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课件(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课件(2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6.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23 06:58: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1.通过图片、阅读教材等方式,了解“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杂交水稻与青蒿素的伟大成就;通过史料分析的方式阐述“两弹一星”的发展原因,培养史料实证意识,学会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2.通过图片列举,了解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和文化影响力的扩大,坚定文化自信。
3.了解科学家的事迹,学习他们的品质,认识科学发展对国家的重要性,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念。
课程导入
布置作业
课堂小结
随堂练习
知识讲解
学习目标
本课重点
1970年,这首《东方红》响彻太空,它与哪一科技成就有关?
这一时期,还有哪些科技文化方面的成就?
东方红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他为人民谋幸福,呼儿嗨哟,
他是人民大救星
他为人民谋幸福,呼儿嗨哟,
他是人民大救星
毛主席,爱人民,他是我们的带路人
为了建设新中国,呼儿嗨哟,
领导我们向前进
为了建设新中国,呼儿嗨哟,
领导我们向前进
……
课程导入
布置作业
课堂小结
随堂练习
知识讲解
课程导入
布置作业
课堂小结
随堂练习
知识讲解
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1.“两弹一星”
原子弹
:核裂变
氢 弹
:核聚变


带有弹头和动力装置的高速飞行器

人造地球卫星

核弹
导弹


“两弹”
“一星”


“两弹一星”
课程导入
布置作业
课堂小结
随堂练习
知识讲解
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1.“两弹一星”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两弹一星”都取得了哪些成就?
第一颗原子弹
爆炸成功
1967年
第一颗氢弹
爆炸成功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
1964年
10月16日
1970年
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试验成功
1966年
第5个独立发射
人造地球卫星国家
第4个自己研制
氢弹的国家
材料一:我们今天要比昨天更强大,我们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这个世界上,我们要不受别人的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材料二: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材料三:中国发展核武器,不是由于中国相信核武器的万能,要使用核武器。恰恰相反,中国发展核武器,正是为了打破核大国的核垄断,要消灭核武器……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1964年10月16日)
课程导入
布置作业
课堂小结
随堂练习
知识讲解
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1.“两弹一星”
为什么要发展“两弹一星”?
材料研读
保卫国家安全,增强国防防御实力
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
打破核垄断,维护世界和平
各国原子弹与氢弹成功研制的时间间隔 法国 美国 英国 苏联 中国
8年零6个月 7年零3个月 4年零7个月 不到四年 2年零8个月
课程导入
布置作业
课堂小结
随堂练习
知识讲解
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1.“两弹一星”
邓稼先
(1924—1986)
钱学森
(1911—2009)
从邓稼先、钱学森等科学家的身上,我们能学习到哪些品质?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两弹一星”
精神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一夜之间改变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
        ——法国评价
(1)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2)它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课程导入
布置作业
课堂小结
随堂练习
知识讲解
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1.“两弹一星”
课程导入
布置作业
课堂小结
随堂练习
知识讲解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载人航天工程的发展历程。
开始实施载人航天工程计划
2003年
10月
杨利伟乘坐神州五号飞船并取得成功
神舟七号升入太空,翟志刚完成出舱任务
1992年
9月
2008年
9月
神州一号完成无人飞船的第一次飞行试验
1999年
11月
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2.载人航天工程
第3个掌握载人
航天技术的国家
课程导入
布置作业
课堂小结
随堂练习
知识讲解
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2.载人航天工程
中国农民说: 吃饭靠两平,一是邓小平,二是袁隆平。
20世纪70年代,农业科学家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课程导入
布置作业
课堂小结
随堂练习
知识讲解
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1.杂交水稻
家庭联产
承包责任制
课程导入
布置作业
课堂小结
随堂练习
知识讲解
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1.杂交水稻
2017年10月袁隆平院士培育的超级杂交水稻亩产再创新高,在邯郸市永年区广府镇的百亩水稻高产攻关示范田内,平均亩产达1149.02公斤,刷新了世界水稻单产纪录,每公顷产量达17.23吨。
杂交水稻自1976年大面积推广以来,累计推广面积5.3333亿公顷,累计增产稻谷6000亿千克以上,为中国和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被世界粮食组织列为解决世界粮食安全的首选技术。截至2012年,已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种植杂交水稻面积达520万公顷,增产效益十分明显,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摘编自欧阳慧霖、章萍《中国杂交水稻推广历程及现状研究》
国内: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
国际: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
课程导入
布置作业
课堂小结
随堂练习
知识讲解
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1.杂交水稻
杂交水稻之父
课程导入
布置作业
课堂小结
随堂练习
知识讲解
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2.青蒿素
疟疾,俗称“打摆子”,是一种由疟原虫引起的传染病。这种疾病最明显的症状就是周期性的全身发热、发冷、多汗,若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疗,则会引发贫血、脾肿大、脑水肿、脏器衰竭等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发病时,患者时而高烧不止,燥热难忍;时而如坠冰窟,全身颤抖。
20世纪70年代初,屠呦呦发现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
青蒿素类药物对疟疾的治愈率很高,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和大力推广,使全球数亿人受益。
课程导入
布置作业
课堂小结
随堂练习
知识讲解
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2.青蒿素
2015年诺贝尔
生理学或医学奖
课程导入
布置作业
课堂小结
随堂练习
知识讲解
文化事业的发展

