个解放区,想要与解放军决战。如果解放军不与他决战呢?同学们看看这两个解放区的位置,都在什么以南?注意重要的河流?生:黄河。 他就把解放军赶过黄河去,然后在集中兵力进攻华北,各个击破。蒋介石学聪明了,一开始呢一只大手全部伸开,这个摁住中原解放区,这个摁住华北解放区,这个摁住山东解放区,这个摁住陕北解放区,一个摁一个,四面开花,现在他知道了,摁不住了,需要集中兵力。
师: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中共中央该怎样办?同学们现在就是身处陕北窑洞的中央领导人,讨论一下,讨论的可都是事关中国前途、命运的大事,什么呢??(出示PPT6)师安排学生分组讨论。分组回答
师:第一个问题?延安需不需固守保卫? 生回答:不需要。
师:为什么? 生:因为敌众我寡,如果打的话势必会输。
师:敌众我寡,硬拼势必会输,当然不一定会输,但同学们想想,固守延安最重谁的意?谁最想和解放军决战? 生:蒋介石。
师:为什么?因为他什么最占优势? 生:兵力。
师:兵力优势,因为十比一呀,固守延安与蒋介石决战谁最满意?这是一个很笨的办法。所以,主动撤离延安。
生:第二个问题?我们认为中共中央应采取诱敌深入、各个击破战略方针,才能够粉碎国民党重点进攻。
师:诱敌深入,各个击破,这是人民解放军很习惯于使用的战术,看来这个同学对人民解放军的光荣战史有很深的了解,知道人民解放军经常使用的战术——诱敌深入各个击破,好
敌众我寡形势下,集中优势兵力,诱敌深入,各个击破才是上策
师生探讨:第三个问题: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是否应该撤离陕北?
师生: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应该留在陕北。可以鼓舞士气;吸引敌人给予打击。(吸铁石) 不应该,因为敌人兵力多,比较危险。(10倍与我的兵力,这确实是现实问题。)
师:同学们都有军事家的才干。咱们有点事后诸葛亮了。
师:(总结)当时中共中央认识到了敌我力量悬殊,绝不能硬打硬拼,只有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保存自己有生力量,才能打破敌人的进攻,所以主动撤离了陕北。西北野战军与敌兵力悬殊,只能集中优势兵力,诱敌深入,各个击破。
师:那么,中共中央留在陕北,同学们刚才说的很有道理。从军事上讲,可以牵制胡宗南主力,减轻全国其他战场的压力;从政治上讲,可以鼓舞陕北和全国解放区军民的斗争意志和胜利信心。
师:出示材料:
1947年3月18日胡宗南集团占领延安,气焰嚣张认为解放军”不堪一击“。蒋介石说:”共军首脑就无从寄托,只能随处流窜。……如此就绝不能建立中心的力量了“。但美国记者贝尔登却说:”蒋介石去拿延安,等于一个人花了一大部分财产去买一条钻石项链,他光辉灿烂,却一无是。“
思考:1、你同意这位美国记者的话吗?你如何看待中共撤离延安这件事?
同意。当时解放军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作战目标,而不以保存城市为主。在敌我力量相差悬殊的情况下,“失地存人”,寻找战机歼灭敌人就是正确的方法。
2、这次撤离同1935年红军撤出瑞金进行长征有何区别?
前次是反“围剿”失利被迫转移,这次是主动撤离;
前次是“左”倾领导人错误领导,这次是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前次撤离后,受敌人围追堵截,红军损失惨重,这次撤离,我军掌握主动权,粉碎了敌人的重点进攻,并于次年收复延安。
师:留在陕北也很危险,中共中央也做了万全的考虑,当时决定由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留在陕北进行转战,那么他们三个人都起了一个化名,大家看看(出示PPT7)。
师:同学们想想这些化名是什么意思?
