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2《孔雀东南飞并序》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2《孔雀东南飞并序》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22 16:56: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孔雀东南飞并序》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乐府诗等相关文学常识;
2.把握诗歌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3.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之一——儒学在当时社会的影响及其罪恶。
4.品味诗歌的艺术特色,了解中国古典文学的创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把握故事情节,剖析人物形象;
2.体会作品深刻的思想内容,理解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
难点: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及其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先秦的《诗经》起源,就拉开了中华诗歌的悠久历史和传统;中国是一个浪漫的民族,她有很多流传久远、深入人心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而且大多以爱情为主题,表现的是“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种最朴素的愿望,如果生不能结为夫妇,死后也要同坟台。这样的故事实在是太多了,如“白蛇传”、“梁祝化蝶”、“牛郎与织女”、“董永与七仙女”、“田螺姑娘”等。
在标题下面写下两行字:
个断人心肠的故事,一曲唱绝千古的悲歌。
二、写作背景
《孔雀东南飞》是一曲基于事实而形于吟咏的悲歌。
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中”。当时的背景是: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那套伦理纲常,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并发展到了相当完备严密的程度。在婚姻制度方面就规定有“七出”“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等清规戒律。“天下无不是之父母”,这正是焦刘悲剧的主要原因。在这一时代氛围里,在焦母的淫威下,焦仲卿敢于站在刘兰芝边,表现出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坚决态度,这是难能可贵的。
主人公刘兰芝、焦仲卿之死,表面上看来,是由于凶悍的焦母和势利的刘兄逼迫的结果。事实上,焦母、刘兄同样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因为焦母、刘兄的本意,并不想害死自己的儿子、自己的妹妹。这从刘、焦死后,“两家求合葬”这样后悔不及的举动可以看出。
在漫漫长夜里,刘兰芝以自身的美丽、坚强与宿命相抗衡,那清池中层层的涟漪是坚贞爱情迸发出的火花,是怨男恨女血泪的控诉,是对人类文明最强烈的呼唤。“举身赴清池”这种凤凰涅槃式的悲壮,在那一瞬间穿越生与死,绽放爱与恨!
作者介绍
《孔雀东南飞·并序》选自南朝陈徐陵编的《玉台新咏》。《玉台新咏》是继《诗经》《楚辞》之后的古诗选集。它保存了一部分乐府民歌及六朝前已失的诗篇。但大部分为艳情宫体之作。徐陵,南朝陈人,字孝穆。他的文章绮丽,与庾信齐名,时称“徐庾体”,但所作奏议居多,文学成就不及庾信。
题目解说
《孔雀东南飞·并序》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篇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诗歌最长的叙事诗。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这里沿用的是后人常用的题目,故有此名,全诗共357句,1785字,这首诗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的重要标志,它与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五、层次结构
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托物起兴,引起下文。
第二部分(第2~6段),故事的开端。揭示婆媳间的尖锐矛盾,兰芝离开焦家已成定局。
第三部分(第7~12段),故事的发展。写兰芝被遣回家,仲卿与兰芝依依惜别,发誓再接兰芝回来。
第四部分(第13~21段),故事的发展。写兰芝回到娘家后,县令、太守先后派人来提亲,兰芝被迫答应了太守家的婚事,太守隆重地做迎娶的准备。
第五部分(第22~31段),故事的高潮和结局。写兰芝成亲前的一天仲卿赶来,兰芝、仲卿诀别,两人相约以死抗争。成亲那天夜里,兰芝投水而死,仲卿随后上吊自杀。
第六部分(第32段),故事的尾声。写焦、刘两家将仲卿、兰芝合葬在一起,两人化为鸳鸯。
六、全文分析
1.第四段中焦母的这几句话透露出她让儿子休兰芝的真正理由是什么?
明确:
表面理由是兰芝“无礼节”“自专由”,而这些理由是“莫须有”的,因为上文兰芝的自述中已谈到其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真正的理由是“吾意久怀忿”,是她看不惯、容不下兰芝。切合《礼记》中所规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说,出。”
2.面对儿子的辩白,焦母的态度如何?
