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同步训练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统编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同步训练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统编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23 14:44: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一、单选题
1.以下是中国历史上部分王朝的边疆治理简表。这表明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趋势之一是
汉朝 元朝 清朝前期
设河西四郡、设西域都护府、封赐少数民族酋长管理 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服役之,比于内地 在中央设立理藩院,主管边疆民族事务;在东北、北部和西部边疆,分设若干将军辖区和办事大臣辖区
A.民族区域自治程度提高 B.边疆管理与内地一体化
C.强化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D.尊重各民族习俗和信仰
2.海洋走私从宣德年间开始一直和朝贡贸易相伴随,到成化年间愈演愈烈,沿海民众赴外洋“接买番货”,将之运到内地售卖;朝贡使臣夹带私货进人中国交易,购置大量丝织品外销。据此可推知
A.朝廷实行海禁十分合理 B.海禁政策加剧海疆危机
C.松弛海禁符合民间需求 D.朝贡贸易导致海洋走私
3.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历史是由世代生息繁衍在中国境内的各个民族共同缔造的。下列四幅图片反映着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按照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①③④ D.③①④②
4.中国古代有一中央机构,保密性较强,不是法定的独立的政府衙门。它一方面可参议军国大政,另一方面又是一个摘抄辑录的秘书部门。该机构是
A.御史台 B.政事堂 C.军机处 D.中书省
5.如表为某同学整理的历史笔记片段。若继续完善这一笔记,可以补充的是
背景:因用兵西北而设立 职能: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有赞画于其间 成员:大臣由皇帝指派的朝臣兼职充任 特点:简、速、密
A.主题:明朝内阁 B.时间:雍正年间设立
C.影响削弱皇帝军权 D.性质:法定中央行政机构
6.雍正帝指示各项事件应如何办理,有时向军机大臣询问情况,听取他们的意见,以作出裁决。军机大臣根据旨意,草拟文书。上谕形成后,不经过内阁,由军机处直接发给有关官员。由此可知,军机处的基本职责是
A.制定国家军务政策 B.笔录、传达皇帝的旨意
C.负责执行国家政令 D.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7.近代有学者在评价清朝政治时说:“用人行政,事事悉仰君主一人之独断,务求柄不下称,实中国有史以来之创局也。”这一评价
A.揭示了清朝皇权专制的强化 B.肯定了皇帝勤勉从政的品质
C.受到了先秦民本思想的影响 D.诠释了清廷腐败加剧的缘由
8.台湾砂糖产量在郑成功收复台湾前夕为170万斤,康熙中期超过5000万斤,康熙末年达1亿斤以上。雍正、乾隆时期虽有下降,但稳定在8400万-8800万斤.这主要得益于
A.大陆市场的广阔 B.台湾行省的设立 C.制糖技术的突破 D.移台人口的剧增
9.明朝官员谢杰在《虔台倭纂》中指出:“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始之禁禁商,后之禁禁寇。禁之愈严而寇愈盛。”材料反映“海禁”政策
A.是导致倭患加剧的原因之一 B.严重阻碍中外正常的文化交流
C.有效维护东南沿海社会安定 D.主要原因是倭寇侵扰东南沿海
10.以下材料为四位皇帝的一日政务节录,按朝代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至前殿,由中书、枢密院、三司、开封府等官员依次奏事②告诫军机处切勿泄密③诏曰“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宣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皆改之。”④引见俘获的突厥颉利可汗,诸蕃君长奉上“天可汗”尊号
A.③①④② B.③④①② C.③④②① D.④③①②
11.广州十三行是清政府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专业商行,别名“洋货行”“洋行”,有“金山珠海,天子南库”之誉。下列关于“十三行”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体现出清政府在新形势下逐渐开放 B.折射出清政府实施闭关锁国的政策
C.极大地促进了中西经济贸易的发展 D.由清政府任命“十三行”官吏加以管理
12.清朝建立后,每年举行“冰嬉运动会”。久而久之,冰嬉逐渐成了老北京的一种体育运动。下图再现了每年冬至节清宫例行的八旗官兵滑冰活动的场景。这一作品
《冰嬉图》(乾隆时期)
A.显示宫廷画的神韵意趣 B.透露清代军事训练松弛
C.体现民族间的民俗交融 D.反映清朝宫廷生活奢靡
13.清朝前期,清政府在新疆实行藩部体制,严格限制与内地的交往。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建立行省,并在新疆“修浚河渠,建筑城堡,广兴屯垦”,实行与内地相同的赋税制度,设立义塾,教授《千字文》、《论语》、《诗经》等。这些举措
A.开启了新疆经济近代化进程 B.杜绝了各列强对新疆的侵略
