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阅读理解训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阅读理解训练(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22 19:15: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阅读理解训练
2021-2022学年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
课内阅读。
在那块透明的琥珀(pō pò)里,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躺着。我们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还可以想象它们当时在黏稠的松脂里怎样挣扎,因为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cè chè)发生在几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并且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
1.选择括号中正确的拼音打“√”。
琥珀(pō pò) 推测(cè chè)
2.文中“推测”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可以想象它们当时在黏稠的松脂里怎样挣扎”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
4.“两个小东西”指的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它们“好好地躺着”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文中有“可以看见”“可以想象”“可以推测”和“可以知道”这些词组,仔细想一想,它们之间有着( )的关系。(填序号)
A.条件 B.转折 C.递进 D.因果
阅读平台。
飞向蓝天的恐龙(节选)
说到恐龙,人们往往想到凶猛的霸王龙或者笨重、迟钝的马门溪龙;谈起鸟类,我们头脑中自然会浮现轻灵的鸽子或者五彩斑斓的孔雀。二者似乎毫不相干,但近年来发现的大量化石显示: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早在19世纪,英国学者赫胥黎就注意到恐龙和鸟类在骨骼结构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在研究了大量恐龙和鸟类化石之后,科学家们提出,鸟类不仅和恐龙有亲缘关系,而且很可能就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根据这一假说,一些与鸟类亲缘关系较近的恐龙应该长有羽毛,但一直没有找到化石证据。20世纪末期,我国科学家在辽宁西部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的恐龙化石,顿时使全世界的研究者欣喜若狂。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
6.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最后——________ 后代——________ 依据——________
7.文中的假说是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我国在辽西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的恐龙化石,其价值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片段或短文,回答问题。
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片段)
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冰箱里如果使用一种纳米涂层,就会具有杀菌和除臭功能,能够使蔬菜保质期更长。有一种叫作“碳纳米管”的神奇材料,比钢铁结实百倍,而且非常轻,将来我们有可能坐上“碳纳米管天梯”到太空旅行。在最先进的隐形战机上,用到一种纳米吸波材料,能够把探测雷达波吸收掉,所以雷达根本看不见它。
9.选文是围绕哪句话写的?请用“ ”画出来。
10.画线的句子为了说明碳纳米管的( ),与( )作比较。
11.阅读科普作品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更多的科学知识。你读过哪些科普书?请选择一本推荐给大家,并写一写推荐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晕——大自然的天气预告图
①碧蓝的天空,(铺 捕)过来一层蚕丝般的云幕,不一会儿,太阳周围现出一道彩色光环。它宛若彩虹,但没有彩虹鲜亮;虹的色彩排列是内紫外红,而它的光环刚好相反,是外紫内红。这就是“晕”,俗称“风圈”。
②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对“晕”进行了观察和记载(zǎi zài)。早在甲骨文中,已有“晕”字出现。到了西周,“晕”便正式作为天象被记录下来。而欧洲直到1630年才有关于“晕”的详细记载,比我国晚了一千多年。
③人们虽然很早就注意到了这种美丽的光象,但对它的成因做出科学的解释,则是近一二百年的事。1666年,牛顿做了一个很简单但对后来科学发展影响很大的实验。他让一束阳光透过三棱镜,结果出现红、橙、黄、绿、蓝、靛、紫的七色彩条。这使人类第一次认识到,阳光原来是由七种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当它们通过三棱(léng líng)镜时,由于波长、折射角不同,才显示了各自的本色。这一发现给“晕”的科学解释打下了基础。
④研究表明,那白如蚕丝的云幕,其高度都在距地面5000米以上,是由六方柱体状的小冰晶组成的。如果把六方柱体不相邻的边延长,实际上就是三棱柱体。所以,六方柱体状的冰晶就像三棱镜一样,能把阳光分成七色彩条。当无数小冰晶被阳光照射后,各色光按一定角度折射出来,便形成了绚丽多彩的晕。
⑤人们对“晕”的兴趣,不单因为它有斑(澜 斓)的色彩,还由于它是天气变化的一种前兆。据统计,我国新疆阿勒泰地区1980年中就曾出现过1052次“晕”,而“晕”后两天内出现风、雨等显著天气变化的占80%。
⑥不过,也不是所有的“晕”都是风雨之兆。气象工作者经过长期观察发现:当“晕”的持续时间在1小时以内(俗称“短晕”)时,未来的12小时~36小时内会出现风或雨;当“晕”的持续时间在5小时以上(俗称“长晕”)时,则不会有风雨天气出现。
⑦晕是大自然的天气预告图,我们了解并利用它来观测风云,可以更好地安排工作和生活。
12.用“○”在文中括号里圈出合适的字和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13.第③自然段中的“这一发现”指的是什么?( )
A.人们很早就注意到了这种美丽的光象。 B.对晕的成因做出科学解释的实验。
C.阳光是由七种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 D.折射角不同,它们才显出各自的本色。
14.根据第④自然段的内容,用一句话概括晕是怎样形成的:___________________。
15.第⑤自然段举我国新疆阿勒泰地区的例子,是为了说明( );第⑥自然段对晕进行分类,说明( )。
A.人们对晕有浓厚的兴趣 B.晕是天气变化的一种前兆
C.晕可以分为“短晕”和“长晕” D.并不是所有的晕都是风雨之兆
16.本文是依次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方面来说明晕的。(填序号)
①追溯历史 ②解说概念 ③解释成因 ④说明作用
17.你能理解文中画“_____”的句子吗?请在右边的六棱柱上画一画。
提示:如果不理解,可以向数学老师请教哦!
