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下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课件(3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下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课件(3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23 11:41: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部编本《中外历史纲要下》
部编版教材在课堂中较难处理的问题
总体容量偏大
内容涵盖面广
知识点密度大
叙述过于浓缩
表述不甚清晰
两个关键问题:
1. 如何完成教学进度? 2. 如何落实核心素养?
【备课提要】
1.《课程标准》解读学习
2.专家分析及教学建议
3.学情分析及教学建议
4.教材内容分析及实施建议
5.实施效果反馈——高考题
1.16中古世界的多元面貌
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亚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1.《历史课程标准》解读
本专题学习要点有两个:一是了解中古时期欧亚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状况;二是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第一个要点同时也是本专题的重点,揭示了中古时期世界不同文明的发展和变化。
在西欧,随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在罗马帝国生产力、基督教与日耳曼人传统的共同作用下,西欧进入封建社会。
封君封臣制度、庄园和农奴制度成为西欧中古时代的基本景观。各级封建主都是土地事实上的占有者,享有土地上的行政、经济和司法等各种权力,造成了政治上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由封建主控制的庄园成为基本生产单位,庄园内的主要生产者是农奴,他们在耕种自己份地的同时,还需要为领主服劳役。另外也有一些农民。
10-11世纪兴起的城市,最初也处在领主的统治下,但通过斗争,城市大多赢得程度不等的自治权。
1.《历史课程标准》解读
10-11世纪兴起的城市,最初也处在领主的统治下,但通过斗争,城市大多赢得程度不等的自治权。
东欧的拜占庭帝国继承了罗马帝国的遗产。查士丁尼时代它一度强大,恢复了昔日罗马帝国的部分疆土。查士丁尼主持编订的《民法大全》,系统整理了罗马法律的遗产,是罗马法的集大成者,对西欧和世界历史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俄罗斯发端于9世纪建立的基辅罗斯,后被蒙古征服。在反抗蒙古统治的基础上兴起的莫斯科公国成为近代俄罗斯的前身,到17世纪后期已经形成地跨欧亚两洲的大帝国。
由于历史环境的不同,基督教出现了分裂,西欧形成以罗马教皇为首的天主教,东部则形成东正教。
1.《历史课程标准》解读
鉴于高中教学的一些内容在初中并没有涉及,所以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一定的补充。但仍然要注意概括不同地区、不同国家文明的不同特点,明了西欧的封建制度并不是世界的普遍现象,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以及整个世界形成的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理解各个不同的文明都对人类历史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理解今日世界的一些现象,其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中古时代。
1.《历史课程标准》解读
2.专家的教学分析及建议
外国历史部分共10个专题,即1.15—1.24。其中15、16两个专题关注人类文明产生时期不同的时空条件,以及因此出现的不同国家、民族 和社会的多元面貌,即世界历史基本处于分散发展的阶段,据此设计 的教材第1—5课也比较注意人类文明起源和发展中的多元特点。
——晏绍祥《世界古代史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2.专家的教学分析及建议
3.学情分析及应对
高一学生历史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厌烦理论说教,喜欢听历史故事,喜欢看历史视频。本课内容属于世界中古史,大部分内容在初中并没有涉及,建议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一定的调整和补充。课堂教学要在生动形象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史料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思辨能力,理解历史发展的本质特征,落实时空观念核心素养。
4.教材内容分析及实施建议
本课是第二单元第3课,教材分为三个子目:西欧封建社会,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拜占庭与俄罗斯。
教科书侧重于叙述中古时期欧洲的发展和变化以及在此基础上各地区呈现的多元面貌,展现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中古欧洲不同地区的多元历史面貌。
教学难点:中古欧洲历史发展多元面貌的原因。
教学学时:2课时()
4.教材内容分析及实施建议
概念提示:日耳曼人、封建社会、封君封臣制度、庄园、基督教、民族国家、模范议会,城市兴起、拜占庭帝国,罗马法;伊凡四世;
教材整合:把三个子目分成两部分,西欧和东欧
西欧部分: 5-11世纪西欧社会:封君封臣制度;庄园制度;基督教会
11-15世纪西欧社会:王权强化;城市兴起;大学教育;
东欧部分:拜占庭帝国:罗马法编撰和特点;拜占庭灭亡;
俄罗斯帝国:基辅罗斯;莫斯科公国;伊凡四世改革
4.教材内容分析及实施建议
【时空观念】重中之重
4.教材内容分析及实施建议
5-11世纪西欧社会基本特征:
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基督教会
补充材料1:中古西欧初期,为了应付频繁的战争,(法兰克王国)查理·马特(714—741年为宫相)尽量增多自己的封臣,并授给他们土地作为采邑,以后封臣取得采邑渐成惯例。……查理曼进一步推行封臣制,越来越多的高级官吏、主教、修院长等也得到采邑,成为国王的封臣。封臣必须效忠于封君的观念日益流行。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下卷》高等教育出版社,第六章
设置问题:根据材料1结合教材,概括封君封臣制度的内容及影响?
