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波的干涉与衍射综合训练(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3.5波的干涉与衍射综合训练(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2019)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2-03-23 09:34: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5波的干涉与衍射
一、选择题(共15题)
1.类比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通过归类和比较,有助于掌握新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在类比过程中,既要找出共同之处,又要抓住不同之处.某同学对机械波和电磁波进行类比,发现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传播而机械波不能,但电磁波与机械波一样也可以产生干涉现象.
如图所示,AI机器人比赛要求按规定直线OO1行走,某兴趣小组设想如下方案:在O点两侧适当距离对称放置两个信号发射源S1和S2,信号源可以各发射相同频率的电磁波信号,信号发射后可以向四周各个方向传播,用波的干涉原理来引导机器人走规定直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机器人在OO1上逐渐远离O点的过程中接收到的信号强度(以振幅反映)持续减弱
B.机器人在OO1上逐渐远离O点的过程中接收到的信号强度(以振幅反映)保持不变
C.机器人在OO1上逐渐远离O点的过程中接收到的信号强度(以振幅反映)持续增强
D.机器人在OO1上逐渐远离O点的过程中接收到的信号强度(以振幅反映)交替变化
2.关于波的干涉,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列波影响了另一列波,这就叫波的干涉 B.两列波相互叠加时,必定产生干涉
C.两列波发生干涉是波叠加的结果 D.频率不同的两列波也可能发生干涉
3.关于波的特点,正确的说法是(  )
A.有的波能发生干涉现象,有的波能发生衍射现象
B.当波源远离接收者时,接收者接收到的波的频率比波源频率高
C.波具有衍射特性的条件,是障碍物的尺寸与波长比较相差不多或小得多
D.在干涉图样中,振动加强区域的质点,其位移始终保持最大;振动减弱区域的质点,其位移始终保持最小
4.在水槽里放两块挡板,中间留一个狭缝,水波通过狭缝的传播情况如图所示。若在挡板后的M点放置一乒乓球,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乒乓球会随水波的传播向远处运动
B.若仅将右侧挡板向左平移一小段距离,乒乓球的振动会变得比原来明显
C.若仅增大水波波源的振动频率,乒乓球的振动会变得比原来明显
D.此实验研究的是水波的干涉
5.位于水面上的波源,产生两列周期均为、振动方向相同、振幅均为的相干波,实线、虚线分别表示在同一时刻它们所发出的波的波峰和波谷,如图所示,、、、、是水面上的五个点,其中有一小树叶(未画出)位于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点的振动加强,点的振动减弱
B.一段时间后,小树叶被水波推至处
C.、两点在某时间内也会振动
D.若波源突然停止振动,之后的内,点通过的路程为
6.如图所示,两列波长与振幅都相同的横波,t=0时,沿x轴正方向传播的波正好传播到坐标原点,沿x轴负方向传播的波刚好传播到x=1m处。已知两列波的振幅均为5cm,波速均为5m/s,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波相遇后,原点是振动减弱的点
B.经0.4s,处于原点的质点运动的路程为2m
C.0.4s时,坐标在0~1m之间的质点位移都为0
D.在0~0.4s内,坐标在0~1m之间的质点的路程都为0
7.图(a)为一列波在t=2s时的波形图,图(b)是平衡位置在x=1.5m处的质点的振动图像,P是平衡位置为x=2m的质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波速为2m/s
B.0~2s时间内,P运动的路程为8cm
C.质点P的振动方程为
D.该波传播过程中若遇到频率为4Hz的横波,可能发生干涉现象形成稳定的干涉图样
8.如图甲、乙分别为两列横波I、Ⅱ的振动图像,t=0时刻分别同时从图丙的A、B两点开始向四周传播,并在t=2s时恰好相遇,已知A、B相距0.8m,C为AB中点,D距A点0.15m,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直线上A、B外侧均为振动加强点
B.直线上A、B间(不包括A、B点)共有8个振动加强点
C.t=4s内直线上C点通过的路程为零
D.t=3.75s时D点经平衡位置向下振动
9.如图所示,两列简谐横波分别沿轴正方向和负方向传播。已知两波源分别位于和处,振幅均为,波速均为。时刻,平衡位置处于和的、两质点刚开始振动。质点的平衡位置处于处,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时,处质点的位移为
B.两列波相遇分开后,各自的振幅、周期均保持不变