明确:
焦母用威逼利诱、软硬兼施的方式,驳斥了儿子的辩白,拒绝了他的请求。“何乃太区区”后的四句,焦母用刘兰芝的“坏”处来迫使焦仲卿休掉刘兰芝,可谓威逼。“东家有贤女”后的四句,焦母又以“贤女”相诱,逼焦仲卿休妻,可谓利诱。这一段话通过语言描写,塑造了一个专断蛮横、顽固而有心计的封建家长形象。同时,这段文字显示了古代婚姻制度的弊端,暗示了焦、刘悲剧的根源。
3.第六段是如何刻画焦母的形象的?
明确:
本段通过动作、神态、语言描写,塑造了一个专断、蛮横、顽固的封建家长形象。“槌床便大怒”写焦母的动作,形象逼真,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小子无所畏……”写焦母的语言,更见其封建家长的威风。“何敢”“会不”等词语语气强硬、态度坚决,准确地表现出焦母的专横、暴戾、独断专行。
4.第九段对刘兰芝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
这一段运用铺陈、夸张等手法,描写刘兰芝在离开焦家时着意打扮的情形和她精妙无双的仪容。这样写的作用:一是刘兰芝在离开焦家前特意梳妆打扮,表现了刘兰芝的自尊、镇定和刚强;二是通过描写刘兰芝的外貌美来展现她的心灵美,为下文她回娘家后媒客盈门做铺垫。
5.联系前后诗歌内容,分析第十二段处夫妻话别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
这个情节在结构上有两个作用:
首先,它再次强调了焦、刘的互相理解,互相眷恋,他们的分别非己所愿,而是被逼迫的,这就为后面他们俩的殉情做了铺垫。
其次,在分别时,兰芝既表白了对爱情的忠贞,也表露了对前途的忧虑,担心自己性情暴烈的兄长“恐不任我意”,为下文的兄长逼嫁、以死盟誓等情节埋下了伏笔。
6.第十七段“遣丞为媒人”的说婚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
从侧面表现刘兰芝受到他人尊重,许多人愿意为她做媒,而且求亲者社会地位比焦仲卿高,这为表现刘兰芝对爱情的忠贞起到了支撑作用,也表现了刘兰芝忠于爱情,不为荣华所动。
7.第二十五段夫妻重逢,焦仲卿的一番激愤之词对情节的发展有何作用?
明确:
“贺卿得高迁”表达了焦仲卿对刘兰芝的讥讽和怨恨,但实际上这句反语正反映了他对刘兰芝的深情。焦仲卿又急又恨,再用“磐石”“蒲苇”来责问刘兰芝,亦见其焦灼的心情。同时,这几句话对后文两人定下生死之约起到了一定的激发作用,推动了情节发展,使故事曲折起伏。
8.结尾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明确:
“松柏”“梧桐”象征两人的爱情天长地久,反映了人们对理想爱情的追求。“鸳鸯对鸣”的结尾与“孔雀徘徊”的起兴呼应,这一结尾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巧妙结合,充分表现了焦、刘矢志不渝的爱情,表达了人们对幸福婚姻的向往,对封建家长制的抗议。
9.读了这篇课文,相信很多同学为刘兰芝鸣不平,请大家用发现美的眼睛去课文中找一找,刘兰芝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明确:
第二段:表现刘兰芝多才多艺,有教养,勤劳能干及果敢坚强的品格。
第九段:表现刘兰芝的美丽镇静、坚强的性格。
第十段:表现刘兰芝的善良友爱的品格。
第十二段:表现齐兰芝对爱情的坚贞的品格。
第三十段:表现刘兰芝忠于爱情,性情刚烈的品格。
10.诗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如何完成的?
