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1张PPT。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第10课江苏省溧阳二中 李志宏 凡国家之政治,风俗之变迁,中外交涉之要务,商贾贸易之利弊,与夫一切可惊可愕可喜之事,足以新人听闻者,靡不毕载,务求其真实无妄,使观者明白易晓,不为浮夸之样,不述荒唐之误,庶几留心时务者于此可以得其概,而出谋生理者于此亦不至受其欺。此新闻之作,固大有益于天下也。
——《申报》创刊词中国近代第一家商业性报纸思考: 依据材料,概括《申报》登载的内容主要涉及哪些方面?《申报》的主要特点是什么?“近代史的百科全书”内容:国家政治、风俗变迁、中外交涉、商贾贸易等社会新闻。特点:图文并茂,内容丰富,新闻量大,关注社会生活,范围广,真实可信,通俗易懂,服务于广大读者。洋务派创办的新式学校京师大学堂简介:
1898年正式开办
八国联军侵华时停办
1902年恢复办学
1912年更名为北京大学北大办学宗旨:
“以人为本” 北京大学的校徽是鲁迅先生设计的,是“北大”两个篆字的上下排列,其中“北”字构成背对背的两个侧立的人像,而“大”字构成了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像。校徽突出一个办学理念,即大学要“以人为本”。 ????蔡元培 1917年任北大校长,倡导“学术自由、兼容并包”办学原则,规定凡在学术上有高深造诣者无论其他条件均可登大学讲台执教;管理上实行教授治校、学生自治,鼓励、支持学生成立各种研究会、社团和创办刊物,并首开大学男女同校先例。
尤其提倡民主和科学思想,为新文化和五四运动创造了条件。成为近代中国传播新思潮的中心京师大学堂课程设置普通学科专门学科(必修)(选修)视频1905年12月6日 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_专题文件夹_看看新闻网 想一想:为什么说废除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此事乃吾国数千年中莫大之举动,言其重要,直无异古者之废封建,开阡陌。
? ——严复对废科举的评价
影响: 利于学习西方先进科学知识;
利于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
利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是中国近代教育发展进步的表现。《奏定学堂章程》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旧式学堂的课程及教学内容《奏定学堂章程》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旧式学堂的课程及教学内容创始人之一夏瑞芳商务印书馆原址早期印刷机现在的商务印书馆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艰难起步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政治民主化)
洋务运动
(经济工业化)
新文化运动
(思想现代化)
文化教育
社会风尚
(现代化大众化
通俗化)西学东渐
交融碰撞技术制度思想文化向西方学习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校长相册第10课 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教学设计
江苏省溧阳二中 李志宏
导入一师:在清末曾发生过无数的奇情冤案,当时轰动全国的有四大奇案,其中以杨乃武与小白菜(称毕秀姑)案最为轰动,大家知道是怎么回事吗?生摇头:
师:不知道。那我给大家讲一讲。(出示图片,简介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
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十月,浙江省余杭县发生一起命案,豆腐店伙计葛品连暴病身亡,因其妻毕秀姑长相漂亮,人送外号“小白菜” ,本县秀才杨乃武平时爱打抱不平,与知县刘锡彤积冤甚深,知县刘锡彤怀疑杨乃武与葛品连之妻毕秀姑有奸情,毒毙葛品连,对杨乃武与毕秀姑重刑逼供,后上报浙江省署和刑部。断结为“谋夫夺妇”罪,要处死二人,后经杨乃武之姐杨淑英二次京控,惊动朝廷中一批主持正义的官员,联名上诉。朝廷下旨,由刑部开棺验尸,才真相大白,冤案得以昭雪。这个案子是由哪家报纸曾经报道过从而使全国家喻户晓的?
生:《申报》 师:对。出示课题并书写课题,导入。
导入二:歌曲:《卖报歌》
歌词:啦啦啦!啦啦啦!我是卖报的小行家,不等天明去卖报,一边走,一边叫:今天的新闻真正好,七个铜板就买两份报。学生和着节拍哼唱歌曲。教师指出:看报纸在今天是司空见怪的事,可在100多年前却是一件新鲜事。用歌声激发学生兴趣,并直接引出课题。
第10课 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
板书:近代文化的双子星 《申报》的创办
师:课下让同学们搜集了有关《申报》的资料,谁能介绍一下,充当一下历史小博士?
