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1.1《氓》课件(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1.1《氓》课件(2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22 20:05: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诗 经》
《《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500年间的诗歌,共305篇。先秦时代通称为《诗》或举其整数称《诗三百》。汉代尊崇儒家被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
内容与名称
《《诗经》》
《诗经》按乐曲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指“十五国风”,属于各地方的乐歌,即指当时15国的诗歌作品,绝大部分是民间歌谣;“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即王畿地区)的乐歌,有“大雅”和“小雅” ,它是一种正统音乐。;“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有“周颂”、“鲁颂”、“商颂”,基本上是贵族们的歌颂祝祷之辞。
组 成
《《诗经》》
《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即直接铺叙陈述(铺陈);“比”者,“以彼物喻此物”(比喻);“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联想)。
风、雅、颂,赋、比、兴,合称六义。
表 现 手 法
《《诗经》》
《诗经》以四言为主,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语言形式及结构
《《诗经》》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长河中,《诗经》中的“国风”和屈原浪漫主义的骚体作品交相辉映,并称“风骚”。《诗经》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地位和影响
《国风·卫风·氓》是一首弃妇自诉婚姻悲剧的长诗。诗中的女主人公以无比沉痛的口气,回忆了恋爱生活的甜蜜,以及婚后被丈夫虐待和遗弃的痛苦。全诗六章,每章十句。
整体把握
整体把握
追叙自己由初恋而定的婚
叙述自己陷入情网,冲破了媒妁之言的桎梏而与氓结婚
她对一群年青貌美的天真少女,现身说法地规劝她们不要沉醉于爱情,并指出男女不平等的现象
对氓的负心表示怨恨,她指出,这不是女人的差错,而是氓的反复无常
接着追叙她婚后的操劳、被虐和兄弟的讥笑而自伤不幸
叙述幼年彼此的友爱和今日的乖离,斥责氓的虚伪和欺骗,坚决表示和氓在感情上一刀两断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1、请自由朗读诗歌,根据诗歌章节内容,用三个词语将女主人公的婚姻经历绘制成轨迹图。
婚姻轨迹参考:
相恋允婚——相思成婚——遭弃离婚
精读思考
2、随着情节的发展,女主人公内心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
送子过淇,至于顿丘
沉醉爱河
恋爱
热情,幸福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心如惟湿
婚变
怨恨,沉痛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回头是岸
决绝
怨恨,沉痛
精读思考
3、诗中女主人公形象是怎样的?
是一个被遗弃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勤劳、温柔、坚强。忠于爱情,由温顺走向刚强,柔中有刚。
婚前,纯真热情;婚后,辛苦而蒙受耻辱。她悔恨多于爱上,决绝而不留恋,可见其清醒刚烈的特点。
她悲惨的婚姻遭遇让人心生怜悯,但她性情中的刚烈果断更令人肃然起敬。她勇于追求,敢爱敢恨,拿得起亦放得下,她虽是“弃妇”,但绝非“怨妇”。对待爱情忠贞与洒脱并存的女子,实在可爱又可敬。
精读思考
1、这个女子是自己主动离开氓的还是被氓赶走的?认真读诗,开动脑筋,找出能说服自己也能让人信服的理由。
主动离开派:①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女子说自己本想与氓白头偕老,可是氓却“二三其德”,如果与这样的人过一辈子是多么痛苦啊。所以应该是她自己主动离开的。②“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她的兄弟嘲笑她,我想应该不是笑她挨打,而是笑她,当初你连个媒人也没有就跟着那小子跑了,现在又自己跑回来了,这叫什么事儿?
拓展延伸
1、这个女子是自己主动离开氓的还是被氓赶走的?认真读诗,开动脑筋,找出能说服自己也能让人信服的理由。
被夫赶走派:①从社会背景的角度看,《诗经》产生的时代是奴隶社会中后期,是男子中心社会。当时女子社会地位低下,女子没有决定走与不走的权利。而且她含辛茹苦那么多年,她都能忍过来,她不可能自己离开。②这个女子她也不能脱离当时的时代,她起早贪黑辛勤劳作就是想拯救自己的婚姻,来感动氓。
拓展延伸
2、《氓》中女主人公悲剧原因探究
① “士”之变心说:“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由此可见一斑。
②社会道德说:女主人公怀着美好的愿望追求爱情和幸福,却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被弃后在社会上得不到理解与同情,这是当时的社会风俗、人们的爱情观所造成的。“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兄弟”就是社会舆论的代表。
拓展延伸
2、《氓》中女主人公悲剧原因探究
③年老色衰说:“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年老色衰,造成“士”的移情别恋。
小结:答案可能多种多样,但上述①②两条较为准确深刻。氓的变心是直接的原因,男女不平等的社会则是根本的原因。倘使仅仅把原因归于氓的变心,或仅仅看到男女的不平等都是不够全面的。
拓展延伸
3、《氓》中弃妇的不幸主要归咎于一方性格的缺点,如果你能策划一场主题为“觉醒”的跨越时空的对话节目,你会设计哪些提问来引导她发声?
参考:①我们知道您渴望纯粹热烈美好的爱情,这从您一心一意为了家庭的付出中都可以看出来,但是面对最终失败的结果,您却显得异常冷静理智,为什么?
②如果还有机会去经营一段新的婚姻关系,你会作出哪些改变呢?
