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的净化》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1. 通过对农村及自来水厂对水的净化方法的讨论与探究,了解净化水的方法,初步学会过滤这种净化水的方法;
2.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讨论交流,认识学会使用过滤方法获取实验结果。
3.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扬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精神;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关于水的净化对每个学生来说在生活中肯定都积累了很多成熟或不成熟的经验,而这些都是对水的净化表面特征的认识,从而更容易让学生从生活到入手,进一步了解水净化的本质.
二、教材分析
新教材在“活动与探究”栏目中,有净化水的重要操作——过滤以及过滤材料和仪器的替代品,在教学中还可以补充木炭(或活性炭)净水的实验。新教材还增加了硬水与软水的区别、硬水软化的方法等内容,并且有相关的实验。因此,本课题实验内容丰富,而且贴近学生生活,这为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活动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三、基本教学模式和手段
这节课采用“创设情景——提出假设——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的积极参与指导、确立学生在化学教育中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纯水与自然水、硬水、软水的区别;
⑵了解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对农村及自来水厂对水的净化方法的讨论与探究,了解净化水的方法,初步学会过滤这种净化水的方法;
⑵通过对硬水危害的探讨 ,让学生了解硬水软化的必要性,并学会区分硬水和软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增强学生挖掘生活中的化学的欲望;
⑵在课堂实验以及家庭小实验中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大胆实践的探究精神。
五、教学重点
1、了解硬水、软水的区别
2、吸附、沉淀、过滤、蒸馏等净水方法
六、教学难点:
初步学会过滤的实验操作技能
七、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问题探究法、讨论探究法、归纳法等。
八、教学过程
复习回顾:
1. 水的组成: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2.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
3. 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
学习情景:
出示一杯混浊的河水,一瓶矿泉水
从物质的分类上,这两种水属于哪一类物质?里面有哪些物质?海水呢?井水呢?自来水呢?纯水与天然水的区别是什么呢?
纯水是无色、无臭、清澈透明的,而自然界中的河水、湖水、井水、海水等天然水里由于含有许多可溶性和不溶性杂质,因此常呈浑浊。
讲解:自然界的水都不是纯水,含有许多可溶性的和不溶性的杂质。在某些乡村没有自来水,只能饮用河水,那么如何把河水变成生活用水呢?(明矾)
有很多的方法可以使水得到净化。下面,我们来了解自来水厂是如何净化水的。(结合教材P55),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大体上是
取水→沉淀→过滤→吸附→消毒→配水
组织学生讨论以下两个问题
1、 在净化水的过程中,沉淀、过滤、吸附分别除去什么杂质?
2、 其中过滤这步操作是怎样进行的?
一、除去不溶性杂质
⑴沉淀:除去不溶性杂质;⑵过滤:除去不溶性杂质;
讲解并实验:
1、过滤器的准备:取一张圆形滤纸,对折两次,然后打开,使滤纸成为圆锥形(一边为一层滤纸,另一边为三层滤纸),放入漏斗内,使之紧贴漏斗内壁,用少量水润湿滤纸,使滤纸和漏斗内壁之间没有气泡。
2、过滤的装置
仪器:漏斗、烧杯、玻璃棒、铁架台
安装:按课本55页安装好过滤仪器,要使漏斗下端管口紧贴烧杯内壁。使滤液沿烧杯内壁流下,以免造成液滴飞溅。
注意事项:概括为“一贴、二低、三靠”具体为:
一贴:滤纸要紧贴漏斗内壁,中间不要留有气泡。
二低:滤纸边缘略低于漏斗口,待过滤的液体向漏斗内倾倒时液面始终要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漏斗下端的管口要紧靠烧杯的内壁,防止过滤时滤液溅出;引流用的玻璃棒下端要靠在三层滤纸一侧,防止戳破滤纸;倾倒液体的烧杯要靠在引流用的玻璃棒的中下部。
3、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及实验现象、结论的分析
4、讨论:过滤过程中,应注意的要点是什么?可以什么物质代替实验中的滤纸和漏斗来过滤液体?经过上述净化后的水看上去比较澄清了,但这水是纯净物吗?教材P55图中的活性炭吸附池的作用?
吸附:既能除去不溶性杂质;也能除去可溶性杂质;
二、除去不溶性杂质
吸附:既能除去不溶性杂质;也能除去可溶性杂质;
⑴吸附:既能除去不溶性杂质;也能除去可溶性杂;
(2)硬水、软水
出示热水瓶中的水垢
硬水软水的概念。
(3)检验
硬水和软水如何来区分呢?请设计方案
小结:检验硬水和软水:用肥皂水,产生泡沫较多的是软水,不易产生泡沫的硬水。
(4)危害
了解硬水的危害。
(5)软化
有什么办法可以除去水中的钙、镁化合物,使硬水变成软水呢?我们刚才所用的软水是蒸馏水,它是净化程度较高的水,而蒸馏是重要的实验操作,它不仅可以除去不溶性的杂质,不可以除去可溶性的杂质。
板书设计:
水的净化
一、净水的方法
(一):沉淀
(二):过滤:一贴;二低;三靠
(三)、吸附
二、硬水和软水
1、硬水
软水
2、硬水和软水的区分:肥皂水
3、硬水的软化
生活中:煮沸
实验室:蒸馏
教学反思:
从总体上看,本节课基本上达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预期目标,即: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挖掘教材,发展教材,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知识体系,使单调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教学富有启发性、探究性和人文精神意境,体现出其应有的实际应用价值,达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映生辉的效果,在实践中促进学生发展,课堂活而有序、活而有效,教师起着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等作用。
从教学过程与调查所见,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逐步提高、不断进步的过程。教学时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发展水平以及兴趣爱好和潜能,根据其形象思维、感性思维和经验型的逻辑思维为主的特点,设计必要的教学环节,让学生自我发现其原有认识中的不科学和片面的成分,主动构建抽象的概念和结论,理解化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作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本节课教学过程中,不仅采用了独立、小组或团体的形式,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反思,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和活动成果;更在学习结束后,自我反思探究过程的活动表现,对自己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方面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尽可能大的进步与发展,进行了全方位的自我沉时介,以达到学生自我激励发展的目的。 不足,学生体会化学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做的不够好;感受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