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行路难·其四》优秀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
一、重点体验,准确把握鲍照《拟行路难其四》的情感变化
拟行路难其四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这首诗的开头“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说明了如同水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是由命运决定的。
“安能行叹复坐愁”似乎是作者觉得应该安于命运的安排。其实这个反问句,含有反讽的语气,作者越是说人生有命是正常的,越能显示这一现实的荒唐。越是平静地说“安能行叹复坐愁”,就越是透露出精神上无可解脱的痛苦,让我们感受到一颗被压抑的心灵发出的愤怒的控诉。人用哪些方法排遣愁绪?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这两句告诉我们,诗人一是自斟自酌,借酒浇愁,二是趁着酒意歌唱《行路难》来排解忧愁苦闷。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歌唱声却因举杯饮酒越发悲愁而中断。
“心非木石岂无感?”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这句是对前面几句的转折,用反问的句式,表达了诗人的抗争、愤懑,他不想安于命运。可是最后一句“吞声踯躅不敢言”中明确表示“不敢言”,诗人为什么不敢言?显然因为诗人地位低下,没有言的资格,自然不敢言;也因为社会专制黑暗,人们没有言的自由。由此可见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强烈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总结出本诗的感情线索:
二、拓展体验,整体感受鲍照诗歌的情感状态
鲍照的《拟行路难》共十八首,歌咏的均是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着强烈的悲愤、郁闷之感。为让学生更加整体地感受诗人的这种情感状态,引导学生拓展阅读鲍照的《拟行路难其五》《拟行路难其六》,以作比较和观照。
拟行路难其五
君不见河边草,冬时枯死春满道。
君不见城上日,今暝没尽去,明朝复更出。
今我何时当得然,一去永灭入黄泉。
人生苦多欢乐少,意气敷腴在盛年。
且愿得志数相就,床头恒有沽酒钱。
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贵贱委皇天。
拟行路难其六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拟行路难其五》诗中“一去永灭入黄泉”“人生苦多欢乐少”,感受到诗人对人生心灰意冷,似乎生无可恋;“功名竹帛非我事”,一个向往建功立业的人却对通过仕途建功立业不抱任何希望;“存亡贵贱委皇天”,表达的则是存亡贵贱不由自己掌控、一切由皇天决定的无奈和痛苦。
《拟行路难其六》这首诗中“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意思是大丈夫人生在世能有多少时间?怎么能裹足不前、垂翼不飞呢?诗人显然自认为是大丈夫,想做在天地间展翅高飞的鲲鹏,可是却“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为什么呢?“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这两句告诉我们,正是“贫贱、孤傲、正直”阻遏了他的仕途,才华无法施展的苦闷尽泻而出。
综合鲍照《拟行路难》四、五、六三首诗歌,让我们感受到的,是诗人挥之不去的怀才不遇的愁苦之情和无力改变命运的消极绝望。
三、比较体验,感受精神风貌的异同
杜甫在《春日忆李白》中写道:“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杜甫认为李白和鲍照在俊逸这一风格上很相似,因而又设计换一种延伸比较的角度,将两位诗人的《行路难》作品进行比较,从中感受他们的异同。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诗开头写“金樽美酒”“玉盘珍馐”,给人一个欢乐的宴会场面。接着写“停杯投箸”、“拔剑四顾”,诗人食不甘味、内心茫然,向读者展现了作者感情波涛的冲击。中间四句,既感叹“冰塞川”“雪满山”,又恍然神游千载之上,看到了吕尚、伊尹忽然得到重用。“行路难”四个短句,又表现了进退两难和继续追求的心理。最后两句,写自己理想总有一天能够实现。全诗在高度彷徨与大量感叹之后,以“长风破浪会有时”忽开异境,并且坚信美好前景终会到来,因而“直挂云帆济沧海”,击楫奋进。蕴意波澜起伏,跌宕多姿。