生:李得胜、胡必成是希望共产党能取得胜利。
师:取得胜利,旗开得胜,革命必成。
师:那么史林是怎么回事?同学们可能不太明白。解释一下,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被赋予了一个代号——昆仑纵队,昆仑纵队的司令员就是任弼时,任弼时同志就用司令员的司令谐音,就叫做史林。
师:中共中央留在陕北转战,就是一年的时间,在这一年的时间里中共中央行程1000多公里,经过12个县37个村庄,在敌人的缝隙之间传来插去,时南时北,忽东忽西,飘忽不定,有的时候是与敌人擦肩而过。与此同时西北野战军在毛泽东、彭德怀的指挥下相继取得了一系列作战胜利,同学们看一看,(出示PPT8)在青化砭歼灭三十一旅旅部及一个团3000余人,在羊马河歼灭整编一二五旅4700余人,在蟠龙打掉敌补给基地,全歼守敌6700余人缴获大量弹药、粮食,在沙家店歼灭三十六师。西北野战军在彭德怀等的指挥下,面对10倍于我之敌,采取什么战术?取得一场又一场的胜利,终于粉碎了国民党的重点进攻。
生:“蘑菇”战术,
师:这里涉及一个问题,什么叫“蘑菇”战术?我们来做个名词解释。(出示PPT9)请一位同学读一下。
师:到底是个什么战术?举个简单的例子:这两个同学今天下午要参加考试,我让这位同学先去跑1000米,跑完1000米,在让他在操场上活动3小时,早饭只给他一个小窝头吃,午饭不准吃,下午参加考试,你们说下午考试的结果会有什么不同? 生答:
师:这个同学又饿、又困、又乏,而这个同学养精蓄锐一整天就等下午考试,什么结果?截然不同。那么,“蘑菇”战术,就如同这样。
师过渡:国民党对陕北解放区的重点进攻被粉碎了,那么山东战场呢?一起来看孟良崮上火如潮 。
师:在山东战场有一只国民党的部队非常引人瞩目, 那就是号称国民党五大主力的整编74师,这支部队了不得,当时人们给他们很多的称赞。(出示PPT10)
师:可就是这个74师在孟良崮的小小山头上折戟沉沙,我们来了解一下。
师:(放映视频:孟良崮战役)
师:(出示PPT11)对这次作战陈毅元帅用了三国关羽之语说:“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也。蒋介石哀叹:“最可痛心、最可惋惜的一件事。”
师总结:随着孟良崮战役成功,国民党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也被粉碎了。蒋介石的两个拳头,进攻陕北和山东都被粉碎了,解放军成功的完成了战略防御的任务。板书
师过渡:到这儿已进入解放战争的第二个年头了,这个仗下一步该怎样打?在延安的窑洞里做出了伟大的决策。请看情景剧《延安窑洞中的重要决策》
生:上台表演课本剧 (表演空档可以板书)
师:中共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什么? 战略反攻
师:反攻的首选地点是哪里? 大别山区
那支主力反攻? 刘邓大军
师讲解:但是要进攻大别山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同学们看面临的困难可真不少呀。出示PPT17
师:这么多困难都是摆在刘邓大军面前的拦路虎,但是在刘伯承、邓小平率领下刘邓大军以“侠路相逢勇者胜“的勇气,与敌人激烈交战,最终于8月底进入大别山区,并进行战略展开,完成了这一伟大壮举。在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同时,另外两只人民军队也转入到反攻,毛主席称之为”三军配合”,而陕北和山东解放军一东一西牵制着国民党军,所以叫“两翼牵制”。 出示PPT18
师:这次挺进大别山有鲜明的特点
师:随着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什么开始了?
生: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
师:为什么? 刘邓大军的军事行动是进攻态势;把战场扯到国民党统治去了,严重威胁国民党统治中心——武汉、南京,并带动其他各战场的解放军转入反攻。板书
师:出示材料:
“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亡的转折点。这是100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通知有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个伟大的事变。这个事变一经发生,他就将必然地走向全国的胜利。 ——毛泽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思考:1、这个“历史的转折点”指什么事件?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2、为什么它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亡的转折点
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
3、为什么它是100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由有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战略进攻到来改变整个解放战争战略态势(由防转攻),预示着蒋家王朝将走向覆灭,中国民主革命将迎来伟大胜利。
师小结:同学们来看,人民解放军不仅在外线,三军配合经略中原,同时在内线各解放区也转入反攻(出示PPT20),到1948年8月,又歼灭国民党70多万,人民解放军力量大为增强蒋介石不得不实行战略收缩,战略决战条件成熟了,民主革命胜利的曙光即将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