C.时,平衡位置处于至之间的质点位移均为0
D.时,质点振动方向向上,质点振动方向向下
10.对于教材中的四幅插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中,由电子偏转轨迹可判断a端应为磁铁的N极
B.图乙中,回旋加速器所接电压U应为直流电
C.图丙中,线圈中插入铁芯,自感系数L将变小
D.图丁中,水波波长远小于狭缝的宽度
11.两列振动情况完全相同的水波某时刻的波峰和波谷位置如图所示,实线表示波峰,虚线表示波谷,相邻实线与虚线间的距离为0.2m,波速为1m/s,两列波的振幅均为1cm,C点是相邻实线与虚线间的中点,则(  )
A.图示时刻A、B两点的竖直高度差为2cm
B.图示时刻C点正处于平衡位置且向水面下运动
C.经0.2s,A点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为-2cm
D.F点到两波源的路程差为零
12.如图所示是水平面上两列频率相同的波在某时刻的叠加情况,图中实线为波峰,虚线为波谷.已知两列波的振幅均为2 cm,波速为2 m/s,波长为8 cm,E点是B、D和A、C连线的交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A、C两处两质点是振动加强的点
B.B、D两处两质点在该时刻的竖直高度差是4 cm
C.E处质点是振动加强的点
D.经0.02 s,B处质点通过的路程是4 cm
13.如图所示,沿水平x轴方向放置一根弹性轻绳,轻绳两端的坐标分别为x=0和x=12m,x轴上各点为弹性轻绳各个质点振动的平衡位置,现使轻绳上x=0与x=12m两端处的质点同时开始沿着竖直方向上下做简谐运动,一段时间后形成沿x轴方向相向传播的甲、乙两列简谐波,已知两列波在绳中的传播速度为1m/s,两列波振动的振幅都为A,在t=0时刻形成的波形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乙两列波波源振动的频率之比为1︰2
B.t=5s时刻,x=5m处质点处于平衡位置
C.两列波波源的起振方向相反
D.在t=0到t=4s时间内,x=7m处质点运动的路程为4A
14.如图所示,实线是沿x轴传播的一列简谐横波在t=0时刻的波形图,虚线是这列波在t=2s时刻的波形图。已知该波的波速是v=8m/s,根据图形,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0时刻x=8m处的质点向上振动
B.该横波若与频率为1.5HZ的波相遇可能发生干涉
C.经过t=1s,x=2m处的质点位于平衡位置向下振动
D.t=2.75s时刻x=4m处的质点位移为2cm
15.如图所示,沿x轴正方向传播的一列横波在某时刻的波形图为一正弦曲线,其波速为200 m/s,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从图示时刻开始,质点b比质点a先到平衡位置
B.从图示时刻开始,经过0.01s质点a 通过的路程为0.4m
C.若该波波源从O点沿x轴正向运动,则在x=2000m处接收到的波的频率将小于50Hz
D.若该波传播中遇到宽3m的障碍物能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
二、填空题
16.只有当缝、孔的宽度或障碍物的尺寸跟波长________,或者________时,才能观察到明显的衍射现象.
17.波的衍射的普遍性:一切波都能发生_______,_______是波特有的现象。
18.如图所示为振幅、频率相同的两列横波在时刻相遇时发生干涉的示意图,实线与虚线分别表示波峰和波谷。若两列波的振幅均为,波速和波长分别为和,则点为振动___________(填“加强”或“减弱”)点;从到的时间内,点通过的路程为___________。
19.一振动片以某一频率做简谐振动时,固定在振动片上的两根细杆同步周期性地触动水面上的a、b两点,两波源发出的波在水面上形成稳定的干涉图样。c是水面上的一点,a、b、c间的距离均为L,ce连线垂直ab连线,bc连线上的d点到c的距离为,ce连线与ad连线相交于f点,如图所示。已知两波源发出的波的波长为。则d点是振动______,f点是振动______。(均选填“加强点”或“减弱点”)
三、综合题
20.某学习小组利用电磁打点计时器的振动片做振源研究波的叠加。如图1所示,两个相同的打点计时器的振动片A、B(已去掉振针)间连一条细线,细线绷紧。将两个计时器连接同一学生电源交流输出端,频率为。稳定后,线上有些地方振动加强,有些地方振动减弱,可观察到如图2所示的驻波,波节为振动抵消的点,波腹为振动加强的点,A、B两个波节中间还有C、D两个波节,A、B间距离m。波腹上下最大距离为cm。
(1)求振动片的振幅及细线上形成波的波长和波速;
(2)若改变细线的张紧程度,发现A、B间只有两个波节,求波速的可能范围。
21.如图,在xOy平面内有两个点波源S1、S2分别位于x轴上x1=0、x2=10m处,它们在同一均匀介质中均从t=0开始沿y轴正方向做简谐运动。波源S1振动方程为y1=3sin10πt(cm),波源S2振动方程为y2=5sin10πt(cm)。质点P位于x轴上x3=2m处,已知质点P在t=0.1s时开始振动,求:
(1)这两列波在介质中的波长;
(2)在t=0.1s至t=0.65s内质点P通过的路程。
22.有频率相同、振动方向相同的两个声源S1和S2,如图所示。一人站在声源北方的A点,此人此时听到的声音很响,这个人向东慢慢移动,声音逐渐减弱,到B点时几乎听不到声音,测得A、B间距离为1.5m。则:
(1)S1、S2声波的波长λ为多少?