阅读短文。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让世界远离饥饿
①“我梦见我们种的水稻,长得跟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我和助手们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这个禾下乘凉梦,袁隆平做了两次。而作为“杂交水稻之父”,关于水稻的梦,他一做就是50多年。
②1960年,他在早稻常规品种试验田里,发现一株与众不同的水稻植株。第二年春天,他把这株变异株的种子播到试验田里,结果得到地地道道的“天然杂交稻”。他想:既然自然界客观存在着天然杂交稻,我们如果培育出人工杂交稻来,便能提高水稻产量。
③在1964年、1965年水稻开花的季节,袁隆平和助手们每天头顶烈日,脚踩烂泥,低头弯腰,终于在稻田里找到6株天然雄性不育植株。随后他和助手们花了整整6年时间,先后用了1000多个品种,做了3000多个实验,仍没能培育成功。1970年,两名助手在海南找到了野生稻雄性不育株。袁隆平确认后,将这株珍贵的野生稻命名为
“野败”。1972年,袁隆平和助手将“野败”与栽培稻杂交转育成功的杂交水稻,经过改进品种组合,反复研究,在第三年达到亩产505千克,比常规水稻增产30%。
④从“三系法”到“两系法”再到超级稻,他的脚步从来没有停止过。2000年,超级杂交水稻亩产700千克目标实现;2004年,800千克目标实现;2005年,超级稻亩产达到900千克;2014年实现亩产1000千克。2019年9月,袁隆平笑着告诉记者:“现在我们正在向(亩产)1200千克攻关。”
⑤目前中国杂交水稻已在世界上数十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研究和推广,种植面积达到700万公顷。杂交水稻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对世界减少饥饿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从亚洲到美洲,再到非洲、欧洲,增产优势明显的杂交水稻被冠以“东方魔稻”“巨人稻”“瀑布稻”等美称,甚至将之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相媲美。
⑥“拯救饥饿奖”、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粮食安全保障奖”、“世界粮食奖”、入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等多个世界奖项和荣誉,就是对袁隆平为全人类作出伟大贡献的肯定。
18.第①段中“关于水稻的梦,他一做就是50多年”是指袁隆平( )
A.一觉睡了非常久 B.坚持研究水稻50多年
C.梦想一直没实现 D.50多年经常梦见水稻
19.关于袁隆平获得的奖项和荣誉,列举有误的一项是( )
A.拯救饥饿奖 B.世界粮食安全保障奖
C.世界粮食奖 D.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20.第③段中列出“6年时间”“1000多个品种”“3000多个实验”三组数据的目的是说明( )
A.实验条件恶劣 B.实验方法错误
C.实验过程艰辛 D.实验结果喜人
21.“山外青山楼外楼,自然探秘永无休。成功易使人陶醉,莫把百尺当尽头。”这是袁隆平的自作诗,文中最能体现这种精神的段落是( )
A.第②段 B.第③段 C.第④段 D.第⑤段
22.有人认为:袁隆平是中国的骄傲,题目“让世界远离饥饿”改为“让祖国远离饥饿”更贴切。你同意吗?请结合短文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读了本文,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请把它写下来,并说说解决的途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阅读。
弗洛里与青霉素(节选)
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曾经意识到抗生素可能存在。1929年,苏格兰生物化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认为青霉素可能成为抗生素,但是无法提炼出单纯的青霉素,因此该项研究拖延到了30年代。
而后年轻的澳大利亚病理学家霍华德·弗洛里对弗莱明的发现很感兴趣,开始研究抗菌剂,并且发现抗菌剂能轻易杀死实验区域中的全部细菌。弗洛里意识到人类也许可以发明一种物质,当该物质进入人体内后,能杀死某一类细菌。1935年,英国牛津大学聘用弗洛里,希望他能振兴其病理学院。弗洛里上任后,录用了一批才华横溢的年轻人。1940年,弗洛里团队发现了从霉菌中分离出稳定青霉素的方法。当时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在全面展开,弗洛里试图说服美国和英国国防部,共同资助及生产青霉素,但是他未能成功。
不久,一个意想不到的事件发生了。弗莱明的一个朋友病重,因此弗莱明向弗洛里要一些青霉素。弗洛里慷慨相助,将当时全世界仅有的青霉素全部送给了弗莱明。弗莱明的朋友服用该药后,奇迹般地康复。弗莱明立刻将此事告知媒体,而后媒体聚焦于弗莱明,而不是弗洛里。
此后,弗洛里团队只得到少量经费,仅够继续研发工作。他们从几千升原料中成功地提炼出第一支青霉素。1944年,盟军携带青霉素在法国诺曼底登陆。
24.最早意识到抗生素可能存在的科学家是_____________,认为青霉素可能成为抗生素的是_____________,最后研制出青霉素的是_____________。
25.青霉索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媒体聚焦于弗莱明,而不是弗洛里的原因是( )。
A.是弗莱明最早拥有青霉素的
B.弗莱明的朋友服用该药后,奇迹般地康复,弗莱明立刻将此事告知媒体
C.此时,弗洛里已经去世
27.“他们从几千升原料中成功地提炼出第一支青霉素。”这句话你感受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
大自然的色彩是迷人的。红的花,绿的叶,湛蓝的天空,蔚蓝的海洋,都是一幅幅美妙的图画。你是否想过,大自然的色彩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天空是蓝的,树是绿的?而当夜幕降临后,不管是远山还是近树都成了黑色?