生:读课后查找的有关《申报》的资料
(《申报》是旧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份报纸。1872年4月30日由英商安纳斯·美查(Ernest Major)等人集资创办创刊,原全称《申江新报》,“申”字常被用来代表上海,于是就缩写成《申报》,是上海历史上第二个创刊的中文报纸。它从1872年日至1949年日停刊,前后办了77年,共出版25600号。1909年为买办席裕福收买,1912年转让给史量才,先后创办《自由谈》等副刊,发表民主自由言论。1934年史量才被蒋介石派遣特务暗杀后,言论又趋保守。1937年7月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抗战胜利后被国民党接收,1949年上海解放时停刊。)
师:在《申报》以前我国古代也有报纸,叫邸报,主要是来传播朝廷的政治消息,供士大夫看,并不面向公众公开发行,《申报》是我国第一份商业性报纸,(出示《申报》图片)结合这幅图片我们再来看看《申报》的创刊词,(出示课件)想一想《申报》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发行量第一,以至于人们将报纸都叫做“申报纸”。
凡国家之政治,风俗之变迁,中外交涉之要务,商贾贸易之利弊,与夫一切可惊可愕可喜之事,足以新人听闻者,靡不毕载,务求其真实无妄,使观者明白易晓,不为浮夸之样,不述荒唐之误,庶几留心时务者于此可以得其概,而出谋生理者于此亦不至受其欺。此新闻之作,固大有益于天下也。 ——《申报》创刊词
师生交流:内容全面丰富,关注社会生活(贴近社会和生活),新闻量大,有时效性,版面是彩色的新颖活泼图文并茂,通俗易懂,面向大众,广告做的好,外国人办的报看待中国客观等。
师总结:这些都是《申报》特色,从而使得他成为中国大众传媒的先驱,被称为近代史的百科全书,对后世也有积极影响,戊戌变法以后中国就兴起了一个自办报纸的热潮,此后报纸就成了反映社会动态、传递民间呼声的重要工具。
师:下面我们就请《申报》小记者为我们发布京师大学堂创办的报道。
学生:扮演《申报》小记者上台进行报道:
同学们,北京大学是全国著名大学之一,你知道它是什么时候建立的吗?这要追溯到1898年戊戌变法时期。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登上天安门,向全国发布《明定国是诏书》,在这500多字的诏书里有三分之一的篇幅是关于创建京师大学堂的决定。1898年7月4日光绪帝正式下令批准设立京师大学堂,从而揭开了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序幕。 ——《申报》记者某某某的报道。
师:板书:教育 开办京师大学堂
师:京师大学堂是北大的前身,是在戊戌变法期间创办的。那么在京师大学堂以前我国有没有新式的学校,对,已有有一些新式学校,是谁办的?(生答:洋务派)19世纪60—90年代内忧外患的清政府掀起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办了第一批新式学校,一起来看(出示图片),大多是培养外语、军事和科技人才的学校,培养了中国第一批新式人才,可这些新式学堂都零星分布在一些大城市,只是一个权宜之计,并不是中国教育体制的变革,而真正揭开中国近代教育体制改革序幕的则是开办京师大学堂。
师:展示京师大学堂图片,让学生理解其办学历史、理念和蔡元培任校长期间的突出特色。
下面是《申报》记者采访京师大学堂校长,通过答记者问我们来了解京师大学堂是如何让办学的?
《申报》的记者采访京师大学堂校长
(京师大学堂校长走上台)
校长:我是京师大学堂校长,下面有哪位记者提问?
记者1:你好,我是《申报》的记者,能够采访你我感到万分荣幸。请问您作为大学堂校长,你的办学原则是什么?
校长:我校的办学原则是:以中国传统学科为主,引进一些西方学科,形成中西结合的课程内容。还有那位记者?
记者2:请问大学堂的传统学科有哪些?
校长:传统学科都被列为普通学科,所有学生都必须学习,有经学、理学、掌故、诸子、汉文学、初等算学、格致。还有那位记者?
记者3:请问大学堂的引进了那些西方学科?西方学科大多列为专门学科,学生选择一到两门学习,有农学、矿学、工程学、商学、卫生学等。并还设有英法德日俄我中外语,30岁以下学生必须学习一门外语。还有吗?
记者4:如此看来传统学科都是必须学的,西方学科是学习一门或这两门,这样看来的确是以传统学科为主,中西结合。
校长:一开始京师大学堂的性质仍与旧学堂一样,后来增加了正课,翻译官和医学馆,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
记者: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校长:不客气(大家鼓掌,校长退下)
师:从采访现场看京师大学堂有普通学科(必修)和专门学科(选修)(展示课件),结合当是时代背景和政治经济形势,它为什么要引进西方科学为专门学科?
(生回答)因为近代我们几次遭到列强的入侵,西方有很好的技术、资源需要我们来学习、引进……
师(启发):学生学西方学科是选修一到两门,学的最多的还是普通学科,是必修课,为什么?为什么不都学西方学科?(生回答)
师(点拨):当时它不仅是中国第一所国内大学,也是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这样可不可能一下子就从封建教育制度中改过来?不可能,所以有明显的过渡的特点。但它所倡导的办学思想和办学原则对中国近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师:百日维新后,它是唯一保存下来的的行政机关,但讲授的内容还是以传统学科为主,另外科举制依然存在,并且还恢复了八股文,1900年的一天,一家私塾发生了这样的事情。
短剧:私塾里发生的事
私塾先生走进教室,走上讲台
私塾先生:“同学们,今天我们教《三字经》,现在开始读经。都跟我朗读,不得有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学生一上来:“先生先生,俺那庄稼被害虫给糟蹋了,您能帮俺看看吗?”
私塾先生:“对不起,我不懂。”
学生一:“你们当中有人能帮帮我吗?”(大家摇头)学生一无奈下去。
私塾先生:接、接着念,“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
学生二上来哭着说:“先生呀,我家夫人快不行了,您能救救她吗?”