(2)若此人由B点再向正南方向移动,声音逐渐变响,那么,此人沿正南方向至少走多远,声音又变得很响?
23.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有相距4m的两个波源S1、S2,S1、S2分别发出一列朝S方向传播的简谐波,它们在垂直S纸面方向振动的周期分别为T1=0.8、T2=0.4s,振幅分别为A1=3cm、A2=2cm,在介质中沿纸面方向传播的简谐波的波速v=5m/s.S是介质中质点,它到S1的距离为3m,且SS1⊥S1S2,在t=0时刻,S1、S2同时开始垂直纸面向外振动(设此方向为正方向),求:
(1)t=10s时,质点S离开平衡位置的位移大小;
(2)t>1.0s后质点S的振动方程.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
两列波的频率必须相同,中垂线是加强区,但机器人离波源越来越远,所以接收到的信号强度(以振幅反映)持续减弱,故选A
2.C
【详解】
AB. 频率相同的两列波叠加,使某些区域的振动加强,某些区域的振动减弱,而且振动加强的区域和振动减弱的区域相互隔开。这种现象叫做波的干涉。一列波影响了另一列波,不一定是干涉,两列波相互叠加时,频率关系不确定,也不一定产生干涉,故AB错误。
C. 两列波发生干涉是波叠加的结果,故C正确。
D. 两列波发生干涉的条件是两列波的频率相同,故D错误。
3.C
【详解】
A.波特有的现象是干涉、衍射,所以A错误;
B.根据多普勒效应,当波源远离接收者时,接收者接收到的波的频率比波源频率小,故B错误;
C.波具有衍射特性的条件,是障碍物的尺寸与波长比较相差不多或小得多,故C正确;
D.在干涉图样中,振动加强区域的质点,振幅加强,质点依然在振动,所以D错误。
故选C。
4.B
【详解】
A.乒乓球会在平衡位置附近振动,但不会向远处传播,A错误;
B.将右侧挡板向左平移一小段距离,缝的宽度减小,衍射现象更加明显,所以乒乓球的振动会变得比原来更明显,B正确;
C.增大波源的振动频率,则波长会变小,衍射现象较之前比变得不明显,乒乓球的振动没有原来明显,C错误;
D.此实验研究的是水波的衍射,D错误。
故选B。
5.D
【详解】
A.点是波峰和波峰叠加的点,点是波谷和波谷叠加的点,都是振动加强点,故A错误;
B.机械波传播的过程中,各质点并不随波迁移,故小树叶只在原位置上下振动,故B错误;
C.、都是波峰和波谷叠加的点,属于振动减弱点,由于两波源振幅相同,故这两点均静止不动,故C错误;
D.若波源突然停止振动,由图像可知,在之后内,质点b仍是振动加强点,振幅为,完成两次全振动,通过的路程为,故D正确。
故选D。
6.C
【详解】
A.两波在原点处的振动方向均向上,相遇后原点的振动加强,A错误;
B.两波波长均为2m,则周期为
设经过时间t1,沿x轴负方向传播的波刚好传播到原点处,有
已知两列波的振幅,所以在前0.2s处于原点的质点运动路程为
0.2s时两波相遇,原点为振动加强点,此时的振幅为
则后0.2s经过的路程为
则经0.4s,处于原点的质点运动的路程为
B错误;
C.在0.4s时,左侧的波刚好传播到2m处,右侧的波刚好传播到-1m处,两列波的振动情况完全相反且振幅相同,则在0.4s时,坐标在0~1m之间的质点位移都为0,C正确;
D.路程为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而位移则是由始末位置决定,在0~0.4s内,坐标在0~1m之间的质点位移为0,但路程不为0,D错误。