诗以“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会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洋溢着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从思想内容看,两人都是写怀才不遇的悲愤不平的感情。但鲍照的作品充满了怀才不遇的牢骚和愤懑不平的情绪,他认为命运非常不公却又没法改变,只能发出愤怒的控诉,似乎是一种无望的愤怒,显得悲哀消极。而李白的虽也抒发悲愤,但却透示豪情,力展自信,传达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磅礴之气。
四、背景体验,感知诗歌不同风貌的原因
鲍照生活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鲍照诗中的“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鲍照出身寒微,进仕之路阻塞,但自己无力改变,所以只能发出愤怒的控诉。而李白生活的盛唐时期,国泰民安,经济繁荣,政治稳定,开放包容,科举制度得到完善,科举选拔人才,使下层人士都有了上升的可能,所以李白虽然怀才不遇,但始终充满自信和希望,所以他才会高声喊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才会狂放喊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才会大胆宣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就是时代对诗人的影响。
五、创作体验,抒写“行路难”下的自身情感
《庄子》中说:“人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除病庾、死丧、忧患,开口而笑者,一月之中不过四五日而已。”说明在现实生活中,悲愁相继,难得一笑。人生不易,无法回避,但面对艰难人生的姿态,消极还是积极可以由我们自己掌握。青年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山下而求索”,该在梦想的激励下,充满信心,相信未来,“北海虽赊,扶摇可接”,荆棘路难行,却难阻少年前行的步伐,要用摇曳着曙光的那支温暖漂亮的笔杆写下:相信未来。确定下这样的刚劲基调后,笔者让学生也来写“行路难”,抒发自己的认知和感受。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有一位学生一口气写了十首,有古代诗,有现代诗,有诗、有词、有曲,形式多样,才情横溢。
学生习作展示。
习作1:
行路难
流云间透三日景,倏乎风起雨斜行。
又至四时代御处,总到长短太息声。
自是豆蔻少年时,应怀雄志阔胸襟。
何为满腹愁心事,倚户空叹路难行?
世间沉浮不易知,春去春归终有晴。
怅然四顾长咨嗟。不如越阻破逆境。
路漫修远力有尽,岂容停滞且呻吟?
劝君更惜少年时,莫待白首空愁情!
习作2:
行路难
西风昨夜雨淋淋,灯火阑珊空孤影。
凄凄入竹风林声,扰扰何为乱书卷。
青衿问经复数臷,白首未闻马蹄疾。
流水澹澹断朱弦,高山峨峨绝青眼。
沧海蓝田不曾往,月明日暖何处访?
惟此独身愁何销?零仃扁舟应难渡。
荆篱南山不可为,重殿绛袍无处觅。
鲲游四海少顺溯,鹏抟九霄多夭阏。
蓬舟三尺自飘摇,逆波万里莫沉消。
习作3:
行路难
昏月暗巷天未醒,霜叶弥雾檐成冰。
背负泰山千斤重,步履长城万里遥。
临窗望尽桃园花,回台凝穿万卷书。
银烛月下苦难行,黄金榜上喜得名。
习作4:
行路难
踏过月光,/月光泛起惆怅,/架着小舟,/漾向远的远方,/黑夜的眸,/眸里雾茫茫,/星的光,/有时在身旁。/行路难,/在漆黑的渊里高唱,/眉蹙,/泛层层叠叠望不尽的浪,/望,望,望,/谁向谁望。/矣乎焉哉!/人生苦短噫!/有点希望,/有点梦想,/有互道晚安,/如果想,还有来日方长。
很多学生的诗作像上面的几首诗一样,既写出学习生活的艰难,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更写出了他们的自信,他们的乐观,他们的希望。在同题创作之后,他们对诗作的理解更加透彻,对诗人情感的把握更加准确,通过诗作学习之后的体验更加深刻。这次的教学探究,让笔者深深感受到:诗歌的学习,必须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设置合理的梯次来悉心培育学生的情感,情感融合了,理解也就通畅了,古诗学习的效果自然是水到渠成。而情感的培育,拓展延伸、反复涵咏是基础、前提,提笔仿写、身临其境更是一种直接有效的体验,能够更加深对遥隔在时空深处的古代诗人的感受和感知,从而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