私塾先生:“对不起,我不瞧病。”
学生二:“你们有会的吗?”(大家摇头)哭着下去。
私塾先生:接着读,大家再说一遍,“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
学生三:“先生先生,我们工厂的纺织机坏了,你会修吗?”
私塾先生:“对不起,我不会”
学生三:“你们有会的吗?”(大家有摇头)“唉┅┅”
私塾先生:“性相近,习相远┅”
学生四:“先生,您懂军事吗?”
私塾先生:“不懂”
学生四:“鬼子都要打进来了。”
私塾先生:“对不起,我不懂”
学生四:“你们这儿有懂得吗?”(摇头)“唉”
私塾先生:“教不严,师之惰┅”
学生五:“您懂外语吗?”
私塾先生:“对不起,不会。”
学生五:“你们会外语吗?”(摇头)“唉,这还上什么学呀?鬼子都要打进来了,我们又打不过他们,还不了解他们耍什么花花肠子,真气死人了。”
私塾先生走下台,短剧结束
师:从刚才的情景剧的模拟,结合世界形势发展趋势,中国传统教育有什么问题?
生:不实用,不能学以致用,不会实际操作。
师:中国近代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西学日益东渐,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需要什么人才?
生:科技,军事、外语、外交,革命人才。
师:这种传统教育能培养这样的人才吗?。所以看来改革科举制、改革教育体制成为历史的必然。来看一段视频。(废科举的视频)板书:废科举兴学堂
师:1905年清终于废除了1300年的科举制。有什么历史意义?为什么说是一件大事?
师:讲解科举制废除的历史意义,出示严复的言论加深理解。
师过渡:在废除科举制的前一年,清政府迫于压力颁布《奏订学堂章程》又叫“癸卯学制”。让学生看书了解新学制。板书:新学制颁布(《奏订学堂章程》)
师:出示新旧学堂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比较课件,提问:新旧学制有何异同?
生:仍有讲经读经,新式学堂引进西方自然科学,还有历史等人文科学。
师:《奏订学堂章程》还规定音乐课为必修课,所以出现了大批的优秀的新式学堂的乐歌(就是当时的校园歌曲),我们欣赏一首当时最流行的一首——李叔同1904年创作的《送别》
师:播放歌曲欣赏感受。
师:好,新式学堂开设了许多新课程,今天同学们在教室里学习都学什么课程?比较现在和当时有什么差别?
生:(各抒己见)修身、讲经读经没有了,我们有劳技课、计算机课,社会实践课新兴学科没有,有些学科名称和我们现在不同。大多差不多。
师:但是真的一样吗? 生:不同
师:讲经读经是很多的,说明什么?生:有浓厚的封建色彩。
师:新学制和新式学堂是旧式教育向新式教育的过渡,但毕竟迈出了中国教育改革的重要一步。新式学堂的出现、学制的变化,既改变了课程设置、也改变了教学方式,尤其是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变化,使中国出现了一大批新式知识分子,成为进步思想孕育和发展场所。
师:废除科举制兴办新式学堂,改革了教学内容,学生都开始学新课了,大量的新教材从哪来? 师:下面听听《申报》记者的报道就知道了。
生:扮演《申报》记者报道简介商务印书馆
1897年由夏瑞芳等集资4000元在上海创办商务印书馆最初以印刷为主,后来成立印刷所编印所和发行所,以编印新式教科书和翻译介绍西方的学术著作为主,190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中国第一套科目齐全的最新教科书,为开办的新式学校提供了启蒙课本,从此,出版教科书成为商务印书馆的传统。至1948年共出版书籍1.5多种。
——《申报》记者某某某报道
师:(可出示课件) 师问:教材从哪来?生回答:商务印书馆 师:板书 商务印书馆兴办
师:190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中国第一套学科齐全的中小学教科书,为新式学校提供了启蒙读本。商务印书馆也是我国最大的出版机构。
师:还有哪些书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
生:字典、词典、辞海(出示工具书、英文工具书) 师:还有什么?
师:(出示一些商务印书馆整理出版的古籍)商务印书馆在整理保护古籍方面做得很好。整理影印了《四部丛刊》、《丛书集成初编》、《续古逸丛书》、《百衲本二十四史》等大型古籍,还出版了严复、林纾等人翻译的著名外国小说和学术著作。(教科书、中英文工具书,西方学术著作和中国古典著作等)
师:算一算商务印书馆成立了多少年了?100多年了。百年老馆在中国近代社会文化教育事业起了什么作用?生: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教育的起步和发展,
师:对,它至今仍然起着重要作用。(出示现在的商务印书馆图片)
师进一步提问总结:今天我们共同了解了清末民初的文化和教育,有什么特点?
师生讨论交流
师:同学们说的都是新的,有没有旧的?
师总结:新旧交替。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处在新旧交替之中,所以以政治、经济为基础的教育、文化必然也带有这个特点。板书:新旧交替
师:此间文化教育有什么作用?生思考
师:板书开启民智
师:总结归纳本单元,展示出知识结构图。结束本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