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四学制)化学八年级全册 第三单元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五四学制)化学八年级全册 第三单元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03-22 21:27: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分子和原子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题首先从学生身边日常现象入手,通过想象进入微观世界,建立物质是由
微粒构成的基本观念,然后由师生共同活动探究来进一步学习有关分子、原子的性质。教学内容设计上重在让学生从宏观现象来分析微观本质,建立物质构成的微粒观。微观世界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如何带领学生从宏观进入微观是本节教学的关键,采用把微观粒子结构及运动表象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示给学生,增强对学生感官发出最有效刺激,以促进学生获取知识方法。
二、 教案
课题 分子和原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2)认识分子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日常现象与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用理论来解释日常现象。(2)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分析推理能力。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及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2)加强爱国主义教育。(3)激发学生化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重点 建立对分子、原子构成物质观念,初步认识分子的特性。
难点 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表象,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的差别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交流讨论法、分析归纳法和多媒体辅助教学
仪器、用品 烧杯、药匙、注射器、高锰酸钾、浓氨水、酚酞试液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闻:教室内喷香雾看:很小的高锰酸钾颗粒能否再分?思:查阅资料1、《庄子·天下篇》 :“一尺之槌,日取其半,万世不竭”2、罗马人卢克莱修(约公元前99-55年)曾用诗句阐明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粒子观点 学生闻、看、思,从多个途径进行猜想,建立物质是由不连续的粒子构成的观点。 让学生闻香、观色、思辩,通过不同的感官尽可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创造舒适的学习氛围,体会古人从宏观进入微观,逐渐认识微观的过程。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引导学生形成表象,同时埋下伏笔为分子的基本性质做铺垫。
在认识物质的微观性后,让学生大胆想象画出的分子或原子的结构展示学生的画作对比展示图片:感受微观世界的美丽①水分子②糖分子③分子人、DNA④绚丽的液晶分子 大胆想象画出分子的结构。观看图片,感知微观世界的真实存在 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画出分子的结构,再通过学生观看微观粒子图片感知到微观粒子的真实存在,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微观想象力。再次激发学习兴趣,为讲述分子的性质作好垫。
设疑:分子、原子既然真实存在,为什么我们没有看见它?展示图片:①扫描隧道显微镜、②硅原子出示数据:1滴水中水分子的个数引导学生分析图片和数据,启发学生猜想分子的性质展示图片:①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排列的各种图形②最小的汉字③放大数千万倍的铀原子团 观看图片、分析数据,得到结论——分子、原子的特性之一质量小、体积小 通过网络收集信息让学生得出分子、原子的特性——质量小、体积小。再已获得新知的基础上,再次利用网络图片信息,进一步强化了分子的微粒性,加深印象。
伏笔展现:从上课开始闻到的香味以及高锰酸钾溶液扩散你还能得出分子的其他性质吗?但这并不能让我们信服,下面我们用实验来探究一下分子的运动。演示:取一支试管加20mL水,滴2滴酚酞试液,再滴加浓氨水。观察有什么现象?提问:若浓氨水和酚酞溶液不混合,酚酞溶液也能变红色吗?教师演示实验思考怎样解释“无中生有”的现象?启发学生大胆猜想,得出结论鼓励学生自问自答:①浓氨水为什么没有变化?②大烧杯外的酚酞溶液为什么没有变化?③如何使大烧杯外的酚酞溶液也变红呢?展示课件:布朗运动进一步证实分子的运动是真实存在的。 学生回忆、猜想,课堂上交流观察演示实验,描述现象,得出分子基本性质2:分子不断运动学生自问自答小组讨论、交流观看课件 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表象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我设计了四个环节突破这个难点①利用上课前埋下的伏笔呈现情景②在教师演示实验中,注重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现象,并引导学生透过现象,分析本质即分子在不断运动。③课件展示,把化学知识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分子的运动性,强化知识。④学生设计实验得出分子的运动和温度有关的结论。
设疑:联系生活的实际,分子运动与什么有关? 教师提供:高锰酸钾、同等质量的冷水和热水。 学生提出假设并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学生自己分析归纳,把已知的结论更加完善。 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把课堂的主导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知识并不高不可攀,使学生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
创设情境:(1)实验素材1+1=2?(2)展示苯分子图片启发学生大胆猜想问:物质的三态变化与分子间间隔又有什么关系呢?教师指导学生实验:分别用注射器压缩空气和水并与学生一同分析讨论结果。学生做实验,并讨论。分子间有一定间隔,气体分子间间隔较大,固体液体分子间间隔较小。展示图片:物质三种形态的分子比较互动游戏:我们都是水分子 学生对出乎意料的实验结果引发学生思考,自己提问:混合后液体总体积为什么减少?展示的苯分子图像给予暗示,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得出结论分子的基本性质3——分子间有间隔 通过对素材观看,图片的分析,启发学生以疑导思以思求知,展示的苯分子图像给予暗示,启发学生大胆猜想,使学生形成分子间间隔表象。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和讨论分析鼓励学生自己总结规律。 通过互动游戏把抽象的、平面的分子特性转换成立体的形象的游戏,鼓励学生积极的能动的参与,将凝聚于知识中的智力因素才能转换成学生自己的动力。
请从分子的角度分析并解释下列问题(1)八月桂花香(2)打气筒能将空气压入足球内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回答,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 教师鼓励学生寻找生活中类似的问题带进课堂,引导学生自觉地把所学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信心。知道化学与生活紧密相联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在这节课中,学生学会了用自已的脑思考,用自已的双手去实验,用自已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已的嘴去表达,用自已的心去体会,对分子和原子的存在及分子特性有了一些的了解。请学生转换角色以《分子的自述》为题,说一篇小作文。 学生发言、交流 学生将自已所见、所思、所做、所感、所悟通过语言文字组合外化为口头语言与同伴交流,在交流中归纳、总结,体验到成功之乐,把化学学科与自已的情感世界融合在一起。
布置作业:1、课后习题P51 3、4题2、家庭小实验 激发学生学化学用化学的热情,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与人类生活密切相联
[板书设计]课题2 分子和原子 一、分子的存在及其特点 1.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2.分子的特点 (1)质量很小、体积很小。 (2)分子处于永恒运动之中。 (3)分子之间有间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