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从人类文明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一单元的第二课。本课上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主要讲授中华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不断发展,与此同时中华文化也不断向外辐射和传播,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展现出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本课共分为两个子目:“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第一子目介绍了古代和近代中华文化吸收外国文化的重要史实。古代史主要叙述了佛教传入中国的历程和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明末清初来华传教士的主要活动和影响。近代主要叙述了近代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第二子目主要从对亚洲和欧洲两个方面介绍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教学目标】
1.了解佛教传入中国的历程和对中华文化的影响,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2.了解两次西学东渐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认识近代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3.了解中华文化对东亚、东南亚国家的影响,认识中华文化圈的意义。
4.了解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在欧洲的传播,分析其对欧洲社会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近代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华文化对欧洲的影响。
难点:深刻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和世界意义。
【教学方法】讲授法、问题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法等
【教学过程】
导入:
展示《诗经》书影和《孔子学院》图片,利用教材前言,中国哲学家冯友兰曾经说;“在世界上中国是文明古国之一。其他古国,现在大部分都衰微了,中国还继续存在,不但继续存在,而且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中国是古而又新的国家。《诗经》上有一句话说:‘周邦虽旧,其命维新。’旧邦新命,是现代中国的特点。”中国发展的历史源头和内在动力就是中华文化,中华文化为世界发展提供了滋养。由此导入新课。
新课: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1.佛教传入中国
(1)发展历程
①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
②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日趋兴盛,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
③隋唐时期,佛教出现不同宗派,禅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
④宋明时期,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宋明理学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2)影响
①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②中国传统的诗词、书法、绘画,很多体现了佛教的内容,同时也吸收了佛教的理念,更加注重境界的表达。
③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等石窟,是中国佛教建筑艺术的结晶,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④佛教文化宣扬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知识拓展】举例说明佛教对中国的深刻影响。
2.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
(1)意大利人利玛窦等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
(2)徐光启等人主张以开放的胸怀会通中西文化,西方科学著作相继被译介到中国。
(3)清政府任命汤若望等人主持钦天监工作,并招揽数学、医学、天文等方面的人才来到中国。
【合作探究】材料 明末清初,一批来华耶稣会会士由于精通中国文化而获得高官的赏识,其中最有名的是利玛窦,他们脱下僧袍,换上了儒服,通过与儒家学者们谈天、辨论,用三棱镜、自鸣钟和地理知识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汤若望精通天文,后来他在满清官廷担任过钦天监监正的职务。 耶稣会会士们将大约7000种西文图书带到了北京。17 世纪时会士与中国学者合译出了大约380 种著作,这些书多为神学著作,但也有一些涉及天文、数学、地理、医药、气象、机械、解剖学、动物学、逻辑以及欧洲政治和教育制度等方面的论文和专著。 — —费正清《东亚:传统与变迁》
依据材料并结合教材,概括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原因(国际、国内)及传教士对当时中国产生的影响。
3.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
(1)背景:国门被迫打开,民族危机加剧。
(2)影响:冲击了中华传统文化;推动了中国逐步近代化。
(3)过程:
①开明官员:
林则徐和魏源主张学习西方,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②清政府:
A.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旨在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
B.清政府创办一些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赴欧美学习,严复、詹天佑是中国较早接受西方教育的近代知识分子。
C.1868年,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创办。
③爱国知识分子:
A.放眼世界,探索新知,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展开。
B.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一些学说在中国传播,成为辛亥革命的思想武器。
④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
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主张吸收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⑤十月革命后陈独秀、李大钊等:
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知识整合】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
【合作探究】总结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特征。
【拓展提升】根据所学知识对比明末清初和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的不同。
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1.文字与思想的外传
(1)公元前4世纪—公元3世纪,汉字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
(2)各国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本国文字,如朝鲜的谚文,日本的假名,越南的喃字,推动了当地的文化交流和发展。
(3)3—5世纪,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隋唐以后,朝鲜、日本等国的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
(4)大约在4世纪以后,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各国佛教得到发展。
2.社会制度外传
(1)朝鲜的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国。
(2)7世纪,日本实行大化改新,所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都以唐制为蓝本。
(3)越南的教育体制主要移植于中国,科举制度跟中国的基本一样。
(4)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律令、历法、建筑、绘画、音乐、饮食、服饰、节日、习俗等方面,也深受唐文化影响。
【思维拓展】阅读教材P11“学思之窗”中的诗句,体会中华文化对朝鲜、日本的影响。
参考答案:
(1)从公元前2世纪朝鲜归入西汉版图开始,中国文化就成为朝鲜半岛传统文化的源头和主体。从那时起朝鲜地区就直接采用汉字,即使是在制定了自己的文字后,汉字依然是官方的、正式的文字。朝鲜的主要制度、主流文化、伦理道德、学术文化,无不来自中国,或在此基础上的发展。
(2)古代日本文化主要得益于对中国文化的吸收和融合。日本吸收中国文化是多方面的、长期的历史过程。汉字和汉文、儒学、律令制度和佛教是日本吸收中国文化的主要内容。日本最早的诗集是《汉诗集》,即按中文韵律,文字,语法,用中文标记书写而成的诗歌集。
3.四大发明的外传
(1)8世纪以后,中国的造纸术传入中亚、西亚及欧洲。
(2)火药在13世纪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骑士阶层日渐衰落。
(3)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推动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
(4)中国发明活字印刷术后,欧洲人也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4.中国文化传入周边地区
(1)14世纪末,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文化逐渐在琉球传播。
(2)15世纪,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在当地传播中华文化。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扩大并加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
5.中国文化传入欧洲
(1)16—18世纪,孔子的思想以及儒家经典传入欧洲,中国的史学、地理学以及科技、文学等成就也相继传入。
(2)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中国式园林和建筑成为风尚。
【思维拓展】教材P12【思考点】:中华文化对人类发展的影响还表现在哪些方面?
(1)宋代以来的理学对德国的哲学革命产生重要影响。
(2)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其“学而优则仕”的公平性、开放性和流动性为欧洲和19世纪美洲的考试制度和文官制度提供了借鉴。
(3)中国文化的连续性、独特性丰富了世界文明的内涵,为世界文化的丰富作出了重要贡献。(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沉重地打击了“西方中心论”,战后欧洲文明和欧洲文化的深刻危机,动摇了欧洲根深蒂固的优越感,随着“西方没落”疑虑的出现,西方学者把眼光投向了遥远的东方,中国的儒家学说被高度赞扬,老庄哲学也一度风行,人们希望用中国文化来发展人际关系,实现世界的和平与安宁。)
【课堂小结】
本节课重点讲解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通过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引发学生思考,把握重点难点,对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进行透彻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和识记。
【板书设计】