大自然的这些色彩都与太阳光有关。阳光是复色光,它的可见光部分由红、橙、黄、绿、青、蓝、紫这七种单色光组成。不透明的物体反射某一些光,而吸收另一些单色光,物体的颜色就是由它所反射的那些光决定的。譬如,红苹果只反射红光,看上去就是红的;雪对阳光是全反射,哪一种也不吸收,因此是白色。所谓黑色,其实是将七种光全部吸收。当这七种光既不被物体反射,也不被物体吸收,而是全部通过物体的时候,这个物体就是透明的。
天空所以呈现蓝色,道理也与此相类似。在七种单色光中,蓝色光的波长很短,极易被大气中的微粒反射。而蓝色能不断被这些微粒反射和折射,因此我们看见的天空是蓝的。
日落以后,物体没有阳光可反射,大自然也就沉睡在黑色的夜幕之中了。
28.给本文选一个恰当的题目(  )
A.大自然色彩的奥秘 B.天空为何呈现蓝色
C.太阳光的奥秘 D.大自然
29.第2段画“ ”句子运用了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_。
30.天空呈现蓝色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
31.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大自然的色彩是迷人的,这些色彩都与太阳光有关。( )
(2)物体的颜色与它所反射的那些光没有关系,而是与吸收的光有关系。( )
(3)阳光是复色光,它的可见光部分由红、橙、黄、绿、青、蓝、紫这七种单色光组成。( )
(4)夜里一片漆黑,是因为物体反射黑色的光。( )
(5)所谓黑色,其实是将七种光全部反射。( )
(6)透明的物体是红、橙、黄、绿、青、蓝、紫这七种单色光全部通过该物体,既不吸收,也不反射。( )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pò cè
2.进一步想,由已知推断其余。
3.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
4. 苍蝇 蜘蛛 琥珀在经历了几万年后,仍旧完好无损
5.C
6. 最终 后裔 根据
7.科学家们提出的“鸟类不仅和恐龙有亲缘关系,而且很可能就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
8.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
9.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
10. 结实 钢铁。
11.《昆虫记》,法布尔。你以为这是一本普通的讲小虫子的书籍?其实并不尽然,这是一本科学与文学完美融合的科普典范书籍。两个世纪以来,法布尔的《昆虫记》便以其丰富无比的内容,流畅多彩的文笔,影响了后世无数科学家,大文学家雨果对其盛赞,这本书被誉为是“昆虫的史诗”,唤起了人们对于万事万物的认识和理解,早已经成为了不朽的传世经典之作。
12.铺 zǎi léng 斓
13.C
14.晕是阳光经过云层中冰晶的折射而形成的。
15. B D
16. ② ① ③ ④
17.
18.B
19.D
20.C
21.C
22.不同意。 理由:①杂交水稻的研究和推广已惠及世界上数十个国家和地区;②杂交水稻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对世界减少饥饿作出了卓越的贡献;③袁隆平为世界粮食安全提供了保障。
23.为什么袁隆平在研究中不断取得新突破、创造新奇迹? 我的解决途径是联系上文描写袁隆平的水稻梦和艰辛执着的研究过程的语句来理解。
24. 路易·巴斯德 亚历山大·弗莱明 弗洛里
25.杀死细菌,帮助病人康复。
26.B
27.我感受到了提取青霉素的不容易,科学家们付出了很多努力。
28.A
29.举例子
30.在七种单色光中,蓝色光的波长很短,极易被大气中的微粒反射。而蓝色能不断被这些微粒反射和折射,因此我们看见的天空是蓝的。
31. √ × √ × × √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