拓展延伸
对比手法
写作手法
①婚前婚后氓的态度对比婚前:“氓之蚩蚩”,“信誓旦旦”。婚后:“至于暴矣”,“二三其德”。②婚前婚后女子生活的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③婚前婚后女子思想感情的对比婚前:“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婚后:“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赋比兴的运用
写作手法
(1)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作为叙事诗,《氓》的主要表现手法就是赋。请找出赋的部分具体谈谈。
讨论明确:本诗是一首带有很大叙事成分的抒情诗。诗的第一、二章,女子追溯当初受氓的欺骗,与他相爱结婚的经过是叙事;第三章用了整整一章抒发了对错误爱情、不幸婚姻的悔恨和沉痛的心情,这种心情是在回忆中自然引发出来的;第四张又接着叙述被遗弃的经过,叙述中的愤恨之情不由自主地同时产生,她把一腔怨恨全部发泄到无情无义的氓身上,达到了感情的高潮;第五章叙述被休弃后遭到兄弟的咥笑,流露出的是受委屈的心情和被弃无告的伤痛;第六章回顾氓从前的种种虚情假意,表现出的是对负心男子的恨合同他坚决决绝的感情。长诗基本上是按事件发展的过程展开叙述的,诗人的感情脉搏随着事件的发展而跳动,时而是悔,时而是自伤,时而是斥责,这种种复杂丰富的感情伴随着对事件的叙述而产生、发展,与叙事水乳交融。诗人抒发的感情由于有了叙述作基础,读者也就能更好地体会理解,引起共鸣。
赋比兴的运用
写作手法
(2)比:“以彼物比此物也”。请找出使用了“比”的手法的地方,并加以分析。
①提问:女子用“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比喻什么?
讨论明确: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
② 提问:女子用“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比喻什么?
讨论明确:以桑叶的枯黄飘落,形象描绘女子因经历苦难、悲惨的生活而失去了青春的光华,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
③提问:女子用“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比喻什么?
讨论明确:桑葚是甜的,鸠嗜食则易致醉,比喻爱情是美好的。人多迷恋则易上当受骗。男人沉溺于爱情犹可解脱,女子一旦堕入爱河,则无法挣离。这是多么沉痛的语言!
赋比兴的运用
写作手法
(3)兴: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即朱熹所说的“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兴”与诗歌内容有一定的联系,如嫁女诗《周南·桃夭》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起兴,把桃花的美艳与新嫁娘的美丽联系在一起。请找出使用了“兴”的地方,并加以分析。
讨论明确:《氓》中第三、四章用了“兴”的手法:其一,“桑之未落,其叶沃者。于嗟鸠兮,无食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诗意相连;其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与士之“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关联。这里,以自然现象起兴,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能够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诗歌的意蕴。但也有人认为,以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融叙事、抒情与议论为一体的格局
写作手法
作为一篇叙事诗,诗人成功地运用了边叙事、边抒情的手法,在叙事中抒情,又在感情的抒发中将人物的身世,遭遇徐徐道出。叙事、抒情有机融合,再夹以慨叹式的议论,充分表现了弃妇时而悔恨、时而自伤、时而斥责,时而又怨又恨的复杂、丰富的情感世界,从而塑造出一个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悲剧女性形象。这种融叙事、抒情与议论为一体的手法,不仅为后代许多类似题材的诗歌创作所广泛运用,而且对我国叙事诗歌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无论是《孔雀东南飞》之类的古代民歌,还是《长恨歌》之类的文人创作,我们都可以从中看到这种手法的影子。
讨论明确:(言之成理即可)
(1)崇尚美好、自由的爱情和婚姻生活。
(2)申诉男女不平等和为妇之苦,对遭虐待、被歧视的地位及处境表示不满和反抗。
(3)对朝三暮四、喜新厌旧和负恩忘义之徒的无情揭露和批判。
(4)告诫世上女子觅友当小心,千万不要上负心郎的当。
诗歌主题
你觉得《氓》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4、根据婚姻轨迹图,请在诗歌中标注出实写弃妇当时状态的部分,结合三、四、五、六节内容展开联想,分析景物描写的虚实,想象弃妇当时身处怎样的场景,从而触发了她的回忆和感触,并就此以第一人称写一个100字左右的场景片断。
片段写作
【参考】马车缓缓地在路上颠着,那个住了三年的已经逐渐消失在视线之外,曾经在那里吃苦受贫的日子也变成了过往。日暮黄昏,马车又来到了淇水边,水浸湿了车两旁的布幔,缓慢而沉重,仿佛有意拖着我多看它几眼。这淇水曾是我对他思念的屏障,现如今是我和他两清的见证。水边的桑叶已经枯黄衰彧败,正如现在回家的我一般,年老色衰。那些曾经的年少无知、纯粹盲目都一一浮现在眼前,嫂子的感情是专一不二的,而男子却是朝三暮四的,女子怎能轻易地沉溺于爱情。
片段写作
江有汜
——国风·召南
江有汜,之子归,不我以。不我以,其后也悔。
江有渚,之子归,不我与。不我与,其后也处。
江有沱,之子归,不我过。不我过,其啸也歌。
比较阅读
3、对比分析《氓》和《江有汜》中两弃妇面对被丈夫遗弃,情感表达的异同,完成表格。
人物 同 异
《氓》弃妇
《江有汜》弃妇
比较阅读
都表达了对丈夫始乱终弃、薄情寡义的强烈不满以及被抛弃后的悲痛之情。
理性自尊。她回忆了曾经的恋爱过程,也谴责了氓违背誓言的始乱终弃,并且承受着来自家人、社会的各种舆论压力。但是对此,她认为自己没有过错,既然感情无法挽回,那么就及时止损。
强势抱怨。弃妇设想故夫日后会后悔今日的背弃行为,隐含了弃妇对于夫妇关系重归于好的企盼;预言故夫今日的轻率必将招致日后的痛苦,这又流露出弃妇恨过于爱的报复性的心态。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