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1 分子和原子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微小粒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掌握构成物质的微粒的基本特征;
(2)知道原子和分子的相同点、不同点及联系;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3)学会运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纯净物和混合物。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身边物质、实验现象获取信息,从而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信息。
(2)通过讨论分析能主动和他人进行交流,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3)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逐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对物质微粒的探究欲,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感受物质无限可分的哲学思想,唤起学生对科学的好奇与向往。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认识物质的微粒性;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难点:形成物质的微粒性的观点;化学反应的实质。
三、教学方法
启发式与探究性学习相结合
四、教具准备
仪器:烧杯、注射器、镊子、量筒、胶头滴管、滴瓶、药匙、温度计、表面皿、牙签、滤纸、棉花、空矿泉水瓶等。
药品:浓氨水、酒精、冷水、热水、酚酞、红墨水、圆玻璃子和小米等。
其他教学用具:白纸花、分子模型、多媒体教学课
【教学过程】
表演魔术,导入新课
操作:用酚酞试液在长条滤纸上写字,用镊子夹住,放入试管底部,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再用胶塞塞紧,然后用装有浓氨水的注射器插过胶塞轻轻推动栓塞,滴在棉花上,仔细观察现象。
问:大家知道其中的奥秘吗?
导言:今天的课将把我们带进一个微观世界,为我们解开其中的奥秘。
板课题:课题1 分子和原子
推进新课
(一)科学手段,证实分子存在。
课件展示 ①水到哪儿去了?②花香。③品红的扩散。④苯分子、硅原子的照片。
(板书)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二)分子的基本特征。
水分子的自述:
嗨!同学们,您们好,很高兴地认识您们,您们知道我是谁吗?我是水分子,我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在每一滴水中我们水分子大约有1.67×1021个。我这么小,当然你们人类用肉眼是看不见我的。如果用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数3万多年才能数完哩。一滴水中就含有15万亿亿个水分子。一个人每口喝下一亿个水分子,每秒钟喝一口,需要五十万年才能把一滴水中的水分子全部喝到肚子里去。
(板书)(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演示实验 已知酚酞和氨气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它们溶于水可分别得到酚酞溶液和氨水。
图A、B烧杯中的溶液会发生变化吗?
(1)取一小烧杯,加水,加酚酞,搅拌,观察颜色。
(2)取少量上述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入浓氨水,观察颜色变化。
(3)将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加浓氨水,用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如图)。观察有什么现象?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现象:(1)溶液为无色;(2)溶液变红;(3)A中溶液由无色变红色,B中溶液仍为无色。
[提问] 为什么(3)中A烧杯变红呢?
[回答] 氨水使酚酞变红。
[提问] 是氨水使酚酞变红,但氨水并没有与酚酞接触呀?氨长“脚”“跑”A中去了?
[结论]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课件展示 探究微粒运动的实验
(板书)(2)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课件展示 生活中有哪些现象说明分子是运动的
课件展示 你能解释下列实验中的现象吗?
课件展示 酒精和水的混合
(板书)(3)分子间有间隔。
课件展示 水和空气的压缩
课件展示 物质三种状态的分子间隔模拟动画
课件展示 水的分解动画
(板书) 分子概念
(板书)原子概念
课件展示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1.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2.分子的基本特征: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3)分子之间有间隔。
3.分子的概念
4.原子的概念
【布置作业】
1、课件展示随堂练习
2、上册课本P53页习题2
【教学反思】
本节运用多媒体的图象和动感设计,把宏观的实验现象与微观粒子的理解较好地联系了起来,从而形象地表现微观世界的变化。注重情境创设,运用多媒体(电脑、投影、录像、实验)为学生提供大量宏观、微观、直接、形象、抽象的信息,让学生自己去感觉、发现。同时教师又及时提供协作学习引起学习者探索新知的强烈欲望,从而培养起学生创新探究的精神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