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课标要求
《历史课程标准》要求:了解“两弹一星”和杂交水稻等,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
1.通过图片、阅读教材等方式,了解“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杂交水稻与青蒿素的伟大成就;通过史料分析的方式阐述“两弹一星”的发展原因,培养史料实证意识,学会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2.通过图片列举,了解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和文化影响力的扩大,坚定文化自信。
3.了解科学家的事迹,学习他们的品质,认识科学发展对国家的重要性,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念。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和杰出科学家的事迹;
文化事业的发展。
2.教学难点
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展示学习目标 展示学习目标 整体了解所学内容 通过展示,让学生明确本课内容所需要掌握的内容点在哪里。
歌曲导入 播放歌曲《东方红》,并展示《东方红》的歌词。 学生思考:1970年,这首《东方红》响彻太空,它与哪一科技成就有关? 这一时期,还有哪些科技文化方面的成就? 呢? 以歌曲为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设置相关思考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本课的学习。
知识讲解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1.“两弹一星” 教师解释何为“两弹一星”。 学生对“两弹一星”的概念有个整体把握。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两弹一星”都取得了哪些成就? 学生阅读教材后,按照时间顺序进行作答。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教师展示材料,提问为什么要发展“两弹一星”。 学生根据材料作答。 培养学生提取关键信息,史料分析运用的能力。
教师展示各国原子弹与氢弹成功研制的时间间隔的表格,让学生明白我们发展“两弹一星”之快。并与科学家相联系。进而提问科学家身上有哪些精神值得学习。 学生感受我国发展之快,并回答“两弹一星”精神的内涵。 通过各国原子弹与氢弹成功研制的时间间隔的表格和科学家们,使学生感受先辈们的伟大精神和祖国发展之快。
教师讲解“两弹一星”的意义。 教师直接讲授,学生直观感知。
2. 载人航天工程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载人航天工程的发展历程。 学生阅读教材后,按照时间顺序进行作答。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教师播放中国航天员的飞天历程的相关视频。 通过视频,学生对载人航天的发展历程有更为直观的了解。
知识讲解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1.杂交水稻 教师展示材料,设问:吃饭靠两平,一是邓小平,二是袁隆平。其中靠邓小平指的是什么? 进而设问,靠袁隆平指的是什么。 学生作答,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通过一段材料,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过渡到袁隆平的杂交水稻。
教师直接讲授,20世纪70年代,农业科学家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并补充2017年10月袁隆平培育的超级杂交水稻的相关介绍。 学生根据史料和中美两个角度思考回答。 直接讲授教材知识点,顺便补充相关知识,拓展学生知识面。
教师展示材料,让学生分析杂交水稻的意义。 学生根据材料分析作答。 培养学生提取关键信息,史料分析运用的能力。
2.青蒿素 教师直接展示图片,介绍疟疾的相关情况。 介绍疟疾,为本知识点做铺垫。本知识点较简单,直接讲授教材知识点,学生更易接受理解。
教师讲授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概况和意义、成就。
知识讲解三、文化事业的发展 1.“双百方针”的提出 教师展示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七次会议上关于“双百”方针的讲话。提问:“双百”方针指的是什么。 学生思考后回答。 根据一段史料,引出“双百”方针的内容。通过一系列图片展示这一时期的文化成果,让学生更为直观的了解。
教师展示文学、戏剧、电影、音乐等领域的累累硕果。
2.文化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教师直接讲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成果丰富。 并展示相关图片。 学生通过图片和教师的讲解对外交布局有更深入的了解。
教师提问,让学生举例说出当今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最后呈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一段话。 学生思考后后回答。 发散学生的思维,感悟当今中国文化的魅力和文化自信。
合作探究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文化繁荣的原因有哪些? 教师提问: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文化繁荣的原因有哪些? 。 学生思考后回答。 这里直接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回答问题,既可以考察对过往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培养学生信息整合能力。
随堂练习
1.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学技术成就取得的先后顺序是( C )
①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②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③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④第一艘无人飞船发射成功
A.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④
C.③②①④ D.③④②①
2.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向世界证明了中国航天事业的辉煌成就。我国第一艘无人飞船成功发射是在( C )
A.1964年 B.1970年 C.1999年 D.2000年
3.“喜看稻菽千重浪,要数风流是此翁。”人们常用这句话来称赞一位农业科学家。下列有关这位科学家的评述,正确的是( B )
①这位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②他的成果说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③他的成就证明中国是现代科技最发达的国家
④他的成功说明科学研究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4.一个国家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个国家的科研水平、教育水平等硬实力。中国获得诺贝尔奖的有( C )
①袁隆平 ②莫言 ③屠呦呦 ④邓稼先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科技文化方面取得巨大成就。请同学们搜集相关资料,围绕我国的科技、文化成就,制作一份手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