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精品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精品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23 09:24: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邓小平
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改革
开放
“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定不稳定。城市搞得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
----邓小平
改革
首先从哪里开始?
农 村
农村改革前:
农村改革以前,农村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统一经营,集中劳动,统一分配,吃“大锅饭”。农民缺少生产自主权,辛辛苦苦干一年活,到年终结算,收入不多,因此积极性不高。
男劳力上工带扑克,女劳力上工纳鞋,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
——《大包干纪念馆》
改革目的(方向):
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尝试:
材料1:1966:—1976年小岗村村民生活概况简表
好年景 差年景 其他
人均口粮 9两/天 2.8两/天 全村有20户人,常年外出讨饭的有19户。
人均收入 0.11元/天 0.04元/天 材料2::
泥巴房、泥巴床,泥巴锅里没有粮,一日三餐喝稀汤,正月出门去逃荒。
——凤阳花鼓词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8年,安徽遭遇大旱,粮食减产严重。安徽省省委决定把土地借给农民耕种,以渡难关。年底,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秘密签下一份土地承包合约,冒着风险摁上自己的手印,悄悄搞起了大包干。
“生死契约”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此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全年上缴的公粮,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孩子养活到18岁”。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小岗村分田包产到户的结果
①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推广:
农民领取联产承包责任制合同书
到1983年,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国庆游行时的标语“联产承包好”
②促进了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
兴办乡镇企事业: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
历史事件 核心内容 所有制
土地改革(1950—1952年)
农业合作化(1953—1958年)
人民公社化(1958—1984年)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以来)
启示:生产关系的变革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地主私有→农民私有
农民私有→集体公有
一大二公、一平二调
土地公有、包产到户
农民土地私有制
集体土地公有制
集体土地公有制
集体土地公有制
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改革
下一个目标在?
城市(企业)
1984年3月24日,福建省55位国营厂长、经理联名向省委、省政府写了一封“松绑”公开信: “……现在体制的条条框框捆住了我们的手脚,企业只有压力,没有动力,更谈不上活力,为此,我们怀揣冒昧地向你们伸手要权……”
城市改革前:
材料一 1984年,35岁的张瑞敏被派到一家濒临倒闭的电器厂做厂长,欢迎他的是53份请调报告。上班8点钟来,9点钟走人,10点钟时,随便往大院里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
---摘自吴晓波《激荡三十年》
材料二:那年上海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降温措施。当时的降温措施比较简单,主要是风扇、鼓风机,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主动权,要经过层层报批,当时经过11个部门的审批,要盖11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
——广州日报
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城市改革随后全面展开。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经济体制上形成了一种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不适应的僵化的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弊端是: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的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这就造成了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局面,严重压抑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政企不分,企业没自主权
平均主义,“大锅饭”严重
计划经济体制不适应经济发展要求
改革前 改革后
所有制 形式 单一的公有制
管理方式 高度集中,政企不分
分配方式 吃大锅饭,平均主义
意义:
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
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
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中心环节:
增强企业活力
内容(措施)
二十年来,海尔集团由一个亏空147万元的集体小厂,发展成为2004年全球营业额1016亿元的中国第一品牌,并在全世界获得越来越高的美誉度。
青岛海尔总部大楼
结果:
1987年,工农业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国家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都比1978年翻了一番.
国有经济
集体经济
个体经济
私营经济
表:建国后我国GDP总量变化 (单位:亿元)
包产到户姓“社”VS 姓“资”?
——这是单干,是倒退,姓“资”
乡镇企业姓“社”VS 姓“资”?
——乡镇企业是不正之风之源,姓“资”
城市企业改革搞厂长负责制,姓“社”VS 姓“资”?
——这是削弱党的领导,姓“资”
市场经济姓“社”VS 姓“资”?
——计划经济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于资本主义,姓“资”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思想界的争锋也从未停止……
90年代国际国内形势复杂,中国的改革又该何去何从?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文选》
1.提出:
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2.明确含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不同
宏观调控
改革的深化: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意义:
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1978 1987 2000 2010 2016 2021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3645.2 12058.62 89404 397893 744127 1133518
在世界的位次 10 11 6 2 2 2
改革的深化: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课堂小结
国家
1978年
1992年
21世纪
1984年
改革目标: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政策调整
制度创新、不断深化
模仿苏联的路
走自己的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重点
城市
改革
开始农村改革
1. 1984年,石家庄造纸厂推行承包制改革,第二个月就实现利润21万多元,超过了改革前原定的全年指标。第一年承包期满,完成利润140万元,比承包指标翻了一番。这说明( )
A.乡镇企业的产值迅速提高
B.经济体制改革为企业注入了活力
C.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2. 关于1950年土地改革和20世纪80年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都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都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C.都让农民拥有了土地的所有权 D.都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B
C
3.小说《平凡的世界》中描述道:田福堂太痛苦了!当年搞合作化时,他曾怀着多么热烈的感情把左邻右舍拢合在一起,做梦也没想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都散伙了。小说中描述的“拢合在一起”和“都散伙了”分别是指(  )
A.农业合作化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B.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运动
C.土地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农业合作化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1992年10月,江泽民在十四大上指出:“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材料中的“新经济体制”指的是(   )
A.计划经济体制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人民公社体制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