①封君赐予封臣土地,封臣必须效忠封君并服兵役
②层层分封,封臣在其领地拥有土地所有权和政治统治权、司法权
设计立意:
补充材料为让学生更好了解封君封臣制度的建立。(选择性必修结合)
引导教材阅读,锻炼分析概括能力,才是重点。
补充材料2:封君封臣仅限于互相宣誓的两个个体之间,双方以契约约束了彼此的关系:一方面,封臣不尽义务不得享受权利;另一方面,王侯超权索取,封臣也可以反抗。 ……任何没有直接签订契约的人之间不存在直接的权利或义务关系。因此中世纪流传着一句谚语: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世界历史读本》
教材P15学思之窗 材料(略)
4.教材内容分析及实施建议
设问2:根据材料2结合及教材,概括封君封臣制度的特点?
封君封臣制度的特点
①以土地为纽带;②层层分封,严格等级制
③契约意识及双向权利义务④地方领主相对独立;
设计立意:
补充材料落实课标要求,理解西欧政治文化特征。为下一步与中国分封制对比分析,做铺垫。
锤炼史料阅读能力。
设计 立意 小组合作探究,在比较中国加深对西欧封君封臣制度理解。图标对比更加形象生动,便利于理解记忆。
4.教材内容分析及实施建议
重点突破之——庄园与农奴制度
设问4:根据视频2结合及教材,完成下列欧洲庄园?
设计 立意 引入视频调节课堂节奏,结合教材内容填写表格,引领学生提升解析教材能力。
4.教材内容分析及实施建议
重点突破之——欧洲基督教
设问5:根据材料结合教材p17,分析基督教在中欧的地位?
设计立意
引入故事资料,结合教材内容,很容易分析出基督教在欧洲社会的地位。
补充资料5:“卡诺莎之辱”
德皇亨利四世在同罗马教皇的斗争中失利,被教皇开除教籍,国内诸侯乘机反叛。1075年1月,年仅26岁的亨利四世带着他的妻子和孩子,前往意大利北部的卡诺莎城堡,站在满地白雪的卡诺莎城堡的院子里。根据惯例,年轻的德皇赤足披毡站在寒冷的雪地里苦苦恳请教皇接见,并原谅他这个认了罪的人。而格里高利七世这位出身低微的手工匠的儿子,硬是让高贵的德皇在室外整整等了三天,直到使其受尽了精神上的侮辱后才出来恩赐给这位忏悔者一个赦罪的吻,史称“卡诺莎觐见”,又称“卡诺莎之辱” 。
补充资料6:
教皇权力好比太阳,国王权力犹如月亮,它的光是向太阳借来的。
—教皇英诺森三世
重点突破之——欧洲基督教
设问5:根据材料结合教材p17,分析基督教在中欧的地位?
4.教材内容分析及实施建议
4.教材内容分析及实施建议
11-15世纪西欧社会基本特征:
王权加强;城市兴起;大学教育
设置问题:P16 西欧封建社会出现了许多新变化,在很多方面取得进步?表现在哪些方面?
(1)政治:王权强化,民族国家逐步形成,
(2)经济:商品经济发展,城市兴起、自治和市民阶层壮大
(3)思想:大学兴起;教育学术出现新气象;人文主义勃兴
设计立意:
开门见山,思路引领,总分结构;层层深化,锻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锻炼学生的分析,论证能力。
重点突破之——王权强化
4.教材内容分析及实施建议
答案提示:
出现时间不同;权力大小不同:
支持力量不同:
合作探究:西方王权强化与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有哪些不同?
重点突破之——城市自治
4.教材内容分析及实施建议
教学建议:P17利用第2-3自然段可以说明什么历史问题?
(1)城市兴起的原因
(2)城市自治权的获得
(3)城市发展的影响。
延展拓宽:北宋东京与伦敦横向的比较?
思考:城市自治的影响
(1)工商业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形成,推动资本主义产生发展
(2)促使城市与王权结盟,王权强化
(3)打破教会对文化教育的垄断;促使大学兴起;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创造条件
中古时期的中西方对比——14世纪中西城市人口对比
重点突破之——大学教育
4.教材内容分析及实施建议
补充资料:12世纪初,波伦亚城出现了第一所分系科的高级学校——大学,其前身就是一所世俗的学校。法国的巴黎大学和英国的牛津大学也在12世纪先后成立。中古西欧大学有程度不同的自治权,“大学”一语原来就是指有权决定学校事务的学生同乡会或教师联合会。意大利以外地区的大学多从教会学校起源,特别重视神学,学校教师享受神职人员待遇,受教会控制较严。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下卷》
引导学生归纳西方大学兴起的时代背景,大学发展特点。
进一步思考:大学教育与宋代书院教育的比较。
4.教材内容分析及实施建议
设计立意
落实课标要求,在中国与西欧封建社会比较中,加深对于西欧封建社会的比较:
合作探究
中古时期欧洲之拜占庭帝国:
4.教材内容分析及实施建议
教材处理:
思考题:
1.拜占庭帝国名字由来?都城?
