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下册 第八单元 16.2 六国论 课件 (1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下册 第八单元 16.2 六国论 课件 (1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22 16:00: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六国论
苏洵
解题
论:是散文的一种,以论证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借古讽今。
作者简介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唐宋八大家之一. 宋代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人称“老苏”,与儿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据说苏洵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
苏洵擅长散文,尤擅政论,风格以雄奇为主,有《嘉祐集》传世。
大器晚成的苏洵
时代背景
北宋初期,西、北方边患严重,自开国至英宗治平年间,宋军和辽军西夏军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军事上的软弱无能导致了外交上的妥协投降。例如宋真宗景德元年与辽议定,每年给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后又被迫追加银十万、绢二十万匹。
字音字形
六国互丧
赂秦
暴霜露
抱薪救火
邯郸
殆尽
下咽
胜负之数
或未易量
sàng


xīn
hán dān
dài
yàn
shù
liàng
为 国者无使为 积威之所劫
wéi
wéi
日削月割
xuē


课文赏析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兵:兵器 善:好 弊:弊病 赂秦:贿赂秦国
力亏:亏损 道:原因 互丧:相继灭亡
盖:因为 独完:单独保全
课文赏析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国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以:用 取:夺取 小:小的方面 邑:城镇 大:大的方面 城:城池
其实:它的实际数目 所亡:丢失的土地
课文赏析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厥:其,他们的 暴:暴露 以:才 然后:这样以后 夕:夜 起:起来
兵:军队
课文赏析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颠覆:灭亡
理:按道理 然:这样 事:侍奉
犹:如同,像
课文赏析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未尝:不曾 继:随着 既:已经 义:坚守道义 斯:这 效:效果
以:用 为:作为 始:才 速:招致 再:两次
课文赏析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tǎng)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为:成为 终:坚持到底,坚持到最后 革灭:消灭 殆:几乎
智力:智谋和国力 诚:实在
不行:不去行刺
课文赏析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封:封赏 事:侍奉 礼:礼遇 并力:合力 西:向西 向:朝着,这里引申为进军、抵抗
日:天天 月:月月 趋于:走向 无:不要
课文赏析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而:却 犹:还 苟:如果
以:凭借 是:这
课文赏析
文章的中心论点与分论点:
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
(1)赂秦而力亏
(2)不赂者以赂者丧


课文赏析
第三段结构图:
赂秦而力亏
比较因割地赂秦造成的双方的土地变化(对比)
诸侯赂秦
情形(祖先和子孙对比)
结果(“有限”与“无餍”对比)
割地赂秦的危害(引用、比喻)
课文赏析
第四段:齐、燕、赵灭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它们灭亡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与嬴不助五国

以荆卿为计

洎牧以谗诛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不赂者以赂者丧
课文赏析
2、第五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承上启下
1、第五、六段分别在写什么?
第五段议论六国灭亡的史实,并表达自己的惋惜之情。
第六段主要在讽谏北宋王朝。
课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