故选C。
7.B
【详解】
A.由图(a)可知该简谐横波波长为2m,由图(b)知周期为4s,则波速为
故A错误;
B.由于t=2s时,质点P在波谷,且
2s=0.5T
所以在0~2s时间内,质点P的路程为
2A=8cm
故B正确;
C.图(a)为一列波在t=2s时的波形图,因为T=4s,可知
且t=2s时,质点P在波谷位置,则t=0s时,质点P在波峰位置,其振动方程为
故C错误;
D.由图(b)知周期为4s,可得其频率为
故该波传播过程中若遇到频率为4Hz的横波,不可能发生干涉现象形成稳定的干涉图样,D错误;
故选B。
8.A
【详解】
A.设两列波的波速均为v,由题意可得
解得
则两列波的波长均为
直线上A、B外侧的点到A、B的波程差的绝对值均为4λ,由于两波源起振方向相反,所以直线上A、B外侧均为振动减弱点,故A错误;
B.直线上A、B间的振动加强点到A、B的波程差的绝对值为半波长的奇数倍,根据长度关系有
解得
所以
即直线上A、B间(不包括A、B点)共有8个振动加强点,故B正确;
C.因为两列波在C点相遇,且C点到A、B的波长差为零,为振动减弱点,所以t=4s内直线上C点通过的路程为零,故C正确;
D.D点到A、B的波程差为
所以D点为振动加强点,A产生的波传播到D所用时间为
所以t=3.75s时D点刚好完成第3次全振动且正经过平衡位置向下振动,故D正确。
故选A。
9.D
【详解】
A.两列波的周期为
t=4s时,两列波各自向前传播一个波长,由波的叠加可知,则 x=0.5m 处质点的位移为-1cm,选项A正确;
B.根据波的独立传播原理可知,两列波相遇分开后,各自的振幅、周期均保持不变,选项B正确;
C.t=3s时,两列波各自向前传播,则根据叠加原理可知,平衡位置处于0.3-0.5m 之间的质点位移均为0,选项C正确。
D.由“同侧法”可知,t=0时,质点P振动方向向下,质点Q振动方向向上,选项D错误;
此题选择不正确的选项,故选D。
10.A
【详解】
A.图甲中,由电子偏转轨迹根据左手定则可以判断a端应为磁铁的N极,所以A正确;
B.图乙中,回旋加速器所接电压U应为变化电流,所以B错误;
C.图丙中,线圈中插入铁芯,自感系数L将变大,所以C错误;
D.图丁中,水波波长远大于狭缝的宽度,水波的衍射效果才明显,所以D错误;
故选A。
11.C
【详解】
如图所示,频率相同的两列水波相叠加的现象。实线表波峰,虚线表波谷,则A、D是波峰与波峰相遇,B点是波谷与波谷相遇,它们均属于振动加强区;
A.由于振幅是1cm,A点是波峰与波峰相遇,则A点相对平衡位置高2cm。而B点是波谷与波谷相遇,则B点相对平衡低2cm。所以A、B相差4cm。故A错误;
B.图示时刻C点是处于平衡位置,因下一个波峰经过C点,所以向水面上运动,故B错误;
C.因周期
所以经0.2s,A点处于波谷位置,即其的位移为-2cm,故C正确;
D.由图可知,F点为振动减弱点,则到两波源的路程差为半个波长的奇数倍,故D错误;
故选C。
12.C
【详解】
A项:AC两点是波峰与波谷相遇点,所以为振动减弱点,故A错误;
B项:B点为波峰与波峰相遇点,振幅为4cm,D点为波谷与波谷相遇点,所以振幅为4cm,故两质点高度差为8cm,B错误;
C项:因为E点时BD和AC的连线,所以E点在两列波中都处于平衡位置,波动情况一致,为加强点,C正确;
D项:两列波德周期为0.04s,所以经过半个周期B点由波谷运动到波峰,所以路程为8cm,故D正确.