1.“双百方针”的提出
现在春天来了嘛,一百种花都让他开放,不要让几种花开放,还有几种花不让它开放,这就叫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代,二千年前那个时候,有许多学说,大家自由争论,现在我们也需要这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允许)范围之内,各种学术思想,正确的,错误的,让他们去说,不去干涉他们。李森科、非李森科,我们搞不清,有那么多的学说,那么多的自然科学,就是社会科学,这一派,那一派,让他们去说,在刊物上、报纸上可以说各种意见。
——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七次会议上正式提出实行“双百”方针
艺术问题
“百花齐放”
学术问题
“百家争鸣”
话剧《茶馆》
长篇小说《红岩》
小说《青春之歌》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
电影《英雄儿女》
课程导入
布置作业
课堂小结
随堂练习
知识讲解
文化事业的发展

1.“双百方针”的提出
电影《林则徐》
反映人民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面貌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成果丰富。
课程导入
布置作业
课堂小结
随堂练习
知识讲解
文化事业的发展

2.文化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长篇小说
《平凡的世界》
报告文学
《哥德巴赫猜想》
电影
《大决战》
大型舞剧《丝路花雨》
反映改革开放的时代风貌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课程导入
布置作业
课堂小结
随堂练习
知识讲解
文化事业的发展

2.文化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如果没有30多年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发展与进步,如果没有改革开放,也不会有我这样一个作家。
——莫言《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演讲》
孔子学院
2020年在澳大利亚举办的“中国年”
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越来越大
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课程导入
布置作业
课堂小结
随堂练习
知识讲解
文化事业的发展

2.文化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国家制定恰当的方针政策;
顺应经济全球化,积极融入世界。
科学家、文学家的不懈努力;
经济发展为科技文化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
课程导入
布置作业
课堂小结
随堂练习
知识讲解
合作探究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文化繁荣的原因有哪些?
1.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学技术成就取得的先后顺序是( )
①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②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③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④第一艘无人飞船发射成功
A.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④   
C.③②①④   D.③④②①
2.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向世界证明了中国航天事业的辉煌成就。我国第一艘无人飞船成功发射是在( )
A.1964年 B.1970年 C.1999年 D.2000年
课程导入
布置作业
课堂小结
随堂练习
知识讲解
C
C
课程导入
布置作业
课堂小结
随堂练习
知识讲解
3.“喜看稻菽千重浪,要数风流是此翁。”人们常用这句话来称赞一位农业科学家。下列有关这位科学家的评述,正确的是( )
①这位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②他的成果说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③他的成就证明中国是现代科技最发达的国家
④他的成功说明科学研究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4.一个国家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个国家的科研水平、教育水平等硬实力。中国获得诺贝尔奖的有( )
①袁隆平  ②莫言  ③屠呦呦  ④邓稼先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B
C
课程导入
布置作业
课堂小结
随堂练习
知识讲解
载人航天工程
科技文化
成就
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文化事业的
发展
“双百”方针
十一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发展
20世纪70年代,籼型杂交水稻
艺术问题百放齐放;
学术问题百家争鸣
杂交水稻与
青蒿素
青蒿素
杂交水稻
意义:对中国/对世界
20世纪70年代初,发现青蒿素
保护人类生命健康,获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1956年提出
两弹一星
意义
取得的成就
发展原因
课程导入
布置作业
课堂小结
随堂练习
知识讲解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科技文化方面取得巨大成就。请同学们搜集相关资料,围绕我国的科技、文化成就,制作一份手抄报。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