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四学制)化学八年级全册 第七单元 课题1 燃烧与灭火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五四学制)化学八年级全册 第七单元 课题1 燃烧与灭火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2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03-22 22:25: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燃烧与灭火
教学目标 :
一、 知识与技能:
1、 认识燃烧的条件。
2、 认识完全燃烧的重要性。
3、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燃烧条件等内容的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使学生能科学地认识研究燃烧等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提高他们对自然现象的探究欲,培养他们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
2、 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及创新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 难点: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
五、主要采用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归纳
六、实验用品
药品:白磷、红磷、开水、氧气、核。
仪器:烧杯、酒精灯、镊子、火柴、蜡烛、小木条、玻璃棒、坩埚钳、滤纸、药匙 、剪刀。
七、教学过程
【投影】图片展示
【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火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学生回答如光明、温暖、烹调食物、发射火箭、冶炼铜、火灾等等
【导入新课】在日常生活中火能给我们带来光明温暖也会带来火灾。这说明任何事物都有相反的两面性。有利也有弊学会使用火使我们人类文明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但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如果不能合理使用火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火是燃烧产生的现象。所以我们必须利用有利的燃烧。控制有害的燃烧为人类造福,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这节课我们来共同学习第七单元《燃烧及其利用》课题1:燃烧和灭火。
【板书】课题1燃烧和灭火
【提问】燃烧是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现象之一,前面也学过木炭、硫、红磷等物质的燃烧。同学们思考下。物质会不会无缘无故地燃烧。那说明燃烧需不需要条件,那需要什么条件,同学们结合日常生活的经验,提出你们的猜想并提供相应的依据。
【作出猜想】有←可燃物(依据:在日常生活中,纸张、木材才能燃烧,石头、沙子不能燃烧。所以燃烧需要可燃物)
接触←氧气或空气(依据:在日常生活中,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空气中有氧气,氧气可以支持燃烧)
达到←温度(依据:在日常生活中,木炭需要引燃才能燃烧,所以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提问】提出猜想后,接下来我们该做什么?设计实验可以采用比较的方法
【进行实验】 1、实验用品:小木条,玻璃棒。酒精灯,火柴
2、实验用品:烧杯,蜡烛(二根)、火柴
3 、实验用品:小木条、木炭、坩埚钳、酒精灯、火柴
【小结】通过以上三个实验得出1
有可燃物才能燃烧
有氧气才能燃烧
必须达到一定的温度才能燃烧
【提问】这三个条件要同时满足,还是只有一个即可,老师通过一个综合实验来见证
【演示实验】在500ml的烧杯中注入热水,放入一小块白磷,拿2支试管一只放入红磷,另一只放入白磷,同时塞上橡皮塞并同时放入热水中。观察现象
【现象】(试管里的白磷燃烧冒出大量的白烟,红磷和水下的白磷没有燃烧)
【讨论】1、为什么试管里的白磷燃烧了而水下的白磷不燃烧?怎样才能使水下的白磷燃烧?
2、为什么试管里的白磷燃烧了而红磷不燃烧?怎么才能使红磷燃烧?
综合上述讨论。你们能总结出燃烧需要哪些条件?
【板书】一:燃烧的条件(同时满足,缺一不可)
可燃物
氧气(或空气)
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 讲解】一些物质的着火点
物质 白磷 红磷 木炭 无烟煤
着火点/℃ 40 240 320-370 700-750
着火点低的物质更容易燃烧,着火点高的物质更难燃烧,在生煤火炉时要点燃纸张和木柴来引燃煤?