C.强化了当地居民的国家意识 D.使新疆开始归属于中央管辖
14.学者指出:宋元以来,闽浙沿海出现一些经济繁荣的大城巿,如泉州,但是,到了明清时期,这些大城巿陷入停滞,甚至倒退的状态;然而,同一时期的沿海地区却出现了一些规模不大的城巿。关于这个现象,较为合理的解释是
A.受到倭患影响,沿海城巿的商路能被倭寇切断
B.受到西方殖民东南亚影响,海上贸易机能萎缩的结果
C.海禁政策的影响,商业功能被破坏
D.受到朝廷对外政策的影响,正式通商被走私贸易所取代
15.清政府秉承明朝内阁旧制,但实际上真正的权力中心却是在历史上持续了近200年的军机处。清末筹备立宪运动中御史张瑞荫在奏折中说:“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这实质上反映了
A.君主专制权威的加强 B.中枢权力机构的异化
C.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 D.内阁与宦官交替掌权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唐宋两代,中国的工程师掀起了发明的热潮,中国领引着全世界的科学技术。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二 在15世纪之前,中国文化在世界上领先,从此之后在几百年的漫长历史时期中,中国在近代化的进程上远远落后于西方,不但在物质层面上,也在思想的层次上。
——何兆武《西方近代社会思潮史》
材料三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请回答:
(1)列举三项唐宋时期“领引着全世界”的科技发明。
(2)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5世纪之后中国“远远落后于西方”的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明清两代“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朝开创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官僚制度三位一体的封建国家政治体制,两汉进一步完善。……奠定了古代中国辽阔版图的基本轮廓……形成以“汉”命名的民族共同体。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 清朝对边疆地区管理
时间 事件
1653年 顺治帝赐予西藏佛教首领达赖五世金册、金印和“达赖喇嘛”封号。
17世纪后期 康熙帝三次亲征,平定蒙古族准噶尔叛乱势力。
1713年 康熙帝册封西藏另一位佛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封号。
1727年 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
18世纪中期 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辖新疆地区。
1793年 清朝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确定了金瓶掣签制度。
——摘编《中外历史纲要》(上)
(1)依据材料一,概括秦汉时期的历史地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清朝对边疆地区管理的主要方式。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况中国古代对边疆地区管理的意义。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2.C
3.A
4.C
5.B
6.B
7.A
8.A
9.A
10.B
11.B
12.C
13.C
14.D
15.A
16.(1)火药武器(或火药应用于军事);活字印刷术;航海罗盘(或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其他合理答塞亦可)
(2)原因: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僵化保守的传统思想的影响;封建专制统治的加强;闭关锁国政策;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任达两点)
(3)秦汉: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或答出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刺史制度其中任意两点既可);唐朝:完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或实行三省六部制)。表现:明朝废宰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
17.(1)确立并完善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古代中国辽阔版图的基本轮廓;形成了以“汉”命名的民族共同体(答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中国古代第一次封建大一统时期亦可。)。
(2)主要方式:武力平叛、册封宗教领袖、设置管理机构、颁布法律文件等。
(3)意义: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促进边疆地区经济的发展;促进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答促进边疆开发;促进民族融合;密切与中原地区的联系;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等亦可。)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