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综合训练题
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公元6世纪80年代,中国重归统一时的皇帝是( )
A.隋文帝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2.“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这描述的是( )
A.赵州桥 B.长城 C.都江堰 D.大运河
3.科举制度作为一种人才选拔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它正式创立是在( )
A.隋文帝时 B.隋炀帝时 C.武则天时 D.唐玄宗时
4.司马光评价唐太宗:“太宗文武之才,高出前古。盖三代以还,中国之盛未之有也。”下列对于唐太宗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大大扩充了国学规模
B.知人善任,任用了魏征等著名的谏臣
C.以开明的民族政策,赢得各族的拥戴,被奉为“天可汗”
D.统治时期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史称“开元盛世”
5.唐太宗“轻徭薄赋”的措施体现的思想是( )
A.仁政爱民 B.有教无类 C.兼爱非攻 D.严刑峻法
6.下面历史人物中哪些是在唐玄宗时被提拔担任宰相的( )
①房玄龄 ②杜如晦 ③魏征 ④姚崇 ⑤宋璟
①② B.③④⑤ C.①②③ D.④⑤
7.乾陵武则天陵墓前立有著名的“无字碑”,传说是武则天想让后人来评定自己的功过是非。以下对她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A.奖励生产,促进社会生产发展
B.在“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C.她的统治没有使社会有任何变化和进步
D.重用人才,提拔任用了许多有才干的人
8.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总结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三位皇帝引领唐朝走向辉煌的共同经验,对今天我们努力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将有巨大的借鉴作用。下列属于他们的共同经验的是( )
A.戒奢从简 B.重视人才 C.整顿吏治 D.平定叛乱
9.根据“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可以揭示唐朝盛世的由来( )
①经历太宗、武后、玄宗诸朝 ②唐朝基本国策具有稳定性和延续性 ③国内安定、未曾有政局动荡④科举制发挥积极作用
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0.“中国”在英文中为“CHINA”,它是用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瓷器来借代,那么唐朝创制的闻名于世界的瓷器珍品是( )
A.青瓷 B.白瓷 C.青花瓷 D.唐三彩
11.
《耕织图·耕图》为南宋作品,为历代帝王推崇和嘉许。右图为康熙帝命画家重新绘制,反映了清代生产方式。图中所显示的曲辕犁最早出现在( )
A.唐朝 B.清代
C.战国 D.东汉
12.下列关于唐朝与少数民族交往的史实叙述正确的是( )
A.唐太宗把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尺带珠丹
B.唐玄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C.吐蕃赞普上书唐皇帝说,吐蕃与唐朝已经“和同(为)一家”
D.北方各族尊称唐玄宗为“天可汗”
13.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在( )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汉朝
14.中国十大传世名画是中国美术史的丰碑,用色彩记录了中华绵延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横亘万里的锦绣河山。《步辇图》就是其中的一幅,它的作者是( )
A.唐代的阎立本 B.宋代的张择端
C.东晋的顾恺之 D.唐代的吴道子
15.清代诗人赵翼评李白诗说:“诗之不可及处,在乎神识超迈,飘然而来,忽然而去,不屑屑于雕章琢句,亦不劳劳于镂心刻骨,自有天马行空不可羁勒之势。”这段材料是说李白的诗具有( )
A.浪漫主义精神 B.现实主义精神
C.恬静雅淡,富于阴柔之美 D.保家卫国的英勇精神
16.“穿越小说”“穿越电视剧”成为时下的流行话题。如果你是故事中的主人公,穿越到了唐代长安,你可能看到的是 ( )
①一起诵诗的年轻人 ②外国人购买唐三彩 ③遣唐使 ④进京赶考的读书人
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7.“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这段文字出自《日本书纪》一书。为了实现文中所说的“常须达”,日本国政府采取的措施是( )
A.派倭寇侵略我国沿海地区 B.派商人与唐朝通商
C.派僧人到唐朝传播佛教 D.派遣唐使到唐朝学习
18.历史上大多数的农民起义都是发生在统治阶层对农民阶层的横征暴敛时期,由于农民阶层得不到最低的生存保证而发动武装起义。下列历史人物属于农民起义领袖的是( )
A.安禄山 B.史思明 C.黄巢 D.姚崇
19.唐朝由强盛转向衰落的转折点是( )
A.藩镇割据局面形成 B.唐玄宗天宝年间任用奸臣
C.唐末农民战争爆发 D.安史之乱
20.学习了隋唐的历史后,下面是某校七年级“阳光学习小组”的同学对隋唐史的总结,其中与历史较吻合的是( )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统一国家的建立
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二、非选择题(50分)