【归纳】火三角
【课堂作业】
【讲解】该实验存在空气污染,不环保,所以老师进行了改进,明显减少了污染,但存在问题,同学们知道吗
得出了燃烧的条件后,你能对燃烧下一个简单的定义吗?(燃烧: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引入】桌上有一只点燃的蜡烛,你用那些方法来使蜡烛熄灭?分析刚才蜡烛熄灭的原因?并得出灭火的原理
(方法有泼水、扇风、用嘴吹、盖上烧杯、用剪刀剪、用湿毛巾等等)
二.灭火的原理(满足一个即可)
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它物品隔离
2.隔绝氧气(或空气)
3.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实例】1.炒菜时的油不慎着火(盖上锅盖)
2.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泼水)
3.扑灭森林火灾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
4.点燃的火柴倒过来(图B)
5.熄灭酒精灯的方法(图C)
6.室内起火时时打开门窗还是关闭门窗
7.你能说出下列成语所包含的科学道理吗?
钻木取火、釜底抽薪、火上浇油
【总结】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是化学神奇的力量揭开火得的秘面纱,是化学独特的视角让我们畅想在微观的世界揭示了化学的奥秘,是化学永恒的魅力鼓舞人们不断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方法和智慧,化学就是我们生活,化学就是我们的未来,希望同学们学好化学,用好化学,控制化学反应,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教学反思如下:
1、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增加动手实践能力是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增加动手实践能力是学生的强烈希望和要求,也是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需要。因此,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探索精神的积极作用,注意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引导他们感受身边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变化,增强学习的兴趣,发现问题、展开探究以获得新的知识和经验,加深对化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应用的认识,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有关问题作出价值判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与决策能力。
2、把握已有经验是激发学生创新潜能、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前提。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逐步提高、不断进步的过程。教学时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发展水平以及兴趣爱好和潜能,根据其形象思维、感性思维和经验型的逻辑思维为主的特点,设计必要的教学环节,让学生自我发现其原有认识中的不科学和片面的成分,主动构建抽象的概念和结论,理解化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作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加强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是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激励学生走向成功、改进我的教学方式的有利途径。本节课教学过程中,采用了独立、小组或团体的形式,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反思,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和活动成果,并在学习结束后,自我反思探究过程的活动表现,对自己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方面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提高
测评练习:
一、达标自查
1、炒菜时,锅内的油由于温度过高而燃烧起来,应采取的措施是( )
A、向油锅内喷水降温 B、向火炉泼水熄灭火源或使用灭火栓
C、盖上锅盖,端下油锅 D、向油锅撒沙子而隔绝空气
2.在宇宙飞船上划燃火柴,火焰会立即熄灭,这是因为( )
A.O2不够 B.火柴潮湿,不易燃烧
C.在失重的情况下空气不对流 D.宇宙飞船上温度低,达不到着火点
3. 某同学在研究物质燃烧的条件时,做了下图所示的实验;把一条粗金属丝绕成线圈罩在一支蜡烛的火焰上,火焰很快就熄灭了。对这一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金属线圈内的气体温度升高了 (B)可燃物的温度降到了着火点以下
(C)金属丝有良好的导热性 (D)若预先将金属丝加热,蜡烛就不会很快熄灭4 。 吴宇森主导的电影《赤壁》中有这样的一个场面:吴蜀联军在船上装满枯枝浇足油,借着东南风向曹军驶去,接近曹军时点燃船上枯枝弃船而走。火借风势,火船宛如火龙一样冲向连在一起的曹军木船。一眨眼,曹军水寨已经烧成一片火海。下列关于火海形成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东南风降低了木船的着火点 B.枯枝和油为燃烧提供了充足的可燃物
C.东南风为木船燃烧提供了充足的氧气 D.相连的曹军木船没有及时隔离
二、能力提高
1釜底抽薪”(釜:指古代的锅,薪:指柴火)这句成语中的化学原理是:
16、某生产烟花爆竹的工厂,为了提高工人的防火意识,保证生产和安全,想制定一个安全防火制度,请你利用所学知识帮他们提几点建议(答出三点即可)。
(1) (2) (3)
三、拓展探究
1、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给你白磷、一烧杯水、导管一根、酒精灯、带铁圈的铁架台等用品.请设计一个证明可燃物燃烧应具备的条件的实验.
2、试用你学过的知识分析水是否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灭火?请举例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