明确:
通过有个性的人物对话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是《孔雀东南飞并序》最大的艺术成就。全诗“共一千七百八十五字,古今第一首长诗也。淋淋漓漓,反反复复,杂述十数人口中语,而各肖其声音面目,岂非化工之笔”(《古诗源》卷四,沈德潜按语)。
在贯串全篇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刘兰芝对焦仲卿、焦母、小姑、自己的哥哥和母亲讲话时的态度与语气各不相同正是在这种不同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她那勤劳、善良、备受压迫而又富有反抗精神的外柔内刚的个性。同样,在焦仲卿各种不同场合的话语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他那忠于爱情、明辨是非、诚实而又软弱的性格。此外,简洁的人物行动刻画和精练的抒情性叙述穿插行文,比兴手法和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都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起了重要的作用。
七、中心思想
这首乐府民歌通过叙写焦仲卿与刘兰芝的爱情悲剧,有力揭露了封建礼教,特别是封建家长制的罪恶,同时讴歌了焦仲卿和刘兰芝为了忠贞不渝的爱情,宁死不屈地反抗封建礼教的斗争精神,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之情。
八、写作特点
①托物起兴。
这首诗以孔雀失偶起兴,以鸳鸯对鸣作结,这种以美禽比拟夫妇的手法,是古代民歌里常用的。
②多处运用铺陈于法。
诗歌开头兰芝自述:“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这是一种纵向的铺陈,简练而有层次,意在强调兰芝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暗示了焦母逐走媳妇的无理。兰芝离开焦家时也有一段细致的铺陈:“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这里着意写兰芝的衣履佩饰姿态容颜,是一种横向的铺陈,既有助于表现兰芝刚强镇定而又留恋不舍的丰富的内心活动,又流露出这首诗的创作者对兰芝的由衷同情与赞美。后面写太守家迎亲的队伍:“青雀白鹄舫,四角龙子幡,婀娜随风转。……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此处的铺陈渲染出太守家煊赫的财势,也从侧面暗示了兰芝不贪图荣华富贵、忠于爱情的高洁品格。
③善用比喻。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这席话和上文的“誓天不相负”、下文的“二情同依依”一致而连贯,可以说是临别的誓言。这一席话出自兰芝之口,表示两人感情深厚,永不变心。但在事情急转直下的时候,由于误会,仲卿重提兰芝的誓言,却把它改成:“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时纫,便作旦夕间。”两个比喻原来的共通点变成分歧点,这对于情节的发展和人物性格的刻画,有很大的作用。
九、补充资料
乐府诗
“乐府”初设于秦,是当时“少府”下辖的一个专门掌管乐舞演唱教习的机构。汉初,乐府并没有保留下来。到了汉武帝时,在定郊祭礼乐时重建乐府,其主要职能是制定乐谱、训练乐工、采集民歌等。魏晋时期,这一官暑采制的诗歌被称为“乐府”或“汉乐府”。此时乐府不仅仅是官府机构,还是一种诗歌体裁,后世诗人仿照这种形式作的诗,亦称“乐府诗”。
它是继《诗经》《楚辞》之后兴起的一种新诗体。乐府诗按内容可分为军乐、民歌、贵族文人所作之颂歌三部分。其题材特点为:反映战争、徭役的痛苦及贫困;反映漂泊他乡、游子羁旅之悲;歌咏爱情婚姻,表现妇女的悲惨命运及封建礼教的束缚;反映统治者的荒淫、人民的劳动生活;写饮酒求仙、人生无常等。
十、总结全文
在表面上看是凶悍的焦母和势利的刘兄逼迫的结果,事实上焦母和刘兄也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封建礼教和家长制的思想已经深入到他们的骨髓中,他们的本意并不想害儿子和妹妹,但是他们没料到自己的所作所为却直接把二人逼上绝路。
再者刘兰芝和焦仲卿二人悲剧也有自身性格的原因。摆在他们面前只有二个选择:一是遵从母亲、兄长的意愿,违背自己的誓约,二是以死来捍卫爱情。他们的死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归根结底,他们以死来反抗逼迫也只能是一种自身合理的人性要求同违背这些要求的封建礼教之间的一种不自觉而且没有出路的冲突,他们不能也不可能和葬送他们幸福的封建礼教思想做出格的斗争。
十一、布置作业
有人认为焦仲卿性格软弱,你同意吗?请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