13.AB
【详解】
A.由图可知,甲的波长为4m,乙的波长为2m。根据公式,有
代入数据,得
故A正确;
B. t=5s时刻,甲传播距离为
可知,甲波的影响是使x=5m处质点处于平衡位置且向下振动。t=5s时刻,乙传播距离为
可知,乙波的影响是使x=5m处质点处于平衡位置且向上振动。根据波的叠加原理,可知
x=5m处质点处于平衡位置,故B正确;
C.根据波的传播方向,可以判断两列波波源的起振方向相同,均为向上振动,故C错误;
D.t=4s时,甲波还未到达x=7m处,乙波在t=3s时,到达x=7m处,在在t=0到t=4s时间内,x=7m处质点运动的路程为2A,故D错误。
故选AB。
14.AD
【详解】
A.由波形图可知波长,根据波形平移位移公式
所以该波向x轴的负方向传播,根据上下坡法则可判断t=0时刻x=8m处的质点向上振动,所以A正确;
B.该波的频率为
则该横波若与频率为1.5Hz的波相遇不可能发生干涉,所以B错误;
C.该波的周期为
经过t=1s,个周期,x=2m处的质点位于平衡位置下方向上振动,所以C错误;
D.根据质点的振动方程
所以t=2.75s时刻x=4m处的质点位移为2cm,则D正确;
故选AD。
15.BD
【详解】
波沿正方向传播,此时a向下振动,b向下振动,A错;波长为4m,周期为,0.01s时间内质点a 通过的路程为2A=40cm,B对;该波的频率为50Hz,在波的传播方向各质点振动周期与波源相同,C错;当障碍物的尺寸比波长小时能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D对;
16. 相差不多; 比波长更小
【详解】
只有当缝、孔的宽度或障碍物的尺寸跟波长相差不多,或者比波长更小时,才能观察到明显的衍射现象.
17. 衍射 干涉
18. 加强 0
【详解】
点为峰峰相遇点,为振动加强点;
S点为峰谷相遇点,振动减弱,因两列波的振幅相同,则S点的振幅为0,则从到的时间内,点通过的路程为0。
19. 加强点 加强点
【详解】
由题意可知
在三角形acd中,根据余弦定理可得
解得
d点到两波源的波程差为
故d点振动加强点。
因为三角形abc为等边三角形,且f位于其一条高上,所以f点到两波源的波程差为0,故f点振动加强点。
20.(1),,;(2)
【详解】
(1)振动加强点的振幅为两列波的振幅之和,有

设A点右边第1、2个波节到A点的距离分别为、 ,则振动抵消的点满足
相邻波节间的距离
联立得
可知波节等间距分布,则波腹也是等间距分布。
由图2可知
可得
(2)A、B间只有两个波节,相邻波节间的距离
可得
即波速的可能范围为
21.(1)4m;(2)28cm
【详解】
(1)波源S1的振动先传到P,由波源S1振动方程可知,该波的角速度
ω=10π
根据
可得
T=0.2s
波速
v==20m/s
根据
可得
λ=4m
(2)波源S2的振动传到质点P所用的时间为
t2==0.4s
故质点P在0~0.1s内静止不动,0.1s~0.4s内仅参与波源S1的振动
s1=6A1=18cm
0.4s~0.65s质点P同时参与两列波的振动,两列波频率相同,发生干涉,波程差
易得,故质点P为振动减弱点
其振幅为
0.4s~0.65s质点P的路程为
s2=5Ap=10cm
故质点P在t=0.1s至t=0.65s内通过的路程为
sp=s1+s2=28cm
22.(1)2m;(2)2.75m
【详解】
(1)依题意,在的中垂线上,有
此点为声波叠加振动加强处,走到点几乎听不到声音,点是声波叠加振动减弱处,则
由几何关系可得
联立解得
(2)设人沿走到点,振动又一次加强,由几何关系可得
解得
23.(1)3cm (2)
【详解】
(1)两列波的波长分别为
由S1发出的波传到S点的时间
则在t=10s时刻S点振动了9.4s=11T1,此时由S1在S点引起的位移为-3cm;
由S2发出的波传到S点的时间
则在t=10s时刻S点振动了9s=22T2,此时由S2在S点引起的位移为0;则此时质点S离开平衡位置的位移大小等于由两列波引起的位移的矢量和,大小为3cm.
(2)t>1.0s后两列波均能传到S点,因在t=1s时刻两列波在S点引起的振动方向相反,则质点S的振动方程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