21.曾经辉煌,令人神往。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李白在《古风》组诗中赞曰:“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李白诗中赞颂了秦王的哪一历史功绩?材料表明秦始皇采取了哪些措施?(4分)
材料二:唐太宗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针对当时“民少吏多”的情况,命房玄龄等精简中央机构,将中央文武官员由2 000多人减为643人;把全国划分为10道,将州、县合并为358个和1 551个。
杜甫《忆昔》诗云:“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材料所述唐太宗采取的措施有何目的?杜甫诗中描述的是哪一盛世状况?(4分)
材料三:
图一 玄奘西行图 图二 鉴真东渡图
图一、图二的事件有什么共同意义?(2分)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唐太宗
材料二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忆昔》
材料三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太宗是如何“以古为镜”“以人为镜”的?(3分)他在位期间唐朝社会出现了什么局面?(1分)
材料二中的“开元”指是谁统治时期?(1分)“开元全盛日”为什么能够实现?(4分)
材料三反映了唐朝哪一战乱景象?(1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景象?(3分)
从唐朝的兴衰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2分)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唐代诗人赵嘏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有一次,唐太宗见到新科进士从金殿大门鱼贯而出,兴奋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意为掌握之中)矣。”
材料二:《英国大百科全书》中写道:“我们所知道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指科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材料三: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在《五权宪法·民权初步》中说:“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
材料一中的“太宗”是指谁?“长策”指的是什么?(4分)
“太宗”实施“长策”出于什么目的?(2分)
材料二和材料三的主要观点有什么相同之处?(3分)
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实行的“考试制度”产生了哪些历史影响?(4分)
24.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以下问题。
探究一 制度篇
(1)在中国封建社会中,进士、举人、状元等称号主要是通过________考试的途径获得的;武则天对该制度有哪些创新?(3分)
探究二 经济篇
(2)生产工具的创新和改进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列举唐朝历史上最典型的两例。(4分)
探究三 文化篇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白居易
(3)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出我国唐朝主要的文学形式是什么?(1分)
探究四 启示篇
(4)通过对上述史实的学习,对你有什么启示?(2分)
答案
1-5ADBDA 6-10DCBCD 11-15ACAAA 16-20DDCDC
21、(1)统一全国。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辆形制和统一文字。
(2)加强君主专制,提高行政效率。开元盛世。
(3)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22、(1)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减省刑罚;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贞观之治。
(2)唐玄宗。在前代帝王奠定的良好基础上,唐玄宗统治前期,励精图治,重用贤能,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重视文教,编修经籍,使唐朝进入鼎盛时期。
(3)安史之乱。唐玄宗统治后期,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日益紧张。节度使权力膨胀,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4)保持社会安定,统治者必须任人唯贤,居安思危,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并举等。(言之有理即可)
23、(1)唐太宗。科举制度。
(2)笼络人才,维护封建统治。
(3)都认为考试制度起源于中国。
(4)加大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的选拔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特别是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24、(1)科举制。创立了殿试。
(2)曲辕犁、筒车。
(3)诗歌。
(4)启示:维护国家统一;发展先进科技;重视文化教育;坚持改革开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