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四学制)化学八年级全册 第三单元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第1课时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五四学制)化学八年级全册 第三单元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第1课时 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03-22 21:32: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基本信息
课题 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
教材分析
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粒子,本节课,学生将从认识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开始认识微观世界,是化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转向微观的开始。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是继续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课题之前,学生通过生物学和物理学的学习对物质的微观构成有了一定的认识,加之在平时的生活中积累了很多与本课有关的生活经验。这都为本课题的学习提供了一定的知识基础。而九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思维活跃的时期,认知能力和水平都比较高。这为本课题的学习提供了智力支持。因此,理解起来,难度并不算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物质的微粒性,能说出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的。知道构分子、原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不断运动、有间隔等基本特点。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生活和实验现象。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生活经验及实验探究来揭示微观世界的奥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会从微观的角度来解释一些日常现象,从本质上来认识世界,初步实现从宏观到微观的转变。建立“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的唯物主义认识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分子、原子是真是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粒;分子、原子的基本特征;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教学难点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初步实现从宏观到微观的转变。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认识物质的微粒性 列举身边熟悉的生活实例,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我们如何来解释这些现象?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板书:分子和原子【演示实验】品红扩散【归纳、总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展示图片】课本P49图3-2、图3-3,感受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 思考观看实验思考回答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入手,营造和谐、轻松的气氛,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探究分子原子的特征 【过渡】肉眼看不见的分子有何特点?【展示资料】一滴水中大约有1.67х1021个水分子 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х10-26Kg【提出问题】这些数据说明分子具有什么特点?【提出疑问】湿衣服经过晾晒之后为什么会变干? 品红在静置的水中为什么会发生扩散?【探究】分子的运动现象【追问】湿衣服在什么情况下干得更快?【展示资料】物质间存在间隔的《哲理故事》引申到分子,展示课本图3-2【演示】酒精与水混合【提出疑问】物质在固态、液态和气态时,其分子间的间隔是否一样?【提出问题】乒乓球变瘪了,有什么办法能让它恢复原形?应用的原理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 【展示练习】【过渡】以上,我们了解了分子的特点【提出问题】那么,原子又有哪些特点呢? 分析,思考总结: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思考总结: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思考、总结: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快。阅读,思考分子间有间隔观看、思考思考一般来说,气体分子间的间隔>液体分子间的间隔>固体分子间的间隔思考、回答做练习(类似于分子) 引导学生认识分子的特点及时巩固
总结提升 【布置任务】请同学们总结一下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浮想联翩】假如你是烧杯中的一滴水中的一个分子,在你周围看到了什么?如果给你稍稍冷却,你会有什么感觉?加热的话,你又会怎样?【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相应练习,并做好预习工作。 思考、总结想象,发言 引导学生归纳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对知识的理解
板书设计
课题1 分子和原子一、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二、分子的特点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2、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快。3、分子之间有间隔(一般来说,气体>液体>固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