2.拜占庭帝国的历史贡献有哪些?
3.拜占庭帝国经历了曲折发展?
较少受到日耳曼人影响,保存了更多古典文化遗产和浓厚的中央集权专制制度风气。容易受到东方文明影响,成为沟通东西方的桥梁。
扩展思考:君士坦丁堡与罗马相比有怎样的地理特点?有怎样的历史影响?
中古时期东欧历史之罗马法
4.教材内容分析及实施建议
查士丁尼在位期间(518-565)编订的《查士丁尼法典》使罗马成为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
《法理概要》对市民法和万民法的定义为:
“市民法与万民法有别,任何受治于法律和习惯的民族都部分适用自己特有的法律,部分则适用全人类共同的法律。每一民族专为自身治理制定的法律,是这个国家所特有的,叫做市民法,即该国本身特有的。至于出于自然理性而为全人类制定的法,则受到所有民族的同样尊重,叫做万民法,因为一切民族都适用它。”
——[古罗马]查士丁尼著
评价:
(1)地位: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成文法典
(2)影响:
①调节社会关系,稳定秩序、巩固统治
②对近代欧洲各国资产阶级立法(如《拿破仑法典》)产生了重大影响,是欧洲民法的基础。
中古时期东欧历史之俄罗斯帝国
4.教材内容分析及实施建议
拜占庭旗帜
俄罗斯国徽
如何成为地跨欧亚两大洲的庞大帝国?
拜占庭帝国文明的继承者——罗斯
政治体制;东正教派;文化传统
梳理教材回答问题:伊凡四世的统治举措?
伊凡四世三岁即位,自幼成长在,当时各集团激烈争权夺利、倾轧谋杀的环境中,自幼即养成意志坚强和冷酷无情的性格,激动残忍弑杀。
伊凡雷帝在一次与他儿子争执时,用手中的笏杖猛掷过去,不幸击中儿子的头部,鲜血如注……这一偶然的暴烈冲动致使后继者送命,伊凡顿悟这绝后的可怕举动,立刻上前搂抱住垂死的儿子,睁大恐怖、悔恨交加的双眼,他想求儿子饶恕已无济于事,兽性和人性同时显示在伊凡的身上。
历史记载,他临终前正在下棋,发下手部失去知觉后很快倒下,抢救过程中人们乱作一团,有人慌张地跑出去叫神甫,有人则迅速地拿来伏特加和药,金盏花瓣和玫瑰花水。然而大家听到了一句:“他安息了。”伊凡雷帝终年54岁,死于中风
4.教材内容分析及实施建议
设计立意:增加故事情节和历史情境,加深历史感悟提高历史学习兴趣。
2. (2017·全国Ⅱ卷高考·33)13世纪后半期,佛罗伦萨市政府决定扩建一座小而简陋的教堂,并专门发布公告称,教堂要与“佛罗伦萨的众多市民的意志结合而成的高贵的心灵相一致”。这反映出,当时佛罗伦萨(  )
A.工商业阶层成长壮大 B.人文主义广泛传播
C.教会权威进一步提升 D.新教理论初步形成
考点:西欧城市发展
5.实施效果反馈——高考题
1. (2020.1·浙江高考·15)马克思、恩格斯谈及罗马法时指出:“在罗马人那里,私有制和私法的发展没有在工业和商业方面引起进一步的结果,因为他们的整个生产方式没有改变。……当工业和商业——起初在意大利,随后在其他国家——进一步发展了私有制的时候,详细拟定的罗马私法便又立即得到恢复并取得威信。后来,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起来,君主们开始照顾它的利益,以便借助资产阶级来摧毁封建贵族,这时候法便在所有国家中……开始真正地发展起来了。”其所阐述的是
①罗马法对近代资产阶级法律的影响
②罗马法涉及个人财产关系的私法规则不够完善
③生产方式的变化使罗马法私法精神得到激发
④罗马法积累了一整套灵活务实的治国经验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实施效果反馈——高考题
(2021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12)
12.希腊域邦建立后便开始向海外殖民:某一城邦(母邦)将部分公民迁移到海外某地另立家园,建立殖民城邦(子邦)。母邦和子邦地位平等,展开频繁的经济往来。这种海外殖民活动
A.确立了工商业者的统治地位
B.促使城邦体制走向解体
C.有助于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
D.导致贵族势力不断扩大
5.实施效果反馈——高考题
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的呈现力有几个非常重要的要素,如:概念的归纳力、语言的表现力、神态的感染力、情景的再现力、问题的诱导力、环节的穿透力、课堂的亲和力、演示的逻辑力。
——李惠军《“同课异表”与历史教师的教学呈现力》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